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33)
- 2023(6521)
- 2022(5451)
- 2021(4971)
- 2020(4124)
- 2019(9083)
- 2018(8621)
- 2017(15885)
- 2016(9126)
- 2015(9609)
- 2014(9367)
- 2013(9216)
- 2012(8621)
- 2011(7748)
- 2010(7614)
- 2009(7042)
- 2008(7054)
- 2007(5975)
- 2006(5195)
- 2005(4375)
- 学科
- 济(33134)
- 经济(33087)
- 管理(23839)
- 业(23784)
- 企(17964)
- 企业(17964)
- 方法(15442)
- 数学(13636)
- 数学方法(13480)
- 农(10991)
- 学(10341)
- 财(8893)
- 中国(8070)
- 业经(7744)
- 农业(7678)
- 贸(7678)
- 贸易(7678)
- 易(7479)
- 地方(6345)
- 环境(5938)
- 制(5841)
- 技术(5768)
- 务(5283)
- 财务(5279)
- 财务管理(5270)
- 企业财务(5033)
- 划(4842)
- 融(4763)
- 金融(4760)
- 银(4726)
- 机构
- 大学(135037)
- 学院(133924)
- 研究(51310)
- 济(49807)
- 经济(48905)
- 管理(47244)
- 理学(42164)
- 理学院(41545)
- 管理学(40578)
- 管理学院(40364)
- 农(39293)
- 科学(37909)
- 中国(34498)
- 农业(32150)
- 业大(30233)
- 所(29298)
- 京(27989)
- 研究所(27698)
- 中心(21887)
- 农业大学(21548)
- 财(21280)
- 江(19325)
- 省(18992)
- 院(17824)
- 财经(17739)
- 科学院(17510)
- 室(17315)
- 范(17095)
- 业(17002)
- 师范(16726)
- 基金
- 项目(101560)
- 科学(77993)
- 基金(74523)
- 家(70987)
- 国家(70446)
- 研究(62188)
- 科学基金(57293)
- 省(41097)
- 自然(41053)
- 基金项目(40411)
- 自然科(40133)
- 自然科学(40113)
- 社会(39988)
- 自然科学基金(39424)
- 社会科(37881)
- 社会科学(37866)
- 划(35329)
- 资助(29390)
- 教育(27950)
- 重点(23936)
- 计划(23636)
- 编号(21790)
- 科技(21752)
- 发(21451)
- 部(21343)
- 创(21250)
- 科研(20537)
- 创新(20005)
- 业(19808)
- 农(18835)
共检索到1817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兴涛 张洪程 许轲 郭保卫 陈厚存 曹利强 戴其根 霍中洋 魏海燕 李明银 李桂云 吴中华
【目的】研究能最大发挥水稻潜力的钵苗大穴摆栽规格与合理密度,探索水稻省工超高产栽培新途径。【方法】以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为供试材料,采用新型3连孔、2连孔塑盘育秧,以常规单孔塑盘育秧为对照,分别设置5种不同移栽密度,研究钵苗新型摆栽生产潜力及合理密度配置。【结果】(1)3连孔、2连孔、单孔,分别栽插15×104hm-2、18×104hm-2、24×104hm-2穴产量最高,三者又以2连孔最高。(2)不同类型钵苗间,产量、成熟期干物重以及抽穗-成熟期的干物质阶段积累量、比例和群体生长率等均表现为:在较少基本苗栽培条件下(36×104hm-2)单孔>2连孔>3连孔,在中等基本苗条件下(7...
