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71)
- 2023(8288)
- 2022(6918)
- 2021(6207)
- 2020(5286)
- 2019(11776)
- 2018(11203)
- 2017(20892)
- 2016(11583)
- 2015(12632)
- 2014(12270)
- 2013(12042)
- 2012(11221)
- 2011(10105)
- 2010(9868)
- 2009(9200)
- 2008(9055)
- 2007(7948)
- 2006(7129)
- 2005(6427)
- 学科
- 济(44258)
- 经济(44167)
- 管理(33224)
- 业(31115)
- 企(24495)
- 企业(24495)
- 方法(20271)
- 数学(18200)
- 数学方法(17997)
- 财(13648)
- 农(12734)
- 学(12126)
- 中国(11937)
- 制(10642)
- 业经(9921)
- 贸(9425)
- 贸易(9423)
- 易(9194)
- 农业(8524)
- 银(7307)
- 技术(7270)
- 银行(7253)
- 环境(7234)
- 体(7179)
- 融(7135)
- 金融(7135)
- 地方(7094)
- 务(7071)
- 财务(7059)
- 财务管理(7041)
- 机构
- 大学(171638)
- 学院(167656)
- 济(69014)
- 经济(67760)
- 研究(64084)
- 管理(60994)
- 理学(53459)
- 理学院(52802)
- 管理学(51745)
- 管理学院(51467)
- 中国(46490)
- 科学(43136)
- 农(41971)
- 京(36469)
- 所(34756)
- 业大(33929)
- 农业(33868)
- 研究所(32193)
- 财(30454)
- 中心(28059)
- 江(24667)
- 财经(24518)
- 院(23551)
- 农业大学(22659)
- 北京(22608)
- 经(22527)
- 经济学(21827)
- 省(21222)
- 范(19977)
- 科学院(19853)
- 基金
- 项目(122299)
- 科学(94926)
- 基金(90831)
- 家(85121)
- 国家(84458)
- 研究(78263)
- 科学基金(69665)
- 社会(51330)
- 社会科(48595)
- 社会科学(48581)
- 自然(48532)
- 基金项目(48152)
- 自然科(47428)
- 自然科学(47409)
- 省(46746)
- 自然科学基金(46631)
- 划(41377)
- 资助(36609)
- 教育(34983)
- 重点(28565)
- 编号(27612)
- 部(26839)
- 计划(26417)
- 发(25662)
- 创(25535)
- 科研(24722)
- 创新(24050)
- 科技(23327)
- 业(22832)
- 国家社会(22393)
共检索到2423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金虎 赵铭森 冯旭平 孔佳茜 孟晓康 吴昌娟 康红梅
为探索能兼顾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的多用途种植模式,以‘晋麻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等行距M_1(35 cm)和宽窄行M_2(宽行50 cm,窄行20 cm)2种行距,以及30(D_1)、 45(D_2)和60万株/hm~2(D_3)3种种植密度,分析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工业大麻品种‘晋麻1号’的农艺性状、SPAD值、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M_1相比,宽窄行M_2种植在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有效株数、SPAD值、光合性能和产量方面更有优势;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工业大麻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影响显著,在D_1下,M_2分别比M_1增产28.28%、18.65%和13.81%;在D_2下,M_2分别比M_1增产19.37%、27.37%和4.07%;在D_3下,M_2分别比M_1增产21.55%、16.80%和5.68%。不同行距配置下密度对产量影响表现不同,在M_1下,麻叶产量表现为D_1>D_3>D_2,麻秆和麻皮产量都表现为D_2>D_1>D_3;在M_2下,麻叶产量表现为D_2>D_1>D_3,麻秆和麻皮产量都表现为D_1>D_2>D_3。综合分析后推荐宽窄行种植(宽行50 cm,窄行20 cm),密度30万株/hm~2作为工业大麻多功能综合利用种植模式,可兼顾麻秆、麻叶和麻皮产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江谷驰弘 陈学文 余健 胡国庆 孙涛
以‘云麻1号’为材料,设施肥总量300、600、900 kg/hm2(分别记为A1、A2、A3),栽培密度450 000、675 000株/hm2(分别记为B1、B2),N、P_2O_5、K_2O质量比为3∶1∶2、4∶1∶2(分别记为C1、C2),通过3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施肥量和栽培密度对工业大麻秆、皮、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2B1C1处理的株高(396.67 cm)最高,茎粗(1.66 cm)最粗;A2B2C2处理的每公顷有效株数最多;麻秆、麻皮、麻叶产量最高的处理是A2B1C1,分别为12 139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永鹏 南丽丽 于闯 付双军
