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42)
2023(14855)
2022(12938)
2021(12083)
2020(9858)
2019(22841)
2018(22717)
2017(42815)
2016(23648)
2015(26461)
2014(26551)
2013(26312)
2012(24431)
2011(22218)
2010(22308)
2009(20143)
2008(19670)
2007(17171)
2006(15365)
2005(13551)
作者
(70627)
(58395)
(58090)
(54993)
(37242)
(28246)
(26403)
(23246)
(22362)
(20917)
(20065)
(19682)
(18646)
(18631)
(18023)
(18017)
(17536)
(17287)
(16624)
(16595)
(14687)
(14550)
(14210)
(13343)
(13252)
(13174)
(13105)
(12888)
(11977)
(11595)
学科
(98607)
经济(98506)
管理(63905)
(61455)
(50109)
企业(50109)
方法(39894)
数学(33994)
数学方法(33514)
中国(30671)
地方(26906)
(25931)
业经(22798)
(21971)
(20677)
农业(17845)
理论(16675)
(16386)
环境(16296)
(16077)
贸易(16062)
(16015)
技术(15863)
(15459)
(14855)
银行(14804)
(14744)
(14330)
金融(14328)
(14194)
机构
大学(333211)
学院(333046)
管理(129874)
(127762)
经济(124642)
研究(118241)
理学(111705)
理学院(110375)
管理学(108334)
管理学院(107753)
中国(86086)
科学(76390)
(73545)
(60647)
(58259)
(56890)
研究所(55401)
中心(52596)
业大(52158)
(49566)
北京(47092)
(46934)
师范(46420)
农业(45541)
财经(45101)
(43485)
(41060)
(40935)
师范大学(37537)
技术(37387)
基金
项目(229602)
科学(178999)
研究(166099)
基金(162746)
(143328)
国家(142070)
科学基金(120862)
社会(101932)
社会科(96442)
社会科学(96415)
(91874)
基金项目(87148)
自然(79718)
自然科(77831)
自然科学(77813)
(77624)
自然科学基金(76340)
教育(76187)
编号(68070)
资助(66703)
成果(55106)
(52667)
重点(51820)
(49149)
课题(48491)
(47572)
创新(44332)
科研(43547)
计划(42483)
大学(41520)
期刊
(146151)
经济(146151)
研究(99798)
中国(68556)
学报(55418)
(53069)
科学(50758)
管理(48328)
教育(42561)
大学(40916)
(40853)
学学(38316)
农业(37082)
技术(30475)
(27842)
金融(27842)
业经(24943)
经济研究(22282)
财经(20794)
问题(19928)
(19448)
图书(18795)
(17719)
科技(17611)
技术经济(16222)
资源(16004)
理论(15786)
现代(15387)
(15091)
(14865)
共检索到4981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金英  杨青山  马中华  
在定义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强调承载体对承载能力的影响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处于成熟阶段的长三角城市群和初始发育阶段的吉林中部城市群为例,运用状态空间法来定量描述2005—2009年两个城市群的现实承载情况,进而从各承载体的角度分析其对综合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紧缺是两个城市群共同存在的问题,且超载情况不断恶化;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约束型承载体的优化是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可变型承载体建设是吉林中部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研究认为,要增强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成熟型城市群应以修复和改善约束型承载体为主,辅之以可变型承载体的提升;发育型城市群应重点完善可变型承载体的建设,同时加强对约束型承载体的保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臧锐  杨青山  杨晓楠  张鹏  
在明确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内涵与标志的基础上,基于机制设计理论,以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为目标,以城市群内各地方政府为参与主体,按照"资源有效配置、信息有效利用、激励相容"三个机制设计标准进行了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政府合作机制设计,并构建了政府合作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的理论分析模型,为以政府合作的方式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提供了对策建议和分析框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增  王伊斌  何春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荣增  王伊斌  何春  
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为切入点,从五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型评价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黄河下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高,中上游地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得分较低,而七大城市群的分项承载力优劣共存。(2)城市群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差异较大,城市群内部城市综合承载力等级作用明显,城市群外围城市受多中心影响发展较好。(3)黄河沿干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条带状形式,中游流域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闭合环状形式。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建设、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吕光明  何强  
承载能力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构筑于城市生态系统上的综合承载能力研究具有内在的规定性。遵循这些规定,本文以人口为终极的承载对象,构建了一个包含经济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理论分析框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高国力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进一步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综合承载能力,率先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对于持续稳定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和扩大内需、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关键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仪姜  李林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要位,涵盖31个地级市。