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02)
- 2023(8269)
- 2022(6958)
- 2021(6284)
- 2020(5254)
- 2019(11701)
- 2018(11388)
- 2017(21402)
- 2016(11945)
- 2015(12707)
- 2014(12179)
- 2013(11930)
- 2012(11075)
- 2011(9942)
- 2010(9765)
- 2009(8785)
- 2008(8685)
- 2007(7574)
- 2006(6629)
- 2005(5884)
- 学科
- 济(44089)
- 经济(44036)
- 管理(31288)
- 业(31281)
- 企(24879)
- 企业(24879)
- 方法(20480)
- 数学(18327)
- 数学方法(18147)
- 学(14217)
- 财(13585)
- 农(12557)
- 中国(11548)
- 贸(9773)
- 贸易(9770)
- 业经(9672)
- 易(9517)
- 制(9106)
- 务(8686)
- 财务(8684)
- 财务管理(8666)
- 农业(8405)
- 企业财务(8322)
- 产业(7817)
- 地方(7601)
- 技术(6941)
- 环境(6932)
- 银(6893)
- 银行(6828)
- 体(6732)
- 机构
- 大学(170864)
- 学院(169141)
- 研究(66621)
- 济(65990)
- 经济(64765)
- 管理(59361)
- 理学(52469)
- 理学院(51744)
- 管理学(50543)
- 管理学院(50277)
- 中国(47975)
- 科学(47952)
- 农(46111)
- 所(37662)
- 农业(37371)
- 京(37033)
- 业大(35802)
- 研究所(35158)
- 中心(28880)
- 财(28568)
- 江(25571)
- 院(24570)
- 农业大学(24412)
- 财经(23226)
- 省(23197)
- 北京(22817)
- 室(22125)
- 科学院(21624)
- 经(21351)
- 范(20611)
- 基金
- 项目(126218)
- 科学(97734)
- 基金(93417)
- 家(88980)
- 国家(88312)
- 研究(77844)
- 科学基金(72344)
- 自然(52156)
- 自然科(50990)
- 自然科学(50969)
- 自然科学基金(50119)
- 基金项目(49840)
- 社会(49649)
- 省(48929)
- 社会科(47114)
- 社会科学(47100)
- 划(43693)
- 资助(37944)
- 教育(34757)
- 重点(30159)
- 计划(28988)
- 编号(27171)
- 部(26990)
- 发(26987)
- 科技(26540)
- 创(26319)
- 科研(25997)
- 创新(24832)
- 业(24136)
- 专项(22368)
共检索到2395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安华 张振都 吴景贵
【目的】研究施用不同处理牛粪后大豆重茬土壤中腐殖质的组分含量及结构特征变化。【方法】以大豆"九黑1号"为供试品种,设置单施化肥处理(对照,CK)、风干牛粪处理(X)、腐解牛粪处理(F)和蛴螬牛粪处理(Q),采用室内盆栽试验,于2011年5月在施用不同处理牛粪的土壤中第1次播种大豆,09-30收获;2012年5月继续在各处理土壤中播种大豆,09-30收获后采集0~20Cm土层土壤,用元素分析法、红外光谱分析法(IR)及核磁共振光谱法(13 C-NmR),研究不同处理牛粪对大豆重茬土壤中胡敏酸(HA)、富里酸(FA)组分的元素组成和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牛粪对大豆重茬土壤HA和FA的元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袁铭章 辛励 刘树堂 南镇武 刘锦涛 陈晶培
为了给提高耕层肥力、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秸秆提供良好的依据,采用腐殖质组成修改法与红外光谱法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各施肥处理对非石灰性潮土腐殖质含量及结构的变化。以青岛农业大学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为基础,设5个试验处理,施氮肥条件下设小麦、玉米秸秆还田(WCN)、一季小麦秸秆还田(WN)2个处理,同时设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WC)、对照(CK)、单施有机肥(M)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续,秸秆还田条件下,2015年各处理土壤中胡敏酸(HA)、富里酸(FA)含量分别平均较2009年提高了117.68%,102.5%。与CK相比,秸秆还田模式各处理土壤腐殖酸总含量(HE)平均增幅21.8%~47...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宾 徐尚起 张海林 陈阜
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及组成的变化规律,依托8年定位耕作试验,采用大田取样、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耕作方式下土壤腐殖质均以紧结态腐殖质为主,其含量占重组有机碳的50%以上;传统耕作方式(CTA)松结态、稳结态腐殖质含量随试验年限延长而增加,但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及其在重组碳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传统耕作方式下腐殖质趋向于分解退化;旋耕秸秆还田方式(RTS)松结态、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年增加速率分别达0.08和0.31 mg/g,且其稳结态腐殖质含量最高,旋耕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更新与积累;土壤耕作及由此引起的秸秆分布位置不同是促进对应层次松结态腐殖质含...
