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48)
- 2023(11161)
- 2022(10067)
- 2021(9572)
- 2020(8275)
- 2019(18394)
- 2018(18292)
- 2017(34582)
- 2016(19381)
- 2015(21686)
- 2014(21583)
- 2013(21534)
- 2012(19848)
- 2011(17951)
- 2010(17755)
- 2009(16209)
- 2008(15512)
- 2007(13441)
- 2006(11709)
- 2005(10122)
- 学科
- 济(73240)
- 经济(73160)
- 管理(50260)
- 业(47741)
- 企(39479)
- 企业(39479)
- 方法(34276)
- 数学(29453)
- 数学方法(29097)
- 学(23732)
- 农(19162)
- 中国(18002)
- 财(16738)
- 地方(16407)
- 业经(15533)
- 农业(13136)
- 理论(13038)
- 和(12200)
- 贸(12120)
- 贸易(12112)
- 易(11696)
- 环境(11552)
- 制(11497)
- 技术(11236)
- 教育(10776)
- 务(10461)
- 财务(10403)
- 财务管理(10383)
- 企业财务(9843)
- 划(9775)
- 机构
- 大学(277912)
- 学院(273791)
- 管理(103817)
- 研究(98843)
- 济(98654)
- 经济(96332)
- 理学(90627)
- 理学院(89438)
- 管理学(87568)
- 管理学院(87116)
- 科学(69323)
- 中国(68413)
- 京(60587)
- 农(58578)
- 所(52941)
- 业大(50502)
- 研究所(49232)
- 农业(46921)
- 中心(43220)
- 财(42644)
- 江(39474)
- 北京(37899)
- 范(36706)
- 师范(36115)
- 院(35759)
- 财经(34884)
- 州(32286)
- 技术(32112)
- 经(31764)
- 省(31242)
- 基金
- 项目(198417)
- 科学(151878)
- 基金(141618)
- 研究(135533)
- 家(128378)
- 国家(127365)
- 科学基金(105674)
- 社会(80561)
- 省(79000)
- 社会科(75955)
- 社会科学(75929)
- 基金项目(75916)
- 自然(73820)
- 自然科(72014)
- 自然科学(71986)
- 自然科学基金(70693)
- 划(68019)
- 教育(61774)
- 资助(58833)
- 编号(54255)
- 重点(45466)
- 成果(44181)
- 发(42542)
- 部(41915)
- 创(41192)
- 计划(40953)
- 科研(39303)
- 创新(38518)
- 课题(38150)
- 科技(37254)
- 期刊
- 济(105712)
- 经济(105712)
- 研究(75984)
- 学报(59450)
- 农(52958)
- 中国(50287)
- 科学(49763)
- 大学(42005)
- 学学(39810)
- 农业(37075)
- 管理(36957)
- 财(30431)
- 教育(30309)
- 技术(21679)
- 业(19322)
- 融(18122)
- 金融(18122)
- 业大(16896)
- 业经(16660)
- 经济研究(16417)
- 财经(16386)
- 图书(16244)
- 科技(15403)
- 版(15120)
- 林业(13967)
- 经(13844)
- 问题(13649)
- 农业大学(13642)
- 理论(13153)
- 实践(12258)
共检索到388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叔青 胡栓红 杨志刚 陈聪 徐晓美 高婧 王勇 赵君
为了确定不同地区采集的辣椒疫病病原菌的菌种类型及其生理小种类型,首先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广东、山西和内蒙古等地的辣椒疫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7株病原菌均为辣椒疫霉菌。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分离到的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发现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在菌落形态、孢子囊的数量、生长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利用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对分离到的7个辣椒疫霉菌进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的辣椒疫霉菌P1是2号生理小种,而来源于山西和内蒙古的6株辣椒疫霉菌P2~P7都是3号生理小种。目前,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并没有关于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的任何报道,确定了这2个地区的辣椒疫霉菌的优...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里 刘长远 赵奎华 王辉 关天舒 梁春浩 贾姝 谢小平
辣椒疫病是辽宁省辣椒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开展辽宁省辣椒疫病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可为抗疫病辣椒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对来源于辽宁省不同辣椒产区的30个病样进行了分离鉴定,经致病性测定和形态特征观察,确定所分离的病菌均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利用中国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别通用寄主,对其进行了生理分化鉴定。根据供试菌株在鉴别寄主上的抗感反应,鉴定结果表明:辽宁地区辣椒疫霉菌划分为1号、2号和3号生理小种,发生频率分别为3.33%、26.67%和70%;其中3号生理小种为辽宁省辣椒疫霉菌的优势小种。从不同地区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理小种的分布与地域间的相关...
