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37)
2023(12775)
2022(10764)
2021(9813)
2020(8293)
2019(18983)
2018(18713)
2017(35505)
2016(20181)
2015(22426)
2014(22378)
2013(22571)
2012(20911)
2011(18909)
2010(19128)
2009(17682)
2008(17957)
2007(16809)
2006(14780)
2005(13091)
作者
(62597)
(52940)
(52293)
(49665)
(32903)
(25501)
(23588)
(21010)
(19626)
(18701)
(18090)
(17369)
(16855)
(16654)
(16560)
(16446)
(16103)
(15483)
(15255)
(15049)
(13759)
(13008)
(12860)
(12193)
(12109)
(11921)
(11771)
(11644)
(10843)
(10822)
学科
(80720)
经济(80641)
(65503)
管理(63505)
(46991)
(44827)
企业(44827)
方法(34642)
农业(30857)
数学(30343)
数学方法(30106)
(23171)
业经(21815)
中国(19499)
(18931)
(17561)
环境(16094)
(15942)
贸易(15940)
地方(15664)
(15550)
(14727)
财务(14694)
财务管理(14655)
企业财务(13827)
(13370)
(13315)
银行(13250)
(13182)
(12432)
机构
学院(291104)
大学(287157)
(116659)
经济(114112)
管理(112150)
研究(99177)
理学(95415)
理学院(94345)
管理学(92816)
管理学院(92277)
(79270)
中国(77891)
科学(66058)
农业(62148)
(60587)
业大(56818)
(53453)
(52789)
研究所(48880)
中心(47512)
(45969)
财经(41080)
农业大学(38915)
北京(37327)
(37325)
(36983)
(35862)
(35170)
师范(34649)
(34243)
基金
项目(195432)
科学(150614)
基金(140076)
研究(135350)
(125986)
国家(124867)
科学基金(104200)
社会(84377)
社会科(79646)
社会科学(79613)
(79061)
基金项目(75597)
自然(69994)
自然科(68291)
自然科学(68264)
自然科学基金(67047)
(66218)
教育(60072)
资助(55836)
编号(54572)
重点(44385)
(43057)
成果(42403)
(42356)
(41282)
(40583)
计划(39337)
科研(38557)
创新(38057)
(37661)
期刊
(134551)
经济(134551)
(79374)
研究(76085)
中国(58993)
学报(57353)
农业(53185)
科学(49393)
(42588)
大学(41911)
学学(40377)
管理(37846)
(28967)
金融(28967)
(28637)
业经(27890)
技术(23399)
教育(22552)
财经(19711)
问题(18966)
经济研究(18588)
(18316)
(16902)
业大(16457)
技术经济(15074)
资源(14839)
农村(14824)
(14824)
科技(14572)
农业大学(14297)
共检索到4332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寒冰  金晓斌  杨绪红  徐伟义  周寅康  
农田土壤作为碳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排放核算是当前的研究重点。为有效识别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提高区域农田碳排放核算的可靠性,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Meta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施肥、免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效果,并引入土壤类型、作物等变量,分区建立各影响因素对农田土壤碳排放强度影响的统计分析模型。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免耕相比,施化肥、增施有机肥、传统耕作将增大土壤碳排放强度,合并效应值分别为0.62、0.64和0.23;不采用秸秆还田将降低土壤碳排放强度,合并效应值为-0.17。模拟结果显示,各变量系数与Meta分析结果相一致,并通过累计概率的正态性检验。建立分区函数模型可为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和不同管理措施下针对性开展农田土壤碳排放核算提供参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冬梅  池宝亮  黄学芳  张健  
试验研究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旱地玉米的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秸秆整秆全覆盖、微孔地膜覆盖较秸秆粉碎还田和常规种植能提高土壤水分,增加降水的入渗深度,减少土壤耗水量,其顺序为秸秆整秆全覆盖>微孔地膜覆盖>秸秆粉碎还田>常规种植。受基础土壤水分不同和降雨较少的影响,玉米生育前期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土壤水分差异不大,8月份充足的降水后,各措施充分显示了其蓄水保墒的作用,其中,9月份秸秆整秆全覆盖0~120 cm土壤贮水量为248.2 mm,较常规种植增加32.1 mm;降水入渗深度为120 cm,较常规种植增加25 cm。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凑贵  李成芳  展茗  汪金平  
稻田土壤是最重要碳库之一,农田管理措施影响着稻田土壤碳排放。本文综合论述了本课题组过去几年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内外其它相关研究,分析和讨论稻田养鸭、灌溉方式、氮肥施用和耕作措施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指出,稻田养鸭有效降低稻田温室效应,间歇灌溉降低CH4排放,施氮肥不影响土壤碳排放,而免耕有效降低土壤碳排放。由于土壤碳排放的复杂性、生物物理环境的异质性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及其相互之间的多重影响和综合作用,进一步研究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稻田土壤碳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对于取得降低土壤碳排放的有效技术、方法和措施,正确估算和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及其对大气CO2浓度变化的贡献提供科学依...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文倩  赵锦  杨晓光  
