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77)
2023(11962)
2022(10376)
2021(9854)
2020(7913)
2019(18382)
2018(18185)
2017(34542)
2016(19186)
2015(21596)
2014(21436)
2013(20964)
2012(18894)
2011(17022)
2010(16890)
2009(14958)
2008(14318)
2007(12287)
2006(10679)
2005(8932)
作者
(55570)
(46345)
(45942)
(43551)
(29213)
(22233)
(20646)
(18372)
(17479)
(16385)
(15801)
(15482)
(14591)
(14439)
(14146)
(14093)
(14069)
(13765)
(13148)
(13114)
(11707)
(11267)
(11080)
(10490)
(10376)
(10369)
(10240)
(10134)
(9329)
(9296)
学科
(70834)
经济(70760)
管理(52103)
(49361)
(40721)
企业(40721)
方法(33740)
数学(29115)
数学方法(28776)
(20582)
中国(18838)
业经(16857)
(16820)
(16722)
地方(15020)
理论(14320)
农业(14023)
环境(12596)
(12231)
贸易(12226)
教育(12203)
技术(12157)
(11858)
(11842)
(11318)
(10735)
财务(10676)
财务管理(10660)
(10424)
企业财务(10116)
机构
学院(266061)
大学(264421)
管理(104849)
(97296)
经济(94945)
理学(91890)
理学院(90891)
管理学(89227)
管理学院(88776)
研究(87361)
中国(60981)
科学(58075)
(55968)
(46933)
(44213)
业大(44009)
(42937)
研究所(40983)
中心(38916)
(37640)
农业(37128)
(36147)
师范(35766)
财经(35533)
北京(35063)
(32412)
(32033)
(31022)
技术(30907)
师范大学(28637)
基金
项目(192143)
科学(149283)
研究(139871)
基金(136177)
(120108)
国家(119096)
科学基金(101076)
社会(84781)
社会科(80204)
社会科学(80180)
(77458)
基金项目(73241)
自然(66994)
自然科(65403)
自然科学(65388)
教育(65353)
(65280)
自然科学基金(64160)
编号(58228)
资助(55381)
成果(46418)
重点(43483)
(41367)
(41230)
课题(40738)
(40518)
创新(37622)
科研(36666)
项目编号(35689)
计划(35666)
期刊
(102231)
经济(102231)
研究(74143)
中国(49553)
学报(47144)
(43171)
科学(41224)
管理(36601)
教育(36563)
大学(34566)
学学(32568)
农业(30738)
(30246)
技术(23818)
业经(18199)
(17637)
金融(17637)
经济研究(16121)
财经(16091)
(15886)
图书(14405)
科技(14246)
(13631)
问题(13237)
理论(12917)
(12690)
业大(12573)
资源(12350)
实践(12086)
(12086)
共检索到369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利文  张玉先  谷卫彬  毛留喜  
以农家肥、化肥、秸秆、绿肥等培肥物质为试验因素,研究长期定位试验耗竭阶段土壤有机质的持续效应。4年耗竭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皆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农家肥、秸秆、化肥三种肥料的持续效应的大小顺序依次是:农家肥>秸秆>化肥。玉米连作不施肥区下降幅度不明显。绿肥—玉米轮作区变化有起伏;休闲区缓慢下降。从每两个培肥物质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来看,农家肥和秸秆、化肥和秸秆之间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而农家肥和化肥之间交互作用不明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程伟  张兴义  叶喜文  隋跃宇  程守全  
本文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经空间移位后农田黑土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温度、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60 g/kg时,土壤表层温度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各处理土壤温度相差最高可达6.8℃;10cm深处的土壤温度在夜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各处理之间土壤温度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气温高时差异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但不显著。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淑霞  王宇  周平  赵兰坡  刘景双  秦治家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及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常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1)、1.5倍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2)和秸秆与化肥配施(NPKS)5个处理。结果表明:长期合理施用化肥能使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的含量和原土复合量趋于增加;有机无机配施能使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原土复合量、土壤追加复合量及追加复合度增加,而原土复合度降低,增加有机肥用量可以降低土壤追加复合度。施肥能促进土壤中各种结合形态的腐殖质绝对含量和土壤松/稳和松/紧比值增加,但以松结合态腐殖质增加的较多。不同处理中高用量的有机肥处理(NPKM2)效果更明显。...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娇  张玉龙  张玉玲  金烁  韩琳  
用测定有机碳矿化速率及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变化的方法,探讨有机质含量与活性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研究不同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有机质积累-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机肥施入保护地土壤的90d内,有机碳矿化率沟灌为42.94%~47.19%,滴灌为48.51%~53.54%,渗灌为42.04%~45.77%,其大小顺序为滴灌>沟灌>渗灌;而同一灌溉处理有机肥有机碳矿化率为:2g·kg-1土>4g·kg-1土>6g·kg-1土>8g·kg-1土。活性有机质含量变化也因灌溉方式及有机肥用量而异,滴灌与渗灌处理的活性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沟灌则与滴灌、渗灌有较大差异;就有机肥用量而言,某一时间的活性有机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金红  吴景贵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培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吉林中部地区黑土为供试土壤,通过3年培肥盆栽试验,以不施用任何肥料为对照(CK),研究不同有机肥料(牛粪、鸡粪、树叶、猪粪、菌渣、秸秆、稻糠、草炭)及化肥对土壤团聚体含量、稳定性参数(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以及分形维数(D)的影响。【结果】各处理粒径≥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为77.82%~89.18%,表现为:草炭>牛粪>鸡粪>树叶>化肥>菌渣>秸秆>稻糠>CK>猪粪;各处理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47.04%~62.18%,表现为:秸秆>稻糠>树叶>牛粪>菌渣>猪粪...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旭东  张一平  吕家珑  樊小林  
