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72)
2023(4266)
2022(3715)
2021(3418)
2020(2869)
2019(6415)
2018(6406)
2017(11157)
2016(6765)
2015(7844)
2014(7592)
2013(7338)
2012(6958)
2011(6544)
2010(6718)
2009(5826)
2008(5742)
2007(5089)
2006(4600)
2005(4184)
作者
(25196)
(21004)
(20997)
(19692)
(13369)
(10402)
(9191)
(8449)
(8139)
(7550)
(7360)
(7140)
(7128)
(7077)
(6948)
(6760)
(6609)
(6349)
(6223)
(6106)
(5786)
(5489)
(5418)
(4987)
(4912)
(4909)
(4771)
(4647)
(4578)
(4546)
学科
(18829)
经济(18801)
管理(12634)
(11843)
(9783)
(8837)
企业(8837)
方法(7677)
数学(6580)
(6512)
数学方法(6433)
理论(6194)
中国(5817)
教育(5108)
教学(4948)
(4472)
农业(4204)
(3924)
业经(3764)
(3544)
地方(3433)
学法(3327)
教学法(3327)
税收(3294)
(3286)
研究(3283)
(3259)
(3201)
贸易(3199)
土地(3184)
机构
大学(95797)
学院(95747)
研究(44314)
科学(34282)
(33301)
中国(29954)
(27930)
农业(27294)
经济(26994)
(26723)
管理(26007)
研究所(25020)
业大(23614)
(23477)
理学(21794)
理学院(21384)
管理学(20505)
管理学院(20389)
中心(18673)
(17883)
农业大学(17237)
(16900)
(16662)
(16314)
技术(15689)
实验(15492)
(15410)
科学院(15372)
北京(14957)
实验室(14841)
基金
项目(70230)
科学(51288)
(47982)
国家(47634)
基金(47461)
研究(42075)
科学基金(36166)
(29302)
自然(28272)
自然科(27583)
自然科学(27568)
自然科学基金(27048)
(26832)
基金项目(24846)
社会(21416)
教育(20849)
资助(20371)
社会科(19982)
社会科学(19972)
计划(18383)
重点(18117)
科技(18067)
编号(16323)
(15374)
(14449)
科研(14411)
(14274)
专项(14243)
(14230)
课题(13805)
期刊
学报(31355)
(31056)
经济(31056)
(29820)
中国(27194)
研究(25794)
科学(23616)
农业(20458)
大学(20411)
学学(19499)
教育(16985)
(12466)
管理(9980)
业大(9695)
(9198)
农业大学(7916)
技术(7787)
林业(7154)
资源(6891)
(6882)
中国农业(6414)
自然(6040)
科技(5855)
(5737)
金融(5737)
职业(5307)
经济研究(5029)
财经(4709)
自然科(4644)
自然科学(4644)
共检索到149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彬  张俊丽  徐学欣  张英华  王云奇  赵姣  王志敏  
为探究超晚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冬小麦的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特征,采用3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型衡水4399;大穗型潍麦8号;中间型济麦22)在黑龙港地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超晚播配合增加播种量,春浇1水可以获得产量为6.438.24t/hm2。在3个品种中,济麦22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品种间产量的差异主要是粒重差异引起的。济麦22较高的千粒重和产量与其较高的开花期穗生物量分配、花后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密切相关。济麦22花前水分的穗干物质生产效率、花后水分的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干物质生产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盈文  艾米拉古丽  王志敏  王彬  张英华  
为研究行距对晚播冬小麦群体物质积累、水分利用的影响,设置行距为12、20、30cm 3个处理,分析不同行距处理的群体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水分消耗参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晚播限水灌溉条件下,适当缩小行距(12cm)可以增加冬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提高群体物质积累和花后物质积累比例;与30cm行距相比,12cm行距能充分利用40~120cm土体内的土壤水分,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19.8~20.4kg/(hm2·mm))。适当缩小行距至12cm可能是提高晚播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学善  李金才  屈会娟  魏凤珍  王成雨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晚播小麦氮素同化积累分配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在晚播期(10-24—10-26)设低(15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高(300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进行了2年大田试验。传统播期(10-10—10-12)为对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旗叶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单茎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转移氮素对籽粒氮素积累的贡献率以及植株的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吸收效率均提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降低。对照播期的低、中密度处理的氮代谢酶活性、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较高,而晚播处理则以中、高密度处理较高。不同播期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永平  王志敏  王璞  赵明  
