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84)
2023(7110)
2022(6265)
2021(5746)
2020(5246)
2019(12119)
2018(11903)
2017(23292)
2016(13262)
2015(14802)
2014(15209)
2013(15257)
2012(14516)
2011(13209)
2010(13280)
2009(12283)
2008(12589)
2007(11615)
2006(9686)
2005(8737)
作者
(43345)
(36476)
(36345)
(34794)
(23262)
(17916)
(16605)
(14268)
(13639)
(13110)
(12537)
(12206)
(11896)
(11795)
(11720)
(11719)
(11423)
(10801)
(10668)
(10473)
(9519)
(9025)
(8996)
(8353)
(8327)
(8228)
(8211)
(8187)
(7651)
(7499)
学科
(53172)
经济(53121)
(34548)
管理(33472)
方法(28413)
(27100)
企业(27100)
数学(25411)
数学方法(25122)
(15134)
(14653)
(14474)
中国(12351)
(10016)
贸易(10016)
(10011)
地方(9781)
(9726)
农业(9689)
业经(9603)
(9336)
财务(9318)
财务管理(9291)
企业财务(8845)
(8330)
银行(8280)
(8164)
(7982)
金融(7979)
(7830)
机构
大学(198726)
学院(196698)
(75967)
经济(74254)
研究(72033)
管理(69655)
理学(60326)
理学院(59519)
管理学(58165)
管理学院(57811)
中国(51837)
科学(50042)
(46587)
(42523)
(40257)
农业(37476)
业大(37350)
研究所(37277)
(34886)
中心(32419)
(30564)
财经(28145)
北京(26539)
(25690)
(25509)
(25300)
师范(24888)
农业大学(24454)
(24290)
(23915)
基金
项目(135093)
科学(102750)
基金(96610)
研究(89271)
(88855)
国家(88180)
科学基金(71760)
社会(54080)
(53574)
基金项目(51383)
社会科(51199)
社会科学(51179)
自然(49840)
自然科(48664)
自然科学(48639)
自然科学基金(47802)
(46194)
教育(41164)
资助(40935)
编号(34586)
重点(31787)
(29529)
(28854)
计划(28786)
成果(28590)
科研(27307)
(27280)
科技(26665)
创新(25707)
课题(24740)
期刊
(78880)
经济(78880)
研究(52000)
学报(44258)
(40953)
科学(36147)
中国(35452)
大学(30978)
学学(29734)
(28216)
农业(27069)
管理(22569)
教育(17049)
(15917)
金融(15917)
技术(15148)
(15114)
财经(14223)
经济研究(12925)
业经(12466)
(12146)
(11927)
业大(11837)
问题(10989)
林业(10078)
科技(10006)
农业大学(9723)
技术经济(9718)
统计(9712)
理论(8980)
共检索到280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中玮  曹受金  廖菊阳  吴林世  胥雯  
为探究不同地理种源映山红的生长适应性区别,筛选出适宜种植的优良映山红品种,对不同种源的映山红进行了光合特性测试,并结合环境因子分析探讨主要环境因子对映山红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映山红的光合作用,比较分析了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光能利用率(LUE)和水分利用率(WUE)等方面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种源间的光合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江西种源的生产能力和消耗能力都较低,适应性较差,湖南种源表现一般,安徽种源则表现出明显的"高利用、高生产、低消耗"特点,具有最高的P_n、LUE、WUE和较低的T_r,因此安徽种源可作为具有优良生长适应性的资源,在长沙地区推广应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曦阳  李颖  赵丽  吴培莉  张志毅  
以不同地点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为材料,对其2~4年生树高、胸径和材积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树高、胸径和材积在无性系间、地点间、无性系和地点的交互作用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表型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及重复力均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大,且遗传变异系数占表型变异系数的比例随着树龄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树龄的增长,白杨杂种无性系变异增大,但这种变异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0.404 2~0.988 7),表明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各指标相互联系密切。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BL 28、BL 103和BL 49是较稳定无性系,而...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宝  范辉华  彭珠清  刘燕  陈存及  
