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61)
- 2023(5704)
- 2022(4754)
- 2021(4326)
- 2020(3535)
- 2019(7605)
- 2018(7273)
- 2017(13256)
- 2016(7521)
- 2015(7801)
- 2014(7473)
- 2013(7161)
- 2012(6464)
- 2011(5829)
- 2010(5408)
- 2009(4871)
- 2008(4799)
- 2007(3890)
- 2006(3208)
- 2005(2648)
- 学科
- 济(24741)
- 经济(24710)
- 业(19970)
- 管理(19935)
- 企(14831)
- 企业(14831)
- 方法(12374)
- 数学(11275)
- 数学方法(11202)
- 农(8340)
- 贸(7474)
- 贸易(7474)
- 易(7331)
- 财(7154)
- 学(7125)
- 中国(6127)
- 业经(5857)
- 农业(5800)
- 技术(4865)
- 环境(4604)
- 务(4553)
- 财务(4550)
- 财务管理(4544)
- 企业财务(4329)
- 地方(4076)
- 制(4035)
- 产业(4002)
- 划(3926)
- 出(3921)
- 银(3545)
- 机构
- 学院(104653)
- 大学(103904)
- 济(39300)
- 经济(38682)
- 研究(38613)
- 管理(37318)
- 理学(33713)
- 理学院(33284)
- 农(33260)
- 管理学(32591)
- 管理学院(32441)
- 科学(29390)
- 农业(27092)
- 业大(25688)
- 中国(25548)
- 所(21973)
- 京(20957)
- 研究所(20926)
- 农业大学(18289)
- 中心(16753)
- 财(15531)
- 省(14682)
- 业(14378)
- 室(14220)
- 江(14149)
- 科学院(13724)
- 实验(13616)
- 院(13568)
- 财经(13209)
- 实验室(13060)
- 基金
- 项目(82545)
- 科学(62725)
- 基金(60566)
- 家(58305)
- 国家(57856)
- 研究(48607)
- 科学基金(47212)
- 自然(34437)
- 自然科(33700)
- 自然科学(33684)
- 省(33670)
- 自然科学基金(33122)
- 基金项目(33063)
- 社会(31625)
- 社会科(30045)
- 社会科学(30035)
- 划(28708)
- 资助(23598)
- 教育(21375)
- 计划(19868)
- 重点(19123)
- 科技(18692)
- 创(17848)
- 发(17401)
- 业(17190)
- 科研(17056)
- 部(16826)
- 创新(16773)
- 编号(16546)
- 农(15878)
共检索到1355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伟 夏丽飞 宋维希 蔡丽 杨毅坚 李梅 杨方慧 陈林波
【目的】筛选出云抗10号红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云抗10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高品质的红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云抗10号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新工艺1和新工艺2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云抗10号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新工艺2鲜叶原料经萎凋、3次浪青、第二次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艺加工的红茶感官品质最佳,其水浸出物含量为44.50%,氨基酸含量为3.40%,咖啡碱含量为3.09%,茶多酚含量为16.80%,可溶性糖为2.