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小麦群体光合的变化,并突出考察了非叶器官光合性能特征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群体非叶器官面积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随着灌水量增加,群体绿色面积中非叶器官面积比例减小;与旗叶相比,非叶器官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F_v/F_m值、净光合速率均较低,但光合功能期较长,在灌浆后期能保持较高的光合活性;在旗叶节以上器官光合物质对穗粒重的总贡献率中,非叶器官光合贡献的比例占70%~80%,且随灌水量减少而增大。节水高产群体开花后总绿色面积大,其中非叶绿色面积比例高,而单茎叶面积较小,叶层透光好,群体光合速率和WUE均较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薛澄  王朝辉  李富翠  赵护兵  周玲  李小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和覆盖栽培模式对渭北旱塬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测土推荐施氮、顶凌追肥、垄覆沟播、秸秆还田覆盖等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生物量、收获指数、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水分周年变化的影响。【结果】旱地早春追肥使冬小麦增产6%—1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10%,达到12.2—13.6 kg.hm-2.mm-1;"减氮+垄覆沟播"增产达15%—41%,水分利用率提高10%—30%,达到12.2—16.5 kg.hm-2.mm-1。主要原因是,通过测土优化氮肥用量,采用基肥﹕追肥(3﹕1)方式,并与起垄覆膜栽培措施相结合可促进冬小麦利用深层土壤水分,提高冬小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彩绒  田霄鸿  李生秀  
在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关中红油土上, 研究了垄上覆膜集雨保墒和沟内种植栽培方法对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 )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时各处理100~200 cm深土层的水分与播前相比无变化。0~100 cm土层覆膜较未覆膜多保蓄水6.5 mm,有一定集水保水作用。收获时各土层的水分都明显减少。在低氮(75 kg·ha-1)、低密(230万株·ha-1)和高氮(225 kg·ha-1)、高密(280万株·ha-1)2种条件下,覆膜较未覆膜处理平均多耗水34.8 mm,表明小麦明显增强了对深层水分的利用。覆膜集水和施用氮肥有显著增产效果。覆膜后,高氮处理的生物产量与...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金汕  贾永红  孙鹏  刘冲  王欢  罗四维  石书兵  
为探明匀播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选用‘新冬22号’(‘XD 22’)和‘新冬46号’(‘XD 46’)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播种方式设匀播(UN)和常规条播(DR)2个处理,副区施氮量设0(N_0)、150(N_(150))、300(N_(300))、450(N_(450))和600(N_(600))kg/hm~2 5个水平,测定冬小麦分蘖成穗、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干物质转运、分配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单株茎数、成穗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增大;与DR相比,UN小麦单株茎数、成穗数、群体叶面积指数也增大,尤其增大了灌浆期叶面积指数。2)随着施氮量增大;匀播提高了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尤其提高了冠层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3)随着施氮量增大,小麦花前茎鞘、叶片干物质积累量、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植株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均先增大后减小;与DR相比,UN提高小麦植株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穗数、穗粒数和产量,2个品种于N300和N450水平下产量达到最大;在N_0、N_(150)、N_(300)、N_(450)和N_(600)水平下,‘新冬22号’UN比DR分别增产11.79%、5.36%、4.55%、5.24%和8.73%;‘新冬46号’分别增产10.98%、7.07%、14.81%、14.55%和16.10%。综上所述,匀播方式改善了群体结构,提高群体中、下层的光合特性,促进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向籽粒中的转移,进而提高产量,尤其施氮量为300和450kg/hm~2增产效果最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晓维  赵春江  梁振兴  李鸿祥  康书江  王纪华  
研究表明,随着冻、起总水量的增加或减少,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明显增加或减少趋势。叶片随着冻、起总水量的降低,在孕穗期前,向茎秆的物质转移比例增大,孕穗期后,其自身干物质积累比例下降幅度越大,相应地向穗部的物质转移比例也越大;当处理总水量超过900 m3/hm2 时,叶鞘干物质积累比例在春5 叶时最大,而不足900 m3/hm2 时则在春4 叶时最大;茎和穗子的干物质积累比例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不同冻、起水组配对小麦不同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冻、起总水量在600 m3/hm2 以上的条件下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有2 个明显的高峰期:一个是春5 叶期;另一个是子粒形成期。在子粒形成期以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冯广龙  罗远培  杨培岭  
1993~199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进行了冬小麦节水灌溉试验。通过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动态观测表明:供水较多、供水较早的处理,干物质累积总量及根、冠生长量较大。根量最大值出现在开花期,在此之前,根、冠同步增长并呈正相关;之后,由于根系不断衰亡出现负相关关系。土壤水分不足,分配到根系的干物质比例及根冠比(R/S)增大,拔节期及其之前的土体水量对R/S影响较大,之后的对R/S影响很小。冬小麦在扬花与拔节期对水分条件较为敏感,其中扬花水显得更为重要,应特别注意加强扬花、灌浆期水分管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秦欣  刘克  周丽丽  周顺利  鲁来清  王润政  
【目的】定量研究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节水体系的水分周年利用特征。【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在小麦季设不灌水(W0)、拔节水(W1)、拔节水+扬花水(W2)和起身水+孕穗水+扬花水+灌浆水(W4)4个水分处理,进行了两个周期的研究。【结果】(1)小麦产量和周年最高产量两年分别在节水灌溉处理W1和W2获得,玉米产量在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与产量的表现相似,玉米WUE显著高于小麦,并随灌水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周年WUE则在W0或W1处理最高,而后随灌水量的增加显著降低。(2)W4处理的2 m土体土壤水分含量在各个阶段没有明显变化,其它处理则随小麦生育进程而不断降低(即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紫鑫   张玉璐   贾靖   李文璐   赵露迪   孟繁港   盖红梅   徐学欣   赵长星  
