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47)
- 2023(5352)
- 2022(4502)
- 2021(4009)
- 2020(3324)
- 2019(7253)
- 2018(6909)
- 2017(12948)
- 2016(7226)
- 2015(7537)
- 2014(7111)
- 2013(6919)
- 2012(6320)
- 2011(5691)
- 2010(5382)
- 2009(4768)
- 2008(4699)
- 2007(3882)
- 2006(3258)
- 2005(2599)
- 学科
- 济(25569)
- 经济(25538)
- 业(20743)
- 管理(20261)
- 企(15928)
- 企业(15928)
- 方法(12937)
- 数学(11767)
- 数学方法(11690)
- 农(8147)
- 财(7736)
- 贸(7305)
- 贸易(7305)
- 易(7153)
- 学(6904)
- 中国(6040)
- 业经(5898)
- 农业(5581)
- 务(5070)
- 财务(5069)
- 财务管理(5064)
- 技术(4905)
- 企业财务(4848)
- 环境(4647)
- 制(4546)
- 产业(3895)
- 划(3848)
- 地方(3816)
- 出(3751)
- 银(3647)
- 机构
- 大学(102086)
- 学院(101870)
- 济(40275)
- 经济(39664)
- 管理(37935)
- 研究(36595)
- 理学(34333)
- 理学院(33928)
- 管理学(33219)
- 管理学院(33067)
- 农(29871)
- 科学(26938)
- 中国(25301)
- 农业(24232)
- 业大(23632)
- 京(20373)
- 所(20211)
- 研究所(19187)
- 农业大学(16554)
- 财(16165)
- 中心(16048)
- 江(13889)
- 财经(13823)
- 院(13075)
- 省(12998)
- 经(12783)
- 室(12742)
- 业(12580)
- 科学院(12354)
- 经济学(12252)
- 基金
- 项目(79600)
- 科学(61155)
- 基金(58906)
- 家(56164)
- 国家(55710)
- 研究(47784)
- 科学基金(45894)
- 自然(33071)
- 自然科(32360)
- 自然科学(32345)
- 基金项目(32124)
- 自然科学基金(31797)
- 社会(31689)
- 省(31618)
- 社会科(30126)
- 社会科学(30117)
- 划(27256)
- 资助(23147)
- 教育(21143)
- 重点(18484)
- 计划(18411)
- 科技(17174)
- 创(17069)
- 发(16699)
- 部(16623)
- 科研(16460)
- 编号(16282)
- 业(16193)
- 创新(16037)
- 农(14592)
共检索到1320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聂明 杨水平 姚小华 方学智 王亚萍
研究了CO2超临界萃取、低温压榨、普通螺旋榨3种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碘价、色泽以及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β-谷甾醇、总磷、脂肪酸组成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普通螺旋榨油其酸值、过氧化值最高,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方法。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以超临界萃取茶油最高,而总磷含量以低温压榨油最高,且与超临界萃取油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楠 罗凡 费学谦 钟海雁
为了研究前处理对油茶籽油的抗氧化性影响,采用红外辐射对油茶籽进行不同时间与温度的处理,并测定处理前后油茶籽油和油茶籽仁油中美拉德产物抗氧化性及其含量。美拉德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的测试数据表明:1)在150℃下反应120 min时油茶籽仁油和油茶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分别为82.02%和79.59%;氧化稳定时间分别为11.92 h和7.51 h,说明油茶籽油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2)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美拉德产物丙酮醛的生成量逐渐增多,乙二醛和3-脱氧奥苏糖在150℃下才产生,乙二醛含量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含量略微增加;在150℃下反应120 min后,油茶籽油中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的含量分别为7.94μg/g和29.7μg/g;油茶籽仁油中的含量分别为14.15μg/g和51.94μg/g,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78和1.94倍,说明美拉德反应主要在油茶籽仁中发生。3)比较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油茶籽仁油与油茶籽油的DPPH清除率与氧化稳定性发现,油茶籽仁油的抗氧化活性强于油茶籽油抗氧化活性。因此,油茶籽油中起到抗氧化作用的美拉德产物为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罗凡 陈志吉 蓝丽丽 杜孟浩 王超
