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71)
2023(11014)
2022(9153)
2021(8321)
2020(6981)
2019(15297)
2018(14880)
2017(28149)
2016(15733)
2015(17055)
2014(16558)
2013(16388)
2012(15234)
2011(13786)
2010(13882)
2009(12884)
2008(12807)
2007(11737)
2006(10501)
2005(9201)
作者
(49683)
(42016)
(41542)
(39102)
(25914)
(20371)
(18556)
(16511)
(16078)
(14592)
(14465)
(13895)
(13376)
(13190)
(12997)
(12946)
(12784)
(12289)
(11991)
(11906)
(10855)
(10379)
(10039)
(9750)
(9687)
(9443)
(9273)
(9200)
(8612)
(8528)
学科
(61524)
经济(61450)
(51376)
(45657)
管理(37432)
农业(30208)
(27773)
企业(27773)
方法(24900)
数学(22636)
数学方法(22438)
业经(18284)
中国(18046)
(14934)
(14769)
(14018)
(12816)
贸易(12813)
(12564)
(12290)
银行(12230)
(11626)
地方(11241)
(11053)
保险(10962)
(10563)
金融(10563)
(10306)
(10169)
农业经济(10149)
机构
学院(224894)
大学(221227)
(91716)
经济(89940)
管理(82270)
研究(80816)
(72027)
理学(71246)
理学院(70464)
管理学(69080)
管理学院(68739)
中国(65147)
农业(56390)
科学(54562)
业大(48624)
(46520)
(43871)
研究所(40359)
(40131)
中心(37781)
农业大学(35358)
(34663)
财经(31723)
(30139)
(29336)
(29133)
北京(28674)
(28163)
经济学(27295)
科学院(27188)
基金
项目(157415)
科学(121727)
基金(114561)
研究(105628)
(105146)
国家(104185)
科学基金(86476)
社会(67609)
社会科(63668)
社会科学(63646)
(62950)
基金项目(60983)
自然(58939)
自然科(57588)
自然科学(57566)
自然科学基金(56584)
(53150)
资助(46177)
教育(46052)
编号(40977)
(38261)
重点(35888)
(34528)
(33951)
(32794)
计划(32686)
(31850)
科研(31185)
成果(31030)
创新(30761)
期刊
(103176)
经济(103176)
(74572)
研究(61657)
农业(50280)
学报(49898)
中国(47034)
科学(41596)
大学(36896)
学学(35899)
(28549)
(27835)
金融(27835)
管理(25145)
(24670)
业经(23040)
教育(16044)
业大(16006)
技术(15771)
(15220)
财经(15064)
问题(14785)
经济研究(14705)
农村(13945)
(13945)
农业大学(13911)
农业经济(13509)
(12772)
世界(12250)
科技(12037)
共检索到334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申军强  刘宏斌  胡万里  翟丽梅  雷宝坤  
为探求能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并降低农田面源氮素污染的农艺措施,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洱海流域不同农艺措施对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覆盖和增施有机肥能明显提高耕层土壤中>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分别达82.31%和81.1%,平均比习惯施肥(79.00%)和空白处理(76.53%)提高了4.19%和5.97%;两者均能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使耕层土壤中C/N比值明显提高;免耕覆盖和有机倍增处理的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显著高于习惯施肥,分别提高了28.20%和28.68%;两者的微生物量碳(MBC)含量较习惯施肥分别增加了74....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章文  马燕  唐亚  黄成敏  
通过对位于金沙江下游流域的四川省宁南县马桑坪15个坡耕地径流小区采取13 a水土保持措施(植物篱、坡改梯)后的土壤与对照(坡耕地)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差异分析,研究长期水土保持措施对坡耕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植物篱措施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有机质的提高幅度为12%~20%;全氮提高的幅度为34%~65%;水解性氮提高的幅度为34%~44%。但坡改梯后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性氮较之对照并无显著提高。同时,植物篱处理13a后,植物篱带上、中、下各部位的土壤养分差异不显著,表明植物篱改造后的坡耕地已达到稳定时期。长期试验表明植物篱...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鹏  张玉龙  任琳  王伟承  姬景红  
在探讨渗灌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对土壤氮素形态及其数量剖面分布的影响基础上,评价灌水指标,合理调控土壤水分状况。分层采集连续7年用渗灌灌溉的保护地0~60cm层次土壤样品,测定有机质、全氮及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含量。结果表明:10,16,25,40,63kPa5个处理0~60cm剖面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2.83~17.18g.kg-1范围内变化,其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迅速下降趋势,在0~10cm土层,40kPa处理和63kPa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其他3个处理;30~40cm土层,10kPa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22~1.70g.kg-1,其含量剖面分布呈...