利用筛选出的18对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引物对12个来自印度和中国不同种源的无患子进行SRAP扩增,计算Dice遗传相似系数后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其亲缘关系,以便为今后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优质种质资源的保存、选育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2个样本共扩增出253个带型,其中191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百分率为75.16%,样本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39,显示出无患子种内的相似度较高,遗传分化不明显。聚类分析表明:印度南的种源与其他种源产生较大的遗传分异,而印度北的种源由于地理纬度与中国国内种源较为相近,因此,和中国国内种源的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娟  幸伟年  何小三  段伟华  黄文印  龚春  
为了选育食用、油用及药用价值较高的尾叶那藤品种,对9个不同地理种源尾叶那藤的果实经济性状、种子含油率及脂肪酸组成、果肉营养成分和藤条药用成分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地理种源尾叶那藤果实经济性状除了单果皮重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遂川县五斗江乡三和村和遂川县五斗江乡车坳村尾叶那藤的单果重及果肉重均处在前列,单果质量均大于230 g,果肉质量均大于70 g,且可食率均超过30%,食用价值很高;武宁县沅口林场尾叶那藤的可食率最高,达到40.80%,果皮最薄,只有0.25 cm,且两项指标与其他8个地理种源均达到显著性差异,同样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2不同地理种源尾叶那藤的种子含...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翠  康平德  杨丽云  汤王外  徐中志  袁理春  杨少华  
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对来源于云南省23份云南重楼种源进行了物候期、形态特征及经济性状的观察、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的重楼生长物候期、形态特征及经济性状因地理来源不同有一定的差异;综合物候期、形态特征及经济性状的分析与评价,来自于鹤庆县马鞍山、玉龙县巨甸的重楼为优势种源,可作为今后良种选育的种质材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怡  韦小丽  王娈  陈模芳  
关键词: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杨汉奇  阮桢媛  田波  杨宇明  孙茂盛  
通直型巨龙竹Dendrocalamus sinicus是云南重要的经济竹种资源之一。为了保护和开发通直型巨龙竹种质资源,应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ISSR)标记对通直型巨龙竹核心分布区不同地理种源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从80个引物中筛选出7个用于正式扩增,在所研究的4个居群共54个个体中检测到54个多态位点。在居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5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036 3和0.053 6;在物种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3.97%,H和I分别为0.260 0和0.392 1。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达0.863 4,显示不同居群间...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军辉  顾万春  李斌  郭文英  夏良放  
对 5个地点 1 3个桤木种源 ,6年生试验林的生长性状作了方差分析及G×E互作分析 ,证实树高、材积在种源间差异极显著 (F =7 93 和F =4 83 ) ,种源内家系间差异不显著 ,种源×环境的互作显著(F =2 70 和F =2 2 1 )。用bi 和s2 di,Wrick生态价和AMMI模型 3种方法对遗传稳定性和生长适应性作了评价 ,AMMI分析与生态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较一致。 6年生和 1 4年生的树高生长相关显著 (r =0 75 80 ) ,表明桤木早期选择的可靠性。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种源遗传力及其标准误分别为 0 8738±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鑫  李昆  段安安  崔凯  高成杰  
【目的】云南松地理种源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研究不同种源间云南松子代幼苗生物量及其异速生长,以期深入了解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在不同种源间的变异。【方法】通过容器植苗,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了9个地理种源云南松子代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差异及其与种源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并运用标准化主轴回归分析了云南松幼苗各器官在种源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在种源间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永仁种源茎和叶以及总生物量最大,但根生物量及其分配比最小,云龙种源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较小,但具有最大的叶生物量分配比。生物量及其分配受种源地理气候因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海拔和年均温影响较大。云南松各器官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在种源间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样的情况在器官生物量与个体大小之间也有发生。【结论】尽管物种相同,云南松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在种源间的分配关系无一致的协同变化规律,体现了云南松子代幼苗因不同种源地理气候因子长期影响而形成生物量分配模式上的遗传变异。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卢赐鼎   谢伟伟   黄会发   汪乾   翁怀锋   黄飚   梁光红   张飞萍  
