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79)
2023(3153)
2022(2790)
2021(2595)
2020(2246)
2019(5128)
2018(5110)
2017(9648)
2016(5534)
2015(6087)
2014(6106)
2013(6088)
2012(5765)
2011(5304)
2010(5173)
2009(4804)
2008(4758)
2007(3968)
2006(3528)
2005(3068)
作者
(20090)
(17155)
(17112)
(16091)
(10580)
(8659)
(7464)
(6887)
(6521)
(6077)
(6014)
(5847)
(5753)
(5644)
(5616)
(5340)
(5104)
(4977)
(4963)
(4962)
(4679)
(4326)
(4297)
(4000)
(3844)
(3797)
(3727)
(3636)
(3632)
(3603)
学科
(21880)
经济(21861)
管理(12234)
(11753)
(11074)
方法(9983)
(9510)
企业(9510)
数学(8914)
数学方法(8807)
土地(8341)
(5135)
(4904)
经济学(4413)
中国(4333)
(3889)
土壤(3875)
地方(3745)
问题(3652)
农业(3410)
(3303)
(3289)
环境(3255)
业经(3221)
税收(3066)
(3033)
(3002)
贸易(3001)
(2936)
(2850)
机构
大学(81815)
学院(80564)
研究(34521)
科学(27316)
管理(26080)
(25860)
(25524)
经济(24820)
中国(24815)
理学(22748)
理学院(22328)
管理学(21513)
管理学院(21409)
农业(21110)
(20594)
业大(19701)
研究所(19506)
(18857)
中心(14967)
(14032)
农业大学(13896)
(13384)
(13046)
(12772)
实验(12754)
资源(12599)
实验室(12247)
科学院(12237)
(11769)
重点(11660)
基金
项目(61555)
科学(46595)
基金(44878)
(44519)
国家(44239)
科学基金(34841)
研究(34768)
自然(26999)
自然科(26356)
自然科学(26346)
自然科学基金(25866)
基金项目(24329)
(23727)
(22140)
社会(20535)
社会科(19334)
社会科学(19326)
资助(18313)
计划(15771)
教育(15389)
科技(15274)
重点(15264)
科研(12988)
(12949)
(12883)
专项(12039)
编号(12009)
(11999)
(11474)
创新(11405)
期刊
(26522)
经济(26522)
学报(24938)
(22859)
科学(20862)
中国(18611)
研究(18557)
大学(16269)
学学(15880)
农业(15407)
(8904)
管理(8366)
(8051)
业大(7505)
资源(7379)
林业(6321)
农业大学(5989)
(5670)
自然(5178)
科技(5174)
中国农业(4946)
国土(4919)
土地(4542)
财经(4415)
教育(4289)
业经(4113)
技术(4103)
经济研究(3999)
(3916)
金融(3916)
共检索到115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婷婷  王瑄  陈雯静  邱野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颗粒的影响,解决土壤形态和过程复杂等问题。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对辽宁省铁岭市泉河流域的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分形法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粘粒含量的曲线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坡耕地主要以粉粒为主,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地均主要以细砂粒为主,果树台田主要以极细砂粒为主;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主要是由土壤中粘粒含量决定的,分形维数大小依次为:果树台田分形维数<林地分形维数<天然次生林分形维数<坡耕地分形维数。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颗粒...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刁二龙  曹广超  袁杰  程梦园  何启欣  高斯远  程国  童珊  
【目的】以香日德—柴达木河流域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特征。【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①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容重和pH变化规律与有机质相反,土壤颗粒组成均以粉粒、砂粒为主,粘粒含量较低;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小为:乔木林地(1.91)<灌木林地(1.94)<草地(2.06)<耕地(2.13),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粘粒和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和有机质关系不显著。【结论】研究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较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组成呈显著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壤质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孝玉  李亚娟  李怀有  沈冰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径的分形特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侵蚀的防治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甘肃省南小河沟流域不同地貌(塬面、坡面、沟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林地、荒地等)的土壤进行分层(0~20,20~60(或20~40,40~60),60~100 cm)取样,采用筛析法和吸管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品的土壤颗粒含量和质量分形维数进行测定,利用土壤粒径分形原理,研究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关系。【结果】粘粒含量对土壤质量分形维数有显著影响,砂粒和粗粉粒含量的影响较小。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质量分形维数在不同地貌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土...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迎秋  魏忠义  韩春兰  孔令苏  王秋兵  
以辽宁省沈阳市为例,采用传统的SPSS统计方法对城市土壤(0~10cm)有机碳(总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易氧化态有机碳、黑碳)含量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为城市土壤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城市环境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总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易氧化态有机碳、黑碳含量的平均值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工业区、居民区、公园、工业区,分别为22.134 g.kg-1、9.092 g·kg-1、3.129 g·kg-1和17.232 g·kg-1,对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4.3%、64.0%、36.0%和113.4%。城市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一定的富集,且变异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宏  刘建军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及剖面养分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颗粒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林地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氮素、有机质及全钾(与灌木林地、草地、农田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农田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磷素及速效钾;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及农田土壤有机质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几何级数下降;土壤氮素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的变化情况与有机质一致;农田磷素含量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钾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乔木林地土壤全钾含量略高,农田土壤的速效钾含量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2)通过对土壤不同粒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土壤各粒级(粉粒除外)与土壤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超  刘国彬  薛萐  宋籽霖  张昌胜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不同植被根际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的分形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中土壤质量评价和生态恢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分析,运用分形理论,研究黄土丘陵区墩山小流域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人工灌木等6种植被根际土壤微团聚体以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结果】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不同植被对土壤微团聚体以及颗粒组成影响不同。无论是根际还是非根际,天然草地0.25—0.05 mm、0.05—0.01 mm微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团聚状况、团聚度均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而0.25—0.05 mm、0.05—0.01 mm土壤颗粒含量以及分散系数、分散率低于人工灌木和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梦云  常庆瑞  齐雁冰  孙宁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论文以乔木、灌木、草地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壤有机碳(SOC)和颗粒有机碳(POC)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和POC在0~100 cm土体中均存在差异,尤以0~40 cm深度突出,其中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在整个剖面上可积累更多的SOC和POC;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细颗粒有机碳(FPOC)含量、分配比例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变化均小于粗颗粒有机碳(CPOC),在0~100 cm土体中,CPOC敏感性指标分别为SOC、FPOC和POC总量的2.66~13.56、3.75~5.99和2.58~...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晓朦  姚云  何丙辉  秦伟  
