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04)
- 2023(7835)
- 2022(6965)
- 2021(6542)
- 2020(5493)
- 2019(12686)
- 2018(12549)
- 2017(23149)
- 2016(13243)
- 2015(15200)
- 2014(15154)
- 2013(14928)
- 2012(14437)
- 2011(13244)
- 2010(13146)
- 2009(11771)
- 2008(11761)
- 2007(10593)
- 2006(9544)
- 2005(8408)
- 学科
- 济(46266)
- 经济(46205)
- 管理(31606)
- 业(29157)
- 企(22217)
- 企业(22217)
- 方法(17108)
- 农(16524)
- 学(15940)
- 地方(14206)
- 数学(14070)
- 数学方法(13804)
- 中国(12067)
- 农业(11428)
- 财(11275)
- 业经(10942)
- 制(9579)
- 理论(9313)
- 环境(7977)
- 贸(7795)
- 贸易(7788)
- 和(7780)
- 易(7441)
- 教育(7002)
- 融(6870)
- 金融(6865)
- 银(6617)
- 技术(6590)
- 银行(6559)
- 务(6488)
- 机构
- 学院(189103)
- 大学(188348)
- 研究(72845)
- 济(62467)
- 管理(60837)
- 经济(60558)
- 科学(53087)
- 中国(52932)
- 理学(51471)
- 理学院(50617)
- 管理学(49103)
- 管理学院(48795)
- 农(48119)
- 京(42989)
- 所(41119)
- 农业(38503)
- 研究所(37792)
- 业大(37194)
- 江(33424)
- 中心(32648)
- 财(29942)
- 省(29392)
- 范(28552)
- 师范(28093)
- 北京(26656)
- 院(26550)
- 州(26176)
- 农业大学(25078)
- 技术(24623)
- 科学院(23613)
- 基金
- 项目(129036)
- 科学(97135)
- 基金(88665)
- 研究(87431)
- 家(82452)
- 国家(81697)
- 科学基金(65727)
- 省(55144)
- 社会(49248)
- 基金项目(47609)
- 自然(47020)
- 划(46304)
- 社会科(46070)
- 社会科学(46051)
- 自然科(45774)
- 自然科学(45751)
- 自然科学基金(44884)
- 教育(40368)
- 资助(36570)
- 编号(35807)
- 重点(30731)
- 成果(29831)
- 发(28963)
- 计划(28147)
- 课题(27279)
- 科技(26497)
- 部(26235)
- 创(26145)
- 科研(25505)
- 创新(24543)
共检索到2939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煜杰 唐瑞杰 杨安富 赵彩悦 胡玉麟 董璐 吴晓晨 孟磊 林天 伍延正
【目的】通过研究海南省典型土壤酸缓冲性能在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分异及其机理,为海南省酸化土壤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9年夏季选取海南省内33处地点,采集各典型植被类型(旱地、水田、林地和园地)下的主要类型土壤(砖红壤、赤红壤、黄壤、燥红土、滨海风沙土、水稻土),对其酸缓冲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海南省典型土壤酸缓冲容量在3.17 ~ 27.70 mmol/kg,平均值为9.01 mmol/kg,供试土壤均对酸敏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园地土壤酸缓冲容量(12.14 mmol/kg)显著高于林地、水田和旱地。不同土壤类型下,黄壤酸缓冲容量(17.13 mmol/kg)显著高于砖红壤、赤红壤、燥红土、滨海风沙土和水稻土。海南省典型土壤酸缓冲容量与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黏粒含量和粉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机质含量、交换性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呈显著正相关(P< 0.05),此外,土壤酸缓冲容量与pH(H_(2)O)和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与交换性氢呈显著负相关(P<0.05)。供试土壤中稍易受酸害等级有1个,占3.0%;极易受酸害等级土壤有2个,占6.0%;易受酸害等级土壤有30个,占91.0%。【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园地土壤酸缓冲性能由阳离子交换量决定;旱地和林地土壤酸缓冲性能由比表面积、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决定;水田土壤对酸的敏感性由有机质含量决定。不同土壤类型中,黄壤酸缓冲性能受比表面积影响最大;砖红壤和赤红壤酸缓冲性能由比表面积决定;燥红土由阳离子交换量决定;滨海风沙土由pH(H_(2)O)决定;水稻土由有机质含量决定。在日后的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或采用土壤酸性调节剂等有利于提高土壤酸缓冲容量,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甫成 王晓燕 邹君 彭世良
选用湖南 6个土类 2 6个土壤样品 ,测定其酸缓冲曲线和酸害容量 ,了解到土壤酸缓冲性能受成土母质、土壤类型、人类耕作等因素影响 ,而施加碱性物质则能显著提高土壤酸缓冲性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孝玉 李亚娟 李怀有 沈冰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的分形特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侵蚀的防治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甘肃省南小河沟流域不同地貌(塬面、坡面、沟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林地、荒地等)的土壤进行分层(0~20,20~60(或20~40,40~60),60~100 cm)取样,采用筛析法和吸管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的土壤颗粒含量和质量分形维数进行测定,利用土壤粒径分形原理,研究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结果】粘粒含量对土壤质量分形维数有显著影响,砂粒和粗粉粒含量的影响较小。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质量分形维数在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涂成龙 刘丛强 武永锋 王毅