为明确不同品种(系)彩色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特征及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关系,筛选出适宜鲁东地区栽培的彩色小麦品种。于2020—2022年2个冬小麦生长季,选用4个紫色小麦品种(系)青研紫麦1号(QYZ-1)、QYZ-2、山农紫麦1号(SNZM1)和农大3753(ND3753),2个蓝色小麦品系20064和20072以及普通白粒小麦品种济麦22(JM22,对照品种)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品种(系)彩色小麦的旗叶SPAD值、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和各农艺性状的稳定性以及产量可持续性。结果表明,各彩色小麦品种产量、千粒质量、开花期叶面积指数、花后SPAD值、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收获指数均低于普通白粒小麦品种济麦22。各彩色小麦品种(系)间比较,紫色小麦QYZ-1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彩色小麦品种(系),单位面积粒数与QYZ-2无显著差异,但其千粒质量显著高于QYZ-2;紫色小麦QYZ-1开花期上三叶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蓝色小麦品系及ND3753,紫色小麦QYZ-1花后旗叶SPAD、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收获指数均高于其余彩色小麦品种(系);与其他品种(系)比较,JM22和QYZ-1各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CV)均较小,彩色小麦间比较,QYZ-1的产量均值和产量可持续性指数(SYI)均较高。另外,相关分析表明,产量分别与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收获指数、旗叶花后28 d SPAD值、开花期全绿叶叶面积指数和千粒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2 a的结果,表明QYZ-1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并维持了较高的花后旗叶SPAD值,花后旗叶的衰老较慢,开花—成熟时间较长,协同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以及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出较高的产量。综上所述,青研紫麦1号产量稳定且可持续性较好,是适宜鲁东地区栽培的彩色小麦品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荆奇  戴廷波  姜东  曹卫星  孙传范  
以 4 0个主栽小麦品种 /品系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干物质与氮素的来源及累积转运过程 ,分析了氮素累积转运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反应。结果表明 ,不同环境下小麦植株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差异明显 ,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基因型 ,植株氮素与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过程有显著的差异。干物质与氮素的再分配是同步进行的 ,籽粒蛋白质含量与花后合成氮素的再分配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 6 375 ) ,而籽粒产量的提高有赖于花后植株氮素吸收合成能力及光合能力的增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美坤  黄琴  李金鹏  王云奇  徐学欣  王志敏  
为探究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冬小麦进一步减灌节水的有效栽培措施,2013—2016年,以石麦15为试材,进行只灌底墒水、生育期不灌溉的贮墒旱作模式(W0)与现行春季灌2水的节水灌溉模式(W2)比较试验,研究2种栽培模式对冬小麦耗水特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W0与W2相比,3年平均产量降低16.6%,主要是因为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库容降低,但千粒重明显增加;2)W0全生育期耗水强度较低,主要是拔节后耗水强度逐渐降低,其总耗水量比W2减少52mm;3)与W2相比,W0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率,开花前较多地利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东  桑晓光  周杰  满建国  谷淑波  王杰  相昌芬  鹿莹  
【目的】揭示不同类型冬小麦氮、硫积累、分配与利用规律及对氮、硫肥反应的差异。【方法】在田间条件下,连续3年先后选用13个高产品种,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冬小麦氮、硫利用效率类型的划分,并在0—20cm土层土壤水解氮含量92.2mg·kg-1、有效硫含量42.4mg·kg-1的地力条件下,研究不同类型冬小麦在不同氮、硫施用量下,氮素和硫素含量、积累量、收获指数、籽粒产量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和硫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冬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与硫素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依据品种间氮素利用效率和硫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将供试品种划分为氮低效硫低效组、氮中效硫中效组和氮高效硫高效组。氮低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天财  查菲娜  马冬云  宋晓  岳艳军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运转及其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花前植株干物质及贮藏氮素运转量均以适宜的低密度处理表现较高,其中干物质运转量以茎鞘最高,氮素运转量以叶片最高;花后植株干物质及贮藏氮素运转量两品种间表现不一致,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花后干物质及贮藏氮素运转量以最低密度的C1(300万株/hm2)处理最高,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则以较高密度的B3(225万株/hm2)处理最高;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花前两品种均以较低密度处理表现较高,花后则以较高密度处理表现较高;贮藏氮素对籽粒氮素贡献率兰考矮早八花前以中间密度处理表现较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