关键词:
辽宁省 辣椒疫病 生理小种鉴定 优势小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玮 刘波微 李洪浩 彭丽年 巫庆 彭化贤
对辣椒菌核病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病原菌菌丝在培养基上生长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在pH为3~11范围内都可以生长,最适生长pH为5~7。菌丝生长对硝酸钠利用最差,丙氨酸和蛋白胨利用最好。碳源以蔗糖生长较好,果糖生长较慢。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0~30℃,培养基除米糠培养基外,其余都适合菌核萌发,在pH3~11范围内都可以萌发,最适萌发pH范围为3~7。碳源中,最适合菌核萌发的氮源为蛋白胨,果糖不利于菌核萌发,菌核的致死温度为70℃,菌核浸泡45 d及以上不萌发。通过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为生产上辣椒菌核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辣椒 菌核病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志恒 邵丹 杨红 孙俊 殷辉 于舒怡
对辣椒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PDA等7种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而在孟加拉红培养基上生长较缓慢;菌丝在0~3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25℃;菌丝生长的pH值为3~11,最适pH值为3;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菌丝致死温度为47℃,10min。菌核在供试的9种碳源和10种氮源营养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为0~30℃,最适25℃,pH值3~11菌核均能萌发,菌核致死温度为50℃,10min。
关键词:
辣椒菌核病 核盘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洋 刘长远 赵奎华 苗则彦 梁春浩 陈彦 王辉
对尖镰孢菌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尖镰孢菌具有致病性,回接症状与田间一致;PDA为病菌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病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pH值为3~12,病菌均能生长,最适pH范围为6~8。以麦芽糖为碳源病菌生长最快,D-半乳糖最慢;以赖氨酸为氮源病菌生长最快,甲硫氨酸为最慢。总体上,孢子萌发和病菌生长对温度、酸碱度、营养物质要求基本一致,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辣椒根腐病 尖镰孢菌 生物学特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丽云 刘晓林 刘志恒 王福妹 穆丽松
对辣椒根腐病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大多数培养基中均能良好生长,而在马铃薯酵母膏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为缓慢;菌丝在10~35℃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为25℃;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为3~12,最适pH值为7;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菌丝致死温度为64℃、10min。病菌在马铃薯斜面上易于产孢,且产生的大多为大型分生孢子,而在PSA斜面上产生的以小型分生孢子为主;在其他测试培养基上不易产孢。病菌分生孢子在各种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萌发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温度30℃;pH值3~12间病菌孢子均能萌发,最适pH值为7;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10min。
关键词:
辣椒根腐病 茄腐镰刀菌 病菌生物学特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敬祖 薛泉宏 梁军锋 李增波 张亚静 蔡艳 陈占全 张荣 李松龄
采用形态鉴定,碳、氮源利用及耐药性试验对生防真菌F1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盆栽、温室生物实验及离体实验研究了F1对辣椒疫病的防效及防病机理。结果表明:(1)F1为曲霉属[A s-p erg illusM iche li ex F r]舒展曲霉(A.effusus T irabosch i);(2)F1对辣椒疫病防效明显,在盆栽线椒和温室甜椒生防实验中的相对防效分别为83.3%和94.1%;(3)F1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相对抑菌率为57%~100%,对游动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为78.9%;(4)F1能在辣椒根内定殖,单独接种F1与F1+P3混合接种后8,24和42 d时,F1的定殖...
