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36)
2023(8420)
2022(7074)
2021(6548)
2020(5428)
2019(11861)
2018(11707)
2017(22114)
2016(12534)
2015(13412)
2014(13151)
2013(12941)
2012(11988)
2011(10742)
2010(10644)
2009(9804)
2008(9976)
2007(9006)
2006(7879)
2005(6828)
作者
(39165)
(33550)
(32995)
(31040)
(20583)
(16373)
(14689)
(13293)
(12614)
(11538)
(11526)
(10818)
(10689)
(10451)
(10361)
(10257)
(9832)
(9652)
(9546)
(9278)
(8790)
(8260)
(7972)
(7675)
(7660)
(7621)
(7445)
(7238)
(6989)
(6947)
学科
(47849)
经济(47797)
(44791)
(44258)
管理(31176)
农业(29560)
(23310)
企业(23310)
方法(17249)
业经(15845)
数学(15731)
数学方法(15601)
(13672)
中国(11751)
(11357)
(10317)
贸易(10314)
(10108)
农业经济(9851)
(9791)
地方(9113)
(8933)
农村(8927)
(8850)
(8796)
财务(8791)
财务管理(8774)
企业财务(8364)
(8197)
(8192)
机构
学院(177510)
大学(170846)
(70579)
经济(69247)
(66032)
管理(64980)
研究(62847)
理学(57265)
理学院(56645)
管理学(55595)
管理学院(55328)
农业(51556)
中国(48271)
科学(43488)
业大(42507)
(35334)
(34851)
农业大学(32293)
研究所(32135)
中心(29912)
(28933)
(26686)
(26646)
(25139)
财经(23169)
科学院(22458)
经济管理(21396)
(21271)
北京(21135)
(20880)
基金
项目(126267)
科学(96835)
基金(90625)
研究(84930)
(83818)
国家(82964)
科学基金(68285)
社会(53872)
(52514)
社会科(50621)
社会科学(50605)
基金项目(49238)
自然(46531)
自然科(45464)
自然科学(45450)
自然科学基金(44669)
(43306)
教育(36526)
(35884)
资助(35359)
编号(33889)
重点(28713)
(28517)
(27877)
(27134)
计划(26928)
(26756)
成果(25395)
科研(25034)
科技(25017)
期刊
(80625)
经济(80625)
(70217)
农业(47380)
研究(42136)
学报(41365)
中国(35625)
科学(33538)
大学(29941)
学学(29356)
(23181)
(21426)
业经(21191)
(18175)
金融(18175)
管理(17957)
业大(13842)
(13389)
农业经济(13357)
农村(13268)
(13268)
农业大学(12325)
问题(12269)
技术(11729)
经济研究(10695)
教育(10590)
财经(10521)
世界(10416)
科技(10114)
中国农业(9495)
共检索到2545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永峰  黄琴  王志敏  杨亚东  梅丽  赵沛义  
为探究降低藜麦倒伏率的有效农艺措施。本研究对比5种不同化控剂(多效唑、金得乐、矮壮素、缩节胺和乙烯利)和打顶措施对藜麦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正常田间栽培的藜麦对照(CK)相比,喷施多效唑和矮壮素能够有效降低植株株高,提高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2)喷施矮壮素和打顶措施能增加藜麦单株叶面积,分别较CK高18.2%和9.7%,缩节胺处理抑制植株叶面积的增长,较CK处理降低12.1%。化控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矮壮素效果最佳;3)打顶能显著促进一级分枝数的增加,但侧枝折断率较高,喷施矮壮素显著降低一级分枝数和侧枝折断率;喷施化控剂能促进植株茎秆增粗,且金得乐和缩节胺处理茎秆增粗效果优于其他处理;4)化控处理显著增加单株籽粒重和产量,以矮壮素处理下产量最高,较对照高114.7%;喷施矮壮素、多效唑和打顶措施能显著提高藜麦千粒重。因此,喷施矮壮素能够显著控制株高,降低侧枝折断率,促进植株生长,提高叶片光合性能和产量,可作为藜麦高产栽培适宜的化控抗倒伏措施应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合佳敏   张永清   梁萍   王丹   严翻翻   陈薇薇   景茂雅  
土壤盐碱化限制农业发展,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提高该类型土地的生产能力。试验以陇藜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盆栽试验组合的方式,设置3种盐碱化土壤(轻度盐碱土S1:3 g·kg-1;中度盐碱土S2:5 g·kg-1;重度盐碱土S3:7 g·kg-1)和4种脱硫石膏施用深度(FGD0-0:不施加;FGD0-10:0-10 cm施加;FGD0-20:0-20 cm施加;FGD0-30:0-30 cm施加),以无盐碱不添加脱硫石膏(S0 FGD0-0)为对照,探究不同土层施加脱硫石膏对盐碱胁迫下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农艺性状、生理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盐碱环境(S1)能够促进藜麦地上及根系的生长,其抗氧化酶活性、渗透物质含量、根系活力及产量均有所提高。高盐碱环境下(S3),藜麦农艺参数、生理参数及最终产量明显下降,显著抑制了藜麦的生长发育(P<0.05)。而脱硫石膏作为碱化土壤改良剂,距土壤表层0-30 cm施加能显著提高藜麦农艺参数、抗氧化酶活性、根系活力及产量,降低其渗透物质的积累(P<0.05)。本研究可为盐碱地引种藜麦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丽英  张正斌  徐萍  卫云宗  刘新江  
【目的】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育种必须重新定位。文章对黄淮地区小麦进化材料的农艺性状进化以及对单株产量性状调控机理进行分析,为未来小麦适应气候变化和高产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0个不同染色体倍数的小麦进化材料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进化趋势分析。并对小麦进化材料的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小麦进化育种中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调控规律。【结果】通过对农艺性状的进化趋势分析和多重统计分析获得如下结果:①黄淮小麦进化过程中其抽穗期、生育期、株高、单株穗数等有减少的趋势,但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比例、收获指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小丽  王凯  杨珍平  薛建福  杜天庆  宗毓铮  郝兴宇  孙敏  高志强  