关键词:
超级稻 钵苗摆栽 密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魏晓东 宋雪梅 王宁 赵庆勇 朱镇 陈涛 赵凌 王才林 张亚东
【目的】研究南粳系列超级稻灌浆期光合产物转运和分配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特性及其与对照品种的差异,总结南粳系列超级稻高产的生理优势,为优质高产粳稻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南粳5718、南粳晶谷、南粳3908和南粳5055为研究对象,以淮稻5号为对照,在孕穗期、开花期以及开花后每隔7 d至成熟期测定剑叶光合速率、地上部干物质分配和转运,以及剑叶和籽粒发育不同时期物质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统计产量差异。【结果】南粳系列超级稻产量和千粒重高于淮稻5号,其剑叶净光合速率在孕穗期和花后28 d显著高于淮稻5号。在物质转运方面,南粳系列超级稻开花后茎叶干重、叶片输出量、输出率和转运率显著高于淮稻5号,其中南粳5718叶片输出量和输出率最高。南粳5718剑叶中与淀粉降解和糖类代谢相关基因(OsSPS1,OsSUT2,OsGWD1)的表达比其他品种启动早,最高表达量也高于其他品种。籽粒中SWEET基因在灌浆早期的蔗糖转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后期OsPK3、OsSUT1、OsSUT2基因在糖类的运输卸载中发挥重要作用,OsAGPL2和OsDPE1基因在中后期淀粉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南粳5718、南粳晶谷、南粳3908籽粒中与淀粉合成和糖类运输的相关基因在不同时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淮稻5号。【结论】南粳系列超级稻较高的产量在物质转运方面主要有以下特征:茎秆和叶片物质积累量多,穗积累量大,叶片和茎秆物质转运率高;叶片中蔗糖代谢和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高,有利于蔗糖在源端的合成、装载和转运;籽粒中蔗糖转运和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高,有利于蔗糖在库端的卸载及籽粒中淀粉的合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许轲 周兴涛 曹利强 张洪程 郭保卫 陈厚存 吴中华 朱聪聪 杨岩
【目的】比较研究3种类型钵苗不同摆栽密度下的水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方法】以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和南粳44为供试材料,采用新型3连孔、2连孔塑盘育秧,以常规单孔塑盘育秧为对照,并分别设置5种不同栽插密度,研究各处理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3种类型钵苗摆栽不同基本苗之间,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随移栽基本苗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类型钵苗之间,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在较低基本苗条件下(36×104—54×104·hm-2),单孔>2连孔>3连孔;在中等...
关键词:
超级稻 钵苗摆栽 密度 氮素吸收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庭旭 朱玉君 樊叶杨 游晴如 周鹏 杨东 谢华安 庄杰云
【目的】研究超级稻宜优673的遗传构成和籼粳属性,为其所携带有利基因的进一步利用提供基础,并为在水稻育种中确定合适的籼粳配比提供参考。【方法】选用明恢63、明恢86和福恢673这同一个衍生系统中不同辈序的骨干材料,以及以福恢673为父本配组育成的超级稻品种宜优673及相应母本宜香A,应用13个重要基因的17个标记和15个籼粳特异性SSR标记,分析其等位基因变化。【结果】受测材料在8个基因区间呈现差异,包括控制抽穗期和产量性状的基因2个、米质关键基因2个、抗稻瘟病基因4个。其中,在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具有关键作用的Wx上,明恢63中的优质等位基因经明恢86传递到福恢673;在对稻米糊化温度...
关键词:
超级稻 宜优673 籼粳属性 遗传构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桂成 张洪程 钱银飞 李德剑 周有炎 徐军 吴文革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高辉 徐宗进 钱宗华 孙菊英 赵品恒
【目的】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的超高产生产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粳型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演进规律及超高产特征。【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4个超级粳稻品种(武粳15、淮稻9号、徐稻3号和常优1号)为材料,对高产(8250—9750kg.hm-2)、更高产(9750—11250kg.hm-2)和超高产(>11250kg.hm-2)3个产量等级群体的产量及其结构、群体库容量和群体库容的充实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由高产到更高产再到超高产,4个超级稻品种的群体颖花量不断提高(差异显著),而结实率、千粒重在3个产量等级间略有增减(差异不显著)。在安全成熟的情况下,群...
