- 年份
- 2024(3829)
- 2023(5431)
- 2022(4515)
- 2021(4078)
- 2020(3474)
- 2019(7685)
- 2018(7275)
- 2017(13146)
- 2016(7429)
- 2015(8163)
- 2014(7756)
- 2013(7889)
- 2012(7506)
- 2011(6970)
- 2010(6924)
- 2009(6370)
- 2008(6255)
- 2007(5770)
- 2006(5047)
- 2005(4551)
- 学科
- 济(29166)
- 经济(29131)
- 管理(17606)
- 业(16220)
- 学(13153)
- 方法(12648)
- 企(12526)
- 企业(12526)
- 数学(11046)
- 数学方法(10902)
- 中国(7711)
- 农(7465)
- 财(7238)
- 业经(5673)
- 农业(5235)
- 制(5006)
- 地方(4919)
- 贸(4844)
- 贸易(4842)
- 理论(4713)
- 易(4701)
- 环境(4465)
- 融(4169)
- 金融(4169)
- 技术(4010)
- 银(3986)
- 银行(3925)
- 经济学(3895)
- 行(3785)
- 和(3754)
- 机构
- 大学(113512)
- 学院(110500)
- 研究(47441)
- 济(42631)
- 经济(41733)
- 管理(35040)
- 科学(34415)
- 农(33810)
- 中国(32013)
- 理学(30017)
- 理学院(29568)
- 管理学(28824)
- 管理学院(28652)
- 农业(27673)
- 所(27251)
- 研究所(25430)
- 京(25013)
- 业大(24340)
- 中心(20360)
- 财(19162)
- 省(17695)
- 江(17537)
- 农业大学(17480)
- 院(16850)
- 科学院(16071)
- 业(15924)
- 室(15804)
- 北京(15594)
- 财经(15278)
- 实验(14505)
- 基金
- 项目(80518)
- 科学(60713)
- 基金(58347)
- 家(57010)
- 国家(56622)
- 研究(48610)
- 科学基金(44718)
- 自然(32338)
- 自然科(31593)
- 自然科学(31577)
- 省(31573)
- 自然科学基金(31015)
- 基金项目(30143)
- 社会(30066)
- 划(28541)
- 社会科(28453)
- 社会科学(28442)
- 资助(24527)
- 教育(22224)
- 重点(19889)
- 计划(19538)
- 科技(18108)
- 发(17611)
- 部(17311)
- 编号(16579)
- 科研(16568)
- 创(16554)
- 创新(15711)
- 业(15628)
- 农(15070)
共检索到165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承孝 王运华
在土培、供钾0.0gK_2O/kg土和0.3gK_2O/kg土条件下,研究了25个小麦品种的生物学产量及其地上部分钾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供钾水平相同时,不同小麦品种的生物学产量及其钾积累量差异显著,钾积累量与生物学产量有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分别以效应系数EC值和效益EF值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施钾的效应,在供试25个品种中,14、17号品种为施钾高效品种,1、19、24号品种为施钾低效品种。
关键词:
小麦品种,钾积累,生物学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淑靖 吴金芝 黄明 王春平 李友军 汪洪涛 赵雯馨 黄修利 李文娜 李爽
为了研究旱地条件下不同地理来源小麦品种及同一来源高低产小麦品种的产量和氮磷钾积累利用差异,以来源于中国(58个)、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42个)和国外其他地区(65个)的165个品种(品系)为材料,分析了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成熟期氮磷钾积累分配利用和需求特征。结果表明,与国外其他品种相比,CIMMYT品种的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以及氮、磷、钾生理效率分别显著提高21.3%,39.1%,26.4%,33.2%,22.6%,36.1%,中国小麦品种分别提高10.5%,18.1%,24.3%,29.4%,12.1%,24.3%,但二者的穗数,茎叶氮、磷、钾积累量,百千克籽粒需氮磷钾和干物质量均显著降低,且CIMMYT品种的增降幅均高于中国品种。同一地理来源下高产品种较低产品种,中国品种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122.4%,38.7%,39.3%和96.1%,CIMMYT品种的产量、穗数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97.6%,68.2%和71.7%,国外其他品种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生物量分别显著提高157.2%,33.0%,43.6%,35.9%和76.4%;中国品种的地上部和籽粒氮磷钾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98.8%,101.0%,83.7%和118.8%,104.7%,131.2%,氮磷钾吸收效率显著提高93.6%,84.6%,70.3%,籽粒氮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显著提高102.8%,109.5%,75.9%,但百千克籽粒需钾、干物质量显著降低16.8%,11.1%;CIMMYT品种的氮磷钾吸收效率显著提高68.5%,71.4%,63.6%,籽粒氮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显著提高79.2%,81.7%,76.5%,但百千克籽粒需氮、磷量分别显著降低10.7%,10.3%;国外其他品种的氮磷钾生理效率显著提高34.7%,30.2%,60.6%,籽粒氮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显著提高73.0%,110.8%,52.1%,但百千克籽粒需氮、磷、钾、干物质量显著降低26.7%,23.6%,36.8%,24.7%。综上,不同地理来源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氮磷钾吸收利用特征多表现出了显著差异,CIMMYT品种具有较高的穗粒数、千粒质量、收获指数、籽粒氮积累量、磷钾生理效率,国外其他品种具有较高的穗数、茎叶氮磷钾积累量、地上部氮钾积累量、氮钾吸收效率、百千克籽粒需干物质和氮磷钾量,中国品种的多数指标居于二者之间。同一地理来源高产品种较低产品种提高了产量构成因素、收获指数和氮磷钾吸收效率,但籽粒氮磷钾含量形成的养分需求量也显著提高,在以高产高养分含量为目标的生产体系中应适当增加氮磷钾投入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承孝 王运华
