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53)
- 2023(11218)
- 2022(10078)
- 2021(9606)
- 2020(7933)
- 2019(18361)
- 2018(18298)
- 2017(35313)
- 2016(19494)
- 2015(21962)
- 2014(22079)
- 2013(21920)
- 2012(20001)
- 2011(17870)
- 2010(17917)
- 2009(16386)
- 2008(16030)
- 2007(13779)
- 2006(12226)
- 2005(10756)
- 学科
- 济(77499)
- 经济(77401)
- 管理(54894)
- 业(51787)
- 企(42379)
- 企业(42379)
- 方法(34884)
- 数学(30088)
- 数学方法(29684)
- 农(21533)
- 中国(21119)
- 地方(19305)
- 财(19026)
- 学(18337)
- 业经(16686)
- 农业(14746)
- 制(14236)
- 和(12852)
- 理论(12824)
- 贸(12727)
- 贸易(12718)
- 环境(12351)
- 易(12290)
- 务(11656)
- 财务(11591)
- 财务管理(11564)
- 技术(11531)
- 银(11140)
- 银行(11089)
- 企业财务(10954)
- 机构
- 大学(276523)
- 学院(274423)
- 管理(109866)
- 济(104002)
- 经济(101481)
- 理学(95374)
- 理学院(94263)
- 研究(93858)
- 管理学(92547)
- 管理学院(92061)
- 中国(68593)
- 科学(61041)
- 京(59595)
- 所(48493)
- 财(47201)
- 农(45952)
- 研究所(44314)
- 业大(42869)
- 中心(42367)
- 江(39950)
- 北京(38003)
- 财经(38002)
- 范(37850)
- 师范(37515)
- 农业(35911)
- 经(34447)
- 院(34035)
- 州(33057)
- 师范大学(30450)
- 经济学(30107)
- 基金
- 项目(192655)
- 科学(150471)
- 研究(139622)
- 基金(138322)
- 家(121687)
- 国家(120652)
- 科学基金(102495)
- 社会(86001)
- 社会科(81260)
- 社会科学(81233)
- 省(75706)
- 基金项目(74374)
- 自然(68061)
- 自然科(66415)
- 自然科学(66400)
- 自然科学基金(65154)
- 划(64359)
- 教育(63511)
- 编号(57505)
- 资助(56729)
- 成果(46939)
- 重点(43244)
- 部(41662)
- 发(41394)
- 课题(39594)
- 创(39552)
- 科研(36915)
- 创新(36879)
- 大学(35280)
- 项目编号(35280)
- 期刊
- 济(114283)
- 经济(114283)
- 研究(81419)
- 中国(50241)
- 学报(46385)
- 科学(42860)
- 农(42023)
- 管理(38861)
- 财(34269)
- 大学(34182)
- 学学(32056)
- 教育(31528)
- 农业(29215)
- 技术(22782)
- 融(21887)
- 金融(21887)
- 业经(19040)
- 财经(17679)
- 经济研究(17029)
- 图书(15926)
- 问题(15225)
- 经(14965)
- 业(14314)
- 科技(14244)
- 理论(14234)
- 实践(13153)
- 践(13153)
- 资源(13109)
- 版(12815)
- 技术经济(12783)
共检索到3972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在城市化意义上的人口迁移,一般都是在不同层次的地域之间进行和完成的。从一定层次的地域出发,探析不同地域层次之间的人口迁移规律,无疑是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城镇是界于城乡之间并连接城市和乡村两类地域的中间层次,近些年来又一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宝树,顾国权
人口迁移状况的分析结果与调查限定的地域口径及调查数据汇总采用的地域口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特别是城乡人口迁移状况时,必须充分注意地域口径问题。 一、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同地域口径问题 本次普查关于人口迁移调查数据的汇总表式,采用了以下两种不同的地域口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庞丽华
本文将家庭作为迁移决策单位 ,利用多层次分析技术 ,从家庭、村和省级三个层次研 究我国省际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家庭类型、家庭劳动力数量、劳动力 平均受教育水平、家庭经营主业和家庭在收入分层中的位置等家庭层次变量 ,经济类型、 交通条件和迁移传统等村级层次变量 ,以及投资强度、经济结构、农村社会保障等省级层 次变量对农村家庭的劳动力迁移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省际迁移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的地域结构变得复杂。用传统的定性方法分析、把握比较困难。本文主要采用多变量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对80年代后半期(1985~1990年)省际人口迁移的地域结构进行定量分析。首先,根据因子分析方法,分别从迁入地群和迁出地群出发,提取了省际人口迁移的迁入地域和迁出地域;再用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根据提取的迁入地域和迁出地域之间人口迁移的相似性,分别组合、划分成人口迁移圈,并确定出其迁移中心地。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扬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于1986年下半年组织16个省、自治区和自辖市(以下简称省)的相关单位,在这些省的43个市和31个镇进行了一次人口迁移抽样调查。这次调查是“中国城镇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调查研究”课题的组成部分。该课题“取得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的部分资助”并“被列为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这是建国37年来(1949—1986)第一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调查,功不可没。笔者是这一课题的秘书,躬逢其盛,不胜荣幸;也因此多少了解一些情况,知其由于各种原因,在问卷设计、抽样方法、数据汇总以及调查研究报告等方面,从学术角度看存在几处明显的“硬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孟珏 庄大昌 杨园华
基于人口迁移率、户口来源地两种人口迁移的地域划分方法,探讨了广东省人口迁移的地域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基于人口迁移率,广东省地域空间可划分出主要迁入区、一般迁入区、主要迁出区、一般迁出区、平衡迁移区和非迁移区6种模式。(2)基于户口来源地,广东省地域空间可划分为省际农村迁入型、省内城镇迁入型、省内农村迁入型、省内均衡迁入型、省际省内均衡型5种模式。(3)结合地域空间类型,探讨了广东省人口迁移的演变模式并将之划分为珠三角核心区、珠三角扩展区、粤北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和梅州地区"两区四极"空间格局。(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家强 车茂娟 唐青
