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11)
- 2023(6310)
- 2022(5269)
- 2021(4778)
- 2020(4029)
- 2019(8834)
- 2018(8341)
- 2017(15499)
- 2016(8614)
- 2015(9180)
- 2014(8899)
- 2013(8575)
- 2012(7784)
- 2011(7073)
- 2010(6766)
- 2009(6334)
- 2008(6185)
- 2007(5248)
- 2006(4525)
- 2005(3956)
- 学科
- 济(30651)
- 经济(30575)
- 管理(25468)
- 业(24027)
- 企(18715)
- 企业(18715)
- 方法(14305)
- 数学(12900)
- 数学方法(12789)
- 农(9766)
- 财(9381)
- 中国(8079)
- 制(7900)
- 学(7894)
- 贸(7825)
- 贸易(7824)
- 易(7660)
- 业经(7070)
- 农业(6559)
- 技术(5498)
- 务(5409)
- 财务(5401)
- 财务管理(5391)
- 体(5342)
- 银(5302)
- 银行(5260)
- 环境(5259)
- 企业财务(5156)
- 融(5060)
- 金融(5060)
- 机构
- 大学(124354)
- 学院(122868)
- 济(49412)
- 经济(48594)
- 管理(45872)
- 研究(43795)
- 理学(40907)
- 理学院(40425)
- 管理学(39708)
- 管理学院(39501)
- 农(31791)
- 中国(31133)
- 科学(30042)
- 业大(25635)
- 农业(25620)
- 京(25159)
- 所(23434)
- 研究所(21914)
- 财(21914)
- 中心(19619)
- 财经(17906)
- 农业大学(17526)
- 江(17055)
- 经(16421)
- 院(15614)
- 经济学(15515)
- 北京(15163)
- 省(14812)
- 范(14207)
- 经济学院(14187)
- 基金
- 项目(92019)
- 科学(71227)
- 基金(68392)
- 家(63992)
- 国家(63478)
- 研究(58239)
- 科学基金(52592)
- 社会(38919)
- 基金项目(37010)
- 社会科(36886)
- 社会科学(36877)
- 自然(36559)
- 省(35784)
- 自然科(35736)
- 自然科学(35720)
- 自然科学基金(35134)
- 划(31050)
- 资助(26625)
- 教育(25818)
- 重点(21273)
- 编号(20622)
- 计划(19969)
- 部(19844)
- 创(19629)
- 发(18986)
- 科研(18608)
- 创新(18465)
- 科技(17865)
- 业(17744)
- 国家社会(16954)
共检索到166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厅 刘晓 唐晓波 黄藩 马伟伟 王小萍 刘飞 王云 陈翠琪 李鑫 李春华
【目的】探讨茶坯原料嫩度对窨制玫瑰红茶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玫瑰红茶加工工艺,提高玫瑰红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嫩度的红茶坯来窨制大马士革玫瑰红茶,从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及香气组分等多个方面探讨茶坯原料嫩度对窨制玫瑰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茶多酚、儿茶素及其主要组分EGCG含量、游离氨基酸及茶氨酸含量在窨制后显著减少,且在茶坯嫩度为一芽二、三叶时减少幅度最大,分别达到了12.54%、24.90%、25.71%、12.54%、17.26%,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窨制后显著增加,在茶坯嫩度为一芽二、三叶时增幅最大,达到了16.51%,这些成分的变化是玫瑰红茶茶汤鲜爽度下降,但苦涩味降低,甜醇口感上升的主要原因;茶褐素含量在窨制后显著增加,茶坯嫩度从单芽至一芽二、三叶,其分别增加了12.72%、5.93%、13.09%,这是玫瑰红茶汤色深度增加,亮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窨制后新产生的β-香茅醇、甲基丁香酚及相对含量大幅增加的苯乙醇是玫瑰红茶的主要香气组分,相对总量在茶坯嫩度为一芽二、三叶时达到了77.66%,香叶醇及芳樟醇相对含量的大幅减少,是玫瑰红茶甜香下降的主要原因。【结论】一芽二、三叶茶坯表现出了更好的玫瑰红茶窨制效果。
关键词:
不同嫩度 玫瑰 玫瑰红茶 品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诗雨 吴转容 廖凯丽 王萍 张德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为探究日光萎凋对不同鲜叶嫩度与茶树品种加工红茶品质的影响,对红茶适制品种、绿茶适制品种、红绿兼制品种等不同品种以及1芽1叶、1芽2叶等不同嫩度鲜叶进行日光萎凋处理。结果显示:日光萎凋对不同鲜叶嫩度与茶树品种加工红茶品质的影响不同。1芽2~3叶及以下嫩度原料萎凋过程叶片损伤较少,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分别降低1%、6%、8%和11%、19%、14%,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5%、13%和11%,茶黄素含量较高,其中1芽3叶和1芽4~5叶红茶茶黄素含量显著增加32%和10%。结果表明,日光萎凋对1芽2~3叶及以下嫩度原料处理效果明显,适合本身花果香较弱的茶树品种,加工红茶花果香浓郁的品种没有必要进行日光萎凋,白化和紫化品种不适合日光萎凋。
关键词:
