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34)
- 2023(17837)
- 2022(15169)
- 2021(13882)
- 2020(11859)
- 2019(27099)
- 2018(26657)
- 2017(50844)
- 2016(27343)
- 2015(31087)
- 2014(30935)
- 2013(30563)
- 2012(28579)
- 2011(25843)
- 2010(26157)
- 2009(24338)
- 2008(24050)
- 2007(21551)
- 2006(18699)
- 2005(16949)
- 学科
- 济(119904)
- 经济(119774)
- 业(78048)
- 管理(77326)
- 企(62852)
- 企业(62852)
- 方法(50641)
- 数学(43656)
- 数学方法(43044)
- 农(33692)
- 中国(33327)
- 财(28822)
- 地方(28433)
- 业经(26910)
- 学(24019)
- 贸(22738)
- 贸易(22724)
- 农业(22560)
- 易(22017)
- 制(21455)
- 融(19775)
- 金融(19770)
- 银(19295)
- 银行(19246)
- 行(18474)
- 理论(18188)
- 和(18079)
- 技术(17920)
- 务(17441)
- 环境(17404)
- 机构
- 学院(394693)
- 大学(393787)
- 济(162529)
- 经济(159150)
- 管理(150028)
- 研究(136478)
- 理学(128647)
- 理学院(127172)
- 管理学(124771)
- 管理学院(124031)
- 中国(102822)
- 科学(84042)
- 京(83840)
- 财(73877)
- 所(69721)
- 农(68826)
- 研究所(63271)
- 中心(63208)
- 江(60136)
- 业大(59256)
- 财经(58358)
- 农业(54153)
- 范(53273)
- 北京(52948)
- 经(52912)
- 师范(52698)
- 经济学(49447)
- 院(48917)
- 州(48140)
- 经济学院(44536)
- 基金
- 项目(261871)
- 科学(205530)
- 研究(189696)
- 基金(188725)
- 家(165867)
- 国家(164219)
- 科学基金(140032)
- 社会(120281)
- 社会科(114061)
- 社会科学(114028)
- 省(103491)
- 基金项目(99229)
- 自然(90485)
- 自然科(88405)
- 自然科学(88380)
- 教育(87403)
- 划(87138)
- 自然科学基金(86758)
- 资助(77684)
- 编号(76667)
- 成果(62610)
- 发(60340)
- 重点(59372)
- 部(57427)
- 创(54336)
- 课题(53482)
- 创新(50787)
- 科研(50372)
- 国家社会(49774)
- 教育部(49060)
- 期刊
- 济(182373)
- 经济(182373)
- 研究(114324)
- 中国(80162)
- 学报(63749)
- 农(63508)
- 财(57892)
- 科学(57823)
- 管理(56290)
- 大学(48031)
- 学学(45200)
- 教育(44024)
- 农业(43497)
- 融(36935)
- 金融(36935)
- 技术(36080)
- 业经(30987)
- 经济研究(28975)
- 财经(28641)
- 经(24782)
- 业(24119)
- 问题(24115)
- 贸(20455)
- 技术经济(19756)
- 统计(19364)
- 版(19358)
- 图书(19068)
- 国际(18977)
- 商业(18552)
- 科技(18313)
共检索到5955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魏巍 吴明 吴鹏
比较分析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差异,有助于国家依据自身定位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和改变竞争模式,进而真正意义上使得分工成为其经济增长的源泉。基于1995—2011年WIOD国际投入产出表数据,从整体产业和分产业两个层次动态比较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产业层次来看,高发达、发达国家的位置在时序上基本固定,发展中国家和低发展国家则变化明显;从分产业层次来看,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主要转移产业和转移对象均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低发展国家,时序上转移对象变动频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燕飞
从国家价值链视角出发,构建了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指标体系,以MRIO2015-CEADs为基础,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度分析了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状况。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在价值链的互补适应和开放发展上表现较好,但在价值链的均衡性、跨省融合、可持续发展上呈现较大的地区差异。产业价值链均衡协同发展需要着力长三角地区产业价值链提升和中上游地区开放发展;加强跨省的产业链融合与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地区间产业优势互补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进而强化整体产业整合能力;长三角与成渝地区的价值链协同开放推动了全球价值链重构和中国国家价值链构建,突显出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产业协同 国家价值链 投入产出分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薛漫天
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之一,参与全球价值链(Gl obal Val ue Chai ns,GVC)的本土企业面临着如何实现各层次产业升级的问题。文章在概述有关研究之后,将介绍并分析行业分类视角的提出及其理论依据和意义;随后,文章从该视角出发对该领域的国内案例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将其与拉美的同类研究进行比较,并试图提出对策。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产业升级 行业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侯茂章 汪斌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于大部分地方产业集群而言,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必然过程。本文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以是否嵌入全球价值链为标准,将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分为内源式和国际化两个阶段,并对地方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的类型、方式和程度等进行研究。为了分析转型期发展起来的中国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情况,本文以浙江温州鞋业集群为例,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林黎 颜栋勇
本文采用Fally和Antràs等人在2012年提出的衡量各产业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相对位置的上游度指标,结合欧盟委员会2016年在WIOD(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地区)2000-2014年间各个产业部门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进行了测算,从中国各产业的上游度本身以及上游度的世界排序两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各产业部门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体系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同时,通过对上游度测算值和上游度的世界排序值以及两者的变化综合比较分析,总结出中国产业发展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所呈现出的总体与部分的一些特点,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敏 孙美玲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推进,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也逐渐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世界各国相继出台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性贸易标准,间接设置起绿色壁垒,影响自由贸易。世界各国的经济基础、技术水平和环保理念等方面存在着差距,绿色壁垒的出台,无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不公平、不合理的。本文针对国际贸易中日益凸显的战略性绿色壁垒,引入博弈分析的方法,探讨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各国对外贸易的启示。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绿色壁垒 发展水平 博弈分析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洪俊杰 隋佳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以及省级数据展开研究,通过构建国内大循环指数,计算制造业出口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以衡量高水平对外开放,考察国内大循环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展国内大循环能显著促进制造业出口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内大循环对外资企业以及一般贸易企业的促进效应更大,在东部地区的促进效应更强。机制分析表明,高等教育人才比重存在正向中介效应,但制度质量存在负向中介效应。本研究结论为加速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作用以及国际循环的赋能作用,通过国内大循环吸收全球优质资源,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杨德宏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一)全球价值链的概念"价值链"最早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对全球价值链比较有影响的界定是英国苏塞克斯(Sus-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唐东波
本文借助于关联产业的垂直分工理论,在投入—产出框架下分析了中国的贸易政策如何影响了国内的产业发展。研究发现,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二元"贸易政策是形成中国现阶段"二元"贸易结构的重要原因。"二元"关税政策在促进中国加工贸易迅速扩张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自由贸易以及消除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之间的关税差异不仅有助于降低中间品使用成本,进而促进下游产业发展,而且,上下游产业之间的"需求关联"效应也能带来上游产业的持续扩张。针对制造业行业出口附加值率的估算结果表明,中国出口技术复杂产品高涨的现象可由加工贸易的扩张来解释,但加工出口的国内附加值率显著低于一般出口,出口扩张最快的技...