为探究东北水热资源限制下春玉米农田保护性耕作的合理推广,本研究基于44篇已发表文献中的2 705对数据,应用Meta分析方法比较4种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SM、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M和深松SN)与传统耕作CK下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差异,并探讨不同因素对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对生长季内的玉米农田有增湿降温的效应,土壤含水量提升5.93%和土壤温度降低2.93%;土壤含水量增加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SM>NM>SN>NT;土壤温度在SM、NT下显著降温,NM、SN显著增温,但NM增温幅度仅为0.006%。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在各亚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部分亚组内土壤含水量有显著性差异,显著性依次为:土壤质地>土层深度>生育期>年均气温>年降雨量>秸秆覆盖量,土壤温度仅在秸秆覆盖量亚组内有显著性差异。此外,覆盖(3 000,6 000]kg/hm~2秸秆时,蓄水保墒效果最佳。综上,在年均气温[0,10]℃的东北春玉米可种植区实施4种保护性耕作均有显著的增湿降温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悦  郭李萍  谢立勇  黄树青  徐玉秀  赵迅  
【目的】研究与探索不同农作管理措施对东北农业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为东北地区高产高效低碳农业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不同农作管理措施能够影响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未来变化,该研究基于东北地区4个长期定位试验站点(黑龙江省哈尔滨站点、吉林省公主岭站点、吉林省德惠站点、辽宁省沈阳站点)的试验数据,用站点的实测作物产量和SOC双标准对DAYCENT模型进行校验。DAYCENT模型调整的相关参数包括作物参数、耕作方式参数、施肥参数、收获参数和有机肥参数等,在对所选试验站点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校验后,利用已校验的各项参数,对模型模拟情况进行验证,发现模型模拟值...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苏永中  杨荣  杨晓  范桂萍  
【目的】通过在黑河流域中游边缘绿洲新垦沙地农田安排的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不同覆盖耕作管理和种植方式对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的短期影响,为新垦荒漠砂质农田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和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不同处理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有机碳不同组分包括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热水浸提有机碳(HW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结果】不同施肥措施6年后,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耕层(0—20 cm)SOC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32.1%—98.7%和1.5%—40.9%,以高量单施有机肥处理增幅最大,但单施高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蔡岸冬  张文菊  杨品品  韩天富  徐明岗  
【目的】施肥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探讨施肥对不同利用类型与种植制度下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程度,对于深刻认识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可持续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已公开发表文献数据,建立具备相同有机碳分组方法但相对独立的286组数据库。采用数据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定量分析种植制度、利用类型等人为管理及土壤属性(质地)等因素下施肥(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组分的含量,其提高的幅度分别为39.4%和27.7%;且施用(增施或配施)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蔡岸冬  张文菊  杨品品  韩天富  徐明岗  
【目的】施肥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探讨施肥对不同利用类型与种植制度下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程度,对于深刻认识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可持续管理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已公开发表文献数据,建立具备相同有机碳分组方法但相对独立的286组数据库。采用数据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定量分析种植制度、利用类型等人为管理及土壤属性(质地)等因素下施肥(化肥和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组分含量的影响程度。【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矿物结合态组分的含量,其提高的幅度分别为39.4%和27.7%;且施用(增施或配施)有机肥对土壤总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态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沈宏  曹志洪  王志明  
用高锰酸钾氧化法讨论了土壤活性碳库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结果表明:不同农田土壤活性碳含量为049~499mg/g、CPMI为516~165。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CPMI的影响为绿肥(GM)>厩肥(FYM)>FYM+NPK>参考(REF)>NPK>对照(CK);对水稻土为:稻草(RSC)>FYM>FYM+NPK>REF>NPK>CK。黄棕壤GM、FYM和FYM+NPK处理的CPMI分别比REF提高了50%、459%和219%,NPK和CK下降了6%和381%。潮土施肥10年的CPMI与施肥5年相比,FYM和FYM+NPK提高了284%和197%,而NPK和CK下降87%和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林飞燕  吴宜进  王绍强  周蕾  杨风亭  石浩  蔡锦涛  
秸秆还田等农田管理措施能有效地增加土壤碳储量,从而有利于减缓大气CO2浓度的上升趋势。论文基于环境政策综合气候模型(EPIC),采用千烟洲生态试验站和鹰潭生态试验站农田监测场长期观测数据,验证和优化了EPIC模型参数,同时利用1990—2010年江西省气象资料以及土壤清查资料,模拟分析了4种秸秆还田(CR)比例情景下2010—2030年江西省水稻田土壤的固碳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无秸秆还田(CR0%)和秸秆还田25%(CR25%)两种处理下耕作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下降21.3%和6.5%,秸秆还田50%(CR50%)和100%(CR100%)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5.4%和11.9%;相对...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照全  尹力初  周卫军  张杨珠  谢建明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红壤稻田系统不同轮作制度、施肥条件、地下水位状况对晚稻田间杂草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轮作制度下,稻稻冬绿肥的稻田系统中杂草密度最大,为409.8株/m2;在不同施肥处理中,以单施化肥处理的稻田系统中杂草密度最大,为513.7株/m2;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低水位更有利于杂草的生长,杂草密度达到376.6株/m2。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杂草种群组成存在差异,以施肥措施对杂草种群组成影响最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亚林  张旭博  任凤玲  孙楠  徐梦  徐明岗  
