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70)
2023(8060)
2022(6800)
2021(6132)
2020(5245)
2019(11371)
2018(10840)
2017(20166)
2016(11217)
2015(12276)
2014(11878)
2013(11688)
2012(10897)
2011(9833)
2010(9592)
2009(9021)
2008(8839)
2007(7818)
2006(6902)
2005(6188)
作者
(37599)
(31274)
(31244)
(29309)
(20090)
(15368)
(13773)
(12299)
(12162)
(11002)
(10922)
(10402)
(10362)
(10157)
(10008)
(9718)
(9602)
(9359)
(9179)
(9121)
(8258)
(7851)
(7581)
(7289)
(7253)
(7000)
(6858)
(6804)
(6594)
(6478)
学科
(41547)
经济(41455)
管理(32172)
(30605)
(24374)
企业(24374)
方法(19424)
数学(17286)
数学方法(17039)
(12498)
(12354)
(11756)
中国(11141)
(10657)
业经(9343)
(9193)
贸易(9187)
(8972)
农业(8228)
(7296)
银行(7240)
(7048)
(7029)
财务(7020)
技术(7008)
财务管理(7001)
(6878)
(6790)
金融(6789)
企业财务(6697)
机构
大学(166132)
学院(162663)
(64142)
经济(62905)
研究(62739)
管理(58536)
理学(51484)
理学院(50817)
管理学(49705)
管理学院(49439)
中国(45514)
(43676)
科学(43226)
(35725)
农业(35341)
(34697)
业大(34208)
研究所(32208)
(28967)
中心(27931)
(24532)
农业大学(23411)
财经(23139)
(22522)
北京(21980)
(21932)
(21222)
科学院(19991)
经济学(19859)
(19371)
基金
项目(119261)
科学(91823)
基金(88045)
(83210)
国家(82562)
研究(74788)
科学基金(67593)
社会(48336)
自然(47908)
自然科(46807)
自然科学(46789)
基金项目(46671)
(46024)
自然科学基金(46001)
社会科(45695)
社会科学(45680)
(40576)
资助(35609)
教育(33407)
重点(27793)
编号(26500)
计划(26446)
(25708)
(24916)
(24617)
科研(24223)
科技(23727)
创新(23475)
(22681)
国家社会(20928)
期刊
(65887)
经济(65887)
研究(43443)
学报(41562)
(39201)
科学(33382)
中国(32672)
大学(29620)
学学(28636)
农业(26606)
(21769)
管理(20548)
(14728)
(14094)
金融(14094)
业大(12779)
财经(11791)
教育(11604)
经济研究(11495)
农业大学(10838)
业经(10642)
(10628)
技术(10266)
(10065)
科技(9149)
问题(8989)
林业(8822)
中国农业(7411)
(7222)
资源(7116)
共检索到2354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文祥  青先国  艾治勇  
以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晚稻Y两优86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种密度和3种栽插苗数的互作模式下水稻群体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早晚稻栽插苗数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要大于密度及两者互作的影响;冠层太阳光截获率早稻以D45B3最高,晚稻则以D22B2最高;早稻齐穗期和乳熟期群体冠层太阳光截获率随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晚稻则随密度和栽插本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在高温季节其冠层温度要低于其他处理,相对湿度则增加。早晚稻产量均随密度和栽插苗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密度或栽插苗数超过一定值后产量反而下降,早晚稻最高产量分别为9 681.19,10 512.70 kg/hm2。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潘圣刚  黄胜奇  江洋  蔡明历  曹凑贵  唐湘如  黎国喜  
以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秧苗的秧龄及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秧苗秧龄处于35~55 d和栽插密度处于1.8×105~3.0×105蔸/hm2时,水稻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叶面积指数随着秧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秧龄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收获产量存在显著影响。栽插密度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收获产量产生显著影响。而且,秧龄和密度的互作效应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树明  曾亚文  方晓东  杜娟  普晓英  杨涛  王雨辰  普正贵  
以抗性淀粉(RS)含量不同的4个水稻品系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不同品系的产量及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N肥用量和栽插密度对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在高氮水平下,提高栽插密度反而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和抗性淀粉累积下降。②在中等肥力土壤上,RS21和浙辐优1号对氮素的反应较敏感,施纯N337.5 kg/hm2,每穴栽插2株,高峰苗控制在500.00万/hm2左右;而功米1号和功米3号施纯N 300.0 kg/hm2,每穴栽插4株,高峰苗控制在450.0万/hm2,有利于4个品系抗性淀粉的累积,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洋   王冀川   郭子扬   袁杰   张凯雨   王奉斌   康德锐  