在贵州省中部区域采集了4种典型的林地土壤剖面,拟通过分析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同位素(SO13C)、溶解性有机碳(DOC)同位素(DO13C)和枯枝落叶碳同位素(13C)的比值,探讨SOC和DOC的来源和迁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枯枝落叶转化为表层土壤有机质过程中,δ13CSOC值升高了0.1%~0.3%,有富13C现象。在具备枯枝落叶覆盖的表层土壤中,DOC含量相对较高,δ13CDOC值与枯枝落叶δ13C值非常相近;而在缺乏枯枝落叶覆盖的表层土壤中,DOC含量相对较低,δ13CDOC与枯枝落叶1δ3C值差异较大,说明具备枯枝落叶覆盖的表层土壤DOC主要来源于枯枝落叶。在发育较为成熟的土壤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宏 刘建军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及剖面养分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颗粒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林地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氮素、有机质及全钾(与灌木林地、草地、农田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农田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磷素及速效钾;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及农田土壤有机质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几何级数下降;土壤氮素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的变化情况与有机质一致;农田磷素含量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钾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乔木林地土壤全钾含量略高,农田土壤的速效钾含量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2)通过对土壤不同粒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土壤各粒级(粉粒除外)与土壤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薇 赵志忠 王军广 赵泽阳 吴雯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耕作制度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在0~30 cm土层中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方法】选择了海南省定安县4种不同耕作制度下的稻田(一熟制、二熟制、三熟制、撂荒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在不同季节0~30 cm土层中的垂直分布差异。【结果】研究区二熟制和三熟制稻田在不同季节各个土层中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都高于一熟制和撂荒地。一熟制稻田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各个季节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在垂直方向上差异显著。旱季有利于表层易氧化有机碳的累积,雨季有机碳分解速率高,不利于有机碳固存。【结论】一年内不同季度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这与土壤自身的理化性质和耕作制度的选择存在一定相关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月峰 姚云峰 秦富仓 祁伟 王欣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旨在为低山丘陵区土壤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2-07-09,在内蒙古赤峰市低山丘陵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敖汉旗黄花甸子小流域山杏(Prunus sibirica)林、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林、小叶杨(Populussimonii)林、白榆(Ulmus pumila)林、天然草地、油松×山杏(Pinus tableulaeformis×P.sibirica)混交林、天然次生灌木林及农业用地8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袁明 陈同斌 郑国砥 黄泽春 罗金发
通过对北京市菜地、稻田、果园、绿化地、麦地以及自然土壤的调查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铬、镍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土壤铬浓度依次为:菜地>稻田>麦地>绿化地>果园>自然土壤,土壤镍浓度依次为:菜地>稻田>绿化地>麦地>自然土壤>果园。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比较,土壤中铬、镍的浓度并没有普遍增加,仅在菜地以及稻田中存在一定的积累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铬、镍浓度的分布趋势较为一致,二者在土壤中的浓度仍主要受到成土母质的影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仍不太大。
关键词:
北京 铬 镍 土地利用 土壤 重金属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杉 吴胜军 周文佐 吕明权 张德微 黄平
受酸沉降和化肥施用等外源性酸输入的影响,三峡库区土壤面临着严重的酸化威胁。通过选取三峡库区两种典型土壤(紫色土和黄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酸碱滴定法对土壤酸碱缓冲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p H范围内,紫色土(p H 6.5~2.5、6.2~11.5)和黄壤(p H 5.6~2.8、5.5~10.7)的p H变化与外源性酸、碱加入量均呈线性相关关系。通过分段拟合获取的缓冲容量结果显示,紫色土酸、碱缓冲容量分别为101.3、34.6 mmol/kg;而黄壤酸、碱缓冲容量分别为105.3、38.0 mmol/kg。黄壤和紫色土主要受碳酸钙与阳离子交换的缓冲作用;缓冲体系及初始p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华乾 王金叶 凌大炯 段孟霄 汪闻佳
