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60)
- 2023(9751)
- 2022(8389)
- 2021(7498)
- 2020(6324)
- 2019(14361)
- 2018(14149)
- 2017(25956)
- 2016(14780)
- 2015(16548)
- 2014(16590)
- 2013(16160)
- 2012(15482)
- 2011(14194)
- 2010(14738)
- 2009(13410)
- 2008(13252)
- 2007(12023)
- 2006(10837)
- 2005(10103)
- 学科
- 济(65213)
- 经济(65141)
- 业(35303)
- 管理(35156)
- 企(26839)
- 企业(26839)
- 方法(23574)
- 中国(21340)
- 数学(20547)
- 数学方法(20147)
- 地方(19503)
- 农(18177)
- 学(14612)
- 业经(14502)
- 融(12895)
- 金融(12895)
- 农业(12329)
- 银(12052)
- 银行(12010)
- 行(11734)
- 财(11131)
- 制(11031)
- 贸(10921)
- 贸易(10909)
- 发(10821)
- 地方经济(10813)
- 易(10482)
- 环境(9843)
- 理论(9791)
- 技术(9772)
- 机构
- 学院(209613)
- 大学(207593)
- 研究(82121)
- 济(81175)
- 经济(79321)
- 管理(72206)
- 中国(61005)
- 理学(60330)
- 理学院(59524)
- 管理学(58026)
- 管理学院(57648)
- 科学(53279)
- 京(46683)
- 所(44832)
- 农(44024)
- 研究所(40697)
- 财(37405)
- 中心(36256)
- 业大(34868)
- 农业(34584)
- 江(34227)
- 北京(30580)
- 院(30006)
- 范(29750)
- 师范(29307)
- 财经(28571)
- 省(28306)
- 州(27853)
- 技术(25940)
- 经(25656)
- 基金
- 项目(138114)
- 科学(105474)
- 研究(98067)
- 基金(94920)
- 家(86780)
- 国家(85619)
- 科学基金(69555)
- 社会(59117)
- 省(57314)
- 社会科(55889)
- 社会科学(55876)
- 划(48457)
- 基金项目(48438)
- 自然(45133)
- 教育(45037)
- 自然科(44047)
- 自然科学(44034)
- 自然科学基金(43190)
- 资助(40675)
- 编号(39249)
- 发(35753)
- 成果(33170)
- 重点(32503)
- 课题(30139)
- 部(28753)
- 创(28666)
- 发展(27716)
- 计划(27634)
- 展(27252)
- 创新(26788)
共检索到337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跃环 闫喜武 王艳 霍忠明 杨凤 张国范 藤利平 杨坦光
利用3种壳型的菲律宾蛤仔,即壳宽型(H)、中间型(M)和壳扁型(P),采取双列杂交方式,成功建立3种杂交组合(PH、HM和MP),每个杂交组合由4个杂交家系组成,共12个杂交家系。结果表明,不同壳型亲本形态差异显著(P0.05,n=120)。幼虫浮游期间,3种杂交组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存活优势。PH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与HM、MP组幼虫大小差异显著(P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壳型 杂交家系 生长发育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闫喜武 霍忠明 张跃环 杨凤 张国范
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建立33个菲律宾蛤仔家系(11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33个全同胞家系),并对各家系蛤仔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生长、存活和变态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蛤仔的卵径、受精率无显著差异(P>0.05,n=90),但孵化率有明显差异(P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家系 生长 发育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闫喜武 王琦 张跃环 霍忠明 赵越 杨凤 张国范
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建立了中国蛤蜊家系(7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21个全同胞家系:A1、A2、A3……G1、G2、G3),并对各家系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生长、存活和变态等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蛤蜊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D形幼虫大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发育阶段各家系的个体大小不同,生长速度不同,并受父本效应、母本效应及雄内雌间作用的影响。幼虫浮游期,G1壳长最大,生长速度为(10.04±1.67)μm/d;A2壳长最小,生长速度为(6.07±1.32)μm/d。幼虫匍匐期,B3生长最快,其生长速度为(29.93±3.67)μm/d;D1生长最慢,其生长速度为(16.7...