关键词:
粳型超级稻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超高产特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庆勇 朱镇 张亚东 陈涛 姚姝 周丽慧 于新 王才林 霍中洋 戴其根 张洪程
通过不同播期、移栽密度和施氮量试验,研究了南粳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表明:①南粳44作为直播稻,随着直播期的推迟,产量显著下降,全生育期缩短,适宜播种期以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为宜,最迟播期为6月17日,过迟播种则不能正常成熟。②南粳44作为机插稻,在设置每667m2插0.63万穴(40.0 cm×26.7 cm)时,以3.8万基本苗时产量最高;在每667m2插1.9万穴(26.7cm×13.3cm)时,以5.7万基本苗时产量最高;南粳44超高产栽培的关键是在适宜的基本苗的基础上,通过少穴扩行栽培,主攻大穗以获得足够的颖花量,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与千粒重。③施氮量对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镇 赵庆勇 张亚东 陈涛 姚姝 周丽慧 于新 赵凌 王才林
通过不同播期、施氮量和密度试验,研究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南粳9108产量显著降低,适宜播种期为5月下旬至6月初。2施氮量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南粳9108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全生育期以每公顷施氮262.5~300 kg为宜,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以6︰4为宜,既保证了一定的穗数又增加了每穗粒数。3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穗数和总颖花量减少导致产量降低,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南粳9108高产栽培应当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主攻大穗以获得足够的总颖花量,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温福 徐正进 张龙步
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近20年来从事超级稻育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主线,从基本理论、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合评述了北方粳型超级稻育种的理论与方法,并讨论了与粳型超级稻有关的生理和遗传问题,指出开发推广超级稻是提高北方粳稻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北方水稻生产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粳稻 新株型 籼粳稻杂交 超高产育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钱银飞 张洪程 李杰 吴文革 张强 陈烨 郭振华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以密穗型水稻扬辐粳7号为材料,在机插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基本苗配置(穴数和本数)对机插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本数对产量的影响大于穴数的影响大于两者互作,不同基本苗处理以A2B3处理产量最高。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水稻外观品质影响最大,对稻米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为其次,加工品质受影响最小。随基本苗数的增加,机插水稻垩白率、垩白度增加,胶稠度变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不同基本苗配置对机插水稻RVA谱特征值中的消减值影响最大,热浆黏度其次,峰值时间最小。相同本数不同穴数下,随栽插穴数的增加,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以及糊化温度呈直线增加趋势,崩解值和消减值成直线下降趋势。相同穴数不同本...
关键词:
机插稻 移栽密度 产量 品质 RVA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曾生元 李闯 景德道 林添资 余波 钱华飞 孙立亭 姚维成 杜灿灿 盛生兰 周义文 龚红兵
【目的】本文分析了江淮稻区常规粳稻超级稻的遗传背景与产量结构。【方法】利用41对SSR标记和4个重要产量性状的基因内标记对江苏历年选育的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并测定主要产量性状。【结果】武运粳7号(及其衍生系)是江苏粳稻高产(超高产)育种的骨干亲本,江苏高产品种间的遗传背景较为狭窄;产量构成方面:穗数是制约江苏常规粳稻单产的首要因素,半矮秆(株高在100105 cm左右)、直立或半直立穗(含dep1基因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高(大于310万穗/hm2)、中等单穗籽粒数(120140粒)、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桂权 卢永根
水稻杂种的不育性是一个复杂的现象。20年来,本实验室一直从事水稻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共鉴定出6个F1花粉不育基因座位,或称特异亲和基因座位,其中的5个基因座,S-a、S-b、S-c、S-d和S-e已完成分子定位,这些基因座的基因模式为"单基因座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培育"粳型亲籼系"来克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设想,利用特异亲和基因人为创建了"粳型亲籼系"的水稻新种质,并建立了粳型亲籼系分子育种的技术体系。利用粳型亲籼系克服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不育性,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艳华 张亚东 朱镇 陈涛 赵庆勇 周丽慧 王才林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了氮、钾肥对南粳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氮、钾肥施用量为变量因子,南粳44产量为目标函数的二元二次数学模型。就品质而言,氮、钾肥显著影响南粳44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其中较高的施氮量显著降低稻米的食味值,而一定的钾肥施用量则相应提高稻米的食味值。模型解析表明:氮、钾肥对南粳44的产量也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氮肥对南粳44产量的影响大于钾肥;氮肥、钾肥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氮(尿素)和钾(氯化钾)施用量分别小于750kg/hm2和366kg/hm2时,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经计算机模拟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南粳44产量超过9289.5kg/hm2的...
关键词:
水稻 氮 钾 产量 品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虹 林晗 孙健 王嘉宇 马殿荣 唐亮 徐正进
在"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育种理论指导下,亚种间杂交为中国北方粳型超级稻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中国北方栽培粳稻品种为试材,利用籼粳特异性标记Indel与SSILP分析了不同年代与地区北方粳稻品种的籼型血缘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育成品种籼型基因型频率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籼稻血缘含量与每穗粒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有效穗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进一步对籼粳杂交育成品种的8个产量与品质相关基因进行检测发现,育种家通过"选择"将控制穗粒数与粒重的籼稻增产基因GN1a、GS3部分固定于北方粳稻基因组中,淘汰了适口性差的籼稻高直链淀粉基因Waxy以及不符合北方农民收获习惯的籼稻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