以甘肃省主栽品种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3)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甘肃荒漠灌区播种量(12,16,20和24kg·hm-2)和行距配置[3种等行距10、15和20cm,2种宽窄行距6行×10cm(窄)+40cm(宽)和6行×10cm(窄)+30cm(宽)]对其干草产量、茎叶比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行距处理中,20cm行距的苜蓿干草产量显著高于15、10cm和两种宽窄行距(P<0.05);不同的播种量处理中,播种量为16kg·hm-2的苜蓿年总干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蒯婕 李真 汪波 刘芳 叶俊 周广生
【目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甘蓝型油菜苗期生长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油菜产量、缩小产量差,明确密植油菜产量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2016—2017年选用华杂62(常规株型,简称HZ62)、2017—2018年选用华杂62和品系1301(紧凑株型)设置密度15×10~4(D1)、30×10~4(D2)和45×10~4株/hm~2(D3)为主区,行距15(R15)、25(R25)和35 cm(R35)为副区,研究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下,不同器官干物质累积和分配、茎秆和叶片碳氮代谢、根系活力和成熟期产量的变化。【结果】增加密度后,油菜个体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表现为成熟期根颈粗、根干重、地上部干重以及株高均降低,有效分枝数减少,同一密度下缩小行距后降幅减小,D1、D2和D3密度条件下,在行距R25、R15和R15时各指标均表现最佳。与传统的密度行距配置(D1R25)相比,增加密度缩小行距(D3R15)后,2017—2018年,HZ62和1301两品种单株产量分别降低了57.14%和55.73%,但群体产量增加了21.55%和30.9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苗期叶片干物质分配率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茎秆和根系干物质分配率与群体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苗期各器官生长指标发现,密度增加后,苗期叶片SPAD值、单株根系生物量、伤流量、根系活力均显著降低,而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同一密度下,通过调节行距、减小株行距差异时,单株油菜叶片SPAD值、叶片和茎秆C/N、群体LAI及根系生物量增加,为成熟期产量奠定了基础。2017—2018年,与D1R25相比,D3R15处理下,HZ62茎秆C/N下降了22.95%,单株根系生物量、伤流量和活力分别降低了35.60%、16.07%和15.51%,叶片C/N和群体根系生物量则分别增加了16.11%和83.44%;1301茎秆C/N下降了19.71%、单株根系生物量、伤流量和活力分别降低了30.87%、22.63%和22.85%,叶片C/N和群体根系生物量则分别增加了14.84%和108.21%。【结论】本试验条件下,与传统密度行距配置相比,不同株型油菜参试品种在增加密度缩小行距后均能通过促进苗期单株叶片氮代谢,同时增加了苗期叶片SPAD值、群体光合叶面积、群体根系生物量,提高了根系活力实现增产。
关键词:
油菜 密度 行距 苗期性状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永忠 李万星 曹晋军 靳鲲鹏
为探明在9.0万株/hm2高密度种植条件下旱地春玉米最佳的株行距配置,采用随机区组设计,12个处理(DH1.等行距40.0 cm,DH2.等行距50.0 cm,DH3.等行距60.0 cm,DH4.等行距70.0 cm,DH5.等行距80.0 cm,DH6.等行距90.0 cm,KH1.宽窄行(53.3 cm+26.7 cm),KH2.宽窄行(66.7 cm+33.3 cm),KH3.宽窄行(80.0 cm+40.0 cm),KH4.宽窄行(93.3 cm+46.7 cm),KH5.宽窄行(106.7 c
关键词:
玉米 高密度 行距配置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丽平 胡焕焕 李瑞奇 李慧玲 常春丽 李雁鸣
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为试验材料,应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配置和4种密度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相同密度下,15 cm等窄行种植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基本上最高,20 cm等宽行次之,16.7 cm+16.7 cm+26.7cm三密一稀种植样式最低。4种种植密度下的群体总茎数以高密度最大,随密度降低群体总茎数减少。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以中密度的较高,过大或过小密度的较低。即密度为300万/hm2或420万/hm2基本苗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密度为180万/hm2或540万/hm...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永萍 张海娜 师树新 燕建召 孙辉 田海燕 崔瑞敏