关键词:
中国蛤蜊 家系 生长 存活 变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霍忠明 梁峻 杨凤 张国范
于2006年秋,以"海洋红"(R)、白蛤(W)、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3×3的双列杂交。实验由3个自交组R×R、W×W、Z×Z和3个杂交组R×Z、W×Z、W×R,即6个正反交RZ、ZR、WZ、ZW、WR、RW组成,研究了子一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变态、存活的杂种优势及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阶段,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程度不同。浮游期间,各杂交组幼虫生长优势(Hg)随着日龄而增大,存活优势(Hs)与日龄几乎无相关性,其值分别为Hg=6.20±2.43,Hs=14.83±0.28。W×Z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值分别为Hg w×z=8.50±2.79,H...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壳色 双列杂交 杂种优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金晶宇 霍忠明 杨凤 张国范
为探讨不同壳型菲律宾蛤仔的杂种优势,于2007年6月开展了壳宽型(W)和壳扁型(P)两种壳型菲律宾蛤仔的双列杂交。实验由2个杂交组PW(P♀×W♂)、W P(W♀×P♂)和2个自交组WW(W♀×W♂)、PP(P♀×P♂)组成。结果表明,杂交子代壳宽与壳长的比值、放射肋数介于两个自交子代之间,表现为中间型。浮游期间,幼虫未表现出生长优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幼虫大小存在显著的母本效应。PW和W P子代的存活优势分别为(3.43±0.54)和(4.21±0.55)。室内培育阶段,杂交子代稚贝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存活优势,但母本效应逐渐减弱,PW和W P子代的生长优势分别为(10.76±2.25)...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双列杂交 壳型 杂种优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桑士田 闫喜武 霍忠明 杨鹏 杨凤 张国范
以壳长为标准,在菲律宾蛤仔生长速度快的家系中选择大、小两种规格蛤仔,上选雌性个体为A、雄性为B;下选雌性个体为a、雄性为b,采用双列杂交方法,分别建立AB、Ab、aB、ab4组近交家系。测量并统计分析各近交家系的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壳长生长及变态情况。结果表明:近交家系的生长顺序为AB>Ab>aB>ab,除9日龄外,AB与ab的壳长生长差异显著(P<0.05)。随着日龄的增加,AB逐渐体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在90日龄时与其它三个家系的生长差异明显(P<0.05)。杂交组Ab的生长优于aB,表明菲律宾蛤仔前期的生长也受母本效应的影响。从6日龄起,各近交家系开始附着变态,AB的变态率为71.12%1....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近交家系 生长 变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毕克 包振民 黄晓婷 王珏 方建光 刘慧
利用HOECHST33258荧光染料对已固定的菲律宾蛤仔受精卵及早期胚胎样品进行染色的方法,连续观察记录了菲律宾蛤仔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的细胞生物学过程。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的成熟未受精卵子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精卵混合后精子迅速结合于卵子周围并开始进行顶体反应;精子入卵后去致密并且激发卵子恢复两次成熟分裂,排放出第一及第二极体,完成成熟分裂;受精卵完全排放出第二极体的同时早期的精卵原核形成,随后二者相互靠拢,体积扩散膨大,在细胞中央位置形成各自的染色体组后完成联合;菲律宾蛤仔早期胚胎发育速度进程较快;在受精过程中存在极少数的多精受精现象。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受精 早期胚胎 荧光显微术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郭香 郑雅友 曾志南 巫旗生 宁岳 祁剑飞
2015年9月–12月,以菲律宾蛤仔福建养殖群体和广东野生群体子一代为亲本,开展了双列杂交实验,建立了两个自交组和两个杂交组,研究了杂交子代幼虫和稚贝的生长与存活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均有较高的受精率和孵化率,但无显著差异。总体上,幼虫期的生长受母体效应影响显著,稚贝期的生长杂交效应主要受交配方式影响。相反,幼虫期的存活受配对方式影响最显著,稚贝期的存活受卵源影响显著。在幼虫期,杂交组与自交组在生长和存活方面差异不显著。在稚贝期,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壳长和壳高在30日龄以后,正反交组的平均生长速率显著快于自交组。在40日龄时,壳高和壳长总杂交优势值达到最大,分别为25.64和27.00。这可能是因为杂种优势的表达具有时期差异性。在幼虫期,福建自交组表现出最高的存活率,为36.45%±1.85%;稚贝期,广东自交组存活率最高,为52.27%±2.13%。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存活率方面,未观测到杂种优势,这可能是由于两个杂交亲本群体与存活相关的基因频率无差异或者检测次数较少所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霍忠明 王昭萍 梁健 刘振 沈建平 张跃环 姚托 苏家齐 于瑞海
为评估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杂交及回交育种的可行性,以香港巨牡蛎与近江牡蛎为实验对象,比较了两种牡蛎杂交与回交子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及稚贝的生长和存活率。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卵子可以与近江牡蛎精子受精,受精率为47.33%±2.52%,但近江牡蛎卵子与香港巨牡蛎精子不受精。在回交实验中,香港巨牡蛎(H♀)与近江牡蛎(A♂)的杂交牡蛎(HA)与香港巨牡蛎(HH)或近江牡蛎(AA)都可以正常交配,但各回交组受精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幼虫期,HA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两牡蛎自交组HH和AA;HA幼虫生长快于AA,但慢于HH;A♀×HA♂回交组和HA自繁组的幼虫存活率为0。稚贝期,HA稚贝存活率与HH...
