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72)
- 2023(7203)
- 2022(6018)
- 2021(5414)
- 2020(4597)
- 2019(9958)
- 2018(9487)
- 2017(17221)
- 2016(9659)
- 2015(10259)
- 2014(9801)
- 2013(9587)
- 2012(8939)
- 2011(8042)
- 2010(7740)
- 2009(7135)
- 2008(6925)
- 2007(5963)
- 2006(5258)
- 2005(4600)
- 学科
- 济(34051)
- 经济(33998)
- 管理(26326)
- 业(25777)
- 企(20005)
- 企业(20005)
- 方法(16267)
- 数学(14543)
- 数学方法(14395)
- 学(11238)
- 农(10501)
- 财(10067)
- 中国(8900)
- 贸(8435)
- 贸易(8432)
- 易(8239)
- 业经(7824)
- 农业(7318)
- 制(6798)
- 技术(6298)
- 环境(6058)
- 务(6048)
- 财务(6043)
- 财务管理(6025)
- 企业财务(5743)
- 银(5739)
- 银行(5686)
- 地方(5511)
- 融(5370)
- 金融(5370)
- 机构
- 大学(139903)
- 学院(138196)
- 研究(54934)
- 济(52758)
- 经济(51778)
- 管理(48766)
- 理学(43277)
- 理学院(42703)
- 农(42271)
- 管理学(41633)
- 管理学院(41437)
- 科学(40672)
- 中国(39313)
- 农业(34407)
- 业大(32279)
- 所(31493)
- 京(30228)
- 研究所(29554)
- 中心(23730)
- 农业大学(22465)
- 财(22038)
- 江(20469)
- 省(20331)
- 院(20018)
- 室(19256)
- 业(18881)
- 科学院(18659)
- 北京(18621)
- 财经(18000)
- 实验(17981)
- 基金
- 项目(105424)
- 科学(80474)
- 基金(77558)
- 家(75026)
- 国家(74459)
- 研究(62791)
- 科学基金(60344)
- 自然(44404)
- 自然科(43410)
- 自然科学(43390)
- 自然科学基金(42667)
- 基金项目(41557)
- 省(41317)
- 社会(39800)
- 社会科(37702)
- 社会科学(37690)
- 划(36784)
- 资助(31267)
- 教育(27486)
- 计划(25279)
- 重点(24908)
- 科技(23546)
- 发(22290)
- 创(22287)
- 部(21980)
- 科研(21948)
- 业(21183)
- 编号(21120)
- 创新(20990)
- 农(19410)
共检索到195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霆 吴建明 闫海锋 邓宇驰 Prakash Lakshmanan 丘立杭 陈荣发 范业赓 周慧文 黄柯钧 黄杏 周忠凤
【目的】分析不同土壤调节剂(肥料)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及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甘蔗宿根黄化的大面积高效低成本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2020年第1年宿根蔗地中设 6个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处理A为出苗3叶左右时叶面喷施铁肥,处理B为出苗前土施硫酸亚铁10.0 kg/667 m~(2),处理C为出苗前土施熟石灰20.0 kg/667 m~(2),处理D为出苗前根区土壤淋灌修复菌剂500.0 g/667 m~(2)(稀释3000倍),处理E为出苗前土施生物炭1.0 t/667 m~(2);处理F为出苗前土施糖厂煤灰1.0 t/6670 m~(2)],以不作任何处理为对照(CK),处理后70 d统计当年(2020年)的黄化发生率和第2年宿根苗期的黄化发生率,并对比株高、分蘖率和叶片数等农艺性状及有效茎数和茎径等产量指标与CK的差异,比较不同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结果】各供试土壤调节剂(肥料)对甘蔗宿根黄化均具有极显著的防治效果(P0.05),但均极显著差于其他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在2021年,各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显著(PA>F>C>D>B。【结论】叶面喷施含Fe~(2+)叶面肥对当年已发生的甘蔗宿根黄化具有显著复绿作用,能快速挽回甘蔗宿根黄化引起的产量损失,但无法从根本上防治甘蔗宿根黄化。综合考虑防治成本及对蔗苗生长和甘蔗产量的影响,生产上以土施糖厂煤灰1.0 t/667 m~(2)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及对甘蔗前期生长和后期产量的促进作用效果较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毅杰 梁强 董文斌 陈泉 刘晓燕 谢金兰 李长宁 王维赞 李杨瑞
【目的】探明机械操作引起的土壤压实对宿根甘蔗出苗及根系形成的影响,为优化甘蔗机械化栽培方法和评价适宜机械化栽培的甘蔗品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其中一个因子为碾压(机械碾压处理;对照),另外一个因子为甘蔗品种(ROC22、GT42、GT43、GT30、GT03-2287和GT98-296)。收获后调查农艺性状及根系的功能属性参数。【结果】机械碾压后,1020 cm土层容重增幅最大,土壤紧实度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在40 cm时处理和对照的土层压强趋于一致;GT42、GT43和GT98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雄英 陈桂芬 尹辉 杨曙 顾明华 黎晓峰
为探究硅肥施用对强酸性赤红壤上甘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桂糖02-208为材料,设5个硅肥(Si O2)施用水平(0,45,90,135和225 kg/hm2),测定土壤有效硅、甘蔗叶片硅含量、产量、含糖量,折算产值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施用难溶性硅肥后,土壤中的有效硅和叶片中硅含量均显著增加。硅肥施用对甘蔗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与不施硅肥的对照相比,施用45~135 kg/hm2硅肥(Si O2)的甘蔗出苗数、伸长期的株高分别增加了27%~39%和9%~11%;蔗茎产量增加10%~21%,产蔗增收0.30~0.81万元/ha;含糖量增加4.5%~12.7%。在...