【目的】研究不同热处理后,油茶籽内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探索加工过程中油茶籽理化变化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方式对油茶籽加热,测定分析油茶籽油及饼粕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3种方式加热的油茶籽压榨后的油茶籽油中多酚及其抗氧化性变化规律相似,较低温度(热风和红外条件中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加热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含量变化不大,经高温(热风和红外中150℃和700 W微波)加热一段时间后,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开始升高。3种方式加热处理,多酚含量分别达26. 84、94. 34和84. 51μg·g~(-1),比初始提高2. 8、12. 4和11. 0倍; 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清除率也分别达48. 91%、96. 29%和97. 01%,比初始提高6. 11,13. 0和13. 1倍。油茶饼粕中多酚的变化规律与茶油中相似,低温加热(热风和红外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变化不大,高温加热(热风和红外150℃,700 W微波)一段时间后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升高,加热结束时,总酚含量分别初始增加14. 4%、42. 5%和34. 45%,ABTS~(·+)清除率分别比初始增加27. 9%、46. 2%和32. 1%。油茶饼粕中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在不同的红外加热温度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均与其多酚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加热后油茶饼粕中多酚含量升高可能是因为加热导致细胞壁水解,增加酚类溶出,或者释放结合态酚等,而ABTS~(·+)清除率提高可能也包括加热引发的美拉德产物等其他极性(甲醇/水提取)抗氧化物质的贡献。【结论】对油茶籽高温加热可提高油茶籽油及饼粕中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3种加热工艺中热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微波>红外>热风,生产实践中可采用红外短时高温加热以提高茶油中的酚含量。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油茶饼粕 加热 多酚 抗氧化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华 周建平 彭荷花
为了给桂东花豆的深加工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桂东花豆的主要营养成分与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测得花豆蛋白质含量为 18.06 %,脂肪含量为 1.20 %,淀粉含量为 46.72 %,100 g 花豆中钙、铁、磷含量分别为 65.89,7.42,265.8 mg;花豆皮壳率为 10.03 %,种皮中粗纤维含量较低,为 15.93 %,蛋白质含量较高,为 9.75 %.花豆淀粉粒平均直径 14 μm,直链淀粉占总淀粉量的 23.28 %,糊化温度高达 76 ℃,峰值粘度为 980 mPa·s,95 ℃时的粘度为 725 mPa·s,冷却到 50 ℃时的粘度为 5 200 mPa·s.淀粉糊透光率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佘佳荣 晁燕 谭利娟
对自行提取的16个湖南油茶籽样品和20家油茶籽油生产企业生产的油茶籽油进行了气相色谱法脂肪酸组成测定,并对掺入了不同比例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米糠油、棕榈油和油茶籽油组成的二元体系样品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通过分析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建立了快速、精准地检测油茶籽油中掺杂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菜籽油、米糠油、棕榈油含量的气相色谱油茶籽油掺假判定方法。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气相色谱法 掺杂物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盔 黄才斌 黄高山 刘仲华
用毛油茶籽油和蔗糖经甲酯化与酯交换两步,合成了油茶籽油脂肪酸蔗糖酯,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了前步反应条件(摩尔比5∶1,80℃,反应6h),甲酯得率为79%;用单因素法确定了后步反应条件(摩尔比为(1~2)∶1,先在110℃反应1.5h,再在135℃反应3h),蔗糖酯产率为45%.并对精制产品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
关键词:
蔗糖酯 油茶籽油 表面活性剂 酯交换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建平 郭华
为了提高茶籽油的耐寒性 ,提高产品的档次与市场竞争力 ,对茶籽油的冬化条件如降温速率、结晶温度、养晶时间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当结晶温度为 4℃ ,前期降温速率为 2 .0℃ / h,后期降温速率为 0 .3℃ / h,养晶时间为 18h时 ,茶籽油冬化效果较好 .
关键词:
茶籽油 冬化 影响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蓁 谢马辉 蔡雪刁 高锦明 姚欢欢 张康健
【目的】对杜仲籽油粕的营养成分和功能性成分进行了全面分析,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参照国家标准,采用常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对杜仲籽油粕中的营养成分,包括矿质元素、糖分、脂肪、蛋白质及其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对其中的功效成分,包括总黄酮、绿原酸和桃叶珊瑚苷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了测定。【结果】杜仲籽油粕中蛋白质、糖分和脂肪的含量分别为337.50,140.00和16.50 g/kg;钾、钠、钙、铁的含量分别为11.2,0.014,4.2和0.38 g/kg,具有显著的高蛋白低脂肪、髙钾低钠的特性。杜仲籽油粕中维生素B1和B2含量分别为6.30和3.18 mg/kg。杜...
