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52)
- 2023(5983)
- 2022(5044)
- 2021(4472)
- 2020(3725)
- 2019(8255)
- 2018(7880)
- 2017(15346)
- 2016(8364)
- 2015(8752)
- 2014(8358)
- 2013(8323)
- 2012(7691)
- 2011(6765)
- 2010(6493)
- 2009(5775)
- 2008(5564)
- 2007(4730)
- 2006(4019)
- 2005(3353)
- 学科
- 济(34366)
- 经济(34332)
- 业(22995)
- 管理(22167)
- 方法(17255)
- 企(16633)
- 企业(16633)
- 数学(16043)
- 数学方法(15969)
- 农(9864)
- 财(9186)
- 学(8751)
- 贸(8095)
- 贸易(8093)
- 中国(7980)
- 易(7910)
- 农业(7288)
- 业经(6628)
- 地方(6624)
- 环境(5725)
- 务(5400)
- 财务(5399)
- 财务管理(5394)
- 技术(5337)
- 企业财务(5133)
- 制(5018)
- 产业(4677)
- 出(4661)
- 收入(4646)
- 银(4602)
- 机构
- 大学(118328)
- 学院(117733)
- 济(50432)
- 经济(49706)
- 管理(43629)
- 研究(43361)
- 理学(39206)
- 理学院(38751)
- 管理学(38019)
- 管理学院(37842)
- 农(32172)
- 中国(30565)
- 科学(30487)
- 农业(26087)
- 业大(25413)
- 京(23729)
- 所(23724)
- 研究所(22370)
- 财(20582)
- 中心(18916)
- 农业大学(17615)
- 财经(17254)
- 江(16602)
- 经济学(16171)
- 经(15957)
- 院(15720)
- 经济学院(15014)
- 省(14899)
- 科学院(14037)
- 北京(14019)
- 基金
- 项目(90139)
- 科学(69735)
- 基金(67333)
- 家(63681)
- 国家(63208)
- 研究(55369)
- 科学基金(52132)
- 社会(37334)
- 自然(36681)
- 基金项目(36356)
- 自然科(35889)
- 自然科学(35871)
- 社会科(35557)
- 社会科学(35548)
- 自然科学基金(35280)
- 省(35127)
- 划(30575)
- 资助(26891)
- 教育(24343)
- 重点(21065)
- 计划(20389)
- 发(19516)
- 部(19253)
- 创(19069)
- 编号(18758)
- 科研(18514)
- 科技(18395)
- 创新(17961)
- 业(17892)
- 国家社会(16650)
共检索到1574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高延亮 周凯 韦艳 么宗利 祭仲石 孙真 高鹏程 来琦芳
以盐碱池塘水体为研究对象,比较叶轮+底增的复合增氧方式和传统叶轮单一增氧方式下盐碱池塘水体pH的变化趋势,以探讨复合增氧方式对盐碱池塘水体pH的影响。试验包括室内和野外试验两部分,室内试验为通气量和叶绿素a浓度交互作用下对室内普通水体pH的影响,野外试验为复合增氧和传统叶轮单一增氧方式对盐碱池塘水体pH、溶解氧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显示,通气可以显著降低水体pH值(P<0.05),且降低值(ΔpH)随通气量增大而增大。野外试验结果显示,开机时,不同天气条件下复合增氧池塘pH均显著低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复合增氧池塘DO和CO_2浓度均显著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不开机时阴天和雨天条件下两者差异亦显著(P<0.05)。整个养殖期复合增氧池塘DO显著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而pH值下降及CO_2浓度上升较明显,且均在第45天后低于和高于单一叶轮池塘(P<0.05)。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发现,复合增氧与单一叶轮增氧方式下叶绿素a浓度与水体pH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13和0.738。以上结果表明,复合增氧方式能够增加水-气接触面积,有效提高盐碱池塘水体DO和CO_2浓度,降低池塘水体pH值。
关键词:
盐碱池塘 复合增氧 pH 叶绿素a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吉方 董双林 文良印 张美昭 张兆琪
于1998年4~9月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为鲤、草鱼、罗非鱼、淡水白鲳及鲢、鳙设计了4种混养模式。经测定,淡水白鲳模式(FP)、草鱼模式(GC)和罗非鱼模式(TH)模式的光能利用率都随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升高,GC和TH的光能利用率相对较高;总能量转化率以鲤模式(CC)和FP较高,TH最低;饲料能转化效率在FP最高,TH最低,而且各放养模式都随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下降;FP的N利用率很高,TH最低,N和P利用率在4种模式都随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各模式的产投比都随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增大,CC、TH的产投比在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最大时有所下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丽 张凤琴 孙彩霞 张永旺 赵小兵 石利东 连瑞军 梁文刚 班顺利 马晓棠
将15万粒瓦氏雅罗鱼受精卵移植到呼和浩特市"2814"项目区的盐碱池塘,以研究其在盐碱池塘环境下的养殖技术与生长速度。经过120d的养殖,其生长速度比在达里湖自然生长要快2~3倍,这为内蒙古自治区在池塘养殖上增加了一个新的优良养殖品种。
关键词:
瓦氏雅罗鱼 孵化 池塘养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常玉梅 闫浩 苏宝锋 孙博 张立民 梁利群
