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81)
2023(7185)
2022(6407)
2021(5897)
2020(5256)
2019(12314)
2018(12146)
2017(23685)
2016(13434)
2015(15006)
2014(15318)
2013(15449)
2012(14728)
2011(13378)
2010(13523)
2009(12532)
2008(12734)
2007(11717)
2006(9845)
2005(8815)
作者
(43141)
(36339)
(36327)
(34651)
(23105)
(17944)
(16643)
(14341)
(13432)
(13215)
(12389)
(12160)
(11768)
(11706)
(11695)
(11576)
(11333)
(10763)
(10532)
(10474)
(9484)
(9085)
(9039)
(8277)
(8205)
(8182)
(8172)
(8169)
(7600)
(7489)
学科
(56518)
经济(56465)
(35069)
管理(33884)
方法(28814)
(27027)
企业(27027)
数学(25935)
数学方法(25690)
(15735)
(14728)
(14314)
中国(12985)
地方(12706)
农业(10583)
(10538)
贸易(10537)
(10238)
(10204)
业经(10153)
(9338)
财务(9321)
财务管理(9293)
企业财务(8842)
(8490)
银行(8444)
(8396)
金融(8392)
(8172)
(7996)
机构
大学(200495)
学院(199097)
(78896)
经济(77152)
研究(72397)
管理(71140)
理学(61641)
理学院(60821)
管理学(59578)
管理学院(59217)
中国(51919)
科学(49209)
(45713)
(42855)
(40112)
研究所(37007)
业大(36677)
农业(36622)
(35634)
中心(32909)
(30347)
财经(28903)
北京(26598)
(26205)
(25750)
(25497)
师范(25394)
经济学(24933)
(24237)
(23869)
基金
项目(136714)
科学(104492)
基金(98096)
研究(91938)
(89553)
国家(88878)
科学基金(72621)
社会(56379)
(53839)
社会科(53345)
社会科学(53324)
基金项目(52480)
自然(49660)
自然科(48481)
自然科学(48454)
自然科学基金(47605)
(46466)
教育(42361)
资助(40971)
编号(35988)
重点(31939)
(30145)
(29766)
成果(29675)
计划(28392)
(27787)
科研(27322)
创新(26154)
科技(25795)
课题(25499)
期刊
(82255)
经济(82255)
研究(53387)
学报(42845)
(41079)
中国(35913)
科学(35327)
大学(30231)
学学(29022)
(28627)
农业(27261)
管理(22803)
教育(17360)
(16578)
金融(16578)
技术(15277)
(15121)
财经(14619)
经济研究(13345)
业经(13048)
(12520)
(11778)
问题(11622)
业大(11438)
科技(9862)
技术经济(9841)
林业(9739)
统计(9577)
农业大学(9354)
(9177)
共检索到2841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颢光  魏晨星  祁魏峥  文才艺  王留超  万鑫茹  臧睿  赵莹  
为有效防控枣树干腐病,以47株不同来源的枣树干腐病斑分离物为材料,采用ITS和EF-1α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以及室内接种方法,对枣树干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分布特点及致病力差异。结果显示,47株不同来源的枣树干腐病病原菌包括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希氏座腔菌(Spencermartinsia viticola)、平截色二孢(Diplodia mutila)、色二孢菌(D. seriata)和火炬树暗葡腔菌(Phaeobotryon rhois)5个种,其中,S. viticola的分离频率最高,约65.96%,B. dothidea的分离频率次之,为17.02%;河南和河北的优势病原菌分别为葡萄座腔菌(B. dothidea)和色二孢菌(D. seriata),山西、甘肃和宁夏的优势病原菌均为希氏座腔菌(S. viticola);枣树干腐病的5种病原菌中B. dothidea的致病力最强,P. rhois的致病力最弱;病原菌S. viticola在山西和河北的分离株致病力较强,在河南、宁夏和甘肃的分离株致病力较弱。以上研究表明,枣树干腐病的病原主要由5种葡萄座腔科的真菌组成,不同地域的优势病原菌存在差异;此外,不同地区的同种病原菌的菌株间致病力存在差异,同一地区的不同种病原菌株间的致病力也有差异。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璇  马良进  吕全  孟娴静  张星耀  
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真菌是很多木本植物溃疡病和枯梢病的重要病原菌。已有报道认为: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为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但对于葡萄座腔菌科其他真菌与山核桃干腐病的关系还没有深入研究。分离得到了山核桃干腐病相关病原菌,通过比较其形态学特征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 ITS)序列特征,将分离得到的供试菌株分为3组。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3组菌株分别鉴定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B.fabicercianum和B.obtusa。其中B.dothidea为优势菌株,分离频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泉  羊炼  黄仁军  冯小华  何锦辉  
【目的】调查分析重庆、四川两地引起塔罗科血橙新系炭疽病的病原及其遗传结构,以探索更精准高效的炭疽病防控方法,减少柑橘生产的经济损失。【方法】通过病菌形态学鉴定,以及PCR扩增ITS和GDPH基因序列分析,对我国四川和重庆两个主产区的塔罗科血橙新系进行了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从四川、重庆采集的50份塔罗科血橙新系叶片、枝条和果实炭疽病菌疑似样品中总共分离到41个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株。2)依据培养特征、分生孢子形态和致病力差异,将病菌分为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共4个类型,不同类型菌株的占比分别为73.17%、17.07%、4.88%和4.88%。Ⅱ型和Ⅲ型菌株接种塔罗科血橙新系果实后的发病率达到100%,而Ⅰ型和Ⅳ型菌株接种塔罗科血橙新系果实后的发病率均为88.9%。其中,Ⅱ型平均病斑直径最大,为1.7 cm,而Ⅳ型菌株平均病斑直径最小,仅为0.6 cm,4个类型菌株接种塔罗科血橙新系果实后形成的平均病斑直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不同菌株致病性的差异与菌株地理来源、分离部位无明显相关性。3)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以ITS为靶标无法有效揭示柑橘胶孢炭疽菌的遗传变异,而以GDPH为靶标则可将柑橘胶孢炭疽菌分为4个类群,其聚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及致病性测定结果一致。柑橘胶孢炭疽菌的遗传进化与地理来源、分离部位均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明确了采集的川渝两地塔罗科血橙新系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不同类型的塔罗科血橙新系炭疽病菌菌株的形态特点和致病力存在差异,并且菌株存在遗传变异,为川渝两地塔罗科血橙新系炭疽病绿色高效防控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宏  王伟  赵同海  