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区生产上常因夏玉米收获较晚而导致冬小麦播种亦较晚,进而引起小麦产量降低的问题,探讨山西省南部播期配套播种方式的最优模式。研究基于山西省垣曲县晋垣惠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旱作麦田,研究了3种播种处理10月13日+小麦宽窄行机械化探墒沟播,10月23日+机械化垄盖地膜沟播,11月7日+机械化露地条播对小麦品种烟农21农艺性状、产量及干物质累积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前,垄盖地膜沟播有利于促根生蘖积累干物质,然后依次是探墒沟播和露地条播;灌浆期,探墒沟播小麦的茎高明显高于垄盖地膜沟播和露地条播,随灌浆进程推进,探墒沟播小麦的功能绿叶面积持续时间长,且灌浆高峰开始早,因而利于增加小麦穗粒质量,提高产量,比露地条播增产53%。探墒沟播方式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区的旱地麦田具有推广应用潜力。为我国一年两作区旱地冬小麦建立一套适合的高产高效播种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倩朝  孔治有  环秀菊  张平  刘俊娜  刘永江  李莉  覃鹏  
【目的】揭示藜麦农艺性状及其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并评价藜麦种质资源品质状况。【方法】以筛选出的89个藜麦高代品系为材料进行农艺性状测定及其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检测。【结果】农艺性状及其籽粒矿物质元素含量平均变异系数为27.01%,其中镁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0.61%,相对变幅较小;千粒重、单株产量及铁、锌、钙含量的变异系数均高于14%,钙的遗传变异最大,变异系数高达64.11%,铁的变异系数为43.40%仅次于钙;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千粒重、单株产量之间相关性较强,千粒重与单株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显示5个主成分代表了89个藜麦品系农艺性状及其籽粒矿物质元素遗传信息的83.34%;聚类分析将89个藜麦品系分为5类,说明其遗传特性与材料分离后代来源和籽粒颜色相关性不大。【结论】经分析筛选出4个具有较高综合利用价值的高代品系:滇藜-3、滇藜-4、滇藜-21、滇藜-25。研究结果可为加快藜麦育种进程以及中国藜麦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戴相林  马瑞萍  廖文华  高小丽  王姗姗  文华英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含量下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西藏地区春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不同水分含量、施氮量及施氮时期下,春小麦株高、茎粗、地上部生物量、结实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并对这些产量构成要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水氮互作下春小麦地上部生物量、茎粗、结实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如下,穗粒重>地上部生物量>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茎粗。【结论】水氮互作对春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较为复杂。在生产实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兴普  
对含有不同主效矮秆基因(Rht1、Rht2和Rht1+Rht2)的三组春小麦进行了两年、两地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半矮秆基因Rht1的小麦表现出较高的生物产量、穗粒数和容重,它们以此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具有矮秆基因Rht1和Rht2的小麦.则表现出较高的千粒重,通过增大收获指数获得高产;在两个半矮秆组内,籽粒产量与株高之间,粒数/m2与千粒重之间均为显著负相关;就矮秆组而言,在籽粒产量与粒数/m2、生物产量及生物产量比率之间,生物产量与粒数/m2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矮秆基因的不同构成,形成了各性状间不同的相关关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航   蒋志凯  
为筛选出适宜强筋冬小麦高效的垄作栽培模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常规条播(TCK)、垄作2条带宽幅播种(T2)、垄作常规条播的3条带(T3)以及垄作常规条播4条带(T4)不同结构配置处理方式对冬小麦群体分蘖、茎秆特性、光合特性、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整个生育时期T4处理下的分蘖数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成熟期时T2处理的冬小麦群体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4种处理下的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波动,在孕穗期出现峰值。在花后7d,14d,21d,TCK处理下的光合作用参数显著低于T2、T3处理,但显著高于T4处理。垄作栽培有助于降低冬小麦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均显著低于TCK处理。随着垄台上冬小麦行距的减少,冬小麦的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逐渐升高,三者均表现为T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春秀  王刚  李有忠  王志军  庄振刚  谢宗铭  