为筛选合理密植条件下不同棉花品种的适宜株行距配置模式,为黄河流域机采棉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试验筛选了3个冀中南地区主栽品种:冀棉958、石抗126和冀863,设置了75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4个不同的株行距配置,行距分别为80(Ⅰ),75(Ⅱ),70(Ⅲ),(100+50) cm(Ⅳ),同时设置常规种植密度45 000株/hm2为对照(CK,行距80 cm),研究了合理密植条件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密植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不同品种的株高、茎粗和果枝台数等农艺性状的影响不尽相同;冀棉958和石抗126不同株行距配置的单株成铃数之间无显著差异,均显著低于低密度下的CK,单株成铃率则均为处理Ⅱ与处理Ⅳ显著高于处理Ⅰ与处理Ⅲ;冀863的单株成铃数以处理Ⅳ最高,其次为处理Ⅱ;冀棉958籽棉产量以处理Ⅳ最高,石抗126籽棉产量为处理Ⅱ与处理Ⅳ显著高于处理Ⅰ与处理Ⅲ,冀863的籽棉产量则为处理Ⅱ与处理Ⅳ略高于处理Ⅲ,处理Ⅲ又略高于处理Ⅰ。推荐3个棉花品种适宜的株行距配置为75 cm行距与(100+50) cm 2种种植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劲松 董二伟 刘秋霞 武爱莲 王媛 王立革 焦晓燕
【目的】阐明不同行距和密度对籽粒饲用高粱生长、产量形成、品质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明确山西农牧交错带饲用高粱适宜的栽培模式,为籽粒饲用高粱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籽粒饲用高粱新品种辽夏梁1号为材料,于2018和2019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共3个行距,分别为30、50和60 cm,每个行距设4个密度,分别为13.5×10~4、16.5×10~4、19.5×10~4和22.5×10~4株/hm~2,分析不同行距和密度及其交互对抽穗期株高、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收获期产量、养分累积量和品质等影响。【结果】行距和密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饲用高粱的生长、养分吸收、产量形成和籽粒品质。增加种植密度,抽穗期株高、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增加,但抽穗后生物量、收获期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以及产量在50和60 cm行距下,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产量与收获期生物量、氮积累量及抽穗后生物量显著正相关。50 cm行距下的平均产量、抽穗后生物量、收获期氮磷积累大于60和30 cm行距;行距50 cm、密度16.5×10~4株/hm~2的组合收获期生物量和氮积累量均较高,分别比各处理平均生物量和氮积累量提高3.6%—12.8%和3.6%—18.6%,同时产量也最高,两年分别可达10 814和12 434 kg·hm~(-2)。籽粒中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随密度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但行距对其影响较小;单宁含量随密度增加显著增加,随行距增加也逐渐增加,行距和密度对饲用高粱籽粒单宁含量的影响大于淀粉和蛋白质。行距为50 cm、密度为16.5×10~4株/hm~2处理的单宁含量与平均含量相当。【结论】增加生育期内氮素吸收,提高抽穗后生物量、保障收获期生物量是提高产量的关键。饲用高粱在不同行距下合理调整株距可以提高产量,但影响籽粒品质,尤其是单宁含量,综合饲用高粱产量和品质,行距50 cm、密度16.5×10~4株/hm~2的组合可作为雁门关农牧交错带(辽夏梁1号)的推荐种植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覃凤 汪小飞 吴臻 胡一波 王小琴 张家伟 蔡铁
【目的】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茎秆碳水化合物积累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明确适应于小麦沟垄集雨种植合理的密度及行距,为进一步稳定和提升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北方旱区主栽小麦品种西农979为试验材料,于2019—2021年在集雨种植模式下设置两个密度(低密度:180万株/hm~2;高密度:225万株/hm~2)和两种行距处理(等行距:20 cm;非等行距:12.5 cm﹕35 cm﹕12.5 