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90)
- 2023(8362)
- 2022(6891)
- 2021(6385)
- 2020(5134)
- 2019(11308)
- 2018(11076)
- 2017(20748)
- 2016(11706)
- 2015(12401)
- 2014(12114)
- 2013(12070)
- 2012(11022)
- 2011(9938)
- 2010(9992)
- 2009(9226)
- 2008(9082)
- 2007(8386)
- 2006(7354)
- 2005(6212)
- 学科
- 济(46808)
- 经济(46756)
- 农(44777)
- 业(39722)
- 农业(29659)
- 管理(27179)
- 企(18763)
- 企业(18763)
- 方法(16799)
- 业经(15513)
- 数学(15408)
- 数学方法(15290)
- 中国(11565)
- 财(10215)
- 贸(10052)
- 贸易(10051)
- 农业经济(9931)
- 制(9918)
- 易(9868)
- 地方(9348)
- 学(9240)
- 发(9023)
- 村(8935)
- 农村(8929)
- 策(7952)
- 技术(7693)
- 发展(7548)
- 展(7537)
- 收入(7460)
- 体(7405)
- 机构
- 学院(166871)
- 大学(160408)
- 济(68454)
- 经济(67219)
- 农(63241)
- 管理(62004)
- 研究(59152)
- 理学(54735)
- 理学院(54168)
- 管理学(53224)
- 管理学院(52979)
- 农业(49268)
- 中国(44655)
- 科学(40724)
- 业大(40510)
- 京(32796)
- 所(32172)
- 农业大学(30968)
- 研究所(29761)
- 中心(27970)
- 财(26566)
- 业(25174)
- 江(25064)
- 省(23855)
- 财经(21473)
- 科学院(21278)
- 经济管理(20839)
- 经(19728)
- 院(19669)
- 北京(19511)
- 基金
- 项目(120056)
- 科学(92394)
- 基金(86467)
- 研究(81045)
- 家(79845)
- 国家(79068)
- 科学基金(65156)
- 社会(52148)
- 省(49625)
- 社会科(49069)
- 社会科学(49052)
- 基金项目(46828)
- 自然(43829)
- 自然科(42798)
- 自然科学(42782)
- 自然科学基金(42042)
- 划(41036)
- 农(34838)
- 教育(34413)
- 资助(33508)
- 编号(32074)
- 发(27413)
- 重点(27091)
- 业(26376)
- 部(25785)
- 创(25425)
- 计划(25368)
- 创新(23790)
- 成果(23552)
- 科技(23515)
共检索到2388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慎举 侯乐新 王绍中
采用5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强筋小麦的播期、基本苗、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等5项农艺措施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及其交互作用;建立了产量、粗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弱化度等7个目标性状的数学模型;实现7 500 kg/hm2以上产量水平、品质指标达国家强筋小麦二级以上标准的最佳农艺措施方案为:播期10月6~7日,基本苗104.8~106.8万/hm2,施氮(N)量294.9~308.0 kg/hm2,施磷(P2O5)量139.2~152.2 kg/hm2,施钾(K2O)量180.1~200.3 kg/hm2;经在同样生态类型区45.9 hm2麦田示范应用...
关键词:
强筋小麦 农艺措施 产量 品质 技术模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竹青 朱旭彤 王维金
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1个小麦品种(系)的10个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受2个独立公因子制约。被确认和命名的公因子是:F1,光合同化因子;F2,产量构成及植株碳、氮营养因子;2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42%。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2个公因子F1,F2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线性关系。以公因子为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将11个品种分为三大类型。不同类型品种F1、F2的大小和相互协调方式不同,直接导致品种(系)产量水平不同。
关键词:
小麦 农艺性状 生理指标 因子分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爱大 蔡金华 温明星 李东升 曲朝喜
为了给江苏淮南地区的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68'为试验材料,设置75、112.5、187.5 kg/hm23个追氮水平和苗期、拔节期、孕穗期3个追氮时期,于2010-2012年研究了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镇麦168'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表明,‘镇麦168'的籽粒产量随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以追氮187.5 kg/hm2时,籽粒产量最高;从苗期到孕穗期,随追氮时期的后移,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拔节期追氮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镇麦168'的公顷穗数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千粒重随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公顷穗数随追氮时期的后移而...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籽粒产量 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淑章 季书勤 王绍中 吕凤荣
试验研究了土壤不同营养状况对强筋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个处理中,土壤长期施用N,P,K等主要营养元素且配合比为1∶1∶1(N120.0kg/hm2,P2O5120.0kg/hm2,K2O120.0kg/hm2)时产量最高为5433.0kg/hm2,不施肥(ck)产量最低为1260.0kg/hm2;蛋白质含量以单施N素(N120.0kg/hm2)时最高达17.00%,N、P元素配合比为1∶1(N60.0kg/hm2,P2O560.0kg/hm2)时蛋白质含量最低为10.53%;蛋白质产量以N、P配合比为3∶1(N180.0kg/hm2,P2O560.0kg/hm2)时最高为6...