以9个不同种源(国内的6个福建种源、2个浙江种源,1个日本种源)、69个无性系柳杉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长性状、木材质量、千粒质量和叶片形状,比较其生长特性并对其综合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9个不同种源、69个无性系的柳杉的生长因子、千粒质量、材积质量、叶片形状等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生长量、千粒质量和材质因子是影响柳杉群体生长量、种子质量及材质的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70.13%)。3个主成分综合评价排序前10的无性系编号分别是75、12、15、68、1、7、4、10、3、64;聚类分析法可将不同种源柳杉聚为6个类群,其中,日本及国内的黄龙、溪口、来舟、腊洋种源存在较高的一致性,而国内的石垟、天目、水门及杨梅岭种源间则互相渗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何霞  吕子豪  廖柏勇  石鸿辉  李华强  杨嘉麒  王芳  陈晓阳  
为探讨幼林期苦楝不同种源的生长适应性,并初步筛选优良种源,为广东及周边地区苦楝种子调拨提供试验依据,对2个试验点3年生的53个苦楝种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苦楝于雷州生长更快,且种源间差异更为显著;苦楝种源间存在极大的遗传差异,生长性状主要被地点效应影响,形质性状受遗传控制较小,保存率由种源遗传基础与生长环境共同控制;性状相关表明生长速度快的种源,其树冠茂盛,干型良好,可以通过树高和胸径两个性状的综合排序,并结合保存率分析进行优良种源的初步选择;来自海南,广东与福建等3省的种源在广东适应性强,而北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婷  关文灵  陈贤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云南哀牢山十里河、云龙县新塘乡及临沧市凤翔镇3个大百合居群39个样品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了研究,并依据不同居群间酶带特征分析了不同地理种源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临沧种源和云龙种源的遗传差异较小,而十里河种源和临沧种源的遗传差异较大,居群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倪妍妍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低温、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爆发的频率和强度都呈增加的趋势。现代植被分布格局是植被对气候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探索植物现时分布格局的成因是理解和预测植物种群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适应和生存潜力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在大地理尺度上,低温被认为是植物向北和向高海拔扩散的限制因子。因此,从温度耐性角度来探索植物在纬向区域的适应机制,预期结果不仅能充实和弥补国内外对纬向限界研究的缺乏和不足,而且将为理解植物现时纬向限界形成的环境驱动机制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在全球气候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叶晓馨  马永清  董淑琦  山中典和  大规恭一  
为研究柽柳的防风固沙作用,对引种的8个柽柳种(其他省市引入5个种,美国引入3个种)和本地的甘蒙柽柳以及短穗柽柳在关中地区进行种植试验,测定不同柽柳种的生长指标(成活率、株高、地径和冠幅),分析其在关中地区的生长适应性。经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表明,不同柽柳种在成活率、株高、地径以及冠幅上差异显著。根据株高聚类分析的情况,10个柽柳种被明显的分为了3类;在50d的测量中地径和株高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比较3个生长指标,无叶柽柳适应性极差,扦插后第2年即全部死亡。密花柽柳、多花柽柳、白花柽柳和多枝柽柳等引自其他省市的4个种生长情况一般;混花柽柳在株高地径表现出的生长情况较好,最后一次测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燕凌  陈梦雅  
大数据时代运用数字技术为基层治理赋能成为新趋向。文章运用案例分析法,构建“数字赋能-自主治理”解释性分析框架,探究“映山红”数字治理变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可推广之处。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从公共话语体系的重塑、双向监督机制的完善、公共资源的统筹协调三个维度赋能,为乡村自主治理提供外源动力;外源动力促进村民参与权、决策权、知情权与评议权的增强,形成内源动力;外源动力与内源动力融合催生互动-信任-互惠的社会资本,形成混合动力;三重动力共同作用破解自主治理的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三大难题,形成以制度的有效供给破解集体行动困境,从而实现数字赋能促进乡村自主治理。数字赋能乡村自主治理的关键在于识别主要问题,实现精准赋能;强化主体能力,实现个体赋能;契合地域特色,实现“现代性”与“乡土性”的匹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