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13)
2023(6748)
2022(5930)
2021(5676)
2020(5019)
2019(10723)
2018(10620)
2017(19854)
2016(10950)
2015(11820)
2014(11256)
2013(10756)
2012(9558)
2011(8698)
2010(8733)
2009(8414)
2008(8016)
2007(7098)
2006(6190)
2005(5548)
作者
(31547)
(26521)
(26271)
(24964)
(16387)
(12805)
(11842)
(10381)
(9862)
(9369)
(9138)
(8692)
(8488)
(8440)
(8326)
(8027)
(8003)
(7766)
(7648)
(7390)
(6895)
(6648)
(6476)
(6158)
(5965)
(5789)
(5756)
(5658)
(5505)
(5256)
学科
(38674)
经济(38606)
管理(29200)
(27746)
(23985)
企业(23985)
方法(16710)
数学(14530)
数学方法(14282)
(11376)
(11047)
(10960)
(10728)
中国(10625)
业经(8770)
(8028)
地方(7550)
(7547)
贸易(7543)
(7297)
体制(6884)
(6740)
财务(6723)
财务管理(6709)
农业(6600)
(6506)
银行(6473)
企业财务(6406)
(6357)
金融(6356)
机构
学院(147456)
大学(146209)
(55264)
经济(54095)
研究(52343)
管理(52109)
理学(45251)
理学院(44687)
管理学(43584)
管理学院(43334)
中国(38320)
科学(35210)
(31087)
(29482)
(28041)
(26616)
业大(26273)
研究所(25827)
农业(22801)
中心(22749)
(22020)
财经(21013)
(20213)
北京(19683)
(19006)
(18992)
师范(18745)
(17763)
(17627)
经济学(16965)
基金
项目(103248)
科学(79406)
基金(73610)
研究(70847)
(67157)
国家(66645)
科学基金(55135)
社会(43970)
社会科(41505)
社会科学(41495)
(41353)
基金项目(38643)
自然(37311)
自然科(36420)
自然科学(36406)
自然科学基金(35772)
(34945)
教育(32727)
资助(30459)
编号(27975)
重点(24257)
成果(22173)
(21926)
(21606)
(21312)
科研(20470)
计划(20442)
课题(20296)
创新(20000)
大学(18626)
期刊
(63244)
经济(63244)
研究(40383)
学报(30730)
中国(27902)
科学(26734)
(26658)
大学(22536)
学学(21769)
(20606)
管理(19232)
农业(17443)
教育(14865)
业经(12609)
(11992)
金融(11992)
林业(11549)
技术(10812)
经济研究(10599)
财经(10470)
(9256)
(9047)
问题(8371)
科技(8277)
(8187)
业大(8184)
商业(7150)
(6236)
统计(6185)
现代(6080)
共检索到2147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蒋孟多   马映栋   蒋睿   李平英   包永平  
[目的 ]林木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具有一定关联性。密度效应一直是森林经营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探究蒙古栎次生林林分密度与树冠结构、密集度的关系,以期深入掌握蒙古栎次生林结构特征,为蒙古栎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0年8月在小陇山蒙古栎次生混交林中选取立地条件均一、不同密度的典型样地进行调查,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最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不同密度下树冠结构与密集度的关系。[结果 ]不同密度蒙古栎林中树冠体积的变异最强,其次为冠长与树冠面积,冠幅、冠长率和冠形率的变异最弱,树冠结构特征的变化趋势随林分密度的改变呈单峰型分布。随着林分密度递减,冠幅、树冠面积、树冠体积分别与胸径的相关性趋势近似于“L”型,而冠长和胸径的相关性趋势与林分密度的变化保持了一致,林分密度对冠长率、冠形率与胸径相关性的影响不大。蒙古栎林密集度处于中等密集至很密集状态,但不同密度林分内林木树冠的挤压与重叠程度有差异,其中优势树种蒙古栎、白桦、华山松和椴树起了决定性作用。蒙古栎林中林分密度对树冠结构与密集度关系的影响包含两种路径:林木竞争—树冠结构共同介导的间接影响;林木竞争—胸径—树冠结构共同介导的间接影响。[结论 ]不同密度蒙古栎林树冠结构有差异,树冠结构特征与林木胸径有关,林分密度影响了蒙古栎林树冠结构与密集度的关系。要实现蒙古栎林的可持续经营,不仅要考虑林木胸径大小,更要关注林木树冠结构特征,通过调整林分密度可优化树冠结构,改善林冠层挤压状况,以促进森林更新与增加物种多样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田晓  胡靖宇  刘静波  王丽娟  朱琳  刘苑秋  
【目的】探索楠木×杉木混交林可持续性经营策略,并且为我国森林碳汇的估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以中亚热带楠木×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地调查法获取相应数据,应用FORECAST混合型模型,模拟不同立地条件和初植密度下(4000,3000,2500,2000,1600株/hm2)楠木×杉木混交林在未来300年(6个轮伐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结果】在300年的模拟时间里,不同初植密度多代连栽的楠木×杉木混交林在好、中、差3种立地条件下,碳储总量、土壤碳储量、生态系统碳储量以及年均固碳量都有较大的差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奕茹  李际平  曹小玉  唐涛  