关键词:
不同营养 强筋小麦 产量和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俊晔 于振文
在高土壤肥力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和施氮240 kg/hm22个处理,研究了6个强筋冬小麦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施氮与不施氮的条件下,8901和济麦20两个品种均表现为高产、优质和高的氮素利用效率;施氮有利于进一步改善8901小麦的品质,提高济麦20的子粒蛋白质含量。两种处理下,淄麦12亦表现为产量较高,品质较优,但该品种氮素利用效率低,施氮后氮素利用效率进一步下降。烟农15的氮素利用效率亦较低,但施氮后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降低较少,子粒品质得到明显改善。与上述4个品种比较,济南17和烟农19的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居中;施氮后济南17的子粒产量显著提高,但两品种...
关键词:
强筋小麦 品种 产量 品质 氮素利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何斌 张敏 王彦龙 刘颖 马玉寿
为探究发草(Deschampsia cespitosa)适宜播种量、施肥量和行距,本研究采用3因素5水平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种量、磷酸二铵施用量及行距对发草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为发草的实际种子生产和高效原种扩繁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播种量、施肥量及行距处理下,第2年种子产量以播种量22.5kg·hm~(-2),磷酸二铵施用量150.0 kg·hm~(-2),行距30.0 cm的组合模式最高,产量为130.78 kg·hm~(-2)。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种子产量相关性来看,种子产量与穗宽、每生殖枝小穗数、每生殖枝小花数和每生殖枝结实数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穗长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5)。通过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关系模型发现,穗宽、每生殖枝结实数、小花数、小穗数及千粒重对种子产量增益明显。在种植过程中可适当调整栽培技术,增加发草穗宽、每生殖枝结实数和小花数来提高发草种子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喻春莲 帅稼夫 卢建华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小麦籽粒产量与密度、氮肥、MET、481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产量形成的密度、氮肥、调节剂反应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解析求出各因素影响产量的主次关系及相互作用,通过模拟寻优找出产量6375kg/ha以上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化控综合措施为每公顷基本苗224.5~259.5万株,每公顷施氮156~165kg,并配合拔节期喷施多效唑,花期喷施油菜素内酯,每公顷药液用量1500kg。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克明 宋殿珍 张喜文 刘源湘
1988~1990年在山西省屯留试点进行了不同农艺措施对旱地谷子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肥料是影响旱地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品种、密度和播期。
关键词:
旱地,谷子,农艺措施,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犇 任开明 马尚宇 樊永惠 张文静 黄正来
为了选择适合稻茬弱筋小麦高产优质生产的合理施肥模式,以弱筋小麦宁麦13、皖西麦0638为供试品种,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复合肥+尿素(T1)、缓释掺混肥料(T2)、控失肥(T3)、腐殖酸复合肥(T4)、小麦配方肥(T5),在养分供应量相同的条件下,分析对稻茬弱筋小麦干物质分配及转运、灌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掺混肥料与小麦配方肥较常规施肥能显著提高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及比例、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并且提高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延长有效灌浆天数、增加粒质量。缓释掺混肥料、控失肥、腐殖酸肥料、小麦配方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施用缓释掺混肥料和小麦配方肥增产效果显著,显著增加有效穗数及千粒质量,产量分别较常规施肥增产9.27%~24.30%,11.64%~22.98%。缓释掺混肥料2 a间两品种较常规施肥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平均提高23.14%,36.88%,小麦配方肥2 a两品种较常规施肥平均提高36.31%,39.35%。小麦配方肥处理2个供试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均达到国家弱筋小麦标准。综上所述,小麦配方肥可作为试验地区稻茬弱筋小麦高产优质生产的施肥模式之一,或适当降低缓释掺混肥料的施用量作为稻茬弱筋小麦的高产优质生产施肥模式之一。