:以 2 1年长期定位试验土样为材料 ,对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氧化稳定性 ,胡敏酸的能态、结构及级分组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与试验前土壤有机质相比 ,长期不施肥土壤有机质下降 1 .0 4 g/kg;秸秆加休闲处理 ,有机质含量减少 0 .48g/kg;长期单施化肥基本可以维持土壤有机质水平 ;长期施用有机肥 ,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 ,比试验前土壤增加1 .1 7~ 2 .85g/kg。与无肥处理相比 ,施用有机肥使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降低 ,而化肥、休闲处理则使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升高。胡敏酸能态高低顺序是厩肥 >秸秆 >无肥 >化肥 >休闲。与定位 1 0年时相比 ,各处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福韬  乔云发  苗淑杰  韩晓增  
【目的】研究玉米连作24年前后黑土有机质红外光谱特征,探明长期玉米连作对黑土各团聚体及密度组分中有机质结构的影响,完善长期连作下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动态变化理论。【方法】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选取24年玉米连作下耕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以试验设置前土样为对照,根据团聚体和密度大小,将土壤有机质进行分级,分别用元素分析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测定原土、各粒级团聚体及密度组分中的碳含量和有机质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玉米连作24年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红外光谱特征。【结果】玉米连作24年后,全土中碳含量降低5.3%,2—0.25 mm团聚体中碳含量显著降低,其他粒...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国朋  曹卫东  白金顺  聂军  徐昌旭  曾闹华  高嵩涓  王艳秋  志水胜好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不同水稻土多年冬种紫云英配施化肥的培肥效应。【方法】在湖南紫潮泥、江西黄泥田双季稻区设置了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冬闲(CK)、紫云英(MV)、紫云英+40%化肥(MV+40F)、紫云英+60%化肥(MV+60F)、紫云英+80%化肥(MV+80F)、紫云英+全量100%化肥(MV+100F)、单施全量100%化肥(100F)共7个处理的稻田土壤有机质(OM)、可溶性有机质(DOM)含量及其光谱学特性。【结果】湖南紫潮泥土壤OM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DOM的荧光吸光强度明显高于江西黄泥田,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峰值则相反。土壤OM...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聂强  仇大勇  
高职学生既要具备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更要具备基本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要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才具有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高职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结构有其自身要求,两个课堂为高职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两个课堂的育人功能,不可偏颇,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婷  荀卫兵  张瑞福  
土壤耕地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其质量分数与不同施肥机制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长期施用含氮化肥会导致土壤pH值下降,而配施有机肥能够有效缓解土壤酸化、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增加作物产量。以安徽省阜阳市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通过研究6种不同施肥模式(不施肥,单施化肥,有机肥+化肥,化肥+秸秆,有机肥+化肥+秸秆,有机无机复合肥)下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演变规律以及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质之间的关系,提出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和增加作物产量的最优培肥措施。结果表明:北方旱地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玲  张杨珠  周卫军  周清  曾希柏  夏海螯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测定,研究了湖南省土肥站1986年冬季在全省各地建立的、持续了18年的6个土壤肥力与施肥效益,监测长期定位试验点中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有机质、氮素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全面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的含量;NP、NK、NPK各化肥处理的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处于同一水平,施用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有效途径,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959**)。各施肥区的产量比CK处理显著增加,OM60和OM30处理平均比CK处理增产106.2%和108.5%,且两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宁乡、临澧两试验点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小磊  张玉军  申凤敏  姜桂英  刘芳  柳开楼  刘世亮  