关键词:
辣椒疫病 生防真菌 拮抗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凤莲 罗赫荣 朱宗源 谢丙炎
为有效防治辣椒疫霉病 ,对辣椒疫霉病田土壤进行了病菌分离、菌株配对培养、越冬存活形式等研究 .结果表明 :病田土壤中的疫霉菌数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以 5~ 8月最多 ,冬季和初春最少 ;湖南长沙地区疫霉菌的配对型有 A2 和 A1 A2 两种类型 ,多以卵孢子形态在土壤中越冬 ;病田土壤和植物病残体是辣椒疫霉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
关键词:
辣椒 疫霉菌 土壤 消长动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瑞萍 巩振辉 黄炜 李大伟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可对寄主植物产生致病性的毒素,使辣椒产生类似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症状。将辣椒疫病病原菌粗毒素按10%,20%,30%,40%,50%,60%,70%,80%,90%,100%的体积比浓度,分别作用于未萌发和已萌发的辣椒种子,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粗毒素对辣椒种子发芽指数、辣椒幼苗株高、下胚轴长以及辣椒胚根的主根长、侧根长、侧根。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主、侧根抑制率的比较,在同一浓度下,粗毒素对侧根的抑制作用大于主根。
关键词:
辣椒 疫病 病原菌粗毒素 发芽 生长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云 常志州 马艳 杨豪 付广青
【目的】研究猪粪、牛粪及其沼液配合化肥施用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施用沼液对植物土传病害防治的机制及其农用价值。【方法】利用连续3季的盆栽试验,研究等氮下,50%猪粪、牛粪及其沼液N替代比例配合化肥施用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采用PCR-DGGE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猪粪沼液配合施用化肥对辣椒疫病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治效果为79.3%),其次为牛粪沼液(平均防治效果为38.5%),施用猪粪、牛粪对辣椒疫病无显著防治效果;2种沼液处理辣椒生物量显著高于猪粪、牛粪处理及阴性对照处理;施用猪粪沼液处理土壤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阳文龙 刘志敏 肖深根 龚石洋 陈正超
于 2 1个干辣椒品种的始花期 ,测定植株主茎自上而下数第三片已完全展开叶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及叶绿素含量 .结果表明 ,所测指标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其中 ,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率及叶绿素含量之间、水分利用率与叶绿素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和偏正相关 ,水分利用率与蒸腾速率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和偏负相关
关键词:
干辣椒 生理特性 相关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辉 刘长远 赵奎华 孙军德
对采集到的辣椒疫病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及同源性研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对病菌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将测序结果与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并利用Clustalx1.83及MEGA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病菌菌落为白色,菌丝呈鹅毛绒状,无隔膜,孢子囊卵圆形或梨形,乳突单生;测得病菌ITS序列为805~877bp,rDNA-ITS序列同源性高,致病菌病原均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江厚春 李宝聚 石延霞 谢学文 吕国华
为探索辣椒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进行传病试验研究,从而为病害的早期检测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拌土法及注射法分别对土壤和辣椒果实接种辣椒疫霉菌,接种后对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发病情况、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及辣椒种子带菌、带菌种子传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在生长期持续的发生疫病,105 d时发病率稳定,但此时土壤中的疫霉菌依然存活;辣椒果实注射接种疫霉菌孢子悬浮液后,能使种子感染疫霉菌,显著降低发芽率和出苗率,出土的幼苗在苗期生长阶段会发生疫病。结果表明,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都是辣椒疫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及重要的传播途径。
关键词:
辣椒 疫病 初侵染来源 传播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杜奕君 丛苑 李平兰
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玉米中分离纯化的优势霉菌进行鉴定,并在一定梯度的温度和湿度中进行培养,测量每日菌落和芽管生长速度,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玉米中的优势霉菌为草酸青霉、串珠镰刀菌和黑曲霉。草酸青霉及串珠镰刀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黑曲霉为35℃;草酸青霉、串珠镰刀菌和黑曲霉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25和35℃;草酸青霉及串珠镰刀菌最适生长湿度为70%,黑曲霉为80%;在自由水情况下,草酸青霉、串珠镰刀菌和黑曲霉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为72.5%、79.2%和85.1%。
关键词:
玉米 霉菌 分离 鉴定 生物学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勇 王万立 刘春艳 郝永娟 杨秀荣
对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生防木霉菌进行分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生防木霉菌属于半知菌类、丛梗孢目、木霉菌属,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该菌以小麦粉和豆粉浸出液培养基生长最适,在小麦粉和PDA培养基上孢子生成最快、产生孢子量多,分生孢子在1%葡萄糖溶液中萌发效果最好;20~30℃为其菌落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木霉菌菌落生长和孢子可以耐受45℃的高温,致死温度为55℃持续15 min;适宜pH为5~8;短时间紫外线照射不会对生防木霉菌的生长和孢子着生产生影响。
关键词:
生物防治 绿色木霉 种属鉴定 生物学特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