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05)
2023(3410)
2022(3003)
2021(2862)
2020(2613)
2019(5932)
2018(6062)
2017(11359)
2016(6727)
2015(7204)
2014(7326)
2013(7150)
2012(6804)
2011(5896)
2010(5952)
2009(5454)
2008(5409)
2007(4844)
2006(4173)
2005(3638)
作者
(21552)
(18294)
(18063)
(16934)
(11208)
(8842)
(8120)
(7388)
(6878)
(6540)
(6216)
(5962)
(5945)
(5925)
(5909)
(5620)
(5462)
(5454)
(5238)
(5077)
(4841)
(4621)
(4605)
(4318)
(4112)
(4102)
(4017)
(3950)
(3866)
(3861)
学科
(24687)
经济(24665)
(17449)
管理(17447)
(15171)
企业(15171)
方法(12093)
数学(10669)
数学方法(10596)
(7412)
(7227)
中国(6762)
(5810)
(5742)
结构(5210)
地方(4910)
业经(4695)
(4672)
财务(4661)
财务管理(4653)
产业(4499)
企业财务(4491)
(4468)
银行(4422)
(4404)
(4301)
金融(4301)
理论(4240)
(4230)
(4074)
机构
学院(92328)
大学(91847)
研究(35975)
(34083)
经济(33300)
管理(30873)
理学(26852)
理学院(26482)
管理学(25792)
科学(25775)
管理学院(25659)
中国(25345)
(24778)
(20579)
农业(19971)
(19942)
研究所(19203)
业大(18990)
(15790)
中心(15312)
(14098)
(13105)
(12969)
财经(12725)
农业大学(12670)
北京(12462)
技术(12005)
科学院(11998)
(11577)
(11481)
基金
项目(65668)
科学(49616)
基金(46026)
(43790)
国家(43436)
研究(41915)
科学基金(34711)
(27169)
社会(25218)
自然(24527)
基金项目(24324)
自然科(23966)
自然科学(23949)
社会科(23867)
社会科学(23863)
自然科学基金(23552)
(23356)
教育(19776)
资助(19606)
重点(15850)
编号(15671)
计划(15099)
科技(14468)
(14305)
(13954)
(13722)
科研(13040)
创新(12922)
(12873)
成果(12811)
期刊
(35086)
经济(35086)
学报(24223)
研究(24136)
(22277)
中国(18743)
科学(18681)
大学(16111)
学学(15614)
农业(14671)
(12568)
管理(11399)
(9010)
教育(8919)
技术(7375)
(7340)
金融(7340)
业大(6772)
财经(6413)
经济研究(6224)
业经(5669)
(5579)
(5569)
农业大学(5524)
林业(5436)
科技(5264)
问题(4684)
统计(4512)
中国农业(4494)
商业(4296)
共检索到133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贺洁  孙少光  葛昌斌  宋丹阳  乔冀良  李锁平  苏亚蕊  廖平安  
为了探究影响茎秆强度的关键因素,筛选在小麦“强秆育种”中有价值的亲本资源,以72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首先综合小麦开花期、灌浆期、乳熟期3个生育时期的茎秆强度进行所有材料的聚类分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些小麦材料茎秆横切面的显微结构和木质素、纤维素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其与茎秆强度的相关性,明确与茎秆强度相关的关键性状;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茎秆横切面显微结构的主因子、计算综合因子得分,进一步结合木质素、纤维素含量进行聚类分析,从而综合评价不同小麦品种(系)茎秆强度相关性状的表现。结果显示,开花期—灌浆期,小麦茎秆强度变弱的同时,机械组织厚度也出现了显著减少;薄壁组织厚度、机械组织厚度、大维管束面积、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在强茎秆强度小麦中远高于弱茎秆强度小麦;相关分析同样显示,机械组织厚度、大维管束面积、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与茎秆强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最后将茎秆显微结构的主成分综合因子得分和木质素、纤维素含量作为3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共筛选出18份在茎秆显微结构和生化指标方面表现突出的小麦材料,其可作为小麦“强秆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邵靖宜  李小凡  于维祯  刘鹏  赵斌  张吉旺  任佰朝  