关键词:
硅肥 甘蔗 产量 经济效益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明辉 黄杏 谢晓娜 杨丽涛 李杨瑞 陈保善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由Leifsonia xyli subsp.xyli引起的病害。为研究该病对甘蔗的生长和内源激素的影响,选择2个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和果蔗(Badila),采用桶栽种植分别进行3个处理:感染RSD病菌蔗株进行52℃温汤脱菌处理30 min、感染RSD病菌蔗株、健康蔗株(对照),在出苗后90、120、150、180 d测定株高和内源激素的含量,并利用PCR检测确定感病和健康蔗株。结果表明:感染RSD病菌蔗株的株高显著低于对照和温汤脱菌处理;感染RSD病菌处理植株的赤霉素(GA3)、生长素(IAA)含量明显低于...
关键词:
甘蔗 宿根矮化病 内源激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覃伟 吴才文 赵俊 赵培方 杨昆 陈学宽 姚丽 曾千春
【目的】本文研究了甘蔗宿根蔗蔸形态特征与甘蔗宿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大田生产模式种植,以来自同一亲本组合(粤糖97-20×ROC25)杂交后代分离产生的强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7、云蔗06-415)和弱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8、云蔗06-416)为材料,强宿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对照。【结果】强宿根甘蔗较弱宿根甘蔗的宿根蔗蔸死亡率低,地下蔗茎的平均节间距小,新植蔗、宿根蔗的有效分蘖数多,其中宿根蔗的第二和三分蘖形成的有效分蘖数优势显著,且宿根蔗地下总芽数多,主茎下位芽形成的有效
关键词:
甘蔗 有效分蘖 宿根蔗蔸 宿根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小秋 梁永检 唐云仙 邵敏 杨丽涛 李杨瑞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stuntingdisease,RSD)病原物为革兰氏阳性菌Leifsoniaxylisubsp.xyli(Lxx).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Lxx离体培养物形态和感病蔗茎维管超微结构,并用光合仪测定感病甘蔗+1叶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改良的MSC培养基适于Lxx生长,培养的菌体形态多样,有隔膜和简体;菌体内细胞质分布不均,有电子透明物、电子稠密物及隔膜;RSD病原菌寄居在木质部导管的纹孔和导管壁上,其内粘附许多颗粒状物质;感染RSD蔗株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和蒸腾速率均低于健康蔗株,RSD可降低甘蔗的光合作用.
关键词:
甘蔗 宿根矮化病 形态特性 光合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区惠平 周柳强 黄金生 曾艳 朱晓晖 谢如林 谭宏伟 黄碧燕
【目的】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对甘蔗产量稳定性、肥料贡献率及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流失的影响,明确其对甘蔗产量、肥料利用及环境效应,为南方赤红壤蔗区合理施肥,维持甘蔗高产、稳产及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长期肥料径流定位监测试验为基础,选取不施肥(CK)、推荐施肥(OPT)、过量施氮(OPT+N)、过量施磷(OPT+P)4个处理,分析甘蔗蔗茎8年产量变化、肥料贡献率及氮磷地表径流流失量。【结果】在种植的前4年,CK处理甘蔗蔗茎产量急剧下降,之后保持在50 t·hm-2并趋于平衡。施肥处理不同年份间波动性较大,但在相同年份内波动较小。与CK相比,施肥显著提高甘蔗蔗茎产量和稳定性,8年平均,蔗茎产量施肥处理增幅均高达70%以上。施肥处理下,蔗茎产量OPT与OPT+P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OPT+N处理。蔗茎产量稳定性三者间均差异不显著。蔗地地力贡献率在试验前4年急剧下降,肥料贡献率急剧上升。之后,两者均基本稳定在50%左右。肥料贡献率及肥料农学利用率OPT处理均显著高于或相当于OPT+N和OPT+P处理。施肥显著提高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流失量。过量施入氮磷肥显著增加相应氮磷流失量,但对氮(磷)肥径流流失率无显著影响。【结论】长期过量施入氮磷化肥不仅没有增产、稳产优势,还造成养分流失。推荐施肥是南方赤红壤蔗区兼顾甘蔗高产稳产、高肥料贡献率及低养分流失的较好施肥模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洪涛 黄梅燕 郭强 叶燕萍 张木清