在供钾(K2O,g/kg)0.0,0.3的盆栽条件下,研究了12个小麦品种吸收N、P以及N/K、P/K比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钾水平下,12个小麦品种植株地上部N、P含量构成明显的数量等级而呈等级差异,其生物学产量与地上部N、P吸收量呈极显著相关。在低钾条件下,N/K比与植株生物学产量呈极显著相关,提高钾水平,小麦地上部N、K吸收量增值之比与施钾效益(EF)值(以每吸收1g钾所增加的地上部干物质克数表示)达极显著相关,但小麦地上部P、K吸收量增值之比与EF值则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小麦品种耐低钾及高效利用钾的能力与植株对氮的吸收、氮钾平衡有关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施钾 N和P吸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紫鑫 张玉璐 贾靖 李文璐 赵露迪 孟繁港 盖红梅 徐学欣 赵长星
为明确不同品种(系)彩色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特征及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关系,筛选出适宜鲁东地区栽培的彩色小麦品种。于2020—2022年2个冬小麦生长季,选用4个紫色小麦品种(系)青研紫麦1号(QYZ-1)、QYZ-2、山农紫麦1号(SNZM1)和农大3753(ND3753),2个蓝色小麦品系20064和20072以及普通白粒小麦品种济麦22(JM22,对照品种)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品种(系)彩色小麦的旗叶SPAD值、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和各农艺性状的稳定性以及产量可持续性。结果表明,各彩色小麦品种产量、千粒质量、开花期叶面积指数、花后SPAD值、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收获指数均低于普通白粒小麦品种济麦22。各彩色小麦品种(系)间比较,紫色小麦QYZ-1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彩色小麦品种(系),单位面积粒数与QYZ-2无显著差异,但其千粒质量显著高于QYZ-2;紫色小麦QYZ-1开花期上三叶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蓝色小麦品系及ND3753,紫色小麦QYZ-1花后旗叶SPAD、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收获指数均高于其余彩色小麦品种(系);与其他品种(系)比较,JM22和QYZ-1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CV)均较小,彩色小麦间比较,QYZ-1的产量均值和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均较高。另外,相关分析表明,产量分别与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收获指数、旗叶花后28 d SPAD值、开花期全绿叶叶面积指数和千粒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2 a的结果,表明QYZ-1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并维持了较高的花后旗叶SPAD值,花后旗叶的衰老较慢,开花—成熟时间较长,协同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以及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出较高的产量。综上所述,青研紫麦1号产量稳定且可持续性较好,是适宜鲁东地区栽培的彩色小麦品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邹铁祥 戴廷波 姜东 荆奇 曹卫星
目的试图阐明施钾对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和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机理。方法在池栽条件下,以宁麦9号(低蛋白)和扬麦10号(中蛋白)两个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施钾水平下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和开花期叶片含钾量的特征及其与籽粒蛋白质和各组分含量的关系。结果与不施钾相比,施钾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极显著提高了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由于对谷蛋白含量的作用甚微,因而显著降低了谷/醇比。施钾提高了开花期叶片含钾量进而显著促进了小麦植株花前氮素的积累和贮存氮素的运转,较高的开花期叶片钾营养水平显著提高了扬麦10号的花后氮积累,但对宁麦9号花后氮积累的促进作用较小。两种类型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承孝 王运华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钾效率系数 (EI)和施钾效率 (KE)能很好评价小麦品种在钾缺乏条件下的钾营养效率 ;钾高效品种能在缺钾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 ;钾低效品种EI值小 ,但KE值大 ,施钾能获高产 ;钾高效品种在钾缺乏或充足条件下均能维持功能叶 ( 3~ 4叶 )中较高的钾含量 ,功能叶中 (第 3~ 4叶 )钾含量始终高于心叶和幼叶 ,钾运转系数低 ,可能是其根系吸钾能力强 ,因而能及时弥补功能叶的钾输出 ;钾高效品种籽粒中钾积累量及其占总量的百分数较高 ;钾低效品种植株功能叶中的钾含量低 ,茎、叶间钾含量差异小 ,只有在钾充足条件下 ,较多的钾积累在穗中 ;小麦品种钾营养效率与植株钾积累总...