关键词:
稻茬弱筋小麦 肥料 产量 品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睿 任富平 王哲笃 陈久芳 刘党校
【目的】探讨追施氮肥对中筋小麦小偃2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关中主栽小麦品种小偃22高产调优栽培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5~2006年以小麦品种小偃22为材料,于拔节期和孕穗期追施不同量的氮肥,检测其产量、籽粒品质指标和面粉粉质指标的变化。【结果】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后小偃22平均单产较对照提高13.6%,其中以拔节期施纯氮37.5 kg/hm2+孕穗期施纯氮75 kg/hm2处理增产效果最为显著,较对照净增1 350.5 kg/hm2,增幅达20.8%。追施氮肥处理平均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干面筋含量及出粉率和吸水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依次较对照提高6.6%,9.2%,9.9%,2.3...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季书勤 郭瑞 赵淑章 王汉芳 张德奇
2001~2004年连续4年在大田和池栽2种条件下研究主要栽培措施(氮磷钾、灌水和喷洒杀菌剂)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氮肥运筹以“前轻中重后补充”模式的产量品质俱佳;施用氮肥对强筋小麦的面团稳定时间有明显的正效应,对蛋白质、湿面筋有一定的正效应,尤其在肥力偏低的地块,施氮效果十分明显,而磷、钾肥对几项指标都有一定负效应;强筋小麦的品质指标有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产量和品质俱佳又节水的处理为小麦生育中期供水即浇拔节期水;喷洒杀菌剂可以显著提高子粒千粒重,喷洒1次杀菌剂对子粒品质无明显影响,喷洒3次子粒的品质有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
小麦 栽培技术 产量 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贾春虹 王璞 戴明宏
为了明确麦秸覆盖方式、降雨量以及氮肥施用量对于麦秸对后茬作物的化感作用的影响,以探讨耕作措施对消除麦秸对玉米的不良影响的作用,分别采用温室和田间试验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玉米不同品种对麦秸长度和覆盖量的互作的反应有显著差异,农大108表现出更强的抵抗化感作用的能力。降雨量与麦秸还田方式的互作对玉米生长有极显著的影响。常规麦秸覆盖水平下(4 500 kg/hm2)施用纯氮90 kg/hm2可以减弱化感作用对玉米出苗率、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干重的影响。
关键词:
生化互作 玉米品种 麦秸 耕作措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汤一卒 江华山 徐克芳 翟虎渠
在试验处理范围的大田施氮量与烤烟产量显著正相关,密度与产量正相关;高氮水平下以较少留叶数具产量优势,低氮水平下适当多留叶具产量优势,现蕾或现蕾前打顶处理产量高于开花打顶。单叶重与烤烟产量显著正相关,是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施氮、打顶留叶、密度等处理通过影响不同叶层的单叶面积和比叶重而提高或降低单叶重。
关键词:
烤烟 施肥 打顶 产量 单叶重 有效叶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波 殷寿安 胡万里 付斌 段宗颜 陈拾华
研究表明,不同农艺措施对烟叶的叶面积影响不大,顺坡种植与横坡种植相比较,烤烟各方面农艺指标都比横坡种植的差,但是后期烟叶落黄较好。秸秆处理的烤烟,移栽30 d表现出缺氮现象,烤烟移栽90 d,秸秆处理烟叶的叶绿素含量高于不施用秸秆处理的,不同部位烟叶的叶绿素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为上部>中部>下部。
关键词:
农业措施 烤烟 坡耕地 农艺性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志伟 黄锦 李菊湘 陈向东 杨兆才 王增明 程加省 杨金华 张艳芬 于亚雄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和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云麦53为材料,于2011~2012年度在云南3个生态试验点研究了氮磷钾肥施用方式对小麦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易门点产量和千粒重外,磷钾肥不同施用方式在各生态点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株高及穗长等性状影响差异未达显著水平。除弥勒点穗长外,氮肥不同施用方式在各生态点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株高及穗长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考虑产量因素,本试验云麦53在云南地区选择适量磷钾肥施用时,采用N种+分+拔施用方式可实现高产或超高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