为研究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南疆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开展施氮量为主区、栽插密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分析新稻36号的群体LAI、NR活性、氮素吸收与转运及产量变化。结果显示:适当增施氮肥和适宜密植有利于提高群体LAI和叶片NR活性,其中LAI在施氮量360 kg/hm~2、密度20.83万~26.69万穴/hm~2较大,NR在施氮量240~260 kg/hm~2、密度16.67万~20.83万穴/hm~2时较高;施氮量240 kg/hm~2配合27.78万穴/hm~2的栽插密度能获得最大的茎鞘氮转运量和穗部氮增加量,其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处理。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密度可减轻由于施氮量增加而导致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下降的现象;在240 kg/hm~2的施氮量条件下,配合20.83万~27.78万穴/hm~2的栽插密度能够实现氮素利用及产量协同提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于敏  世荣  韩蕊  邹茜  苏振喜  袁平荣  朱振华  赵国珍  
在基肥相同的条件下,设置不同施N量(纯N 0、90、150、210 kg/hm2)和栽插密度(75、60、45万穴/hm2)对‘云粳30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N量的增加,株高、最高分蘖数、有效穗和穗总粒数显著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减少;最高分蘖数、有效穗和穗总粒数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而显著增加,但栽插密度对株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施N量与栽插密度对‘云粳30号’的产量影响较大,纯N 150 kg/hm2和栽插60万穴/hm2处理产量最高,为12 198.2 kg/hm2;减少施N量和增加栽插密度有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施N量和栽插密度对碱消值和直链淀粉...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乔中英  陈培峰  顾俊荣  孙华  杨代凤  董明辉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前后期施氮比例6∶4和8∶2)和栽插密度(18、22.5、27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前后期施氮比例6∶4产量显著高于8∶2,其增产原因为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加;2栽插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栽插密度越小,穗粒数和千粒重越高,而有效穗数越低,在22.5万穴/hm2条件下产量结构较协调,是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栽插密度的主要原因;3与前后期施氮比例8∶2相比,6∶4提高了抽穗后叶片SPAD值和分蘖成穗率,显著增加了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所增加,但生育中期群体过大影响了后期干物质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丁国华  杨光  白良明  孙世臣  姜树坤  王彤彤  夏天舒  陈书强  张凤鸣  
为了明确插秧密度和苗数对寒地不同分蘖类型水稻品种群体构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的影响,以多蘖型东农428和寡蘖型龙稻5为试材,采用大田裂区试验设计对不同插秧苗数、密度对寒地不同分蘖类型水稻品种群体构成、叶片SPAD值、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多蘖型东农428分蘖数量影响更大,而插秧苗数对寡蘖龙稻5影响更为明显。密度和插秧苗数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SPAD值影响较为一致,即栽植密度较小、插秧苗数较少的处理SPAD值较大。龙稻5在插秧数为8,插秧规格为30 cm×12 cm时产量最高,东农428在插秧苗数为8,插秧规格为30 cm×14 cm时产量最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赵东  马佩勇  边小峰  郭小丁  谢一芝  
以兼用型甘薯品种苏薯15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与氮、钾肥配施对甘薯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钾肥施用量和栽插密度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和经济产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薯干产量与干物率、基部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与蔓薯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茎粗呈显著负相关;薯块干物率与最长蔓长、茎粗、基部分枝数都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供试18种处理组合中低氮低钾低密度处理经济产量最高,蔓薯比最佳;在对块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效应中,施钾量>栽插密度>施氮量,且施钾量和栽插密度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施氮量和栽插密度是影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因此,生产中保持合理的栽插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段文学  汪进丽  张海燕  解备涛  汪宝卿  张立明  
