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4)
2023(1525)
2022(1359)
2021(1274)
2020(1168)
2019(2530)
2018(2438)
2017(4310)
2016(2878)
2015(2959)
2014(3034)
2013(3085)
2012(2934)
2011(2718)
2010(2662)
2009(2377)
2008(2460)
2007(2179)
2006(1864)
2005(1612)
作者
(12173)
(10310)
(10237)
(9504)
(6649)
(5325)
(4564)
(4015)
(3968)
(3783)
(3680)
(3655)
(3617)
(3513)
(3410)
(3323)
(3164)
(3160)
(3056)
(2976)
(2975)
(2732)
(2690)
(2481)
(2399)
(2390)
(2321)
(2308)
(2305)
(2279)
学科
(7646)
经济(7632)
(5848)
(4476)
管理(4301)
方法(4147)
数学(3664)
数学方法(3582)
(3396)
企业(3396)
水产(2461)
动物(2094)
(2043)
中国(1861)
(1809)
动物学(1661)
地方(1526)
农业(1505)
(1485)
及其(1394)
(1234)
业经(1232)
植物(1215)
(1213)
(1211)
(1209)
森林(1209)
(1204)
(1188)
(1187)
机构
大学(41813)
学院(40440)
研究(20503)
(19053)
科学(18223)
农业(15643)
(13589)
业大(13433)
中国(13237)
研究所(13022)
(10395)
农业大学(10227)
(10227)
经济(10131)
实验(9991)
(9657)
管理(9647)
实验室(9591)
(9482)
重点(9131)
(8601)
理学(8448)
理学院(8277)
中心(8077)
(7918)
管理学(7825)
管理学院(7772)
(7401)
研究院(7022)
科学院(6955)
基金
项目(33444)
(24534)
国家(24379)
科学(23008)
基金(22638)
科学基金(17636)
研究(15562)
自然(14626)
自然科(14289)
(14280)
自然科学(14280)
自然科学基金(14014)
(12751)
基金项目(11806)
科技(11206)
计划(10558)
资助(10484)
重点(8713)
专项(8322)
(8114)
社会(7937)
科研(7668)
社会科(7424)
社会科学(7422)
(7212)
(7203)
教育(6897)
(6445)
技术(6351)
(6290)
期刊
学报(19780)
(16586)
科学(13734)
大学(12955)
学学(12764)
农业(11146)
(9821)
经济(9821)
中国(8566)
研究(8396)
业大(6697)
(6136)
林业(5580)
农业大学(5532)
(4128)
(3581)
自然(3538)
中国农业(3465)
科技(3455)
管理(3289)
自然科(3259)
自然科学(3259)
科技大(2951)
科技大学(2951)
农林(2846)
(2846)
水产(2842)
(2597)
西南(2278)
农学(2072)
共检索到583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丛超  胡冬雪  孙春晓  乔洪金  王际英  张利民  
球等鞭金藻作为一种优良的单细胞生物饵料具有选育价值。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上使用的大多数球等鞭金藻品系都来源于同一株藻株Isochrysis galbana OA-3011,经过多年的地理隔离形成了不同的品系,为了揭示地理隔离对球等鞭金藻表型性状的影响,从而为球等鞭金藻的选育工作提供依据,我们对5个品系的球等鞭金藻(I.galbana FACHB-861,OA3011-QD,OA3011-LK,OA3011-AY和OA3011-LZ)的种属关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在相同条件下对5个品系球等鞭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陆开宏  林霞  钱云霞  
1996~ 1998年对上海、浙江和厦门的三角褐指藻进行分离克隆 ,比较了其中 5个藻株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的脂肪酸组成及培养液淡化对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5个藻株的脂肪酸组成特征基本一致 ,均具有高比例的肉豆蔻酸 (14∶0 )、棕榈酸 (16∶0 )、棕榈油酸 (16∶1)、十六碳二烯酸 (16∶2 )和EPA(2 0∶5) ,只有低含量的DHA(2 2∶6 )、花生烯酸 (2 0∶1)和 18碳脂肪酸 ,但不同藻株的脂肪酸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 ,EPA含量最高的为XS0 3株 ,细胞干重中的含量为 39.0 2mg/g ,占脂肪酸总量的 2 8.0 0 % ;而EPA含量最低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洪琪  S.M.Renaud  d.L.PaRRy  K.C.Woo  
作为虾、蟹、贝幼体以及海水仔鱼的生物饵料,新月菱形藻和铲状菱形藻提供的必需脂肪酸主要是20∶5(n-3),杷夫藻提供的主要是22∶6(n-3),在本试验条件下既能使微藻快速生长,又能合成较多脂肪以及(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最适温度因藻种而异,新月菱形藻为20℃、铲状菱形藻为15℃、杷夫藻为20℃。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石娟  潘克厚  
微藻细胞中脂类的数量及质量是评价其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大量研究表明 ,改变培养条件及在不同的时期收获对微藻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有着显著影响。本文主要从培养基成分、光强、温度、通气量和生长期 5个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希望能为海洋微藻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潘瑾  俞建中  马晓磊  潘克厚  