关键词:
云抗10号 红茶 加工工艺 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玉青 方成刚 夏丽飞 仝佳音 张艳梅 潘联云 杨方慧
【目的】为探究不同发酵程度的"云抗10号"大叶种红茶香气物质基础和主要芳香物种类。【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香气,气质联用技术(GC-MS)定量香气物质含量,对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经重萎凋和不同发酵时间制成红茶的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国标法感官审评。【结果】从发酵4和5 h的2种大叶种红茶中分别鉴定出95和108种芳香化合物,香气总量分别为579.27、740.11μg/L,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萜烯类、酮类等。2种不同发酵程度的大叶种红茶中醇类、酯类和醛类香气化合物的平均含量较高,其中醇类分别占各自香气总量的42.98%和42.86%,远高于其它种类化合物占比。含量较高的香气组分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醛、二氢芳樟醇、β-月桂烯、β-紫罗酮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脂、苯乙醛、β-月桂烯和β-紫罗酮等表现花果香、甜香的芳香化合物含量发酵5 h的大叶种红茶高于发酵4 h的;同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香型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发酵4 h的大叶种红茶具有清甜香的特点,发酵5 h的大叶种红茶除甜香外还具有浓郁的花香、果香等混合香气。【结论】不同发酵程度的2种重萎凋大叶种红茶香气类型及含量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开发优质滇红茶及特色花果香大叶种红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诗雨 吴转容 廖凯丽 王萍 张德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为探究日光萎凋对不同鲜叶嫩度与茶树品种加工红茶品质的影响,对红茶适制品种、绿茶适制品种、红绿兼制品种等不同品种以及1芽1叶、1芽2叶等不同嫩度鲜叶进行日光萎凋处理。结果显示:日光萎凋对不同鲜叶嫩度与茶树品种加工红茶品质的影响不同。1芽2~3叶及以下嫩度原料萎凋过程叶片损伤较少,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分别降低1%、6%、8%和11%、19%、14%,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15%、13%和11%,茶黄素含量较高,其中1芽3叶和1芽4~5叶红茶茶黄素含量显著增加32%和10%。结果表明,日光萎凋对1芽2~3叶及以下嫩度原料处理效果明显,适合本身花果香较弱的茶树品种,加工红茶花果香浓郁的品种没有必要进行日光萎凋,白化和紫化品种不适合日光萎凋。
关键词:
鲜叶嫩度 茶树品种 日光萎凋 红茶 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彦 周东波 汪耀富 张惠林 赵冏炅 沈程文 刘钰坤 戴林建
【目的】为明确仿红茶调制工艺萎凋期工艺参数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外观质量及感官质量的影响。【方法】以云烟87中部叶为材料,测定其主要化学成分,烟丝外观及感官质量,通过分析萎调条件与烟叶内主要化学成分,烟丝外观及评吸结果的相关性,得出试验范围内烟叶质量变化趋势及最优萎凋条件。【结果】对比分析萎凋阶段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可知,烟叶在萎凋完成后基本形成与烤烟相近的内在化学成分;萎凋温度与烟叶内总糖、还原糖、钾离子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萎凋时间与总糖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总碱、总氮含量显著负相关;对比分析调制后烟叶内主要化学成分可知,萎凋温度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与总糖、还原糖、钾离子、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极显著正相关,与总碱、氯离子极显著负相关,与总氮显著负相关;对比分析烟丝外观可知,萎凋时间较短烟丝易出现青痕,在合理萎凋条件范围内,烟丝外观质量差距较小,萎凋温度较高,时间较长易萎凋过度,导致烟丝颜色灰暗;对比分析评吸结果可知,适当延长萎凋时间有利于杂气、刺激性与评吸总分,适当提高萎凋温度有利于烟叶整体评吸评价。【结论】萎凋温度41 ℃,萎凋时间36 h烟叶化学成分适宜,外观表现较好,评吸得分最高,调制效果最好。本研究表明了萎凋条件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的相关关系与试验范围内最优萎凋工艺参数,可通过控制萎凋条件,进而调控烟叶品质,为仿红茶调制工艺的改进提供了方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厅 刘晓 唐晓波 黄藩 马伟伟 王小萍 刘飞 王云 陈翠琪 李鑫 李春华