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玲  张杨珠  周卫军  周清  曾希柏  夏海螯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测定,研究了湖南省土肥站1986年冬季在全省各地建立的、持续了18年的6个土壤肥力与施肥效益,监测长期定位试验点中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有机质、氮素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全面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的含量;NP、NK、NPK各化肥处理的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处于同一水平,施用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有效途径,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959**)。各施肥区的产量比CK处理显著增加,OM60和OM30处理平均比CK处理增产106.2%和108.5%,且两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宁乡、临澧两试验点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旭东  张一平  吕家珑  樊小林  
:以 2 1年长期定位试验土样为材料 ,对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氧化稳定性 ,胡敏酸的能态、结构及级分组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与试验前土壤有机质相比 ,长期不施肥土壤有机质下降 1 .0 4 g/kg;秸秆加休闲处理 ,有机质含量减少 0 .48g/kg;长期单施化肥基本可以维持土壤有机质水平 ;长期施用有机肥 ,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平 ,比试验前土壤增加1 .1 7~ 2 .85g/kg。与无肥处理相比 ,施用有机肥使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降低 ,而化肥、休闲处理则使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升高。胡敏酸能态高低顺序是厩肥 >秸秆 >无肥 >化肥 >休闲。与定位 1 0年时相比 ,各处理...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婷  荀卫兵  张瑞福  
土壤耕地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其质量分数与不同施肥机制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长期施用含氮化肥会导致土壤pH值下降,而配施有机肥能够有效缓解土壤酸化、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增加作物产量。以安徽省阜阳市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通过研究6种不同施肥模式(不施肥,单施化肥,有机肥+化肥,化肥+秸秆,有机肥+化肥+秸秆,有机无机复合肥)下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演变规律以及作物产量与土壤有机质之间的关系,提出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和增加作物产量的最优培肥措施。结果表明:北方旱地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晓娟  廖超英  刘莉丽  孙长忠  吕丽霞  孙文艳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沙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及当地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05在毛乌素沙地,选择海拔、坡向、坡度相近的30年踏郎、30年花棒、30年花棒×踏郎、40年樟子松、15年河北杨、20年杏树林地为研究对象,以流沙地为对照,对7块样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通过最小显著差异法(LSD)评价样地之间有机质含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显著性。【结果】在林龄相同的情况下,花棒×踏郎0~5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生物学指标均高于纯林;河北杨0~5cm土层土壤细菌数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鲍丽然  周皎  李瑜  贾中民  
【目的】深入认识重庆西北部丘陵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机质空间变异和基于土地利用类型修正的空间插值研究。【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6.26 g/kg,属中等偏下水平;变异系数为33.8%,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合川区整体偏低。【结论】土壤有机质具有中等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变异性受结构因素(地形坡度、土壤类型)和随机因素(土地利用类型、耕作措施等)影响,土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永林  袁锋明  姚造华  
通过对北京褐潮土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10年定位微区试验的调查分析表明:在土壤肥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施用氮、磷、钾化肥及氮磷钾化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具有显著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并较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有机物料施用量的增加,效果更为明显。有机物料效果以有机肥最佳,其次为小麦秸秆,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效果与单一施化肥相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江叶枫  孙凯  郭熙  叶英聪  饶磊  李伟峰  李婕  王澜珂  