以金洞林场杉木纯林、杉木-闽楠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密度和混交比例的林分进行研究,将物种多样性指数作为衡量林分密度和混交比例是否合理的参考指标,为人工混交林的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典型抽样法,按其混交比例分为类型Ⅰ(10杉)、类型Ⅱ(9杉1楠)、类型Ⅲ(7杉3楠)、类型Ⅳ(5杉5楠)4种类型设置典型样地,同种类型林分设置3个密度等级,低密度(A:600~1 000株/hm2)、中密度(B:1 200~1 600株/hm2)、高密度(C:2 000~2 400株/hm2),对比分析其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从类型Ⅰ至类型Ⅳ随着闽楠比例的增加其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增加。林下灌木及草本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类型Ⅳ>类型Ⅲ>类型Ⅱ>类型Ⅰ。林分密度及混交比例与林下灌木及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岗岗  刘瑞红  惠刚盈  张弓乔  赵中华  胡艳波  
【目的】以甘肃省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混交林为例,采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N元分布全面、系统地揭示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以实现森林结构信息的精确描述和直观表达,为森林结构精准调控和重建提供基础参考信息。【方法】对70 m×70 m标准地内的林木进行每木定位和调查,采用Winkelmass计算每株林木的混交度(M)、角尺度(W)、大小比数(U)和密集度(C),借助Excel透视表统计N元分布相对频率,并采用R 3.4.3、Origin 2015绘制N元分布图。【结果】锐齿栎天然混交林整体及林分内大多数林木呈随机分布、混交良好、较为密集;林分整体中庸且各大小比数等级林木均接近20%;二元分布、三元分布和四元分布中该林分结构最突出特点表现为:不管结构参数如何组合,林分均表现出不同结构组合下大多数林木呈随机分布或混交良好。【结论】结构参数N元分布借助分布频率表达优势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全面系统地描述了林分结构特征信息,且不同分布之间优势互补,实现了林分结构从"点→线→面→体→超体"的精准详尽解译;双X横坐标或双Y纵坐标的3D图满足了多元分布结构信息直观展现需求;N元分布为森林结构精准调控和林分结构重建提供了先决信息。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章志都  徐程扬  蔡宝军  李翠翠  袁士保  杨程  彭强  金桂香  
树冠结构决定着林木外部形态和对光能的截获能力,并直接影响林木个体的初级生产力。对于风景林来说,树冠结构不仅影响着林木个体的姿态,而且严重地影响着林木的开花结实,进而显著地影响着林木的观赏性。以北京山区山桃风景林为例,从枝条长度、枝条基径、分枝角度及侧枝密度等变化的角度对林分密度与山桃树冠结构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山桃的树冠形状在一定程度上受林分密度的影响,高密度(>3500株/hm2)林分中山桃活枝下高相对较高,而冠幅、树冠率相对较小。②林分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一级侧枝的各种树冠形态参数产生影响,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对较高序级枝条的枝长度、基径、枝角和侧枝密度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各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孟令君  张春雨  姚杰  赵秀海  
【目的】探究密度制约和生境过滤在群落、龄级和物种3个水平对幼苗存活的影响及相对重要性,为温带森林幼苗更新与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209个幼苗监测样站连续3年(2016—2018)的动态监测及光照和土壤条件的测定,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划分零模型、生物模型、生境模型和全模型4个模型,在群落、龄级和物种3个水平分析影响幼苗存活的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2016—2018年累计调查到乔木幼苗共计3 970株,分属19种10科13属,其中重要值排名前5位的幼苗树种是水曲柳、紫椴、色木槭、红松和东北枫;至调查结束时(2018年9月),幼苗死亡数量共计2 644株,存活率4%;在群落水平上,幼苗存活率与异种幼苗邻体个体数、土壤有效钾和全磷含量均显著正相关(P<005);在龄级水平上,不同年龄幼苗个体的存活对生物邻体和非生物环境因素的响应存在差异,当年生幼苗存活率与同种幼苗邻体密度和异种幼苗邻体密度均显著正相关(P<005;P<001),且与异种大树邻体胸高断面积之和显著负相关(P<005),多年生幼苗存活率与生物邻体变量无显著相关性,而与土壤有效钾和全磷含量等非生物环境因素显著正相关(P<005);在物种水平上,幼苗个体存活的影响因素表现出种间差异,水曲柳幼苗存活率与异种幼苗邻体个体数显著正相关(P<005),色木槭的幼苗存活率与同种大树邻体胸高断面积之和显著负相关(P<005),紫椴幼苗在土壤有效钾含量较高的生境中存活率更高,而红松幼苗偏好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较低的土壤环境。【结论】密度制约和生境过滤共同影响乔木幼苗存活,但其相对重要性随年龄和树种而变化。当年生幼苗存活主要受邻体的影响,而生境因素对多年生幼苗存活影响更显著。密度制约效应在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群落中得到验证,与土壤养分条件相关联的生境过滤作用对幼苗存活影响显著。在林分更新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幼苗个体存活影响因素的种间和龄级差异,在主要树种育苗及林下补植中需结合考虑不同树种偏好的生境因素进行适当管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赖国桢  曹梦  潘萍  欧阳勋志  国瑞  向云西  吴自荣  
