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65)
2023(3032)
2022(2650)
2021(2609)
2020(2200)
2019(4817)
2018(4639)
2017(8244)
2016(4722)
2015(5231)
2014(5416)
2013(5223)
2012(5149)
2011(4811)
2010(4824)
2009(4203)
2008(4165)
2007(3646)
2006(3250)
2005(3129)
作者
(16128)
(13552)
(13474)
(12841)
(8509)
(6629)
(6048)
(5426)
(5124)
(4834)
(4776)
(4560)
(4552)
(4489)
(4367)
(4174)
(4139)
(4032)
(3944)
(3937)
(3617)
(3465)
(3339)
(3164)
(3154)
(3103)
(3016)
(2954)
(2870)
(2745)
学科
(14910)
经济(14862)
管理(13421)
(10096)
(8291)
企业(8291)
(5956)
(5881)
方法(5386)
中国(4776)
(4774)
数学(4605)
(4545)
数学方法(4521)
环境(4139)
(3681)
(3562)
银行(3546)
(3467)
(3409)
(3302)
金融(3302)
(3160)
制度(3127)
业经(3108)
体制(3085)
资源(3050)
地方(3044)
生态(2973)
(2692)
机构
大学(69243)
学院(68322)
研究(28834)
(24368)
经济(23764)
管理(21798)
中国(21373)
科学(20255)
理学(18587)
理学院(18250)
(17975)
管理学(17708)
管理学院(17577)
(16300)
(15367)
研究所(15016)
农业(14293)
业大(13708)
(12634)
中心(12627)
(10880)
(10870)
(10749)
北京(9851)
财经(9474)
(9289)
科学院(9166)
师范(9123)
农业大学(9092)
(8927)
基金
项目(48688)
科学(36466)
基金(34622)
(33370)
国家(33149)
研究(30387)
科学基金(26223)
自然(18772)
(18709)
社会(18517)
基金项目(18398)
自然科(18291)
自然科学(18282)
自然科学基金(17936)
社会科(17418)
社会科学(17412)
(16830)
资助(14091)
教育(13282)
重点(11994)
计划(11164)
编号(11015)
科技(10700)
(10320)
(10229)
科研(9911)
(9542)
成果(9218)
创新(9139)
(8799)
期刊
(29091)
经济(29091)
研究(19128)
学报(17735)
(16227)
中国(15845)
科学(14190)
大学(12387)
学学(11958)
农业(10744)
(9894)
管理(7872)
(6927)
金融(6927)
(6239)
教育(5154)
财经(4989)
业大(4959)
林业(4753)
(4429)
(4275)
资源(4206)
经济研究(4157)
业经(4116)
技术(4000)
科技(3962)
农业大学(3927)
问题(3659)
自然(3112)
中国农业(2941)
共检索到1054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红艳  戴晟懋  乐林  王林和  杨文斌  王晶莹  胡小龙  
以低覆盖度(约20%)油蒿群丛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点式自记风速仪,研究行带式配置和随机分布的防风效果。结果表明:1)行带式配置的油蒿群丛的防风效果大于同覆盖度的随机分布的油蒿群丛,行带式配置具有显著的防风效果;2)在灌丛与灌丛之间形成的类似"狭管"流场的局部,有局部提升风速的作用,导致群丛内局部风速大于对照风速,致使随机分布的油蒿群丛内流场结构复杂、变化多样,低覆盖度时,沙地处于半固定、半流动状态,稀疏群丛内同时存在风蚀和积沙现象;3)除去两个极值后,行带式配置的油蒿群丛内平均地表粗糙度是随机配置的4倍,平均摩阻速度是随机配置的1.3倍,说明行带式配置具有显著的防止风蚀、固定流沙的作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宝  丁国栋  吴斌  张宇清  包岩峰  高广磊  石慧书  赵进宏  
通过野外观测,定量研究毛乌素沙地西南缘不同灌木覆盖状态下的防风机理。以沙蒿灌木林地和沙柳灌木林地为研究对象,裸沙地作为对照,用多剖面自计式遥测风速仪连续观测、记录距离地面0.1、0.5、1.0、2.0、3.0、4.0、5.0和6.0 m 8个不同垂直高度位置的风速变化。通过对风速测定结果的统计分析,绘制3种状态下的风速廓线图,并计算风速廓线方程、边界层位移厚度、边界层动量损失厚度和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结果表明:沙蒿灌木林和沙柳灌木林在近地层较裸露沙地有明显的降低风速作用,随着风速增大这种作用逐渐减弱。不同地表覆盖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呈对数减小。当风速较大时,边界层位移厚度比空气动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雪琼  杨文斌  李卫  乌志颜  张丽  王红霞  李向晨  陈学勋  常伟东  彭瑞  