实验对指数生长期、指数生长末期、静止期和衰亡期的三角褐指藻脂肪酸进行研究,发现在指数生长末期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含量最高。实时定量PCR分析三角褐指藻Δ5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变化水平差异显著,其中指数生长期表达量最高。为了探讨温度对微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作者在不同温度下对三角褐指藻进行了培养,并测定其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的生长随着温度的升高到达指数生长末期所需时间缩短;不同温度下三角褐指藻的主要脂肪酸为C14∶0、C16∶0、C16∶lΔ9、Cl8∶lΔ9、C18∶2Δ9,12、C20∶5n3(EPA),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健懿  杨志刚  魏帮鸿  施秋燕  杨筱珍  成永旭  
选用初始体重为(2.15±0.10)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性幼蟹,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幼蟹),饲喂100%鱼油组(简称F1组)、100%豆油组(F2组)、100%亚麻油组(F3组)、50%鱼油+50%豆油组(F4组)、50%鱼油+50%亚麻油组(F5组)不同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验蟹单个体养殖,实验周期为112 d。结果表明,F5组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肝胰腺组织消化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F1组幼蟹肝胰腺的类胰蛋白酶活力显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晓晶  李可  范航  刘通  李椿方  马超  刘玉军  
采用化学萃取和GC-MS法,对5个变种11个种源地的17个种质的紫苏种子样品开展了种子油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的比较和分析。GC-MS结果表明,紫苏油中共发现14种脂肪酸,按相对含量高低划分为6种高含量脂肪酸(>0.8%)和8种低含量脂肪酸(≤0.2%);其中14-甲基-十六烷酸(C17∶0)、十八碳二烯酸(C18∶2n3)、二十三碳酸(C23∶0)3种低含量脂肪酸为首次在紫苏油脂中被报道;高含量脂肪酸中α-亚麻酸的相对含量最高,达51.92%~62.98%;α-亚麻酸、亚油酸与油酸之间存在一定代谢转化相关性。脂肪酸含量外标法计算结果表明,5个变种中白苏变种的含油率和α-亚麻酸含量较高,...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童圣英  陈炜  由学策  刘焕亮  
本文采用了FFAP石英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对光棘球海胆、虾夷马粪海胆及海刺猬的性腺中总脂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几种海胆含有四十种以上的脂肪酸,分布十分相似。主要的HUFA为18∶4n-3(3.2%~7.4%)、20∶4n-6(6.4%~16.7%)及20∶5n-3(6.6%~12.1%),并含有非常罕见的n-5及n-7烯酸。n-5烯酸如18∶1n-5、20∶1n-5、20∶2n-5,11及20∶2n-5,13,总含量为7.6%~10.2%。n-7烯酸为22∶2n-7,13及22∶2n-7,15,含量甚少(0.7%~1.2%)。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童圣英  
报道吉林朝阳水库的鲢、鳙、镜鲤及丰鲤的肌肉总脂的脂肪酸组成在越冬期间的变化,其基本分布不受饥饿的影响,但可观察到饱和脂肪酸总量略有减少;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呈规律性下降,这是对长期低温环境的反应。丰鲤的单烯酸含量增加,22:6n-3含量减少较明显,和其它三种鱼不同,将导致生理、生化组成的变化,影响越冬能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媛媛  刘波  戈贤平  刘文斌  谢骏  高启平  顾夕章  
试验以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日粮中添加5.4%鱼油、5.4%豆油、5.4%菜籽油、5.4%亚麻油为脂肪源,选择健康、规格、体质量基本一致的异育银鲫336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在可控温循环流水圆形蓄养槽内进行为期64 d的投喂试验,探讨不同脂肪源对异育银鲫生长、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豆油组及菜籽油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鱼油组,豆油组肥满度显著低于鱼油组及亚麻油组,各试验组末均体质量、饲料系数、肝体比及脏体比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肌肉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及粗灰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饲料脂肪源对鱼体肌肉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并且鱼...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成永旭  王武  吴嘉敏  黄显清  
以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plicatilis )为实验动物并设计不同脂肪源饵料 ,分别为 :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ce(对照组 ) ,微绿球藻Nannochlorpsisoculata (A) ,5 %大豆磷脂 + 5 %鱼油 + 90 %面包酵母 (B) ,10 %鱼油 + 90 %面包酵母 (C)。结果表明 :(1)接受不同脂肪源的轮虫的脂肪酸组成显著不同 ,尤其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HUFA ,2 0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说明饵料中HUFA含量对轮虫体内相应脂肪酸的含量有显著影响。投喂饵料C的轮虫具有高含量的n - 3HUFA(2 6 .7% ...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姚理想  杨铁柱  朱敏  沈和定  李柏航  刁亚  
为比较分析紫色疣石磺、瘤背石磺、里氏拟石磺和平疣桑椹石磺4种石磺科贝类的脂质和脂肪酸组成,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4种石磺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 4种石磺科贝类肌肉组织总脂(TL)主要由磷脂(PL)、游离脂肪酸(FFA)、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组成;紫色疣石磺肌肉组织中的PL/TL高达73.12%,显著高于其他3种石磺(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云龙  杨章平  王小龙  常玲玲  冀德君  刘姗  甘宗辉  