【目的】探讨茶坯原料嫩度对窨制玫瑰红茶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玫瑰红茶加工工艺,提高玫瑰红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嫩度的红茶坯来窨制大马士革玫瑰红茶,从感官品质、主要生化成分及香气组分等多个方面探讨茶坯原料嫩度对窨制玫瑰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茶多酚、儿茶素及其主要组分EGCG含量、游离氨基酸及茶氨酸含量在窨制后显著减少,且在茶坯嫩度为一芽二、三叶时减少幅度最大,分别达到了12.54%、24.90%、25.71%、12.54%、17.26%,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窨制后显著增加,在茶坯嫩度为一芽二、三叶时增幅最大,达到了16.51%,这些成分的变化是玫瑰红茶茶汤鲜爽度下降,但苦涩味降低,甜醇口感上升的主要原因;茶褐素含量在窨制后显著增加,茶坯嫩度从单芽至一芽二、三叶,其分别增加了12.72%、5.93%、13.09%,这是玫瑰红茶汤色深度增加,亮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窨制后新产生的β-香茅醇、甲基丁香酚及相对含量大幅增加的苯乙醇是玫瑰红茶的主要香气组分,相对总量在茶坯嫩度为一芽二、三叶时达到了77.66%,香叶醇及芳樟醇相对含量的大幅减少,是玫瑰红茶甜香下降的主要原因。【结论】一芽二、三叶茶坯表现出了更好的玫瑰红茶窨制效果。
关键词:
不同嫩度 玫瑰 玫瑰红茶 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冰冰 杨亚 周小露 傅冬和
以有机茶园中‘铁香’品系的鲜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嫩度、萎凋程度、做青程度、发酵温度、添加儿茶素及干燥温度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并对红茶中的茶黄素、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和感官审评。铁香茶树鲜叶加工工序及最佳参数为:以1芽1叶为鲜叶原料,中度摇青后,萎凋至含水量为68%,揉捻后添加鲜叶干重2.0%的高表没食子儿茶素,充分拌匀,27℃发酵1.5 h,再在22℃下发酵至适度,用105℃小火烘至七成干,摊放30min后,80℃烘至足干。红茶感官审评品质为条索紧结匀齐,显金毫,乌黑油润;花香高长;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较厚、鲜爽、带花味;叶底嫩匀齐,红艳明亮;茶黄素含量达(0.85±0.04)%。
关键词:
红茶 加工工艺 茶黄素 感官审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红 李艳 贾翼 何春雷 裴旭晶 聂枞宁 李涛
以青草气较重、滋味苦涩的成品红茶为原料,采用湿热后处理措施,以温度(60、65、70℃)、水分(10%、15%、20%)、时间(5、6、7 h)为试验因素进行正交试验(L_9(34)),以感官综合得分及理化数据为评判指标,探索湿热后处理改善红茶风味品质的最佳工艺参数,并对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湿热后处理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65℃、水分10%、时间7 h;经湿热后处理的红茶感官上汤色、香气、滋味得分均显著增加(P<0.05),香气甜香浓郁,滋味醇厚回甘,汤色红浓明亮;茶多酚、儿茶素(尤其是酯型儿茶素)
关键词:
红茶 湿热后处理 风味品质 效果评价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姜昊
对用相同鲜叶加工成8种名优绿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名茶间差异较大。未经揉捻的名茶茶多酚含量高于经过揉捻的名茶;扁形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高于其它名茶。叶绿素分析表明,各名茶间Chla、Pya的差异较大,其次是Chlb,而Cdb、Cda、Pyb的差异较小。凡经揉捻的名茶Chla的含量低于未经揉捻的名茶(龙井制法的扁形茶例外),而Pya的含量则相反。
关键词:
名优绿茶 加工工艺 品质成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燕芬 魏成熙 何嵩涛 姜金仲 周国兰 俞迎春
为给茶树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以开花期福鼎大白茶花为材料,研究自然摊晾阴干、恒温箱烘干、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蒸汽杀青+恒温箱烘干、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和微波杀青+圆斗茶叶烘干机烘干6种加工方法对其制品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加工工艺对茶树花主要生化成分和感观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大部分加工工艺对含水率、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达极显著;咖啡碱含量除自然摊晾阴干法对其影响达极显著外,其余加工方法的影响均不显著;自然摊晾阴干和恒温箱烘干对总灰分含量的影响与其余加工方法的差异达极显著。②微波杀青+恒温箱烘干和圆斗茶叶...