鲜叶嫩度 茶树品种 日光萎凋 红茶 品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贝贝 艾仄宜 曲凤风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在萎凋过程利用黄光照射茶叶,分析黄光处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光照射处理对红茶的外形和汤色品质影响较小,香气和滋味品质显著提高,香气的甜度以及滋味的鲜爽度和甜度显著提高。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除多酚和可溶性糖外,黄光处理对红茶的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和香气成分的影响较显著。红茶经过黄光处理后,其儿茶素总量提高21.6%、茶黄素含量提高17.6%、氨基酸含量提高6.8%,香气总量增加21.7%,而醛酮类和烷烯烃类变化较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伟 夏丽飞 宋维希 蔡丽 杨毅坚 李梅 杨方慧 陈林波
【目的】筛选出云抗10号红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云抗10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高品质的红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云抗10号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新工艺1和新工艺2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云抗10号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新工艺2鲜叶原料经萎凋、3次浪青、第二次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艺加工的红茶感官品质最佳,其水浸出物含量为44.50%,氨基酸含量为3.40%,咖啡碱含量为3.09%,茶多酚含量为16.80%,可溶性糖为2.
关键词:
云抗10号 红茶 加工工艺 品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董尚胜 翁蔚 查森俊 童启庆
试验研究了复火温度 ( 95、110、12 5℃ )和复火时间 ( 1、2、3h)两因素三水平交叉试验对杜仲红茶精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蛋白质、氨基酸、还原糖、茶黄素、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均随复火温度的递增和复火时间的延长而递减 ;茶红素含量在 95℃复火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10 5℃复火 2h时达到最高值 ,12 5℃复火时则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递减 ;糖胺化合物含量在复火处理的前 1h内均比对照有所增加 ,增幅以 95℃时最高 ,但复火 1h后均持续下降 ,且处理的温度越低 ,降速越快。结合综合品质的感官审评结果判断 ,110℃复火 1~ 2h较有利于杜仲红茶良好品质的形...
关键词:
杜仲红茶 复火 品质成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侯文焕 赵艳红 廖小芳 唐兴富 李初英
【目的】明确玫瑰茄种子的适宜采收时间,为其种子生产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M3、M5和玫瑰茄-2为试验材料,分别于开花后7、14、21、28、35、42、49和56 d采收种子,分析不同采收时间3份种质种子的基本参数(种皮色、水分含量、百粒重和种子大小)和萌发特性(发芽指数、发芽势和发芽率)。【结果】随种子采收时间的推迟,M3、M5和玫瑰茄-2种子的种皮色均分别由乳白色、浅绿色、灰黄色变为黑褐色;水分含量均呈下降的变化趋势,百粒重、种子长与宽、发芽指数、发芽势和发芽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3份种质种子的水分含量均在开花后56 d最低,开花后7 d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采收时间(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玉青 方成刚 夏丽飞 仝佳音 张艳梅 潘联云 杨方慧
【目的】为探究不同发酵程度的"云抗10号"大叶种红茶香气物质基础和主要芳香物种类。【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香气,气质联用技术(GC-MS)定量香气物质含量,对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经重萎凋和不同发酵时间制成红茶的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国标法感官审评。【结果】从发酵4和5 h的2种大叶种红茶中分别鉴定出95和108种芳香化合物,香气总量分别为579.27、740.11μg/L,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萜烯类、酮类等。2种不同发酵程度的大叶种红茶中醇类、酯类和醛类香气化合物的平均含量较高,其中醇类分别占各自香气总量的42.98%和42.86%,远高于其它种类化合物占比。含量较高的香气组分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醛、二氢芳樟醇、β-月桂烯、β-紫罗酮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脂、苯乙醛、β-月桂烯和β-紫罗酮等表现花果香、甜香的芳香化合物含量发酵5 h的大叶种红茶高于发酵4 h的;同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香型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发酵4 h的大叶种红茶具有清甜香的特点,发酵5 h的大叶种红茶除甜香外还具有浓郁的花香、果香等混合香气。【结论】不同发酵程度的2种重萎凋大叶种红茶香气类型及含量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开发优质滇红茶及特色花果香大叶种红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彦 周东波 汪耀富 张惠林 赵冏炅 沈程文 刘钰坤 戴林建