cm),分析不同密度和行距对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和倒伏指数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集雨种植模式下提高种植密度,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的净光合速率(Pn)、茎秆基部第二节间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蔗糖)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茎秆折断弯矩均明显降低,茎秆倒伏指数显著增高;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非等行距处理可改变植株各指标,其中,相较于高种植密度+等行距处理,植株倒三叶、倒四叶、倒五叶Pn明显提高,增幅分别为7.7%—16.5%、5.3%—37.7%、11.9%—24.9%,茎秆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分别提高了9.8%—15.0%、8.8%—27.4%、8.2%—41.1%,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分别增加4.5%—19.8%、5.9%—31.2%,茎秆折断弯矩提高4.8%—17.3%,茎秆倒伏指数降低10.9%—25.9%,小麦产量亦显著提高了13.5%—15.2%。相关分析表明,小麦茎秆基部节间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与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小麦茎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Pn及茎秆折断弯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集雨种植模式下,通过非等行距种植调节群体空间分布,可有效提升小麦植株中下部叶片光合速率,促进茎秆糖类物质合成积累,增强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进而降低小麦倒伏发生率,提高籽粒产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燕 张谦 董明 李冰 王树林 冯国艺 梁青龙 祁虹
[目的]研究行距和密度对机采棉株型塑造、高产和优质群体结构的影响,明确适合冀南棉区机采棉株行距配置的方法。[方法]以‘冀棉803’为试验材料,研究4种行距(L1:66 cm、L2:76 cm、L3:86 cm和L4:96 cm)和3种密度(D1:45 000 株·hm~(-2)、D2:75 000 株·hm~(-2)和D3:105 000 株·hm~(-2))对棉花株型塑造、群体冠层结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不同行距处理相比,L1处理的株型特点为果枝长度较长,果枝夹角较小;L2和L3处理的株型特点为果枝长度较短;L4处理的株型特点为株高较低,果枝数较少。与D1相比,D2和D3处理株高、果枝始节高度增加,果枝长度、果枝节数和吐絮率降低,棉花株型更紧凑。2)在棉花花铃期,与L2处理相比,L3和L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显著降低5.74%和25.36%,透光率分别显著增加50.00%和125.00%;与D1处理相比,D2和D3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7.87%和28.28%,透光率分别降低25.00%和50.00%,叶倾角分别降低8.68%和13.35%,均达到显著水平。与该区域机采棉常规栽培模式L2D2相比,L1D2、L1D3和L2D3的冠层结构没有显著差异,L3D3的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透光率显著降低。3)随着行距的增加,棉花单株铃数、总铃数和产量随之降低,铃重呈增加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棉花单株铃数随之降低,总铃数和产量随之增加。与L2D2相比,L1D2、L1D3和L3D3的产量分别增加8.70%、7.97%和4.38%,但差异并不显著。4)L2处理的棉纤维长度比L1和L4处理显著增加3.67%和4.40%;L4处理的棉纤维整齐度比L1和L2处理显著降低2.15%和2.11%。与L2D2相比,L1D1、L1D2、L4D2和L4D3的棉纤维长度显著降低,L4D1的棉纤维整齐度显著降低,L4D2的棉纤维马克隆值显著增加。5)行距与产量及构成因素关系密切,密度与棉花株型指标和冠层结构指标关系密切,棉花株型指标与冠层结构指标及单株铃数关系密切。[结论]冀南棉区机采棉兼顾株型和产量的株行距配置组合为行距76 cm、密度75 000 株·hm~(-2),行距66 cm、密度105 000 株·hm~(-2)和行距86 cm、密度105 000 株·hm~(-2)。
关键词:
密度 株行距配置 机采棉 株型 产量构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聪吉 王丽 张智慧 王家金 陈骏飞 石子为 吕德芳 刘大会
【目的】确定适宜的播种因素,为昭通天麻生产节本增产,提高经济效益。【方法】在云南昭通彝良产区天麻栽培过程中采用不同种苗等级、定植密度及定植时间,对产出箭麻的个体大小、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分级比较。【结果】采用一级种苗播种,箭麻成麻率最高,个体较大,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按照0.6 m×0.4 m栽培塘的规格,种苗的定植密度为8个/塘时,箭麻成麻率最高,个体较大,经济效益最好;1月份定植的种苗,其箭麻成麻率可达100%,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结论】选用较大的种苗,定植密度为32个/m2左右,定植时间在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俊峰 李漪濛 梁超 周婵婵 王术 贾宝艳 黄元财 王岩 王韵