采用根钻法对低覆盖度行带式栽植模式下赤峰杨的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用烘干法对其根质量密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赤峰杨的总平均根长密度在不同土层间变化很大,0.0 40 cm土层为根系主要分布区域,其在总平均根长密度中所占比例高达77.1%;不同径级之间的根长密度差异显著,0.0 0.2 mm径级根系的根长密度最大,可达0.61 cm·cm-3。带间根长密度变化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少而后略有增大的趋势,环境因子影响根系分布,>2.0 mm的粗根根长密度主要分布于带间。低覆盖度行带式配置模式下的赤峰杨吸收根系(2.0 mm)主要分布于...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嘉欣   王惠宁   刘文昊   靳瑰丽   宫珂   韩万强   岳永寰   吴雪儿   马建  
为探究覆盖度变化对植物光谱反射率的影响,实现覆盖度和生物量的高精度反演,以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为对象,通过室内控制试验获取不同覆盖度下植物光谱反射率,采用最大归一法、一阶微分和二阶微分变换分析其反射率变化,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土壤调节型植被指数(SAVI)共4种植被指数对覆盖度与生物量进行反演,探讨反演精度对覆盖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伊犁绢蒿植物种群的冠层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随覆盖度增加逐渐减小,在近红外波段逐渐增加,在680 nm处形成植物特有的红边效应,最大归一化和微分变换突出了植物的光谱特征;光谱反射率差值在可见光波段随覆盖度增加基本稳定;利用植被指数逐级反演覆盖度与生物量时,精度随覆盖度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利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分覆盖度反演时,提高了覆盖度大于20%的伊犁绢蒿种群的数量特征反演精度,且最佳指数为SAVI。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文辉  刘圣恩  林开敏  蔡锰柯  石丽娜  陈梦瑶  
采用盆栽模拟试验,对添加杉木、火力楠、乳源木莲、楠木、木荷5种不同树种凋落叶的盆栽杉木苗土壤的温度与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凋落叶覆盖下1与5 cm土层土壤温度在8时至14时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上升;16时1 cm土层土壤温度均降低,而不同树种凋落叶覆盖下5 cm土层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各异.从8时至16时,不同树种凋落叶覆盖下1与5 cm土层土壤温度的大小顺序分别为:CK>杉木>木荷>楠木>火力楠>乳源木莲、CK>杉木>楠木>木荷>火力楠>乳源木莲.不同树种凋落叶覆盖下1与5 cm土层土壤中,有添加凋落叶覆盖处理土壤的日温差均小于CK;添加凋落叶覆盖的处理中,杉木凋落叶覆盖处理的土壤日...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石晓琪   钟天航   金慧兴   米素娟   韩云华   胡小文   王彦荣   祁海燕   苏瑞东  
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是我国西北荒漠草原乡土草种,在干旱区矿山修复中有巨大应用潜力,但其建植及植被恢复效果极易受干旱区风沙气候影响。本研究在西北干旱区煤矿渣山立地条件下,评估了不同的防风措施(对照,生态棒,草帘,草方格,无纺布+生态棒,草帘+生态棒)对无芒隐子草建植和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防风措施均能够降低矿山风速,其中草方格的地面粗糙度为0.15,防风效应为83%,防风效果最好;草方格、生态棒、生态棒+无纺布处理显著提高无芒隐子草建植初期的建植率(较对照分别提高0.5%、0.6%、0.4%)和密度(较对照分别提高60.4%、55.7%、45.7%);所有防风处理均可显著提高植被盖度,其中无纺布+生态棒处理的植被盖度达到68.4%,较对照组高31.8%。本研究结果显示,草方格和无纺布+生态棒处理可以降低地块的风速、提高无芒隐子草建植率、密度以及植被盖度,对风沙较大的西北干旱矿区植被恢复提供了借鉴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金子皓  王京学  任一凡  张晓  冀晓东  