【目的】为明确仿红茶调制工艺萎凋期工艺参数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外观质量及感官质量的影响。【方法】以云烟87中部叶为材料,测定其主要化学成分,烟丝外观及感官质量,通过分析萎调条件与烟叶内主要化学成分,烟丝外观及评吸结果的相关性,得出试验范围内烟叶质量变化趋势及最优萎凋条件。【结果】对比分析萎凋阶段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可知,烟叶在萎凋完成后基本形成与烤烟相近的内在化学成分;萎凋温度与烟叶内总糖、还原糖、钾离子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萎凋时间与总糖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总碱、总氮含量显著负相关;对比分析调制后烟叶内主要化学成分可知,萎凋温度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与总糖、还原糖、钾离子、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极显著正相关,与总碱、氯离子极显著负相关,与总氮显著负相关;对比分析烟丝外观可知,萎凋时间较短烟丝易出现青痕,在合理萎凋条件范围内,烟丝外观质量差距较小,萎凋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易萎凋过度,导致烟丝颜色灰暗;对比分析评吸结果可知,适当延长萎凋时间有利于杂气、刺激性与评吸总分,适当提高萎凋温度有利于烟叶整体评吸评价。【结论】萎凋温度41 ℃,萎凋时间36 h烟叶化学成分适宜,外观表现较好,评吸得分最高,调制效果最好。本研究表明了萎凋条件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相关关系与试验范围内最优萎凋工艺参数,可通过控制萎凋条件,进而调控烟叶品质,为仿红茶调制工艺的改进提供了方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娟 袁林颖 钟应富 张莹 罗红玉 李中林
通过测定不同茶树品种原料经同一工艺加工所制而成的工夫红茶干茶、汤色及叶底色泽,并进行生化成分检测及品质审评,分析干茶、汤色及叶底色泽Lab值与各审评因子得分、色素含量、总得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干茶Lab值与其审评得分无显著相关;茶汤Lab值与其审评得分均呈极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09、0.910、0.901;叶底L值与叶底得分无显著相关;a、b值与叶底得分呈极显著及显著正相关。茶褐素与汤色的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a值呈显著正相关,与b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茶黄素与叶底a值呈显著正相关,茶红素、茶褐素与叶底a、b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总分与色泽及色素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为:与汤色、叶底L值呈...
关键词:
红茶 品种 色泽 品质 相关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红 李艳 贾翼 何春雷 裴旭晶 聂枞宁 李涛
以青草气较重、滋味苦涩的成品红茶为原料,采用湿热后处理措施,以温度(60、65、70℃)、水分(10%、15%、20%)、时间(5、6、7 h)为试验因素进行正交试验(L_9(34)),以感官综合得分及理化数据为评判指标,探索湿热后处理改善红茶风味品质的最佳工艺参数,并对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湿热后处理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65℃、水分10%、时间7 h;经湿热后处理的红茶感官上汤色、香气、滋味得分均显著增加(P<0.05),香气甜香浓郁,滋味醇厚回甘,汤色红浓明亮;茶多酚、儿茶素(尤其是酯型儿茶素)
关键词:
红茶 湿热后处理 风味品质 效果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楚君 范方媛 龚淑英 郭昊蔚 李春霖 纵榜正
【目的】比较10个我国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样品的滋味特征,对红茶中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建立红茶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方法】以山东临沂红茶、湖北红安红茶、安徽祁门红茶、河南信阳红茶、浙江绍兴红茶、湖南古丈红茶、福建武夷山红茶、贵州普安红茶、四川雅安红茶、云南凤庆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对其茶汤滋味进行描述分析并比较差异。采用红茶色素系统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茶样中的茶叶色素、儿茶素单体、生物碱类、没食子酸、游离氨基酸类、黄酮醇苷类、可溶性糖总量和有机酸类等总计65种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对所有测得的生化组分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0种红茶样品分类后分别进行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性分析。【结果】10个典型红茶产区的代表性茶样间滋味特征差异明显,产自云南、贵州的两个大叶种红茶的茶汤滋味呈现出"醇厚鲜爽"的特点,其余8个中小叶种红茶样品的滋味以清鲜型为主。