【目的】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玉米生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夏玉米茎秆显微结构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在开花期设置高温(T)、干旱(D)、高温干旱复合胁迫(T+D),以自然温度和正常水分管理为对照(CK),处理持续6 d,研究高温、干旱以及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夏玉米茎秆显微结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光合特性、花粉活力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后夏玉米皮层厚度、硬皮组织厚度、维管束总数和小维管束数目显著降低,较CK分别下降8.8%、14.1%、9.4%、13.7%。此外,高温干旱后夏玉米花粉活力、光合特性和成熟期总干重显著降低,T、D、T+D各处理花粉活力和净光合速率较CK降低23.1%、8.3%、30.7%和23.7%、16.6%、37.5%,成熟期干物质总积累量较CK降低19.7%、5.1%、26.6%,进而导致产量显著下降,T、D和T+D各处理的产量较CK分别下降63.2%、13.2%和71.7%。【结论】高温、干旱、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导致夏玉米茎秆发育异常,光合性能下降,干物质积累量减少,产量显著降低,且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夏玉米产量和茎秆显微结构的影响大于高温或干旱单一胁迫。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瑞奇  荣曼  张守忠  胡琳  许为钢  陈佩度  
【目的】研究普通小麦籽粒硬度与胚乳组成及显微结构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籽粒硬度的形成机理。【方法】利用由硬质小麦郑麦9405×软质小麦扬麦13构建的149个F6﹕7家系的RIL群体及2组软、硬质NIL群体,分析籽粒硬度与角质率、千粒重、胚乳蛋白质含量、总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软、硬质近等基因系籽粒横切面显微结构。【结果】RIL群体中Pin基因型为野生型(Pina-D1a/Pinb-D1a)的家系均为软质胚乳,而缺失Pina(Pina-D1b)基因型的所有家系均为硬质胚乳;软质家系的籽粒硬度值在郑州点和南京点的变异系数均高于硬质家系,软质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苗芳  张嵩午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小麦扬花结实期旗叶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并统计了不同生育期旗叶叶绿体基粒片层数和基粒垛数。结果表明,从扬花期至灌浆初期,叶片结构变化不明显;叶肉细胞排列紧密有序,细胞间隙少;叶绿体基粒片层排列整齐,基质浓厚,易形成突起;线粒体嵴发达,充满浓厚基质。从灌浆中期至灌浆末期,叶片结构衰老迅速,叶肉细胞和叶绿体开始解体,体积变小,数量减少;叶绿体基粒片层解体,基质淡薄,嗜锇颗粒增多,线粒体嵴和基质减少。还发现从扬花期至灌浆中期,高基粒片层数增加,灌浆中期之后,高基粒片层数减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城  牛智有  刘梅英  刘晋  
为能在设计小麦收获机械时提供相关参数和指导小麦优种筛选相关抗弯性能指标与评判方法提供理论依据,选择不同品种收获期小麦茎秆的不同部位为研究对象,根据三点弯曲原理,采用美国FTC公司生产的TMS-PRO型质构仪测定在不同标距、含水率和加载速率条件下小麦茎秆的弹性模量和抗弯刚度,并分析其相关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同一小麦品种中,茎秆中部的弹性模量和抗弯刚度均比上部大;标距、含水率和加载速率均对小麦茎秆抗弯刚度有极显著影响;标距和含水率对小麦茎秆弹性模量有极显著影响,而加载速率对其弹性模量影响不显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召锋  黄润  刘晓欢  柴亚茹  
【目的】倒伏是制约新疆小麦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植株茎杆形态特征与抗倒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弄清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变异,明确茎秆形态特征与抗倒性的关系,为新疆抗倒高产春小麦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40份新疆春小麦品种资源茎秆抗到伏相关性状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并对抗倒性及其相关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结果】第二节间充实度、第二节间干重及倒伏指数的变异系数较大,株高、重心高及第二节间粗的变异系数较小。重心高、第二节间粗、第二节间壁厚、第二节间茎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邵庆勤  周琴  王笑  蔡剑  黄梅  戴廷波  姜东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品种的抗倒性能差异,为小麦生产中品种选择及其合理密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8个小麦品种,副区为2个密度处理,分析小麦茎秆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及抗倒伏能力的差异。