为研究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以沈稻9号为材料,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不施氮肥(A_0)、农户方式(A_1)、底氮减施(A_2)、底氮后移(A_3)4种氮肥管理方式,副区设常规方式(行距30 cm, B_1)、缩行增密(行距25 cm, B_2)、宽窄行(行距40 cm+20 cm, B_3)3种行距配置,运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下水稻各层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剑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在A_3B_2组合下,产量达到最高,为9.85 t/hm~2。与A_1、A_2相比,A_3处理单位面积颖花数提高4.31%~10.55%,结实率提高2.87~4.09百分点,使剑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了4.84%~9.12%,14.08%~15.71%,11.33%~15.83%;同时,A_3具有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与B_1、B_3相比,B_2可以增加单位面积颖花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幅分别为7.57%~9.97%,4.29%~20.43%,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达88.99%。综合产量、光合特性和冠层结构的表现,施氮方式为底氮后移结合行距为25 cm为本试验的最优组合,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结实率、千粒质量,改善群体结构,促进高产形成。
关键词:
水稻 施氮方式 行距配置 冠层结构 产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云霞 韦卓文 黄洁 王娟 李天 何冯光
[目的]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木薯产量、品质及薯构型的影响,筛选优化木薯机械化种植与收获模式的农艺农机参数。[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平地模拟机械化种植模式,以我国主栽机械化木薯品种华南205(SC205)为材料,设等行距(0.8+0.8) m(CK)及宽窄行(1.0+0.5) m(T1)、(1.0+0.6) m(T2)、(1.0+0.7) m(T3)、(1.2+0.4)m(T4)、(1.2+0.5) m(T5)、(1.2+0.6) m(T6)共7种行距配置,于收获期测定薯块产量、薯块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薯块特征及薯构型。[结果]1)两年中,T6木薯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均最高,较T1显著增产19.19%~24.89%和19.61%~30.56%。2)T6木薯块根的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较T1分别明显提高21.38%~31.38%和27.67%~31.51%。3)两年中,T1垂直行向半幅宽均最窄,为19.72~20.50 cm,且薯长均最短,为13.01~14.57 cm。4)当收获单株的垂直行向半幅宽为30.0 cm、深度为25.0 cm时,所有处理均可收获98.50%以上的鲜薯产量,其中T6收获的鲜薯产量最高,达41.79 t/hm~2,收获比例为99.42%。[结论]在木薯品种SC205平地机械化种植模式中,推荐(1.2+0.6) m的宽窄行配置,收获机在窄行间的双行作业幅宽为120.0 cm、深度为25.0 cm。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文平 胡喜巧 王小龙 徐丽娜 任秀娟
【目的】研究高产密植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结构、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为冬小麦稳产和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于2013-2015年度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冬小麦品种百农207为材料,在375万株/hm2基本苗下,设置13.3cm(R1)、16.7cm(R2)、20cm(R3,传统行距)和23.3cm(R4)4个行距处理,研究行距配置对冬小麦茎秆形态结构、基部节间c/N值和田间倒伏情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传统行距R3,适当缩小行距可使相同生育时期小麦的群体总茎蘖数增多,茎秆基部节间和穗下节间的粗度和壁厚增大,机械强度提高,维管束数量增多、面积变大,c/N增高,田间倒伏程...
关键词:
冬小麦 行距配置 茎秆 形态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