对10个样品中的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大叶种红茶与中小叶种红茶可以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到很好的区分,前者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较高。在第二主成分上,具有清鲜型滋味特征的中小叶种红茶被分为了两类,分析其滋味特征发现,其中鲜度更高的山东临沂红茶、安徽祁门红茶和浙江绍兴红茶3个茶样在第二主成分上得分较高。结合分析样品在第一、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及主要滋味物质的影响因子发现,富马酸、儿茶素总量、Myr-3-O-glu、茶碱、可可碱和茶黄素等滋味物质对样品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有较大正向影响,滋味特征为醇厚型的两个大叶型红茶中这些物质含量较高,均值分别达到了7.6、554、1.3、7.9、205和15μg?mL~(-1),与中小叶种红茶中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两个山柰酚三糖苷及黄酮醇苷总量则与第一主成分得分呈较强的负相关,在中小叶种红茶样品中含量较高。湖北红安红茶的黄酮醇苷总含量最大,达到80μg?mL~(-1),约为大叶种红茶的4倍;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则与样品在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呈较强的正相关。鲜度较高的1、3、5号样品中游离氨基酸总量达到了300μg?mL~(-1)左右。【结论】我国10个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的滋味特征差异明显,大叶种红茶呈现"醇厚鲜爽"的滋味特征,中小叶种红茶的滋味则以清鲜型为主。儿茶素类及其氧化产物生物碱和有机酸类物质为醇厚型红茶中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而"清鲜"滋味特征主要由茶汤中的游离氨基酸造成。
关键词:
红茶 呈味物质 贡献作用 主成分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袁淑娜 潘剑 黄坚雄 郑定华 涂寒奇 周立军
[目的]本文研究了全周期胶园林下不同光照时长和光照强度间作区玫瑰茄的植株发育,产量表现和品质特征,为橡胶树/玫瑰茄间作模式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光照时长和光照强度的差异,在全周期胶园的宽行内设置5个观测区,分析不同观测区林下间作玫瑰茄的株高,茎粗,分枝数,叶片数,单株收果数,单果重,花萼产量,花萼矿质元素和营养成分含量,评价胶园林下不同间作区玫瑰茄的产量和品质表现。[结果]①间作区不同位置玫瑰茄植株的分枝数,叶片数差异较大,均显著低于裸地对照,表现为CK>E7>M10>W7>E4>W4;②间作区M10,E7和W7玫瑰茄新鲜花萼产量显著高于E4和W4。M10单果重与裸地对照没有差异。间作区玫瑰茄平均单株收果数,单果重和新鲜花萼产量比裸地对照分别降低42.71%,26.07%和55.88%;③间作区Ca,Mg和总黄酮的含量显著低于裸地对照,而N,P,K,Fe,Zn,粗蛋白和总糖含量含量显著高于裸地对照。间作区各处理间玫瑰茄花萼营养成分差异较小。[结论]全周期胶园林下间作玫瑰茄的产量性状和显现花萼降低明显,且间作区不同位置产量差异较大,各处理间玫瑰茄花萼品质差异不大。全周期胶园林下间作区W7~E7中间6 m的位置更适宜玫瑰茄的生长,宜获得较高产量,W7~W4,E7~E4位置可种植更耐阴作物,实现橡胶林下组合种植,使经济效益最大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玲玲 王武 郑焕 陶建敏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单穗不同留果量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品质、香气物质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葡萄品种‘阳光玫瑰’为材料,花后1周进行疏果处理,单穗留果量分别为40粒(L40)、60粒(L60)、80粒(L80)。应用GC-MS定量定性分析不同发育阶段葡萄果实中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变化,并应用qRT-PCR技术研究不同发育阶段果实香气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留果量处理对葡萄果实外观品质影响明显,L40处理穗形美观、果粒饱满、色泽均匀; L60处理果粒较小、穗形不紧凑; L80处理果实成熟不一致且杂含大小果。3个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不显著,L40处理的可滴定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处理。在成熟期,C6化合物含量在L60处理果实中较高;而萜烯类物质总含量则在L40处理果实中最高,且单个萜烯物质如芳樟醇、香叶醇等其含量同样明显高于L60和L80处理。另外L40处理较其他处理其果实中各种萜烯物质含量下降更慢,某些萜烯类物质如顺式氧化芳樟醇、香茅醇保留时间更长。果实香气合成相关基因转录分析表明,葡萄醇脱氢酶基因(VvADH)转录表达与果实中醇类物质含量极显著相关。脱氧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基因(VvDXS)转录表达受留果量处理影响明显,且与萜烯物质总量极显著相关。L40处理果实Vv DXS表达整体趋势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单穗留果量为40粒处理有利于葡萄果实发育后期香气物质积累及保存,可明显改善果实外观品质。
关键词:
葡萄 留果量 果实品质 香味 基因表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