本研究旨在为池养雅罗鱼肌肉营养成分的评定和规模化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基础数据。选取达里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简称DL)、松花江瓦氏雅罗鱼(L.waleckii,简称SHJ)、高体雅罗鱼(L.idus,简称GT)以及种内杂交种(达里湖瓦氏雅罗鱼♀×松花江瓦氏雅罗鱼♂,简称DS)和种间杂交种(达里湖瓦氏雅罗鱼♀×高体雅罗鱼♂,简称DG)各15尾,每种鱼等量分成3组,测定其背部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1)除水分含量无明显差异外,5种养殖雅罗鱼的灰分、粗蛋白和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缴建华 李彤 刘键 焦万明 吕春友
在盐碱地池塘中采用主养美国红鱼模式 ,投放 5 0 g/尾规格的美国红鱼鱼种 ,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 ,经过 1 4 4d的养殖 ,美国红鱼平均体重达到 4 6 2 g/尾 ,平均产量 2 39kg/亩 ,较试验设计的平均体重 35 0g/尾 ,平均产量 2 2 0kg/亩的技术指标分别高出 32 %和 8 6 %,试验获得成功。本试验对美国红鱼的日增重进行了测定 ,并在饲料配制及投喂技术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盐碱地 池塘 美国红鱼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焦宝玉 贾砾 张凤枰 刘耀敏 范小敏 曾令春
为解决河南中牟县万滩镇养殖池塘机械增氧技术单一的问题,通过试验研究微孔式、水车式、涌浪式等几种增氧机的性能及使用方式,以达到提升增氧效果和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结果表明,该地区池塘溶氧含量高而利用率低,养殖户传统增氧方法不当。适宜增氧方式为:涌浪式增氧机适合在晴天下午使用3~6 h,可有效提升周边20 m范围内底层水体的溶氧水平;投食前后半小时开启和关闭微孔式、水车式增氧机,可提升投食期间投饵区溶氧水平1~2 mg/L,保证鱼群的进食效果;夜间搭配使用微孔式和低功率叶轮式增氧机增氧,可使微孔区域底层水体溶氧比不增氧状态高出1 mg/L以上。
关键词:
池塘养殖 机械增氧 组合 效果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寿兵 程力日见 刘兴国
为建立关于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溶解氧适宜性的评价系统,为普通养殖户提供更为科学的池塘溶解氧管理和调节指导,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面向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溶解氧浓度的适宜性分级及其分值,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荟萃分析,确定了不同适宜度等级的评价基准和评分方法。大口黑鲈池塘溶解氧适宜度等级及相应浓度范围确定为:最适期≥8.20 mg/L,正常期8.20~5.50 mg/L,影响期5.50~1.20 mg/L,危险期1.20~0.80 mg/L以及死亡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戴恒鑫 李应森 马旭洲 王武 朱欣云 李祖军
在晴天、强风和阴雨天等不同天气,对高温季节河蟹生态养殖池塘水草稀疏区和水草密集区的水体溶解氧进行昼夜测定,并对强风天,池塘上下风处溶解氧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显示,池塘水体溶解氧14:00~16:00最高,4:00~6:00最低。高温季节无风晴天10:00~16:00河蟹池塘上下水层存在热阻力现象,导致上下层溶解氧存在显著差异(P
关键词:
河蟹 溶解氧 水温 生态养殖 水草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唐金玉 王岩 戴杨鑫 周涛
通过155 d围隔实验检验了不同施肥条件下鱼蚌综合养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实验设3个处理:施鸭粪、施化肥、兼施鸭粪和化肥。放养种类为三角帆蚌、草鱼、鲫、鲢和鳙,放养量分别为每围隔20、15、5、5和5个。结果发现,围隔内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值为(2.1~6.0)×108个/L。不同施肥方法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叶绿素a(Chl.a)、生物量以及蓝藻在浮游植物生物量中的比例无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表现出较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影响围隔浮游植物群落的理化因子为TN、NH3-N和DO。研究表明,采用不同施肥方法的围隔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表现出显著差异,难以从浮游植物角度解释兼施鸭粪和化肥的...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三角帆蚌 鱼类 施肥 综合养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黄斌 董双林 张兆琪
进行了低洼盐碱地新挖渗水池塘不同施肥方式对碱度的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 ,低洼盐碱地新挖渗水池塘施无机氮肥、磷肥或有机肥其碱度均有不同的下降 ,并且不同施肥处理差异较为显著。以氮肥 ,磷肥混施 ,或者有机肥与无机肥混施 (N∶P =1∶1)碱度下降更明显。试验进行 2 4天 ,从 5个池塘碱度变化看 ,施肥可使池塘碱度下降 2 9 5 8%~ 39 5 8% ,比空白对照池多下降 9 18%~ 15 4 %。
关键词:
低洼盐碱地 新挖渗水池塘 碱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么宗利 周凯 罗璋 来琦芳 王慧 徐赟霞 应成琦 冯守明
对天津地区盐碱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的细菌种类和垂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池塘中细菌总数维持在2.4×103~8.5×105cfu/mL之间,弧菌总数维持在1.75×102~2.3×105cfu/mL之间,细菌总数和弧菌总数分别在8月份和9月份达到高峰。反硝化细菌总数维持在3.4×104~2.8×105cfu/mL之间,硫酸盐还原菌总数维持在2.9×102~7.5×104cfu/mL之间,氨化细菌总数维持在1.2×102~7.0×104cfu/mL之间。养殖水体中共检测到13种细菌,养殖前期弧菌属、产碱菌属、棒杆菌属为优势菌群;养殖中期产碱菌属...