研究雷州半岛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层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5~10 cm土层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大部分土壤化学性质显著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状况的指标,为指导当地合理施肥提供依据;④土壤pH、有机质、速效P、碱解N、全N是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 化学性质 过氧化氢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逸 黄贤金 彭补拙 濮励杰 张健
通过对江苏省昆山市高中低产水稻田、菜地、园地和抛荒地等土地利用类型98个土壤样点的检测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镉浓度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中低产水稻田、菜地、园地土壤镉浓度都超过土壤背景值(0.110 mg/kg)。6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低产水稻田土壤的镉浓度最高,其次分别为中产水稻田、园地、菜地、高产水稻田和荒地。与土壤标准值(0.20 mg/kg)相比,中产水稻田有20%样点超标,低产水稻田、园地、菜地分别有18.75%、11.11%、9.09%样点超标,而高产水稻田和荒地没有超标样点。工业废物排放和磷肥的使用可能是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镉浓度的重要原因,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 镉 昆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梦云 安韶山 常庆瑞 杜崇松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上5种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碱解N表现为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果园;全N表现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速效P为果园>农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速效K为天然草地>果园≈农地>人工草地>灌木林地;有机质表现为天然草地=农地>灌木林地>人工草地>果园;阳离子交换量(CEC)为灌木林地>人工草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不同利用方式间pH差异不大。2不同种植年限的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上土样间变异性较大,农地次之,而果园各土样间变异性不大。3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井乐 李建平 张翼 马红英 李剑
为研究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干层差异特征,本研究以放牧草地、封育15年草地、15年柠条地和封育30年草地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深层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放牧草地、封育15年草地、15年柠条地、封育30年草地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0.142、0.107、0.067、0.078;土壤干层起始深度分别为80、100、120、360cm;干层厚度分别为380、180、120、100cm;干层内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9%、8.9%、8.1%、9.7%。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剖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燥化现象,放牧草地和15年柠条地土壤干燥化尤为严重,封育15年草地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放牧草地(P<0.05),封育30年草地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则极显著高于放牧草地(P<0.01)。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天然草地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土壤干层逐渐减轻变薄,向下深移,干层强度下降。
关键词:
土壤干层 土壤水分 变异系数 黄土高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慧 郭月峰 姚云峰 祁伟 秦富仓 王佳坤
【目的】本研究以达拉特旗南部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揭示同一环境条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影响与反馈能力,以期为研究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测量方法测定林地、草地、耕地、撂荒地不同深度土层的碳氮磷含量。【结果】①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8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SOC和TN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表现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农地>撂荒地。②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N变异系数最小属弱变异,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较小;C/P、N/P属中等变异,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较大,研究区植被的生长主要受氮素的营养限制。③研究区土壤C/N、C/P比值主要受SOC含量的影响,N/P主要受SOC和TN含量的影响。【结论】不同利用方式下各元素含量在土壤表层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土壤SOC、TN较TP受到利用方式的影响更为明显。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碳氮磷 化学计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