关键词:
耕作方式 腐殖质 结合状态 组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晶培 刘树堂 辛励 陈延玲 南镇武 刘锦涛 袁铭章
通过6年的田间定位比较试验,探究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腐殖质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长,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胡敏素(HM)含量逐渐上升,与对照(CK)比较,3种秸秆还田模式土壤腐殖酸平均增幅为3.84%~62.16%,差异较明显。两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CN)土壤腐殖质(HA、FA、HM)含量最高,比对照(CK)平均增加98.16%。一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N)、两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CN)以及有机肥(M)处理都可以提高土壤水溶性物质(WSS)的含量,两季秸秆还田(WC)处理土壤WSS含量稳定在(0.29±0.11)g/Kg水平,两季秸秆还田...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肥 化肥 土壤腐殖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鸣达 郝旭东 安辉 闫颖 王耀晶
采取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有机稻蟹、常规稻蟹和单作水稻3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光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下团聚体含量均随粒级的减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25mm为优势粒级团聚体,所占比例高达46.73%~51.56%;与常规稻蟹模式和单作水稻模式相比,有机稻蟹模式可明显提高各级团聚体内有机碳以及胡敏酸碳(HAC)和富里酸碳(FAC)的含量。有机稻蟹模式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较单作水稻模式分别提高59.40%、64.44%、23.46%和15.88%;与单作水稻模式相比,有机稻蟹模式2~0.25mm和<0.0...
关键词:
稻蟹 团聚体 腐殖质 胡敏酸 富里酸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立新 李刚 李少博 宋志韬 段文标
[目的]探讨不同防护林结构的配置、不同林龄草牧场防护林对土壤腐殖质碳组分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两者的关系,寻找最佳草牧场防护林结构的配置方式。[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草牧场防护林和无林草牧场(对照)土壤腐殖质碳组分特征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林龄为15年距林带0 m处,网格状草牧场防护林的胡敏酸和富里酸总碳量、胡敏酸碳组分、富里酸碳组分和胡敏素的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的活性等测定指标均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70.26%、120.97%、73.76%、139.84%、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史吉平 张夫道 林葆
以潮土、旱地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长期施肥对土壤腐殖质含量与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长期施肥不仅影响土壤腐殖质的含量与组成 ,还影响腐殖质的理化性质。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降低潮土和旱地红壤胡敏酸的E4和E6值 ,提高红壤性水稻土胡敏酸的E4和E6值。单施化肥也能提高红壤性水稻土胡敏酸的E4和E6值 ,但对潮土和旱地红壤胡敏酸E4和E6值影响不大。长期施肥对土壤耕层富里酸可见光谱的影响与胡敏酸不同 ,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均能提高 3种土壤富里酸的E4和E6值 ,单施化肥对 3种土壤富里酸的E4和E6值基本上没有影响。长期施肥也影响腐殖质的紫外吸收光谱 ,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军 景峰 李同花 黄金花 谈建鑫 曹晶晶 刘建国
【目的】以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变化特征,为衡量和评价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质量和肥力的影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进行。设秸秆还田模式下5、10、15、20、25和30 a棉田连作小区,无秸秆还田模式下1、5、10和15 a连作小区,共计10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土壤初始背景值相近。棉花种植品种为"新陆早46号",按"30+60+30"宽窄行距配置,种植密度为每公顷19.8万株/hm2。全生育期滴灌11次,滴灌总量5 400 m3·hm-2,采用膜下滴灌。共施纯氮49...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毛华 徐阳春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蚓粪与猪粪堆肥配合栽培苋菜腐殖质组成成分变化特征以及腐殖质对苋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蚓粪与猪粪堆肥配合处理栽培苋菜过程中,各处理的可提取腐殖物质、胡敏酸、富里酸数量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增幅随着蚓粪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胡敏素、胡敏素/可提取腐殖物质数量呈现下降趋势,降幅随着蚓粪比例的增加而减小;胡敏酸/富里酸呈现先降后升,总体上升趋势,并且随着蚓粪比例的增加上升幅度减小。栽培初期40%蚓粪添加比例苋菜产量最高,纯蚓粪处理产量最低;栽培后期60%蚓粪添加比例苋菜产量最低,纯猪粪产量最高。在养分不足条件下,腐殖质含量与苋菜产量没有相关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曾奖 郑海水 周再知