为研究径流小区紫色土在不同坡长下人为扰动地表后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20、40和60m坡长下扰动地表与自然坡长下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成中的优势粒级是0.2500.050 mm,含量在33.21%22.55%。土壤微团聚体中的优势粒级是0.2500.050mm,次级优势粒级是0.0500.010mm。扰动地表下的土壤分形维数小于自然坡长下的分形维数,坡长越长分形维数越高。坡长越长土壤养分含量越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田卓    张帅普    王醒    方荣杰    郑金德  
分析龙脊梯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粒径分布规律,为龙脊梯田森林水源涵养、稻田耕作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以龙脊梯田竹林、杉木林、混交林和稻田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颗粒粒径和基本物理性质,计算土壤粒径分形参数,基于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林粘粒含量最高,竹林砂粒含量最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粒径均主要分布在2~200μm,约占79.4%。多重分形维数中容量维D(0)、信息维D(1)、关联维D(2)值依次为杉木林>混交林>稻田>竹林,信息维/容量维D(1)/D(0)和单重分形维数D值依次为杉木林>竹林>稻田>混交林,奇异谱函数的谱宽△α和对称度△f均为混交林最大、稻田最小。D和△f分别与土壤粘粒和砂粒含量相关性最密切(P<0.01),D(0)和D(1)/D(0)与土壤粉粒含量相关性最密切(P<0.05)。土地利用方式可通过影响土壤机械组成来改变分形参数的大小,杉木林的土壤D、D(0)、D(1)、D(2)、D(1)/D(0)值均最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师荣光  赵玉杰  彭胜巍  张铁亮  刘凤枝  周启星  
镉(Cd)是一种剧毒重金属元素,可引起呼吸系统、肾损伤等多种疾病,对人体毒性极高,可通过多种途径暴露于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植物-食品-人的迁移途径在人类对环境镉的暴露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Cd通过饮食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和作物进行大规模采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蔬菜、水稻、旱地、果园等4种土地类型土壤及其种植作物中镉含量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菜地和水稻地有明显的污染超标现象,其中菜地土壤镉含量最高。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各作物镉富集系数,进行聚类分析,比较其对镉富集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地稻米镉的富集能力最高,单独划为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义贵  郝凯婕  李贤伟  范川  陈栎霖  王谢  王晓红  
20世纪50到60年代,川西亚高山林区林分由于大量砍伐后更新,以及近年国家实施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显著变化。文章选取米亚罗林区典型的原始冷杉暗针叶林、灌木林、草地、云杉林、云杉+红桦混交林、退耕云杉林等6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以坡耕地为对照,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熵的动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在土壤表层显著大于亚表层(P<0.05);季节动态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冬季最高,其次为夏季,秋季最低,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则表现出相反的动态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董莉丽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是土壤结构的关键性指标,是土壤环境、管理实践和土地利用类型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应用Le Bissonnais法中的快速和慢速湿润测定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和湿润速度对土壤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叶杨、侧柏、油松、杏4种林地土壤>0.2mm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农地和苹果园土壤大,而农地和苹果园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的分形维数D值较大,说明林地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与>0.2 mm,MWD,GMD和D值呈极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主要胶结物质。团...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谢贤健  
为综合评价泥石流频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的结构稳定性,本研究以蒋家沟为例,选取耕地、草地、林地为研究对象,裸地作为参照,基于分形理论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的分形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土壤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同时利用关联耦合度方法构建了土壤分形维数与理化性质间的耦合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的分形维数介于2.71~2.75,0.5~2 mm土壤颗粒含量决定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的分形维数;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与土壤碱解氮、容重、有机质含量显著相关,两者之间属于中等关联,土壤理化性质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容重>碱解氮>有机质;分形维数与理化指标的系统耦合度属于弱协调,未达到最佳状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系统耦合协调程度按大小排序为林地>草地>耕地>裸地。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植被覆盖和减少人为扰动有利于稳定的土壤结构形成。研究结论可以为流域植被恢复及土壤结构特征描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霞  姚孝友  张光灿  胡续礼  Heathman G C  
为探索人为活动干扰下植物群落变化对土壤物理结构特征的影响,运用土壤分形学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沂蒙山林区7种植物群落下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孔隙度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长期农业耕作等人为干扰下,玉米作物、板栗经济林和灌草丛群落下的土壤颗粒呈粗粒化特征,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下降,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物理结构呈现退化状态;而处于长期封禁保护下的森林群落,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较大,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较高,孔隙结构状况较好。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具有石质山地典型的粗骨土结构特征,森林群落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和对土壤空隙的填充能力,是其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的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社奇  刘云鹏  刘建军  王国栋  
为了全面了解人工林地的生态环境状况,采用分形理论,研究了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地不同深度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在油松人工林凋落物和根系等的作用下,人工林能够提高林地土壤的团聚能力,降低土壤的分形维数;不同深度油松人工林地的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在土壤剖面趋于均一,而且小于同种质地的其他土壤;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以反映森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变化,因而可作为评价森林土壤生态特征的指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