【目的】施肥是影响农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的重要因子。探讨在不同利用方式、熟制、土壤pH等条件下长期施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的影响,为农田土壤碳氮管理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0—2019年已发表文献72篇,获得相对独立数据(510组DOC和208组DON),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定量分析不同利用方式、熟制和土壤pH下施肥对DOC和DON含量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DOC和DON含量,其中施有机肥(单施或配施)的提高幅度(60%和93%)是化肥(13%和29%)的4.6倍和3.2倍。不同利用方式下,施肥能显著提高旱地土壤DOC和DON含量,且旱地施用有机肥提升土壤DOC和DON的幅度显著高于水旱轮作。不同熟制比较,一年一熟下施用有机肥后DOC含量提高85%,显著高于一年两熟(38%);不同pH土壤比较,碱性土壤(pH>7.5)上施用有机肥后DOC和DON含量分别提高了85%和162%,显著高于6.5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霞  杜昊辉  王旭东  李军  
以渭北旱塬9 a(2007—2016年)的不同耕作定位试验为对象,研究了在秸秆还田条件下3种连年单一耕作即翻耕(CC)、免耕(NN)、深松(SS)和3种轮耕措施即免耕-深松(NS)、深松-翻耕(SC)、翻耕-免耕(CN)对农田土壤固碳速率(CSE)、碳库管理指数(CPMI)、小麦产量和秸秆还田后表观腐殖化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翻耕(CC)作为参照土样,免耕提高了0~10 cm表层土壤的固碳速率、有机碳(SOC)及其易氧化组分(EOC)的含量,并增加了表层(0~10 cm)土壤的碳库管理指数(CPMI),在>10 cm土层SOC、EOC含量虽有所减少,但提高了有机碳的稳定系数(KOS);深松则提高了表层和35~50 cm土层的SOC、EOC含量、CSE及CPMI,并增加了0~10 cm、35~50 cm土层的EOC/SOC值和10~20 cm土层的KOS;轮耕处理各土层的CSE、SOC和EOC含量均有所增加,且增加了0~10 cm、35~50 cm土层的EOC/SOC值,其中NS和CN轮耕处理各层CPMI都有所增加。深松、免耕和轮耕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和小麦秸秆量,其中NS处理增加幅度最大,分别为14.3%(籽粒)和12.9%(秸秆);进行9 a小麦秸秆还田,免耕、深松和轮耕措施提高了还田秸秆的表观腐殖化系数,其中NS处理的表观腐殖化系数显著高于翻耕处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金  任立军  李晓宇  毕润学  金鑫鑫  虞娜  张玉玲  邹洪涛  张玉龙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CO_2排放特征及碳平衡的影响,为东北地区农田土壤固碳减排和秸秆还田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3种秸秆还田方式:秸秆浅层还田(QH)、秸秆深层还田(SH)和秸秆覆盖还田(FG),无秸秆还田(CK)处理为对照。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仪监测玉米生长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CO_2的排放特征,探讨土壤温度、含水量、pH、微生物量碳及氮磷钾速效养分和全量养分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还田方式下的土壤碳平衡。【结果】在玉米生长季,各处理土壤CO_2排放速率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表现为FG>QH>SH>CK处理,相较于SH处理,FG和QH处理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4.0%和6.4%,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还田方式下土壤CO_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进行单因素模型拟合,均呈二次函数相关关系,且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分别解释68.2%—73.7%和21.3%—82.8%的土壤CO_2排放速率变化,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双因素复合模型能更好地解释土壤CO_2排放速率的变化,解释度达到78.5%—82.8%。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与速效钾、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和pH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碳平衡均为正值,为大气CO_2碳汇。SH处理下土壤碳平衡和固碳潜力显著高于QH、FG处理,提高幅度分别为23.4%、475.7%和7.1%、30.7%(P<0.05),表现出较强的碳汇功能。在两年收获期,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其中SH处理最高,但与QH和FG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固碳减排效应和产量,3种秸秆还田方式相比,秸秆深层还田(SH)是一种较好的还田方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春喜  陈惠婷  马守臣  张令令  王敬婼  邵云  
为了探索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碳氮水的动态变化的影响,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深耕(T1)、深耕+秸秆还田(T2)、浅耕(T3)、浅耕+秸秆还田(T4)4种不同耕作方式处理,对麦田碳储量、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以及作物水氮利用效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在不同时期对土壤碳储量有一定的影响,与播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相比,0~20 cm土层各处理在越冬期有较高的有机碳储量,20~40 cm土层则于拔节期有机碳储量达到最大值,40~60 cm土层除T1处理,其他处理皆为拔节期最大。综合来看,在整个生育期有机碳储量均表现为秸秆还田处理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深耕处理提高了小麦生育前期的土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