关键词:
杜仲籽油粕 营养成分 桃叶珊瑚苷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华 周建平 廖晓燕
通过对油茶籽仁的化学成分、壳仁质量比以及细胞形态结构进行测定和观察,以探讨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可行性.经测定,油茶籽仁中粗脂肪含量为39.63%~49.95%,粗蛋白含量为8.93%~10.12%,总糖含量为7.04%~10.65%;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成熟的油茶籽的子叶细胞形态、细胞大小与细胞壁厚度以及细胞中所含的脂体、淀粉等贮藏物因品种或产地而异.
关键词:
油茶籽 细胞形态 化学成分 水酶法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娟 陈永忠 王瑞 王湘南 彭邵锋 杨小胡 杨杨
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覆草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幼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生长量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覆草处理,重复3次.处理-1。对各处理进行土样采集和生长量调查,土壤取样采用多点取样法,生长量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林地覆草后土壤理化性状均优于对照,而且随着覆草量的增加效果更加显著,处理D(覆草7.5 t.hm-2)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覆草可显著提高0~20 cm的土壤水分含量,处理C(覆草6.0 t.hm-2)和处理D可显著提高20~40 cm的土壤水分含量。不管是覆盖地还是对照,土壤含水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亚萍 聂小安 姚小华 常侠
研究了油茶籽残饼油制备生物柴油碱催化酯交换反应动力学过程,探索了反应动力学因素醇油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得率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油茶籽残饼油酯交换反应的理想条件为:反应温度70℃,醇油物质的量比为6∶1,催化剂用量为油质量的0.6%,反应时间90 min;此条件下生物柴油得率为94.43%。经权威机构检测,所制得生物柴油主要性能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GB/T 20828—2007,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油茶 残饼油 生物柴油 酯交换反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楠 罗凡 费学谦 钟海雁
[目的]研究前处理对油茶籽的抗氧化性影响。[方法]采用红外加热对油茶籽进行不同时间与温度的处理,并测定处理前后油茶籽和油茶籽仁中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及其抗氧化性。[结果]研究发现随加热时间的延长,美拉德反应产物5-羟甲基糠醛、丙酮醛、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的生成量逐渐增多;在150℃下反应120 min后,油茶籽中5-羟甲基糠醛、丙酮醛、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的含量分别为10.929、34.620、11.054和36.627μg·g~(-1),油茶籽仁中其含量分别为16.950、55.217、20.216和72.390μg·g~(-1),后者分别是前者的1.55、1.59、1.8和1.97倍,说明美拉德反应主要在油茶籽仁中发生。对美拉德反应产物氧化活性的测试数据表明,油茶籽中的美拉德反应产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在150℃下反应120 min时,油茶籽仁和油茶籽清除DPPH自由基与抗氧化活性均达到最高,前者分别为99.18%和81.47%,后者分别为97.44%和74.97%。[结论]比较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油茶籽仁与油茶籽的DPPH清除率与抗氧化活性发现,油茶籽仁抗氧化活性强于油茶籽抗氧化活性。
关键词:
油茶籽 美拉德反应 抗氧化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运涛
扁桃包括甜仁和苦仁两种类型,在食品加工、医药卫生和化妆品等产业具有广泛的用途。在过去20年间,全世界扁桃的消费与日俱增。全世界扁桃的最高年产量为427万t,美国是扁桃的主产国(加州中部地区为主产区),年产276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65%左右,第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邹建文 饶红欣 罗先权 张敏 刘玮
以湘西南主栽黑老虎品种"湘黑–0701"的果实为材料,研究其果皮、果肉果汁、种子和果芯4部分的基本加工特性和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果皮在聚合果中占比(42.48%~47.70%)最大,出汁率低;果肉果汁在聚合果中占比(35.01%~37.47%)较大,且果肉果汁较为浑浊,L*、a*和b*值均最小,总糖质量分数(5.27%)和还原糖质量分数(2.34%)最高;种子苦涩味明显且含有厚实种壳,在聚合果中占比(7.65%~11.16%)小,灰分质量分数(7.20%)、蛋白质质量分数(11.14%)和粗脂肪质量分数(21.70%)均最高;果芯在聚合果中占比(8.21%~11.21%)小。果皮、果肉果汁、种子和果芯4个部分中的矿质元素均以钾含量最高,分别达3 952.17、2 064.10、4 900.43、2 937.40 mg/kg;维生素含量则以胆碱含量最高,其含量分别达590.33、621.67、692.33、248.33 mg/(100 g)。鉴于黑老虎各部分加工特性和主要营养成分的差异,可分别用于不同类型健康产品的开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