关键词:
小麦品种 钾营养效率 钾吸收与分配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志红 陈晓远 林昌华 张宇鹏 何永胜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施肥水平下木薯氮磷钾养分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差异,探讨粤北坡岗地优质高产木薯氮磷钾养分的最佳用量。【方法】以木薯品种南美119为材料,采用"3414"方案,在粤北翁源进行大田试验。试验共设14个处理。【结果】施肥处理的氮素主要分配到地上部,不施肥处理的氮素则主要分配到根部;不同施肥处理的磷素均主要分配到地上部;不施肥处理和不施钾处理的钾素主要分配到根部,不施氮处理的钾素在根、冠间分配较均衡。在木薯不同生长阶段,植株氮磷钾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施氮、磷、钾化学肥料处理植株氮磷钾含量的下降速度小于不施氮、磷、钾化学肥料的处理。处理N2P2K2的氮、磷、钾含量和积累量在各生育期均为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姜丽娜 张黛静 蒿宝珍 祁诗月 邵云 李春喜
Zn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与小麦籽粒品质和人类饮食健康密切相关。鉴此,以长5864、济麦20和中普绿麦1号3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常规大田种植条件下小麦植株地上部Zn的积累、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Zn含量均在器官形成初期表现最高,随生育期的推进,器官Zn含量呈下降趋势,植株地上部Zn积累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三叶+起身期增长缓慢,起身+灌浆初期增长迅速,灌浆初+灌浆末期增长趋于缓慢,平均日积累量峰值出现在拔节+抽穗期。灌浆末期,植株地上部单茎Zn积累量平均为142μg,籽粒中Zn的含量及分配比例均最高,茎秆对籽粒Zn贡献率最大。供试的3个品种中,长5864...
关键词:
Zn 小麦 含量 积累 分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婧 李想 王晓光 党现什 于海秋 康树立 赵新华 蒋春姬 刘喜波
为明确不同粒型花生品种氮磷钾养分吸收动态及模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大粒型花生品种花育22、中粒型花生品种花育20和小粒型花生品种农花16为试材,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不同粒型花生品种氮磷钾养分积累量、积累最快时间、吸收最大速率及产量。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大粒型花生品种植株和荚果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均最高,中粒品种次之,成熟时大粒品种平均分别比小粒品种高61.63%、60.37%、47.64%和77.97%、91.49%、86.74%,中粒品种分别比小粒品种高46.53%、50.99%、38.32%和63.53%、73.37%、77.92%;籽仁中氮磷钾含量亦表现为大粒品种>中粒品种>小粒品种;不同粒型花生品种氮磷钾素积累量符合“S”型生长曲线特征,小粒型品种氮素和磷素积累最快时间出现较早,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出苗后58 d、65 d和53 d、81 d,大粒型品种则钾素积累最快时间较早,平均为出苗后54 d。大粒型和中粒型品种氮素和钾素最大积累速率均高于小粒型品种;大、中、小粒品种磷素最大积累速率平均分别为2.59,2.57,2.21 mg·plant~(-1)·d~(-1),3个品种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大粒型品种百果重和百仁重均最大,分别为195.47 g、219.63 g和76.57 g、85.53 g,大粒型产量最高,达到5 300.00 kg·hm~(-2),中粒型品种次之,为4 744.44 kg·hm~(-2),小粒型品种产量最低,仅为4 713.89 kg·hm~(-2),后两者分别比大粒型品种低10.48%和11.06%,且与大粒型品种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p<0.05)。
关键词:
花生 不同粒型品种 氮磷钾素 养分吸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樊叶 张丽丽 樊琳琳 薛兵东 仇真 高洪敏 王静
为了探明氮、钾肥对辽东南地区玉米产量及生长特性的影响,以玉米杂交种丹玉801为材料,设置氮肥和钾肥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氮肥(N)、钾肥(K)及其交互作用(N×K)对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不同氮钾肥配施对玉米物质生产特性以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期为辽东南地区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在辽东南地区,氮钾肥的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千粒质量有极显著影响,对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显著,对穗数、穗粒数、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和行粒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玉米产量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受氮肥、钾肥及其交互作用共同影响,N_(300)K_(120)、N_(180)K_(120)及N_(300)K_(60)产量分别为9 