【目的】研究基于长期定位试验,探索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不同土层活性有机质(labile organic matter(LOM))和碳库管理指数(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CPMI)变化特征,为红壤性水稻土碳库的合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进贤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站4个典型施肥处理:(1)不施肥(CK);(2)单施化肥(NPK);(3)在NPK的基础上早稻施绿肥,晚稻施猪粪和稻草冬季还田(NPKSM);(4)在NPK的基础上早稻施绿肥,稻草冬季还田(NPKS),测定并分析0—10、10—20、20—40及40—60 cm土层土壤高活性有机质(HLOM)、中活性有机质(MLOM)、低活性有机质(LLOM)、非活性有机质(NLOM)含量以及CPMI变化特征。【结果】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施肥处理相对CK均明显提高了不同土层的SOM;在0—20 cm土层,SOM含量表现为NPKSM>NPKS>NPK>CK,且均以NPKSM处理最高,达到43.47g·kg~(-1)(10—20 cm)和45.09 g·kg~(-1)(0—10 cm);在20—60 cm土层,NPKSM和NPKS处理相较于CK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除NPK处理外,各处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随土层的加深显著降低。NPKSM和NPKS处理相较于NPK和CK,显著提高了耕层(0—20 cm)土壤DOC的含量,其中NPKSM处理最高,为35.93 mg·kg~(-1)。施肥处理比CK处理提高了土壤HLOM、MLOM、LLOM含量,相同处理相同土层表现为LLOM>MLOM>HLOM,其中NPKSM和NPKS显著提高了各LOM组分含量,且随土层的加深无明显犁底层效应,这可能与活性有机质随水分下渗相关。其中,各施肥处理土壤HLOM、MLOM均随土层加深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NPKSM和NPKS处理HLOM含量在20—40 cm土层中达到最高,分别为5.31和5.49 g·kg~(-1);各处理MLOM均在10—20 cm土层中达到最高,以NPKSM处理含量最高,为10.62 g·kg~(-1);而土壤LLOM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在0—20 cm土层中以NPKSM处理含量最高,达到18.52 g·kg~(-1)(0—10 cm)和15.93 g·kg~(-1)(10—20 cm)。不同长期施肥处理提高了土壤各LOM组分的比例及碳库管理指数,在0—10 cm表层土中,NPKS和NPKSM处理相较于CK,总活性有机质比例分别提高了27.9%和29.48%,MLOM占比分别提高了7.21%和7.72%,HLOM占比分别提高了5.10%和4.96%。以不施肥处理为参照,各施肥处理碳库管理指数均大于100,且以NPKSM和NPKS处理提高效果最好,有助于提高红壤性水稻土肥力。相较于CK,单施化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可溶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耕层(0—20 cm)土壤中3种活性有机质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与总有机质、全氮、可溶性有机碳及水稻产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和低活性有机质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NPKSM处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及活性有机质含量的效果最佳,并能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高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NPKS次之;而在20—60 cm土层中,NPKS处理对提高中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效果最明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牛灵安  郝晋珉  张宝忠  牛新胜  
本文以曲周试验区为例 ,研究了盐渍土改造区土壤有机质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及系统培肥措施。盐生植被归还条件下 ,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 5g·kg-1,近乎贫瘠。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 ,作物生物产量增加 ,以根茬归还土壤 ,从而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到 8~ 9g·kg-1;加大秸秆还田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可提高并维持在 10~ 12g·kg-1。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随着高产作物品种的出现、生产条件的改善、物质投入的增加 ,作物产量明显提高 ,无论是以根茬还是秸秆还田都会增加还田量 ,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 10g·kg-1,有的达到了 12 .5 0g·kg-1;农牧结合 ,以优质的有机物质归还土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绍中  马平民  徐林  全宏华  崔转玲  
在典型砂姜黑土上的六年定位试验证明:每年亩施圈肥2500~5000kg,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和速效氮有所增加,速效磷含量增高;在各种磷酸盐形态中,铝磷酸盐含量明显增加。施用圈肥的处理,耕层土壤容重降低,有效水含量显著提高,土壤持水曲线与对照处理有明显差别。施用氮磷化肥和无肥对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下降,说明砂姜黑土的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是缓慢的。单纯施用氮磷化肥,第一年小麦增产幅度较大,以后小麦产量逐年下降。同时施用圈肥和氮磷化肥,小麦产量逐年呈上升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梁爱珍  张晓平  杨学明  方华军  
土壤粗有机质是土壤中较为活跃的组分,其密度组分对土壤有机质总矿化量有着重要贡献,可以作为评价管理措施转变引起土壤有机质短期变化的敏感性指标。分别介绍了按照不同的物理分组方法划分的土壤有机质各物理组分的概念、土壤粗有机质及其分离方法,探讨了影响土壤粗有机质数量的主要因素(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和当前在研究土壤粗有机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各影响因素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机制还不确定;(2)土壤粗有机质的分离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3)粗有机质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贡献认识还存在分歧。指出探求更好的土壤粗有机质的分离方法和粗有机质对各影响因素的响应机制,揭示土壤粗有机质对土壤氮矿化的贡献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