【目的】刺槐是我国造林常用树种,在黄河入海口地带广泛种植,但该地区易遭受大风侵袭,刺槐由于根系浅容易发生风倒,因此通过合理的林带布置降低林内最大风速,避免林木倒伏,提升刺槐林的防风效应刻不容缓。【方法】该研究以沿海刺槐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向流固耦合技术利用Ansys Workbench平台建立风场与刺槐的计算模型,探讨不同林带结构刺槐林的防风效应。【结果】(1)建立刺槐流固耦合仿真模型,经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模型水平归一化风速误差为13%,垂直归一化风速误差为6%,枝干风振位移相对稳定时误差为7 mm,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精度。(2)模拟试验表明首行刺槐对风速减弱的效果明显,在固定行间距5 m的工况下每增加1行刺槐,风速对比前1行刺槐依次降低0.12v 0、0.07v 0、0.03v 0和0.01v 0 (v 0为林前初始风速)。(3)相邻的两行刺槐随着行间距的增加,整体防风效果逐渐降低,风经过行间距分别为0.4H、0.5H、0.7H、1.0H和1.5H两行刺槐(H为刺槐树高),第2行风速分别比第1行减小0.15v 0、0.12v 0、0.07v 0、0.04v 0和0.01v 0。(4)交错排列的刺槐林防风效果优于方形排列,并且交错排列刺槐分枝的风振振幅更小。【结论】不同的林带结构对刺槐林的防风效应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林带结构的防风效应进行评估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研究结果能够为该地区后续合理造林提供科学支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玄海燕  戴天骄  李鸿渐  郭长青  
金融时间序列数据具有的尖峰厚尾和分布有偏的特征使得以往正态分布的假设通常无法成立,因而需要采用更加符合实际状况的分布。文章使用上证指数的高频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已实现波动率作为已实现测度,比较基于正态分布、t分布和Skewed-t分布下Realized EGARCH模型的拟合情况。结果表明,基于Skewed-t分布下Realized EGARCH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优,但与t分布下的拟合效果相似,正态分布下的拟合效果较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立勇  丁树文  李京  
坡面覆盖黄麻土工布减缓了炎热及冷凉季节的土壤温度的日较差 ,气温变化差异越大 ,盖布所表现的缓和变温的效应便越强。观察 5cm土壤 ,在 4月至 8月早晨 8:0 0 ,盖布使月均温降低 0 .16~ 1.2 9℃ ;9~ 3月则高于光板地 0 .16~ 0 .84℃ ;在中午 14 :0 0 ,盖布小区的土温均低于光板地 ,降温幅度为 0 .35~ 4 .0 7℃。盖布在缩小不同季节最高与最低温度变幅的同时 ,也减少土壤中高于 30℃与低于 5℃的天数和累积量。不同土壤深度的月均土温曲线 ,光板地多为S型 ,盖布处理有弧型。使用 2a后黄麻土工布降解明显 ,但降解物与土壤结合 ,仍具有较强的...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许炜  李卓卓  丁家友  
[目的/意义]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空间分布和地理覆盖对实现公共图书馆全覆盖和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在对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空间分布和地理覆盖的"全覆盖"和"均等化"阐释的基础上,运用GIS工具,以苏州为例计算并分析苏州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空间分布和地理覆盖状况,以此规划今后总分馆的布局。[结果/结论]测算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动态服务荷载和服务半径,可以有效揭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布局的盲区,确定优先建设和发展区域,进一步缩小区域间的服务差异,设定城市覆盖率标准,但还需要因地制宜结合服务对象数量和需求特征,实现科学布局和精准服务,提高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总体效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永来  陈智  孙悦超  王荣莲  
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对秋翻地和作物残茬覆盖农田进行原位测试,探讨作物残茬覆盖农田地表风沙流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作物残茬覆盖农田地表的单位面积输沙量随风速与距地表高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残茬盖度越大,输沙量越小;风沙流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直立残茬高度范围内,在距地表300mm高度内的输沙量占输沙总量的86%以上;在高风速下65%以上盖度的残茬覆盖农田,具有更佳的风沙流截留效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俊萍  左继林  秦健  闫梦  程离  王翰琨  王振丽  胡冬南  