橡胶间种砂仁、咖啡对林地枯落物、腐殖质和土壤性质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作物的间种明显提高了林地枯落物的积累量,橡胶+砂仁、橡胶+咖啡、纯橡胶林分别为3653.5、2861.1、1934.3kg/hm2;土壤有机质含量随之提高,0~5cm土层有机质含量分别为44.303、32.905、26.840g/kg;三种胶园种植模式土壤腐殖质组成均以富里酸为主,间种砂仁、咖啡利于胡敏酸和胡敏素的形成;土壤性状因间种而得到改良,2~5mm最为良好稳定的多孔性团粒结构含量分别为30.89%、13.66%和12.13%。以橡胶间种砂仁对土壤肥力的提高最为理想。
关键词:
胶园间种,枯落物,腐殖质,土壤性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玉盛 邱仁辉 俞新妥 何宗明 黄宝龙
国内许多学者对不同栽植代数的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林生产力及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及生化活性的研究有较多的报道,但对不同栽杉代数处于近熟时林分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结合形态的研究报道则较少(方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来航线 程丽娟 王中科
将不同C/N比的植物秸秆加入灭菌后的土壤中,接种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纯菌株,探讨其对土壤腐殖质形成的作用。试验表明,木霉形成的HA含量最高,H/F最大,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均达极显著水平;链霉菌中灰褐类群形成的FA量最高,球孢类群形成HA的分子量最大,芳构化程度最高。
关键词:
微生物,土壤腐殖质,土壤肥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郝晋珉 牛灵安 魏小静 李吉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先初 董鹏飞 党坤良 段学鑫 李杰茹 强浪浪
【目的】以秦岭南坡锐齿栎林为研究对象,探讨间伐对锐齿栎林地土壤腐殖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秦岭林区锐齿栎林抚育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3月,在秦岭南坡陕西省宁东林业局沙沟林场林地阳坡的中下部选择生长状况接近、林分密度基本一致的锐齿栎天然次生林,设置锐齿栎天然次生林样地12块,间伐强度分别为林分蓄积量的0(CK)、5%(T1)、10%(T2)、15%(T3)、20%(T4)和25%(T5),2018年7月采集0~30 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腐殖质及其组分(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并分析土壤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含量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相关性。【结果】(1)间伐6年后,在0~30 cm土层,各间伐强度处理土壤腐殖质含量平均值均大于CK,且T1处理的土壤腐殖质含量最高,为(60.78±10.53) g/kg。各间伐强度下土壤胡敏酸含量平均值较CK均有明显减少,不同处理土壤胡敏酸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CK>T4>T3>T5>T2>T1。除T3处理外,其余间伐强度处理土壤富啡酸含量平均值均高于CK,富啡酸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T2>T1>T5>T4>CK>T3。与CK相比,除T1处理外,其余各间伐强度处理土壤胡敏素含量平均值均增加,各间伐强度处理土壤胡敏素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T2>T3>T4>T5>CK>T1。(2)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胡敏酸/腐殖酸含量比值(PQ)由大到小依次为CK>15%>20%>25%>10%>5%。(3)间伐6年后,在0~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总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微生物总量在间伐强度为10%时达到最高;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在间伐强度为5%~10%时较高,真菌数量在间伐强度为15%~20%时较高。(4)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与土壤胡敏酸、胡敏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富啡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土壤微生物各种群数量可以显著影响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合理的抚育间伐可以显著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及微生物数量,选择10%~15%的间伐强度作为提高林地土壤腐殖质的参考指标较为合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卫东 王庆云 杨补勤
采用波诺马廖娃等修改的丘林法,研究了分布于我国暖温带南沿黑粘土的几个典型剖面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光密度指数的剖面分异特征。讨论了黑粘土的暗色成因、腐殖质的起源和剖面分异成因以及腐殖质特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关键词:
黑粘土 腐殖质 黑色胡敏酸 光密度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