关键词:
贸易政策 产业发展 加工贸易 附加值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高翔 张敏 李之旭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生产引致的内外产出差异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演变特征,并与主要经济体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的全球价值链上游度和全球价值链下游度在2000—2014年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表明生产链条正不断向生产侧和消费侧双向延伸。从“产出供给链”看,全球价值链生产引致的国内生产阶段数要多于国外生产阶段数,内外联动效应明显;从“投入需求链”看,全球价值链生产引致的国外生产阶段数要多于国内生产阶段数,然而国外对国内的带动效应并不显著。从全球价值链位置来看,制造业全球分工位置不断向下游偏移,而服务业全球分工位置的“上游化”趋势日益明显。进一步进行国际比较后发现,我国制造业生产链条全球最长,成为全球中间品供应和消费的枢纽,服务业的生产环节数要少于G7等发达国家,但高于“金砖”“新钻”等发展中国家,并且服务业更加侧重通过需求侧参与全球分工。此外,制造业和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全球分工位置演变趋势呈现多维特征。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产业分工位置 生产链条长度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恕立 吴永亮
在界定国际产业转移价值的基础上,本文依据Koopman等对于出口产品的价值分割框架构建了测度国际产业转移的指标,并依此测算了22个国家(地区)的产业净转移比重和相对转移比重,结果表明:直到2011年,绝大多数国家(地区)各产业不存在绝对的产业转出现象,关于一国(地区)产业"空心化"的判断夸大了国际分工的产业转移效应;OECD国家(地区)的劳动及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存在向非OECD国家(地区)转移的趋势,服务业转移趋势不明朗;制造业的国际产业转移比服务业更灵活、发展更快,国际产业转移与承接比服务业更早。虽然新一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国际产业转移 贸易增加值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恕立 吴永亮
在界定国际产业转移价值的基础上,本文依据Koopman等对于出口产品的价值分割框架构建了测度国际产业转移的指标,并依此测算了22个国家(地区)的产业净转移比重和相对转移比重,结果表明:直到2011年,绝大多数国家(地区)各产业不存在绝对的产业转出现象,关于一国(地区)产业"空心化"的判断夸大了国际分工的产业转移效应;OECD国家(地区)的劳动及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存在向非OECD国家(地区)转移的趋势,服务业转移趋势不明朗;制造业的国际产业转移比服务业更灵活、发展更快,国际产业转移与承接比服务业更早。虽然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需要更加成熟的条件,但根据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看,价值的国际转移最终会形成产业的国际转移,而且这种分工细化带来的产业转移对于中国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以及竞争力提升是有利的。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国际产业转移 贸易增加值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孙军 梁东黎
全球价值链下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产业升级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尝试使用异质性企业模型对其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证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进步除了要从"干中学效应"中获取以外,更重要的还应该从国内市场需求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引致功能中获得,实现从"干中学效应"到"母市场效应"的转变。对各参数在转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的详细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的上升使得发达国家企业对中间产品重新"发包","干中学效应"下降,这有可能引致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创新,而国际和国内贸易成本的上升却有可能使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一直维持在低端。以上分析为全球价值链下我国摆脱产业升级的困境指出了方向。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市场规模 产业升级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少军
中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双重任务。本文首先指出中国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本质上是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其次,在封闭经济条件下运用商务成本理论分析了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在国内不同区域之间转移的条件。最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避免产业外移到其它国家,中国应该立足于在位优势和大国优势构建国内价值链,以充分发挥学习曲线的效应。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定胜 刘洪愧 杨志远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基于两种最新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方法,从中间产品进出口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出口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演变。研究发现:(1)自2000年以来,相对于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出口的垂直专业化率(包括其构成部分)更高且其增量更大,并呈现明显的行业差异;(2)在中国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来源中,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份额在不断降低,相反,发展中国家和资源型国家的份额在不断增加;(3)中国出口中来自发达国家的增加值与发达国家出口中来自中国的增加值两者之间的比率在下降,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该比率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4)基于增加值计算的新显示比较优势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