【目的】探索中国南方荷斯坦奶牛SCD1基因不同基因型的差异表达及与牛奶中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方法】以同一奶牛养殖场的303头中国荷斯坦奶牛为样本,利用PCR-SSCP技术检测SCD1基因第5外显子878 bp位置的多态性,采用定量FQ-PCR技术初步检测3种基因型的相对表达量,并运用气相色谱技术分析牛奶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共检测到3种基因型,即CC、C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617、0.339和0.044,等位基因C和T的频率分别为0.787和0.213,仅发现CT表达量显著高于TT(P<0.05)。CC、CT和TT在脂肪酸C4﹕0、C12﹕0、C17﹕0上存在显著差异(P<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莉   覃静婷   刘世男   覃永华  
【目的】分析不同种源黄果厚壳桂种子和叶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为黄果厚壳桂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分别从8个种源[金秀(JX)、永福(YF)、龙胜(LS)、上思((SS1和SS2)、桂平(GP)、隆安(LA)和武鸣(WM)]黄果厚壳桂的种子和叶片中提取挥发油,测定种子含油率,利用气相色谱(GC)法测定种子挥发油的脂肪酸组成,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叶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比较分析不同种源黄果厚壳桂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8个种源黄果厚壳桂种子的平均含油率为1.70%~4.67%,以YF种源种子的挥发油提取率最高;种子挥发油中均检测出9种类型脂肪酸,且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含量达76.45%~81.15%;从8个种源黄果厚壳桂叶片挥发油中共鉴定出89种化学成分,包括醇类20种、酚类2种、醛类1种、酮类11种、烷烃类8种、烯烃类24种、酯类19种和其他类4种;不同种源叶片的挥发油化合成分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其中,SS1、GP和LA种源叶片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相对含量最高的是豆甾烷-3,5-二烯,分别达39.31%、32.61%和45.01%;YF、LS和WM种源叶片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相对含量最高的是氧化石竹烯,分别为23.98%、18.70%和16.59%;SS2种源叶片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相对含量最高的是γ-谷甾醇,为23.45%,JX种源叶片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相对含量最高的是16-三十一酮,为30.91%;各种源均具有自身特有的化学成分。【结论】YF种源黄果厚壳桂种子的挥发油提取率最高;8个种源黄果厚壳桂种子挥发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饱和脂肪酸;不同种源黄果厚壳桂叶片的挥发油中均含有多种共有化学成分和特有成分,但含量存在差异。因此在香料工业、日用化工、制药工业和保健品开发方面可根据不同的油脂特性和化学成分含量选择合适的黄果厚壳桂种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游  金敏  袁野  熊家  马红娜  周歧存  
为研究不同脂肪源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体组织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实验配制了4种分别添加有椰子油(CO)、苏子油(PO)、葵花籽油(SO)、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FO/SO)的等氮等脂的饲料,喂养平均初始体质量为(1.52±0.00)g的黄颡鱼幼鱼。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脂肪源对黄颡鱼终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成活率(SR)均无显著影响,对饲料系数(FCR)影响显著,各组SR均在95%以上。各组间的肝体比(HSI)、肥满度(CF)均有显著性差异,而脏体比(VSI)和肠脂比(IPR)无显著性差异。HSI和CF均以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FO/SO)组最高,葵花籽油(SO)组最低。黄颡鱼的鱼体水分、粗蛋白和灰分不受饲料脂肪源的影响,而椰子油(CO)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为10.51%,剩余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饲料中脂肪源对黄颡鱼肌肉、肝脏组织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影响显著,并且肌肉和肝脏中脂肪酸含量变化与饲料中相应脂肪酸含量变化基本一致,椰子油(CO)组组织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高,苏子油(PO)组组织中亚麻酸(ALA)和n-3 PUFA含量最高,葵花籽油(SO)组组织中亚油酸(LA)和n-6 PUFA含量最高,而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FO/SO)组组织中脂肪酸较为均衡。黄颡鱼血清中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白蛋白/球蛋白(A/G)、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血糖(GLU)、肌酸激酶(CK)含量不受饲料脂肪源的影响。各组黄颡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有显著差异。椰子油(CO)组的SOD和GST活性最高,而MDA含量最低。研究表明,在添加豆油的基础上,椰子油、苏子油、葵花籽油和鱼油与葵花籽油1∶1混合油都可以用作黄颡鱼饲料的脂肪源;证实了鱼体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基本可以反映饲料脂肪酸组成,并且说明了黄颡鱼具有延长和去饱和ALA和LA的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