为研究不同覆盖处理对油茶细根时空分布动态的影响,采用微根管(minirhizotron)动态监测技术,以‘长林4号’油茶林为试材,设置了黑地膜、油茶壳、花生秆+稻草、生态膜以及对照(无覆盖)5种处理,对林地0~40 cm土壤剖面的油茶细根进行了为期1 a的观测。结果表明:3月和6—7月为油茶细根的生长高峰期,油茶细根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在黑地膜处理下于3月出现最大值,而在花生秆+稻草处理下于7月出现最大值。花生秆+稻草处理增加了总根尖数、总根长以及根总表面积在10~20 cm土层和20~30 cm土层的比例,生态膜处理增大了细根现存量分布在0~10 cm土层比例。花生秆+稻草处理显著增大油茶细根现存量的作用均体现在每个土层中,生态膜处理对0~10 cm土层的细根现存量促进作用相对其它土层较大,而黑地膜处理对10~40 cm土层的细根现存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0~10 cm土层中的油茶细根直径经4种覆盖处理下都较对照处理有所减小。3月和6—7月是油茶细根生长旺期,花生秆+稻草处理对油茶细根现存量的促进作用最佳,黑地膜次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曹群根  冯世祥  何月祥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8种覆盖物对林地土壤温度的调节和对雷竹林笋期、笋产量及竹林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覆盖物均提高了林地土壤温度,提早了始笋期,延长了产笋期,增加了竹林的笋产量与产值。经综合评定,若糠覆盖为最佳处理,与对照相比,其试验林地表层土壤(0~25cm)温度提高3.83℃,始笋期提早41d,笋期延长40d,产量、产值和纯收益分别增长29.4%、270.3%和310.2%。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于惠  吴玉锋  金毅  牛莉婷  
以河西地区草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长时间序列的MODIS和野外实测数据,探讨了现有的3种植被覆盖度反演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2001–2015年河西地区草地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TVI的经验模型能够在大范围内较好地估算植被覆盖度;河西地区草地生长季植被最大覆盖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植被覆盖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2001–2015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出极显著增加的趋势(P <0.01),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植被恢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退化草地零星分布在马鬃山北部、石羊河流域西部以及祁连山东段地区。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徐丽  彭浩贤  潘萍  欧阳勋志  余枭  章敏  周巧晴  
【目的】分析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利用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兴国县为研究区,利用6期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素二分模型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1988-2019年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1)1988-2019年兴国县植被覆盖度增加,年际植被覆盖度均值由1988年的63.89%增至2019年的79.16%;31 a间植被覆盖度增长区占总面积的72.18%,主要表现为林地、农地面积的增加,减少区占总面积的11.30%,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各级植被覆盖度主要呈现为朝更高级覆盖度进化演变的特征。(2)植被覆盖度呈中部与南部较小,东、西、北部较大的分布特征,其大小总体上与海拔高低较为吻合;31 a间植被覆盖度极度增加区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龙口镇、杰村乡、社富乡等,极度减少区主要在中部的潋江镇和长岗乡。(3)1988-2019年植被覆盖度呈破碎化、异质性、多样性降低、空间分布不均匀的变化趋势,而聚集度呈增大趋势。不同盖度等级下的空间格局表现为极低、低、中、中高植被覆盖斑块异质性减小,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高、极高植被覆盖占优势地位,其形状趋于不规则,极高植被覆盖主要以较为集中的连片形式分布。【结论】兴国县植被覆盖及其空间格局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类型、海拔、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植被空间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图5表2参3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