关键词:
香港巨牡蛎 近江牡蛎 杂交 生长 存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霍忠明 孙焕强 杨凤 张国范
于2007年9月,对选育的菲律宾蛤仔不同壳色品系(C:对照组;Tr:两道红品系;Tw:两道白品系;Ab:玛瑙黑品系;Or:海洋红品系;Pw:珍珠白品系;Z:斑马蛤品系;W:波纹蛤品系)F1和F2的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龄F1的壳长以Pw最大,与Tr差异不显著(P>0.05),明显大于对照组及其它品系,Z壳长最小且与其它品系差异显著(P<0.05),C的壳长明显小于Tw、Ab(P0.05);F1鲜重也以Pw最大,Z最小,且与其它品系差异显著P0.05),但明显大于C(P<0.05);F1产...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壳色 品系 表型性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牟政强 闫路路 王化敏 霍忠明 闫喜武
为筛选出菲律宾蛤仔17个发育时期及成体7个组织中的最适内参基因,实验采用3个内参基因筛选方法geNorm、Norm Finder及ΔCt对菲律宾蛤仔不同发育时期和成体不同组织中的12个候选内参基因延伸因子1α基因(EF1A)、TATA盒结合蛋白基因(TBP)、组蛋白H3基因(HIS)、细胞色素b5基因(CYTB5)、泛素缀合酶基因(UCE)、核糖体蛋白L8基因(RPL8)、核糖体蛋白S23基因(RPS23)、核糖体蛋白L2基因(RPL2)、细胞色素C基因(CYTC)、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基因(GFRP2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霞 梁峻 闫喜武 张国范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我国重要海水滩涂增养殖贝类,在福建、山东、辽宁等地已成为水产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北方菲律宾蛤仔苗种来源主要靠天然苗种和从南方购进,受自然条件严重制约;在南方,主要依靠室外土池育苗,产量不稳定。因此,研究人工促熟条件下不同海区菲律宾蛤仔性腺发育组织学等繁殖生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性腺发育 不同海域 有效积温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闫喜武 孙欣 张跃环 桑士田 霍忠明 杨凤 张国范
为改良菲律宾蛤仔奶牛蛤品系的表型性状,于2010年7月以奶牛品系的全同胞子一代和子二代上选10%的个体作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法,建立近交组合(F22、F33)、杂交组合(F23、F32)并设置对照组(C22、C33),研究了两个近交世代的杂交效应及近交效应。结果表明,杂交使得幼虫的生长性状和存活性状得到了部分改良,但稚贝的生长性状尚未得到提高。幼虫表现出微弱的生长优势,中亲生长优势为(0.95±1.23);F23杂种优势为(0.36±0.59),F32杂种优势为(1.56±1.96)。稚贝表现为杂种劣势,中亲生长劣势为(-2.90±3.20);F23稚贝杂种劣势为(-4.60±3.21),F3...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奶牛蛤 杂种优势 近交衰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孙焕强 霍忠明 孙欣 杨凤 张国范
为了提高菲律宾蛤仔壳色品系的生产性能,于2009年8月,以具有较快生长速度的两道红(R)F2和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白斑马(WZ)F2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两个蛤仔品系的三元杂交。其中白斑马品系生长快,抗逆性强,是由生长最快的珍珠白(W)和抗逆性最强的斑马蛤(Z)杂交产生的二元品系。试验由RR(♀R×♂B)、RWZ(♀R×♂WZ)、WZR(♀WZ×♂R)、WZWZ(♀WZ×♂WZ)4个试验组组成。获得了三元正反交组合RWZ、WZR,比较了各试验组子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存活的杂种优势并分析了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正反交组的单亲杂种优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正交组RWZ的生长与存活性状得到了明显的改良;WZ...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两道红 白斑马 三元杂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彭国照
利用杂交中稻田间试验等资料, 深入地分析了影响四川盆区杂交中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关键时期和作用规律, 按穗型、粒型分类建立了杂交中稻生育期、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气候生态模型, 在四川盆区杂交中稻生产布局和生产决策服务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