[结果]小麦种植密度由基本苗300万·hm-2增加到450万·hm-2,小麦株高、基部节间长度及重心高度分别增加1.77%、6.11%和3.59%,基部节间直径及节间壁厚分别降低5.56%和10.25%,茎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降低4.14%、7.60%和13.68%,机械强度下降17.59%,倒伏指数上升14.77%,最终导致倒伏率及倒伏程度显著上升,增幅达295.08%和53.57%。从品种来看,‘矮抗58’和‘洛麦23’的植株较矮,重心高度较低,基部节间长度较短,节间直径和节间壁厚较大,茎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高,机械强度较大,倒伏指数较小,‘矮抗58’未发生倒伏现象,‘洛麦23’发生少量倒伏,产量也较高;‘烟优361’的植株和重心高度较高,节间直径和节间壁厚较小,茎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最低,机械强度最小,倒伏指数最大,倒伏率和倒伏程度最高,产量中等。相关分析表明:化学成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与抗倒性能显著相关,木质素含量对抗倒伏的贡献最大。[结论]密度过大不能达到增产效果,反而增加了倒伏概率。‘矮抗58’和‘洛麦23’的植株较矮,重心高度较低,基部节间粗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抗倒性能较好,产量较高,适宜种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桂萍   Mukti Marasini   李薇薇   张凤路  
为了研究玉米茎秆性状与茎秆弹性和耐密性形成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植株抗倒伏机理,选用6个抗倒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了6.0万,7.5万,9.0万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以田间茎秆拉倒角度为弹性评价指标,与植株和基部节间的形态特征,节间的解剖结构、物质积累量和力学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株高、穗位高、基部节间长、粗、表皮厚度、硬皮组织厚度、维管束总数、小维管束鞘面积、单位长度鲜质量、干质量和各组分含量、穿刺和压折强度对茎秆拉倒角度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其中节间粗(r=0.521~(**))和单位长度干质量(r=0.562~(**))的影响最大。种植密度越大,节间粗、硬皮组织厚度、维管束总数、单位长度鲜质量、干质量、各组分含量、穿刺和压折强度越小或越少,茎秆的弹性越差,抗倒性越弱。不同品种间的茎秆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粒收1、创玉107、京农科728和MC278与弹性相关的性状优于其他品种,且随着密度的增大变幅较小,故茎秆弹性和耐密性较强。节间粗和单位长度干质量等性状对拉倒角度即有显著影响,增密后这些性状的变幅决定了茎秆的耐密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德刚  孟繁静  
应用酶联免疫技术和电镜技术,研究了冬小麦(T.aestivumL.)品种燕大1817越冬期内源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和茎尖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秋末冬初气温逐渐降低,日照缩短,茎尖ZEN含量逐渐增加,11月下旬含量达到高峰,随后急剧下降,到1月下旬又出现一个小的含量高峰。在小麦茎尖ZEN含量出现高峰前后(11月底.12月初),茎尖细胞中线粒体和质体的体积增大,形状也发生变化,线粒体从低温诱导前的圆球形变为长形、哑铃形、环形或者不规则形等形状,哑铃形质体出现频率也较高,核膜孔处于开放态。在茎尖出现第二次ZEN含量高峰时,观察到线粒体和质体内部结构明显增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丽平  欧阳竹  
为明确灌溉模式对不同群体小麦茎秆倒伏的调控机制,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不灌水(W0)、灌1水(W1j,拔节期灌水;W1b,孕穗期灌水)、灌2水(W2,拔节和孕穗期灌水)、灌3水(W3,拔节、孕穗和灌浆期灌水)5种灌溉模式和基本苗180株/m2(D1)、300株/m2(D2)和450株/m2(D3)3种密度,研究了灌溉对不同群体小麦茎秆特征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显著影响了小麦的茎秆特征和倒伏指数。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多,株高、重心高度和产量均呈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单位茎秆与基部节间干质量及干物质输出量、茎秆粗度及机械强度均随灌溉次数增多显著降低或变细。