为了确定鲁中丘陵薄地鲜食型甘薯适宜的栽插方式和密度,在大田条件下,以济薯26(J26)和龙薯9号(L9)为供试品种,每个品种设置直栽(S)和水平栽(H) 2种栽插方式,各栽插方式下设置不同栽插密度37 500(D1),52 500(D2),67 500株/hm~2(D3),研究了不同栽插方式和密度对鲜食型甘薯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密度可提高两品种生长中后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相同栽插方式下济薯26生长中期侧枝叶的干物质分配比例。相同栽插方式下,D2处理可降低龙薯9号生长后期侧枝茎干物质分配比例,并显著提高两品种生长中期的块根干物质分配比例。直栽方式下,D2和D3处理显著提高济薯26生长后期块根干物质分配比例。相同栽插方式下,D2和D3处理显著提高两品种块根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D2处理可显著提高两品种块根产量。与直栽相比,水平栽显著提高济薯26生长前期D2处理和后期D2和D3处理下、龙薯9号生长中期相同密度下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有利于提高济薯26 D1处理下、龙薯9号各密度下的块根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两品种单株薯重和块根产量。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水平栽+D2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组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汤永坚  王朝欢  林娇  程思忍  肖婷  莫钊文  潘圣刚  唐湘如  
为了研究机插苗数和分蘖施氮对华南双季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杂交水稻组合超优1000和超级稻品种Y两优1173为研究材料,在基肥施用纯氮量180 kg/hm2条件下,设置2个机插苗数(D1:每穴3苗;D2:每穴5苗)和2个分蘖肥施氮量处理(N1:纯氮0 kg/hm2和N2:纯氮90 kg/hm2),研究了机插苗数和分蘖肥施氮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D2处理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进而提高产量。分蘖肥增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永进  吴文革  许有尊  王斌  陈刚  代真真  胡琪峰  
为探索出适宜于杂交中籼稻的配套机插育秧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在硬盘方式育秧的情况下,以水稻品种‘徽两优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烯效唑和落谷密度二因素试验,研究落谷密度对秧苗素质、栽插质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以及烯效唑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化控处理情况下,随着落谷密度的增加,秧苗素质逐渐恶化,表现为单株根系数量、百株干质量、茎基宽、根系活力迅速下降,叶片丙二醛含量急剧上升;各处理千粒质量、结实率无显著差异;在8 000~18000 grains·m-2密度范围内有效穗呈增加趋势,18 000~30 000 grains·m-2密度范围内呈减少的趋势,最终使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其中以18 0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锐锋  严宗卜  
为探索杂交香稻品种在贵阳高海拔地区高产栽培的技术,为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2007年在贵阳市郊(海拔1350 m)对优质杂交香稻香两优875进行了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栽插株数的裂区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农家厩肥1000 kg/667m2作基肥,4月5日播种和秧龄50 d的条件下,施纯氮6.9 kg/667m2和栽插1万株苗/667m2的处理产量达681.8 kg/667m2,获得较好结果。并对香优875在高海拔1200~1400 m地区的栽培技术和经济效果进行了讨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合松  王学华  吴卫国  唐启源  邓立平  蔺万煌  
以米粉专用稻品种湘早籼33号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栽插规格和基本苗数对米粉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宽窄行栽培,每穴栽植4~5苗,能优化米粉稻的群体结构,缓和个体发育与群体生长的矛盾,促进其干物质生产,米粉稻产量提高2.33%,与米粉加工密切相关的出糙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分别提高0.61%和1.5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闫会  李强  张允刚  后猛  唐维  王欣  刘亚菊  马代夫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结果】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本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阳  程建平  赵锋  汪本福  陈少愚  
采用大田试验,设计15d(Y1)和20d(Y2)2个秧龄以及6月25日(播期一,B1)、6月30日(播期二,B2)、7月5日(播期三,B3)3个播期处理,以探讨机械插秧下秧龄和播期对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二和播期一的产量间无显著差异,但分别高于播期三产量8.7%、3.5%,随着播期延后,播期三各产量构成因子除千粒重外,呈下降趋势。H优518最高产量相比最低产量降低速度显著高于鄂粳403,分别达45.0%、13.5%,花后干物质积累H优518也显著大于鄂粳403。综合分析可知,晚籼稻比晚粳稻对低温反应更敏感,前者高产需提早播种,推迟播期不利于结实灌浆,后者高产也需在较早播种基础上保证足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