262,9 020,8 848 kg/hm~2,三者差异不显著,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N_(300)K_(120)>N_(300)K_(60)(19 287 kg/hm~2>18 833 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氮肥及氮钾互作对千粒质量的影响极显著,N_(300)K_(120)、N_(300)K_(60)和N_(180)K_(120)千粒质量分别为295,290,284 g,三者差异不显著;氮钾肥的交互作用集中在玉米生育后期,主要通过影响千粒质量来提高玉米产量。氮、钾肥对玉米植株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加和作用,而是复杂的交互效应,因此,生产中要综合考虑氮、钾肥的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因地制宜,做到科学施肥,合理配施,在增加玉米产量的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为实现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奠定基础。结果可为辽东南地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氮肥 钾肥 产量 干物质积累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尚文 于海秋 于泳 黄瑞冬 曹敏建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4个不同耐性玉米自交系在低钾和正常供钾处理下的钾素吸收和积累差异,结果表明:在低钾条件下,玉米对钾素的吸收缓慢,但耐低钾玉米自交系钾素吸收和积累量明显高于不耐低钾玉米自交系。玉米对钾素的吸收和积累高峰在抽雄开花期,此时钾积累量为全生育期总积累量的2/3,但因品种类型和处理方式等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同耐性玉米自交系体内钾吸收和积累能力的差异显著,耐低钾玉米自交系的干物重增加相对稳定,在低钾胁迫下能协调生长。
关键词:
玉米 耐低钾 钾吸收与积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一昊 孔丽丽 侯云鹏 尹彩侠 张磊 赵胤凯 刘志全
为探讨东北典型黑土种植密度与钾肥用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产量及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吉林省公主岭市,通过连续2 a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D1:5.5×10~4株/hm~2,D2:7.0×10~4株/hm~2,D3:8.5×10~4株/hm~2)和钾肥用量(K0、K40、K80、K120和K160)对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钾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钾肥用量的交互作用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D2密度下K120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和平均积累速率均为最高,并且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贡献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同密度下,钾素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施钾量增加呈下降趋势,相同施钾量下均以D2密度最高。相同施钾量下,玉米产量以D2密度最高,2 a玉米平均产量较D1和D3分别提高6.9%,3.0%,相同密度下,施钾均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其中D1密度下施钾量增至80 kg/hm~2后增幅不再显著;D2和D3密度下施钾量增至120 kg/hm~2后增幅不再显著。通过线性加平台模型得出,D1、D2和D3密度下适宜施钾范围分别为72~80 kg/hm~2,104~115 kg/hm~2,105~116 kg/hm~2。而D2处理钾肥用量在较D1处理提高44.5%以及与D3处理相持平条件下,玉米产量分别提高9.8%,3.2%。钾素回收率分别提高4.1,4.9百分点。综上,在东北典型黑土区,以玉米种植密度70 000株/hm~2,钾肥用量104~115 kg/hm~2较为适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马悦 田怡 牟文燕 张学美 张露露 于杰 李永华 王浩琳 何刚 石美 王朝辉 邱炜红