汶川地震灾区大多位于地理位置特殊,地质结构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人居环境较差地区。5.12汶川地震不仅导致人员的巨大伤亡和经济的重大损失,更严重破坏了资源的利用条件和生态环境,使灾区人口的生存基础进一步恶化。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应该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制定适当的人口迁移政策,引导和促进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流动,有效降低该区域的人口密度,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恢复重建 人口迁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成凤 韩会然 李伟 宋金平
四川省作为中国第四大人口大省,区域内部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差异很大,人口在不同行政层级间的迁移导致不同层级人口增减不一。以市、县、小城镇三个行政层级为研究单元,研究四川省城区、县城、镇区人口的时空变化,结果发现:1四川省各等级居民点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川东北、川南经济区,从各行政层级上看,城区人口比重较大,但规模等级结构较小且不完善;县城人口主要集中在10~20万和2~5万两个规模等级,空间上呈现东大西小的局势;小城镇镇区人口规模以1万以下为主。2成都平原、川东北和川南经济区城区人口比重大于镇区大于县城,攀西和川西经济区县城人口比重较大。从前期和末期比重的变化来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市区活力较大,且小城镇的增长快于县城;川东北和川南经济区小城镇和县城具有较大的人口集聚作用;攀西经济区县城对人口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川西经济区县城人口比重减少,镇区人口比重增加。3从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空间关系来看,平原和丘陵地区小城镇分布呈现倒U形特征,地形越复杂,小城镇分布越趋于均衡;不同地形区小城镇镇区人口增减不断波动,总体呈现在地形条件较好处,增长间隔大,地形起伏越大处,增长间隔越小的规律。
关键词:
人口迁移 行政层级 四川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邹瑾 娄著盛
老龄化水平往往与人口迁移因素相交织,共同影响着中国住房价格的时空特征。首先构建了一个供求均衡模型,分析表明人口抚养比增加会降低住房价格,而人口迁移规模会推高住房价格,并可能因城市层级的不同产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35个城市2002—2015年的数据,以静态与动态面板估计方法进行了检验。分层级回归的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迁移对房价的影响随城市级别的上升反而递减,且人口迁移的作用大于老龄化变量。可见,人口结构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存在结构性特征,这与二元经济体制与社保制度的碎片化所导致的地区间的生育成本、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养老成本相关。避免区域住房市场失衡仍是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核心。
关键词:
老龄化 人口迁移 住房价格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友苏
人口迁移研究和人口生育率、死亡率的研究,构成人口学研究的三大课题。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活动与城市化过程更是有关发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迁移活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家庭及个人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人口迁移活动可以改变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从而影响经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启明
本文以人口为基本出发点,从控制论角度提出人口迁移空间过程的一般数学表达,根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物理场论及最大熵原理,初步提出迁移场理论的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 一、人口迁移空间过程的一般数学表达 人口迁移过程首先是由区域外部的动因作用于区域内部,然后再由区域内部向区域外部扩散的过程,即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是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雷小乔 杜子芳
本文基于我国各省1992—2012年的户籍人口迁移和人均财政负担数据,利用面板VAR模型分析了人口迁移、人均财政负担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和人均财政负担对人口迁入和迁出所造成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人口迁入与人均财政负担间只存在人均财政负担影响人口迁入量这一单向因果关系;人口迁出与人均财政负担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人口迁出量对人均财政负担的影响需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显现。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雷小乔 杜子芳
本文基于我国各省1992—2012年的户籍人口迁移和人均财政负担数据,利用面板VAR模型分析了人口迁移、人均财政负担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和人均财政负担对人口迁入和迁出所造成的不同影响。结果显示,人口迁入与人均财政负担间只存在人均财政负担影响人口迁入量这一单向因果关系;人口迁出与人均财政负担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人口迁出量对人均财政负担的影响需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显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孙焱林 张攀红
基于中国59个大中城市2000-2011年的数据,利用面板VAR模型对人口迁移、地方公共支出和房价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公共支出和房价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人口迁移和地方公共支出以及房价之间的关系是非对称的;进一步的脉冲响应分析发现,人口迁移冲击对地方公共支出和房价的正向作用较小,地方公共支出冲击对人口迁移和房价具有正向影响,房价冲击对地方公共支出和人口迁移具有负向影响;方差分解结果显示人口迁移具有自我积累的发展机制,房价变动对自身、人口迁移和地方公共支出的波动均产生影响,相比房价对地方公共支出波动的影响,地方公共支出对房价波动的影响更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平忠
在一个动态收敛框架下应用经典收敛理论分析了中国省际间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动态收敛的影响,通过横向对比发现:越是相对发达地区,其经济增长单纯受人口要素流动的影响越弱;越是相对落后地区,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也越大。其次,由于相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所引致的不同经济集团到达各自的稳态存在时间差,从而加剧了不同集团间的增长不均衡,并最终造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总体差距的不断扩大。纵向的对比也发现,富裕地区的经济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大,但是影响趋势却逐渐由促进收敛转向减缓收敛;中等发达地区的经济受人口迁移影响的趋势也是由促进收敛逐渐转移到减缓收敛甚至于增加发散,与富裕地区相比较,其影响的程度增强了;贫穷地区的经...
关键词:
人口迁移 经济增长 动态收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