【目的】比较不同化学打顶剂对新疆北疆早熟棉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影响及化学打顶效果,筛选适合北疆早熟陆地棉化学打顶的试剂类型及处理方式。【方法】本研究以自选育的对植物生长调节剂敏感的陆地棉(代号为589)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化学打顶剂(缩节胺、氟节胺、土优塔、打顶剂)与人工打顶的田间对比试验,比较不同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打顶方式对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的影响。【结果】在株高性状上,不同打顶剂处理后都表现出高于人工打顶处理,株型更加紧凑;在果枝数、铃数性状上都表现出能够增加铃数,果枝数与人工打顶相当;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志伟  黄锦  李菊湘  陈向东  杨兆才  王增明  程加省  杨金华  张艳芬  于亚雄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和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云麦53为材料,于2011~2012年度在云南3个生态试验点研究了氮磷钾肥施用方式对小麦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易门点产量和千粒重外,磷钾肥不同施用方式在各生态点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株高及穗长等性状影响差异未达显著水平。除弥勒点穗长外,氮肥不同施用方式在各生态点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株高及穗长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考虑产量因素,本试验云麦53在云南地区选择适量磷钾肥施用时,采用N种+分+拔施用方式可实现高产或超高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白文明  张伟丽  侯亚方  夏美娟  宫香伟  王鹏科  高小丽  高金锋  
为探索陕甘宁黄土高原地区栽培荞麦高产最适施氮量,以甜荞品种——西农9976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氮肥水平,2016年施肥水平为:0 (N0)、45 (N45)、135 (N135)和225kg/hm2(N225);2017年施肥水平为:0(N0)、90(N90)、180(N180)和270kg/hm2(N270),比较不同施氮量下荞麦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叶绿素含量和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均能提高荞麦的株高、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单株花簇数、千粒重和单株粒数,使其产量显著上升;荞麦主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SPAD)随施氮量增加先上升后降低;荞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但在苗期和初花期,荞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呈抛物线。因此,生产上建议陕甘宁黄土高原地区荞麦生长过程中投入180kg/hm2的氮肥,且注重施氮比例及时期,以此达到最佳的生产效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玉平  李建平  兰素缺  赵风梧  李杏普  AJWorland  
利用携带光周期迟钝基因 (Photoperiod1简称Ppd1)的 6套近等基因系分别与其背景亲本AVALON ,BRIGAND ,BRIMSTONE ,MERCIA ,NORMAN及RENDZVOUS相比较 ,研究该基因在石家庄地区生态条件下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基因提早冬小麦抽穗、开花及成熟 ,缩短生育期 ;缩短穗长 ,使旗叶变短、变窄 ,面积变小 ;增加分蘖成穗率 ,每穗沟数 ,穗粒数及千粒重。因此认为该基因对石家庄地区生态条件下的小麦高产且早熟育种中利用价值很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秀亭  张正斌  徐萍  齐亚娟  王玉莹  何秀平  高辉明  
【目的】通过对黄淮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演变趋势分析,研究黄淮小麦适应气候变化自然选择和人工高产育种选择的规律。【方法】记载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小麦进化材料和现代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农艺性状,收获后测定产量性状。【结果】小麦在进化过程中,分蘖和叶片数有减少的趋势。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野生种,株高有增加的趋势;从六倍体野生小麦到现代小麦,株高和生物学产量又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单株总叶面积在返青—抽穗期是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农家种四倍体>农家种和现代品种>二倍体,表现相反趋势。小麦单株生物学产量有降低的趋势,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有增加的趋势。【结论】野生种具有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孟雨  赵和  温之雨  王海波  
在温室栽培条件下,通过对14个属于多种生态类型区的冬小麦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发现小麦的许多农艺性状在温室栽培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中穗长、株高、穗下节间与其他性状相关性较高,基本可以作为选择单株生产力水平的主要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姜莉莉  王东  
为研究不同年代小麦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对4个不同年代78个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随着年代的推进,小麦株高的降低趋势明显并趋于稳定,旗叶长呈缓慢下降趋势,旗叶宽、旗叶面积先增长后趋于稳定。在各年代中,株高与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结实小穗数呈不显著正相关,与不孕小穗数呈不显著负相关。旗叶宽和旗叶面积与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结实小穗数呈一定的负相关性,并与不孕小穗数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因此,适当降低株高,增加旗叶宽和旗叶面积,对提高小麦产量有一定的推进作用。穗粒数和不孕小穗数的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