【目的】分析我国北方麦区监控施钾下小麦产量与养分吸收分配变化与土壤速效钾的关系,为节约钾资源,实现小麦丰产优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 2018—2020 年在我国北方麦区 43 个地点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土壤速效钾水平下监控施钾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籽粒氮磷钾含量及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北方麦区农户小麦施钾不足和过量问题同时存在。小麦产量随土壤速效钾含量升高显著增加,在土壤速效钾含量 150—180 mg·kg~(-1)时,小麦产量达到最高,为 6 340 kg·hm~(-2)。土壤速效钾过高并不能持续提高小麦产量,当土壤速效钾含量>180 mg·kg~(-1)时,小麦产量显著降低,平均为 5 409 kg·hm~(-2)。与农户施肥相比,在土壤速效钾含量180 mg·kg~(-1)时采用监控施肥技术增加了钾肥用量,在速效钾含量 150—180 mg·kg~(-1)时减少了钾肥用量,各土壤速效钾水平下采用监控施肥技术施用钾肥均提高了小麦产量,且在速效钾含量180 mg·kg~(-1)时显著增产。土壤有效磷含量>30 mg·kg~(-1)时,土壤速效钾含量 120—150或>180 mg·kg~(-1)时,不施钾肥小麦产量有降低的趋势。土壤速效钾含量升高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氮含量,农户施肥和监控施肥处理的籽粒氮磷钾含量无显著变化,速效钾含量>180 mg·kg~(-1)时不施钾肥的小麦籽粒磷钾含量显著降低。速效钾含量>150mg·kg~(-1)时,监控施肥的钾肥偏生产力与钾肥吸收效率较农户施肥显著提高。【结论】在北方麦区,土壤速效钾含量 150—180mg·kg~(-1)时,合理施肥可使小麦产量达较高水平,但当土壤有效磷较高,超过 30 mg·kg~(-1)时,不施钾肥小麦有减产风险。应根据土壤速效磷钾和小麦产量水平监控施肥,合理确定钾肥用量,实现北方麦区小麦丰产高效生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彩龙 张敏 谢新宇 刘铁宁 王文颇 韩金玲 李彦生 周印富 蔡瑞国
为了确定冀东地区冬小麦的最佳追氮时期和追氮量,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总氮肥量240 kg/hm2条件下,分期施用氮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京冬8号和京冬11号2个冬小麦品种。设4个处理:全部底肥(NⅠ);1/2底肥、1/2起身(NⅡ);1/2底肥、1/2拔节(NⅢ);1/3底肥、1/3起身、1/3挑旗(NⅣ)。NⅢ处理有利于小麦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比其他处理平均提高4.41%~13.00%和3.04%~14.97%,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在小麦施氮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氮肥分期施用,即氮总量的1/2作底肥,1/2做拔节期追肥有利于小麦产量的...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分期施用 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立宁 张力月 孟祥睿 郭颂 杨梅 马磊 杨卫君
【目的】探明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北疆灌区春小麦旗叶SPAD值,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转运,灌浆速率及产量的影响,为不同量氮肥与配施适量生物炭在北疆灌区的合理施用与农田增产增效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新疆优质品种春小麦“新春37号”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氮肥水平,不施氮肥(N0:0 kg/hm~(2))、常规氮肥(N1:300 kg/hm~(2))、氮肥减量15%(N2:255 kg/hm~(2))、氮肥减量30%(N3:210 kg/hm~(2));设2个生物炭水平,不施生物炭(B0:0 kg/hm~(2))、生物炭(B1:20×10~(3) kg/hm~(2)),共B0N0、B1N0、B0N1、B1N1、B0N2、B1N2、B0N3、B1N3 8个处理;测量春小麦旗叶SPAD值,光合指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_(2)浓度),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及其构成等,明确不同量氮肥与配施适量生物炭对春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与不施生物炭不施氮肥(B0N0)相比,氮肥减量15%配施生物炭(B1N2)可以显著提高春小麦旗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干物质积累、转运速率,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B1N2处理下,在春小麦花后不同时间段,SPAD值增长13.17%~91.70%,净光合速率提高17.42%~87.30%,气孔导度提高16.00%~29.41%,蒸腾速率提高25.35%~79.81%;在春小麦成熟期,籽粒的干物质提高28.87%,产量增加30.23%。【结论】适量生物炭20×10~(3) kg/hm~(2)、配施氮肥255 kg/hm~(2)(B1N2)可初步达到春小麦增产和氮肥减施的目的,为北疆灌区农田氮肥及生物炭科学施用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生物炭 光合特性 春小麦 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