关键词:
盐碱地 养虾池塘 细菌组成 变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吉方 董双林 文良印 张美昭 张兆琪
在氯化物型盐碱地池塘中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对鲤、草鱼、罗非鱼和淡水白鲳等 4种鱼类混养模式的鱼产量、负荷力和搭配比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4种养殖模式中吃食性鱼类的日增重率和收获规格都随其本身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而鲢、鳙的日增重率和收获规格则随吃食性鱼类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吃食性鱼类的日增重率以淡水白鲳最快 ,草鱼生长最慢 ;吃食性鱼类的净产量为鲤模式 (CC) >罗非鱼模式 (TH) >淡水白鲳模式 (FP) >草鱼模式 (GC) ,混养的鲢在各种模式中的产量顺序为CC >GC >TH >FP ,鳙为CC >GC >FP >TH。CC、GC、TH、FP模式的总净产量分别为 ...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陈东兴 蔡春芳 华雪铭 杨超 曾庆飞 谷孝鸿 沈建明 张卫业
为准确估计混养鱼、青虾、河蟹养殖池塘清塘时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实验选取三种类型池塘(混养鱼塘、青虾塘、河蟹塘)各5口。混养鱼塘清塘时一边捕捞一边用潜水泵排水;青虾塘在捕捞完成后即用潜水泵排水;河蟹塘在捕捞完成后1个月左右采用自流装置从表层开始排水并滞留30 cm水于塘内。采集三类池塘清塘前塘内水样及清塘过程中排水口水样,分析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和悬浮物等污染物浓度。分别以塘内水质和排水口水质的监测值估算了污染物的表观排放强度和实际排放强度。结果表明,随着塘内水位下降,混养鱼塘和青虾塘排水口的污染物浓度显著提高(P<0.05)。混养鱼塘的实际污染强度显著高于其表观污染强度(P<0.05)。然而河...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郑尧 陈家长 胡庚东 赵志祥 孟顺龙 范立民 宋超 邴旭文
通过测定TOC、COD、Chl、TN、NH_4+-N、NO_2--N、NO_3--N、TP、PO_4(3-)-P等水质指标和底泥中TOC、TN、TP指标,探究"空心菜-水芹"轮作模式对不同养殖品种和养殖数量情况下养殖池塘水质和底质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轮作模式前期,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种植能显著降低甘露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养殖场TOC、Chl、TN、NH_4+-N、NO_2--N、NO_3--N、PO_4(3-)-P等水质指标,能显著降低苏州经济鱼亲
关键词:
水质 底泥 轮作 原位修复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磊 戴明 赵永超 陈玉生 许呈林 王帅杰 蒋玫
为了评估碱蓬(Suaeda glauca)、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海水养殖池塘的综合修复效果,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多年养殖池塘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的实验方法,通过投放碱蓬、双齿围沙蚕开展文蛤养殖池塘水质富营养化、沉积物污染的生物综合修复研究。实验共设置8组,分别为:A1(30棵碱蓬),A2(20棵碱蓬),A3(10棵碱蓬);B(0.20 kg·m~(-2)双齿围沙蚕);C1(3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C2(2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C3(10棵碱蓬+0.20 kg·m~(-2)双齿围沙蚕);D(仅有沉积物和海水,对照组)。结果显示,综合修复条件下,碱蓬、双齿围沙蚕的生长状况良好,各复合试验组水体中溶解无机氮(DIN)浓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C1组DIN浓度下降了14.10%,C2、C3试验组DIN分别上升了18.06%、42.89%;水体中溶解无机磷(DIP)浓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40.00%(C1)、28.57%(C2)、19.30%(C3);各复合试验组沉积物中硫化物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26.80%(C1)、26.03%(C2)、19.30%(C3);沉积物中TOC含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48.07%(C1)、38.71%(C2)、43.47%(C3)。研究结果表明,碱蓬、双齿围沙蚕复合作用对文蛤养殖池塘水体中营养盐、沉积物中硫化物、TOC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海水养殖池塘水体、沉积物环境的综合修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池塘养殖 碱蓬 双齿围沙蚕 综合生物修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