关键词:
茶树花 加工工艺 生化成分 感观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戴宇樵 吕才有 何鲁南 易超 刘学艳 黄雯 陈加敏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的超高相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探究云南大叶种‘云抗10号’晒青茶加工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发现影响晒青茶品质形成的标志性代谢物,并进一步研究这些物质的变化路径,为了解云南晒青茶品质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在制作‘云抗10号’晒青茶过程中,取‘云抗10号’鲜叶、揉捻叶、晒青叶各3组。样品经预处理后,运用LC-MS检测3组样品中的代谢产物,利用质谱数据库对其定性。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3组样品检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PLS-DA方法筛选差异显著的代谢物。【结果】建立了‘云抗10号’鲜叶、揉捻叶和晒青叶的代谢物谱的LC/MS分析方法,将代谢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将3组样品聚类区分。并用LC-MS技术对‘云抗10号’晒青茶及在制茶进行检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在鲜叶、揉捻叶、晒青叶之间发现差异代谢物701种,揉捻叶与鲜叶的差异显著代谢物116种,晒青叶与鲜叶的差异显著代谢物158种,晒青叶与揉捻叶的差异显著代谢物48种。比对KEGG与MWDB数据库分析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代谢、多酚物质代谢等代谢途径有关。【结论】利用LC-MS技术可以有效地对鲜叶组、揉捻叶组与晒青叶组进行区分,证明代谢组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晒青毛茶在加工过程中内含代谢物的化学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的晒青毛茶品质形成关键代谢物,可为晒青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伟丽 肖文军 邓克尼
为探明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 ,采用相同鲜叶原料 ,同时加工成六类茶样 ,分别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 .结果表明 ,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以绿茶中最高 ,红茶中最低 .氨基酸、黄酮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 ,则以白茶中含量最多 ,红茶中最少 .这些差异与加工过程中影响生化成分变化的机制有关 .认为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作为中国茶叶分类的依据比较合理 .为有效利用茶叶中的营养、保健成分 ,饮用白茶和绿茶最好 ,红茶不及青茶 (乌龙茶 )和黄茶 ;若加工液体茶饮料 ,采用各类茶的在制品为原料最佳
关键词:
茶 加工工艺 生化成分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仲溪 王坤波 高代珍 刘德华 简伯华
通过不同干燥工艺技术处理和沱茶生化品质成分分析,探索了干燥工艺技术对沱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温度对沱茶水分散失速度不同,不同重量规格的沱茶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水分散失也不同。沱茶(100g)在40℃、60℃干燥,多酚类、咖啡碱、儿茶素总量、EGC、EGCG、GCG、ECG儿茶素组分物质含量及酚/氨比值比在80℃、100℃干燥均要低,但氨基酸总量在40℃、60℃干燥比80℃、100℃干燥要高;不同干燥温度对沱茶色泽物质的形成存在差异,低温干燥(40—60℃),有利于沱茶色泽物质由绿变黄转化;内质感官审评以40℃、60℃优于80℃、100℃的沱茶。故低温长时干燥则有利于沱茶滋味和色泽物质...
关键词:
沱茶 干燥工艺 品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玉琼 曾维超 孟燕 向班贵
采用传统加工和新加工的方法测定了藤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成分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加工的进程,黄酮、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传统工艺加工过程黄酮和叶绿素破坏量较大,不利于活性成分的保留和色泽品质的形成,藤茶茶汤黄暗、香味浓浊。藤茶新工艺比传统工艺更有利于品质的形成,加工出的藤茶有效成分保留较多,色绿、香高、味醇。
关键词:
藤茶 加工 化学成分 品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贝贝 艾仄宜 曲凤风 余志 陈玉琼 倪德江
在萎凋过程利用黄光照射茶叶,分析黄光处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光照射处理对红茶的外形和汤色品质影响较小,香气和滋味品质显著提高,香气的甜度以及滋味的鲜爽度和甜度显著提高。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除多酚和可溶性糖外,黄光处理对红茶的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和香气成分的影响较显著。红茶经过黄光处理后,其儿茶素总量提高21.6%、茶黄素含量提高17.6%、氨基酸含量提高6.8%,香气总量增加21.7%,而醛酮类和烷烯烃类变化较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