研究不同侵蚀程度下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对指导耕地利用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江西省兴国县耕地土壤有机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侵蚀程度下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侵蚀程度的加深,兴国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不同侵蚀程度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P剧烈侵蚀(37.78%)>重度侵蚀(34.88%)>极强度侵蚀(34.44%)>无明显侵蚀(34.38%)>轻微侵蚀(28.91%)。在无明显侵蚀和轻微侵蚀时,高程和剖面构型是影响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主要因子。在中度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玖燃  丁红利  任豫霜  张磊  
选取采集于国内17个省(区)的不同利用方式下的85个土样为研究对象,定量添加玉米(Zea mays)秸秆置于相同温度培养90d,分析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含量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后,不同用地的SOM变化存在较大差异,63.5%的土壤样品的SOM增加,36.5%的减少;SOM含量相对变化率与其初始SOM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林地>菜地>粮食旱耕地,真菌>放线菌>细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分析显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霍颖  张杰  王美超  姚允聪  
【目的】探讨多年行间种草对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效应。【方法】在北京市大兴区20年生‘黄金梨’[Pyrus pyrifolia(Burm.f.).cv.Nakai](5 m×6 m)种植园,设置间作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清耕种植(CK)3个处理,于种植后第3和第4年分别测定果园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分析土壤有机质与矿质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梨园多年种植白三叶和黑麦草均能增加土壤各层次的有机质、有机碳含量,调节土壤的碳氮比;提高土壤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越  罗志军  赵杰  江春燕  冉凤维  
【目的】研究土壤有机质中不同侵蚀程度与各类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对于农业发展和土地地力保护有着深远意义。【方法】以江西省崇义县为研究对象,从侵蚀程度和土壤有机质两方面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与空间变异。【结果】崇义县的土壤有机质随着侵蚀程度的加深而呈下降趋势。不同侵蚀程度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P轻微侵蚀(34.01%)>重度侵蚀(33.83%)>中度侵蚀(33.66%)>极强度侵蚀(19.67%)。【结论】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地形因子中坡度和高程是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明显的正相关系;土壤结构性因子中成土母质和土壤结构与土壤有机质有明显的正相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姜桂英  张玉军  魏喜  张东旭  刘世亮  柳开楼  黄绍敏  申凤敏  
【目的】比较长期施肥定位站点的土壤有机质红外光谱,旨在探究不同碳饱和程度下土壤有机质光谱特征。【方法】基于进贤红壤和原阳潮土长期定位试验站典型施肥处理,利用碳饱和公式计算两个站点不同处理的碳饱和水平,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官能团特征,分析不同站点不同处理间有机碳饱和特征及光谱特征。【结果】原阳潮土的土壤有机碳年变化率与碳投入之间呈线性关系,但进贤红壤则呈"曲线"关系。进贤红壤的碳饱和亏缺度(saturation deficit,SD)为0.118—0.413,显著小于原阳潮土的0.462—0.616。进贤红壤和原阳潮土的处理中含有相同的官能团:芳香类碳(1 636 cm~(-1),695 cm~(-1)),脂肪族碳(3 000—2 850 cm~(-1),1 455 cm~(-1)),碳水化合物或多糖类(1 080 cm~(-1),1 033 cm~(-1)或1 034 cm~(-1)),有机态硅类(1 100—1 008 cm~(-1),526cm~(-1),795 cm~(-1),778 cm~(-1),470 cm~(-1))。进贤红壤的芳香族、脂肪族和硅类特征峰的吸收强度明显高于原阳潮土的偏施肥处理;而原阳潮土偏施肥和有机肥处理的羧基类、烷烃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特征峰的吸收强度明显高于进贤红壤有机肥处理。综合分析两个站点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透光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对于原阳潮土,进贤红壤各处理碳投入、土壤黏粒含量和铁铝氧化物含量均较高,且进贤为水田双季稻轮作制度,水分管理措施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结论】综合两站点的土壤有机碳年变化率与碳投入关系以及碳亏缺度显示进贤红壤有机碳已经趋于饱和,而原阳潮土则还距碳饱和较远。两站点的红外光谱特征表明进贤红壤以芳香族、脂肪族和硅类等难分解惰性官能团为主,而原阳潮土则以羧基类、烷烃类和碳水化合物类易分解官能团为主。红外光谱透光率水平可以半定量土壤有机质官能团。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前兵  杨玲  张旺锋  罗宏海  张亚黎  王进  
目的探讨干旱区绿洲棉田农艺措施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微生物量碳含量(MBC)的影响,揭示农艺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为干旱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以膜下滴灌和常规漫灌2种灌溉方式为主区,秸秆还田与秸秆不还田2种处理为裂区,4种施肥处理:单施有机肥(为腐熟鸡粪,OM)、单施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K+OM)和不施肥(CK)为裂裂区。于棉花出苗后开始测定土壤异氧呼吸强度,并于每年棉花收获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和分析不同农艺措施下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含量。结果干旱区绿洲棉田不同农艺措施两两交互及3种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