以飞播马尾松为研究对象,根据马尾松与木荷的树种组成比例,以不同混交比例的马尾松、木荷飞播林(Ⅰ:10马、Ⅱ:8马2木、Ⅲ:7马3木、Ⅳ:6马4木)为对象,设置标准样地,比较研究不同混交林植被层碳密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乔木层碳密度范围为35.6456.04 t·hm(-2),从大到小依次是类型Ⅳ>Ⅲ>Ⅱ>Ⅰ,但差异不显著(P>0.05);林下植被层碳密度范围为0.610.86 t·hm(-2),表现为类型Ⅰ>Ⅱ>Ⅲ>Ⅳ,不同类型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凋落物层碳密度范围为0.321.2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曹永慧  陈存及  李生  
以福建省沙县15年生(13年生时间伐)和17年生(10年生时间伐)的乳源木莲 杉木中龄混交林(杉莲比为7∶3)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Ruark异速生长模型,对间伐后混交林中乳源木莲的树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混交条件下,不同间伐期对树冠形状有显著影响:13年生时间伐,乳源木莲树冠生长受到限制不能充分扩展,树冠形状近似抛物线形,枝长分布方式对下部层次造成遮荫,不利于乳源木莲树木的光合作用;而10年生时间伐,乳源木莲具有圆锥形树冠、较大的枝倾角和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因此有利于树冠对光的截获,从而增加单株生物产量,有利于培育乳源木莲大径材。杉莲混交林中乳源木莲累积叶面积指数可以分别用以下模型进行估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鞠  陈瑜  刘海轩  许丽娟  金桂香  徐程扬  
【目的】以期探明天然风景林不同林分密度、不同混交度条件下树木形态的变化规律,及林分密度、混交度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大小树木个体形态特征的影响机理。【方法】采用综合指数法建立4个树木形态指数,通过分析65块样地的林分空间结构信息与样地内1 891株林木个体各形态指数的关系,研究林分密度和混交度对长白山天然风景林树冠、树干形态及干冠协调程度的影响。【结果】林分密度对各树木形态指数均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并与林木空间占有指数、干冠协调指数、树冠扩展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干形通直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林木空间占有指数、干冠协调指数在各径级树木个体上受密度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吕婧娴  王得祥  张宋智  何志美  保积存  黄青平  
【目的】研究油松人工林密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二者的关系,提出维持植物多样性、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健康状况的合理林分密度。【方法】以小陇山林区5种不同密度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油松人工林林下物种的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相似系数随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①油松人工林林下共出现植物23科38属50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物种数逐渐减少,灌木、草本层物种组成发生变化。②不同密度油松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基本表现出减小趋势。③各指数与林分密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草本层的均匀度指数与林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曾杰  郑海水  翁启杰  黄世能  
运用Nelder密度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大叶相思林分的树冠生长以及多干现象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年生时各种密度林分均未郁闭,3年生、5年生、7年生时郁闭林分的单株面积上限分别为3.15 m 2·株- 1、6.20 m 2·株- 1、7.00 m 2·株- 1。5年生以后,树冠趋于稳定,1~3年生时树冠生长最大的单株面积为5.64~6.88 m 2·株- 1,5~7年生时树冠最大的单株面积为15.50~18.68 m 2·株- 1。林分平均树干数与密度则呈现幂函数关系,林分单株面积小于1 m 2·株- 1时,多干木比例在10% 以下;林分密度超过12.53 m 2·株- 1以后,多干木比例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艳丽  杨华  邓华锋  