以萧氏松茎象7个地理种群的基因组DNA为材料,对其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从80个引物中筛选出39个稳定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7个地理种群共扩增出489条扩增条带,每条引物平均可以得到12.5条扩增条带,其长度从250~2 000 bp不等,其中443条(90.6%)扩增条带为多态性条带,平均每条引物可得到11.4条多态性条带。通过公式计算多态性位点、遗传距离、及Nei's遗传距离,结果表明:萧氏松茎7个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指数的变异范围为0.403 7~0.484 4,遗传相似性指数为0.515 6~0.596 3,平均遗传距离指数为0.444 1;其Shannon's信...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鲜艳  陈发棣  张飞  陈素梅  房伟民  
利用ISSR和SRAP分子标记对11份不同地理居群野生菊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25个ISSR引物共扩增到203条扩增带,其中有187条呈多态性,多态性比率平均为91.9%;29对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到446条扩增带,其中有435条呈多态性,多态性比率平均为97.5%;11个居群间的Ne′is遗传距离分布在0.088 7~0.615 5之间。聚类分析表明,紫花野菊、野路菊及其变种能很好地区分开来,但是野生菊资源的遗传变异与地理分布相关性似乎并不明显。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程慧涛   戴远棠   阮炘贺   李育森   李丽华   段旭琢   单金红   贾弦泽   徐斌   王庆   赵会宏  
为了解国内广东省湛江市、广东省佛山市、广东省惠州市、广西自治区南宁市、浙江省湖州市5个地区红螯螯虾养殖群体的遗传结构,我们鉴定了红螯螯虾8个微卫星位点。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5个地区的红螯螯虾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分析,8对引物在150个样本个体中共检测出237个等位基因。所有8个微卫星的等位基因数范围为2~10,平均为6.05。H_o和H_e平均值分别为0.490和0.614。每组的等位基因数在6.000(广西南宁GXNN)到6.625(广东佛山GDFS)之间。所有群体中平均H_e在0.593(广东惠州GDHZ)到0.646(广东湛江GDZJ)之间。由此可以看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并未显著降低。F_(is)、F_(st)值、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这些红螯螯虾群体大部分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群内部,并且各个群体都保持着较高水平的遗传距离,其中GDZJ和ZJHZ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大(0.107 7)。推测导致这些差异的产生可能是随机遗传漂变和人工选择。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松红   宋宇   田永恒   王奕鸣   丁英  
稻瘟病是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为明确东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以2021年分离自东北地区的96株稻瘟病菌为试材,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稻瘟病菌进行PCR检测,研究供试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水平等。结果表明:16对SSR引物均能在100~500 bp内扩增出清晰条带。供试96株稻瘟病菌可划分为13个遗传宗谱,其中宗谱DQL02和DQL01为优势宗谱,分别包含37株和22株菌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38.54%和22.92%;宗谱DQL04、DQL06和DQL08为次要宗谱,分别包含9株、6株和6株菌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9.38%、6.25%和6.25%;其他8个宗谱为小宗谱,包含菌株数为1~4株。在群体水平上,东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比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且存在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群体总遗传变异的83.37%。群体间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083 6~0.457 1,平均为0.204 1;平均多态百分率变化范围为6.25%~100%,平均为45.67%,说明有一定遗传多样性差异存在于东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中;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13个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11 0~0.187 9,存在较大差异。按遗传距离远近可将东北13个地区稻瘟病菌群体划分为4个类群,第2类群全部由辽宁省种群组成;第3类群全部由吉林省种群组成,反映出东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遗传谱系与其地理分布有一定联系。研究结果可为了解东北地区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和群体演化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鲜艳  张飞  陈发棣  郭慧敏  陈素梅  
结合形态学性状和分子标记对12份不同地理居群野菊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居群野菊各形态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14.06%~67.50%),叶柄长、叶长/叶柄长、花序径、舌状花长、舌状花宽和舌状花长/舌状花宽可能是造成野菊不同地理居群间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25个ISSR引物共扩增到246条扩增带,其中229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比率平均为92.5%;29对SRAP引物组合共产生651条扩增带,其中638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比率平均为98.0%,从分子水平揭示了野菊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2个居群间的Nei's遗传距离分布在0.211 7~0.494 9之间;聚类分析表明,南京野菊和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义良  赵奋成  胡燕菲  蔡坚  吴惠姗  张应中  郭文冰  