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各城市产业消费"双循环",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选取经济、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口和外贸承载力指标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基于灰色GM模型对城市群各指标未来五年综合承载状况进行科学预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2009—2018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W"型变化;空间上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市高周边低"的格局;预测2019—202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基本保持平稳增长,各城市群子系统承载力发展不尽相同。最后结合预测的结果,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要从积极解决不同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短板、加强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整体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其带动中部地区扩大内需以及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晓华  钱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章选择长江生态经济区中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群(江浙沪为主)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地等5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均方差分析法对各要素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影响城市综合承载力最主要的是土地与水资源承载力;长三角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别。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广海  刘佳  王蕾  万荣  
城市群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向区域协作战略转型的着力点,但是国内以城市群为载体的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关系研究相对不足。通过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构造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力测度模型,以定量描述区域旅游环境系统的承载潜力及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状况,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测度思路,同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2000-2005年旅游环境承载力及承载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并采用灰色预测法对区域旅游环境承载状况进行动态模拟预测,进而提出改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承载状况的区域优化与调控对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河南省金融学会课题组  金鹏辉  
航空经济是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其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呈现出显著差异性,金融业对航空经济作用巨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例,对其发展阶段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目前郑州航空港发展处于快速成长期,并逐渐向稳步增长期迈进。依据此阶段的主要特征,从机构和产品视角分析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金融需求:机构逐步从单一机构向多元化、专业化金融机构发展演进,产品属性逐步向航空特色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国家发改委国地所课题组  肖金成  
城市群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我国已形成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十大城市群。在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是城市群空间演变的动力源,政府机制是城市群空间演变的推动力,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产生集聚和扩散效应,从而影响和改变着城市群的发展演变。在城市群的发展中,核心城市与所在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群的发展进程和发展水平。要做好十大城市群相应的功能定位,引领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坡  朱丹  王丽艳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甄别各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是推进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基于协同理论建立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分析框架,从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交通、科技6个层面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熵值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内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从承载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看,多数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现象;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制约因素和受限程度存在差异,且制约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可以从以城市综合承载力为支撑推进各级城市协调发展、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对接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显明  焦华富  许吉黎  
通过追踪淮南、淮北城市空间扩展,对比分析了中兴期和枯竭衰退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扩展过程、特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城市空间形态较为分散,都会经历"相对紧凑→分散布局→再度集聚"的演化过程、具有沿交通线轴向延伸的共性;都会经历飞地拓展、轴向延伸、内向填充、区位再造4个阶段,但无依托型煤炭资源城市初期还会经历缘矿建镇阶段;城市空间扩展总量、扩展速度、扩展强度方面又具有阶段性差异。城市规模的扩张主要依靠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及公共设施用地的增长来推动,空间重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逐步加强,并以居住用地取代工业用地、商业及公共服务用地取代居住用地两种形式为主。从影响因素角度看,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吴厚纯  王成军  
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人口、产业等向城市空间集聚速度和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性,这是否会导致城市化过程城中耕地变化速度的差异。为了回答此问题,本文从国际的视角,以1961—2011年多国的样本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城市化不同发展阶段耕地变化速度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初期阶段,耕地变化速度为正值,即耕地面积增加;当城市化进入中期阶段,多数国家耕地变化速度转变为负值,中期速度与初期速度之差为负,说明中期阶段耕地面积增速下降或者面积减少;城市化后期阶段,多数国家耕地变化速度又转为正值,说明城市化后期阶段耕地面积增加。这一结果与城市化过程中耕地资源变化的库兹涅茨"倒U形假说"一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