5种灌溉模式中,株高、茎粗、成熟期茎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海坡  董志强  吕丽华  申海平  姚艳荣  张丽华  贾秀领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茎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设置喷施175 mg/kg多效唑(SP1)、300 mg/kg矮壮素(SP2)、350 mg/kg麦巨金(SP3)、333 mg/kg劲丰(SP4)、300 mg/kg缩节胺(SP5)、333 mg/kg碧护(SP6)和清水对照7个处理,对冬小麦株高、节间长、茎粗、茎干质量、抗倒伏能力、产量及产量构成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植物生长调节剂降低小麦株高,增强茎秆基部抗折力和抗倒伏能力,抗倒伏能力:SP3>SP6>SP4>SP1>SP5>SP2>Ck。不同处理对小麦基部节间长的效应为:第1节>第2节>第3节。籽粒产量SP3>S...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燕梅  林树根  王全溪  潘三东  
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了花鲈头肾的显微与超显微结构.结果表明,花鲈头肾是一个重要的造血和免疫器官.头肾实质无肾单位,主要由淋巴组织和血窦构成,可分为淋巴细胞聚集区和粒细胞聚集区.电镜下观察显示,花鲈头肾主要由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组成,根据胞浆内特殊颗粒的形态结构和大小将粒细胞分为Ⅰ、Ⅱ、Ⅲ型粒细胞.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文平  胡喜巧  王小龙  徐丽娜  任秀娟  
【目的】研究高产密植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结构、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为冬小麦稳产和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3-2015年度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冬小麦品种百农207为材料,在375万株/hm2基本苗下,设置13.3cm(R1)、16.7cm(R2)、20cm(R3,传统行距)和23.3cm(R4)4个行距处理,研究行距配置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结构、基部节间c/N值和田间倒伏情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传统行距R3,适当缩小行距可使相同生育时期小麦的群体总茎蘖数增多,茎秆基部节间和穗下节间的粗度和壁厚增大,机械强度提高,维管束数量增多、面积变大,c/N增高,田间倒伏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汪涛  张毅  赵晓雪  陈璨  司红起  马传喜  卢杰  
为明确小麦茎秆基部第2节形态及结构特征与抗倒伏关系,发掘抗倒伏关键茎秆形态指标及数量性状基因座位点(QTL)。以120份RILs家系为研究材料,分别测定2020,2021年茎秆强度及基部第2节间长度、茎粗、壁厚、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等指标,开展多元回归分析,并结合55K SNP芯片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强度与基部第2节间茎粗和壁厚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P<0.05),与基部第2节间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基部第2节间纤维素含量是影响小麦茎秆强度的关键指标。基于55K芯片关联分析结果,在1A、1D、2B、2D、4D、5A、5B、5D和7B等染色体上共检测到19个与茎秆性状相关的QTLs,解释了7.67%~65.33%的表型变异。在1D染色体上,与标记AX-110771095和AX-109431570连锁的QTL位点同时控制基部第2节间长、壁厚及纤维素含量3个性状,解释了7.96%~10.76%的表型贡献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素伟  姜小苓  丁位华  牛立元  宋欣密  茹振钢  
为了探讨小麦抗倒性测定的新方法,选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的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用自制的作物抗倒伏强度电子测定仪测定了大田条件下的小麦单茎、群体抗倒伏强度及其他与抗倒有关的因素,并与茎秆倒伏指数相比较。结果表明,小麦单茎抗倒伏强度和群体抗倒伏强度在花后均呈较强规律性变化,单茎的最大抗倒伏强度出现在花期,群体最大抗倒伏强度出现在灌浆盛期;单茎、群体抗倒伏强度与株高和重心高度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关系,这与倒伏指数反映的结果一致,证明用仪器便捷地测定小麦茎秆抗倒伏强度是可行的;单茎、群体抗倒伏强度与花后发育天数的关系均可用3次多项式进行拟合,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996 4和0.968 4,生产中可依据抗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