采用盆栽模拟试验,研究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4个甘蔗品种(系)伸长初期叶片质膜透性和收获期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甘蔗品种(系)的抗旱能力不同,ROC22的抗旱能力最强,福桂1号和福桂3号的抗旱能力差别不大,而福桂2号属于干旱敏感型品种。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促进不同甘蔗品种(系)的抗旱作用不相同,与清水处理相比,壳寡糖处理能提高ROC22和福桂1号的抗旱能力,黄腐酸处理能提高福桂2号和福桂3号的抗旱能力,而生命素处理仅对提高福桂2号抗旱能力有一定作用。叶片质膜透性与抗旱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02。甘蔗伸长初期叶片质膜透性可作为甘蔗品种抗旱性评价的一个生理指标。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祖湖 林彦铨 林华民 陈如凯
比较不同选择途径的入选后代性状表现发现 :宿根选新植蔗 (PS)的有效茎数、小区产量和锤重明显高于新植选第 2季新植蔗 (P ) ,宿根选新植的宿根蔗 (SPS)的性状表现总体上优于新植选第 2季新植的宿根蔗 (SP ) ,SPS所有组合的小区产量均值和锤重均值都比 SP 相应组合高 ,锤度相近 .总体上 ,宿根选后代的主要性状宿根能力比新植选后代的高 .在甘蔗宿根性育种中 ,增加实生苗宿根这一环节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选择途径的入选结果比较表明 ,只在实生苗选择单株会有很多宿根性强的基因型漏选
关键词:
甘蔗 宿根性 选择方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文凤 黄应昆 范源洪 李俊 卢文洁 吴正焜 罗志明 杨洪昌
为寻求甘蔗宿根矮化病(RSD)的有效防控技术和方法,本研究根据甘蔗RSD的传播危害特点,选择五大主栽品种,采用温水处理设备对带菌蔗种进行温水(50±0.2℃)脱菌处理2 h,分析研究温水处理对甘蔗RSD的脱菌效果。结果表明:温水(50±0.2℃)脱菌处理2h能有效去除甘蔗RSD,去除率为90%以上。与常规种苗相比,脱菌种苗在整个生长期中都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早生快发、伸长拔节早、长相健壮。粤糖93/159、ROC25号、ROC10号、闽糖69/421、桂糖17号5大主栽品种经温水脱菌处理均具有显著的增产增糖效果:新植增产甘蔗5.01~49.83 t/hm2,增幅5.97%~91.31%;甘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金莲 黄振瑞 车江旅 谭裕模 王维赞 李冬萍 龙艳艳 卢文祥 李松 陈廷速
为了探讨在酸性赤红壤条件下,大田甘蔗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菌剂对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种群以及对甘蔗生长的影响,进行酸性赤红壤大田甘蔗接种AM菌剂的试验,初步分析其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AM真菌种群结构及其对甘蔗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施AM菌剂能促进甘蔗根系对养分的吸收,特别是对钾的吸收;提高土壤的p H值。原土壤存在4种不同类型的土著AM真菌:A.sp.1、A.sp.2、G.sp.4和G.sp.5,施用AM菌剂和化肥分别影响G.sp.5和A.sp.2种群。此外,凡施复合肥的处理,在根系中检测到较多的DSE有隔菌丝和微菌核。大田甘蔗施用AM菌剂,能增加甘蔗有效茎数,提高产量。
关键词:
甘蔗 大田 AM菌剂 根际土壤 AM种群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于华 陈杨明珠 黎晓峰
【目的】探究氮素形态对甘蔗锰毒黄化的影响,为防治甘蔗锰毒黄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水培试验,分析锰毒胁迫期间和锰毒发生后不同氮源对植株锰含量、吸收、分布及叶片黄化的影响的差异性,揭示氮素形态对锰毒黄化的影响。【结果】将硝态氮更换为铵态氮培养后,植株锰毒黄化的幼苗明显变绿,SPAD值显著提高;黄化的幼苗在铵态氮溶液中培养后,叶片复绿速度加快,SPAD显著高于硝态氮处理;在高锰胁迫下,铵态氮处理的植株锰含量显著低于硝态氮处理,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加长(2、4和9 d),处理间的差异加大;高锰溶液中,铵态氮处理植株的锰吸收量、地上部及根系的锰累积量均显著低于硝态氮处理。铵态氮和硝态氮处理的根系与地上部锰积累量的比值无显著差异。【结论】铵态氮能更有效地阻止锰的吸收,从而有利于减轻幼苗叶片黄化,加速黄化叶片复绿。
关键词:
甘蔗 氮素形态 锰毒 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青 韦广泼 陈桂芬 刘斌 黄东亮 李杨瑞
为研究蔗叶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理化性状及甘蔗生长的影响,设计常规栽培和蔗叶还田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蔗叶还田使土壤微生物总数明显增加,细菌总数、真菌总数、放线菌总数分别是常规栽培处理的2.38、1.80和2.74倍,且微生物群落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蔗叶还田还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保水性能和酸性土壤的pH值,从而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蔗叶还田栽培使甘蔗生长速度加快,每公顷增产原料蔗8.41 t,除去蔗叶粉碎成本360元,净增收2373.3元;增糖1.53 t,效益显著。蔗叶还田是一项保水保肥的节本增效栽培技术。
关键词:
蔗叶还田 微生物 理化性状 甘蔗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