【目的】天然林的可持续经营是我国乃至世界林业研究的重点。本文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三岔村蒙古栎-糠椴天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探究该地区蒙古栎和糠椴天然混交林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为目的,为天然林的保护、管理以及抚育间伐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方法】根据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三岔村蒙古栎-糠椴天然混交林1 hm2样地数据,采用单变量O-ring函数分析方法研究蒙古栎和糠椴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双变量O-ring函数分析方法研究蒙古栎和糠椴的空间关联性,并统计分析其径级结构。【结果】(1)蒙古栎和糠椴的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分布。(2)林分整体水平、蒙古栎以及糠椴在小尺度上均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增加,聚集强度减弱,逐渐趋于随机分布。(3)蒙古栎与糠椴在小树和中树阶段小尺度上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随着树木的生长发育,聚集强度减弱,到大树阶段主要表现为随机分布。(4)蒙古栎和糠椴种间空间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小尺度上负相关为主,随着尺度增加,逐渐趋于不相关。(5)蒙古栎不同生长阶段之间种内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小尺度负相关为主,其他尺度不相关。(6)糠椴不同生长阶段之间种内关联性主要表现为小尺度正相关为主,大尺度不相关。【结论】该地区蒙古栎和糠椴天然混交林林分结构比较稳定,属于增长型种群;从天然林可持续性经营角度出发,可以进行适当的人为干扰,采用抚育间伐,使林分结构更加合理稳定。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廖科  刘振华  童方平  陈瑞  吴敏  蒋龙  龚发武  李贵  
【目的】探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栎类混交林林分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探索最佳栎类混交造林模式。【方法】在湖南宁乡市坝塘镇林场选择5个不同混交比例的栎类混交模式:栎类(L10)、3栎类7枫香混交(L3F7)、7栎类3枫香混交(L7F3)、5栎类5杉木混交(L5S5)、7栎类3杉木混交(L7S3),以栎类模式作为对照CK,经过12 a生长后,对各模式林木生长因子和林地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5个模式间栎类的生长具有显著差异,除L5S5模式外,其他3种混交模式的栎类平均胸径均大于L10模式,各模式的栎类单株平均材积排序为L7F3> L3F7> L7S3> L10> L5S5;L10模式的径阶分布范围比其他4个混交模式宽1~2个径阶,但平均单株材积均小于其他栎类混交模式;各模式的蓄积量大小排序为L7S3> L10> L7F3> L5S5> L3F7。2)相对于纯栎类林分,栎类与枫香/杉木混交后,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有机质均有显著提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全磷、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表现为逐渐降低,pH值表现为逐渐增加;除有效磷每层之间差异均显著外,其他有效养分20~40 cm层变化大于40~60 cm层的变化,说明40 cm土层深度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幅度减缓。3)整体上看,林分生长与林地的pH值、全氮、全钾、速效磷及有机质5个因子显著相关,与土壤速效钾的相关性不显著。各模式土壤养分质量综合得分排序为L7F3> L3F7> L7S3> L5S5> L10。【结论】栎类+枫香/杉木混交造林模式均优于纯栎类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栎类混交造林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熊奎山  
人工同龄纯林树冠面积比例系数计算及林分标准密度(立木株数)确定的研究熊奎山(甘肃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兰州730020)关键词人工同龄纯林,树冠面积比例系数,林分标准密度确定Reineke(1983)指出:具有完满立木度的同龄纯林,具有相同的单位面积株...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孙广鹏  章志都  刘海轩  朱济友  徐程扬  
【目的】合理的林分密度是风景林经营的关键,为了提升风景林景观质量,应首先确定合理的经营密度。【方法】以北京市西山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风景林为研究对象,基于61块20 m×30 m标准样地的林分调查数据,结合空间竞争和树冠半径生长模型研究树冠生长规律并确定油松风景林的合理经营密度。【结果】1)从10个常用竞争指数中确定了相对树冠表面积RCS为最优竞争指数,决定系数最大(R~2=0.650 6,P <0.01);2)经检验,以RCS为修正参数的树冠半径生长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最大平均误差为-0.53,最大绝对标准误差0.57,潜在树冠半径的预估精度94.53%,单木树冠半径的预估精度为89.03%,能够有效地预测树冠半径生长;3)基于此模型,建立了不同竞争强度、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年龄的经营密度表。【结论】树冠对林分密度和空间竞争的敏感性很强,相同立地条件和年龄的林分中,林分密度越大,空间竞争越激烈,树冠生长受到影响越大。基于树冠半径生长模型建立的林分经营密度表,可以直观地展现不同竞争强度的油松人工林在各年龄阶段的树冠半径和适宜的林分密度。风景林经营实践中应按照不同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林分密度和竞争强度。开发封闭式观赏景观,宜选择竞争指数为0.8~0.9的中高密度林分;培育观赏型林内景观时,宜选择竞争指数为1.0~1.1时的林分密度;培育观赏型林内景观和开放式林下休闲空间,应控制竞争指数应大于等于1.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