应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非洲的5个不同地理群体非洲桃花心木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28对SRAP引物组合用于群体遗传分析,共扩增出条带7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59条,多态性水平为76.62%;5个群体遗传距离在0.036 1~0.131 7之间,总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09 3,总的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330 0,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个体间(70.04%),群体基因流(Nm)为1.1858。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汤孟平  周国模  施拥军  陈永刚  吴亚琪  赵明水  
以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为例,基于DEM在群落尺度上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群落物种多样性和胸高断面积的差异。对单一地形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常绿阔叶林群落中,坡度过大或过小均可引起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和胸高断面积下降,中等坡度时物种多样性和胸高断面积最高;胸高断面积随坡向的变化比物种多样性敏感,自东坡经南坡过渡到西坡,胸高断面积呈降低趋势,东坡的物种多样性和胸高断面积最高,西南坡最低;物种多样性和胸高断面积随地表粗糙度增加呈降低的趋势。对组合地形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坡向和坡度的不同组合,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不大,但与胸高断面积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各坡度级中,西南坡胸高断面积均最低;坡向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斐  段佳丽  罗宝芳  张忠良  刘列平  张小明  薛泉宏  
【目的】研究岚皋魔芋软腐病病原细菌生物多样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魔芋软腐病球茎及叶柄中的致病菌,通过魔芋球茎、胡萝卜及马铃薯块的侵染试验初步确定其致病性,再利用魔芋球茎侵染致病及盆栽致病性试验确认其致病性;经菌落与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RNA序列测定确定病原菌的类型。【结果】从魔芋软腐病球茎及叶柄中共分离获得16株细菌,侵染试验表明,其中CDS1-B1、CDS1-B2、CDS2-B1、CDS2-B2、CZS-B4和CZS-B6共6株细菌可使魔芋球茎表现软腐症状,并导致盆栽魔芋发病;6株细菌的菌落与细胞形态均存在差异;在魔芋、胡萝卜及马铃薯块上的侵染能力不同;16SrRNA...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俊娥  范鑫磊  梁英梅  田呈明  
为探究杨树腐烂病菌的表观特征、遗传多样性以及它们与不同寄主杨树派别和病原菌地理来源的关系,本文收集来自我国14个省份的106份杨树腐烂病标本,纯培养观察记录菌落生长状况,分析菌株培养形态多样性,并从中选取背景信息差异较大的菌株34份,采用SRAP和ISSR两种标记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杨树腐烂病菌同一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培养性状稳定;不同菌株的培养形态差异明显,且各类别间菌株的培养性状与寄主植物、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相关性。利用获得多态性良好的12对SRAP引物和20条ISSR引物分析得出群体的Nei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向妮  段灿星  肖炎农  王晓鸣  朱振东  
【目的】明确中国不同地区豌豆镰孢根腐病菌的种类及其致病基因多样性,为病害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和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对病原菌分离物进行鉴定,通过茄镰孢豌豆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sp.pisi)致病基因特异性PCR引物对病原菌分离物致病基因进行检测。【结果】96个病原菌分离物鉴定为茄镰孢豌豆专化型。致病性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对豌豆品种"草原27"致病,其中81.3%的分离物致病力强,10.4%的分离物致病力中等,只有8.3%的分离物具弱致病力。用4个致病基因PDA、PEP1、PEP3和PEP5特异性引物对分离物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在9...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泽斌  黄丽  夏振远  赵兴能  徐胜光  林丽  任禛  靳松  王墨浪  
为了研究云南不同地区烟草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及分布特征。在全省4个不同区域采集相同烟草品种33个样品,通过分离培养烟草内生细菌、16S r DNA序列分析获得不同烟区烟草内生细菌的多样性特征。从不同地区烟草叶片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细菌372株,分别归属于11个属。以Bacillus属为优势菌群,已鉴定出7个种,包括B.pumilus,B.amyloliquefaciens,B.cereus,B.subtilis,B.flexus,B.simplex,B.megaterium;B.pumilus和Pantoea agglomerans类群细菌是4个地区共同的优势菌群;香农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文山、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商靖  刘雪峰  阿地力·沙塔尔  潘存德  赵震宇  马红霞  
从新疆阿克苏地区核桃园发病的核桃树上采集的病样经分离、纯化得到2种菌。经田间人工接种致病性测定,明确了引起核桃基腐病的病原菌。根据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初步鉴定核桃基腐病的病原菌为寡雄腐霉。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PCR扩增,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测序,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鉴定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寡雄腐霉作为核桃基腐病病原菌系首次报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