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48)
2023(8995)
2022(7616)
2021(6900)
2020(5785)
2019(12929)
2018(12458)
2017(22503)
2016(12880)
2015(14083)
2014(13541)
2013(12997)
2012(11921)
2011(10922)
2010(10849)
2009(9889)
2008(9711)
2007(8527)
2006(7560)
2005(6788)
作者
(41303)
(34296)
(34226)
(32253)
(21761)
(16787)
(15233)
(13443)
(13157)
(12034)
(11924)
(11433)
(11359)
(11046)
(10917)
(10711)
(10567)
(10246)
(9940)
(9854)
(9060)
(8464)
(8362)
(8003)
(7869)
(7653)
(7653)
(7495)
(7084)
(7007)
学科
(44336)
经济(44244)
管理(36528)
(32154)
(25740)
企业(25740)
方法(19659)
数学(17194)
数学方法(16943)
(14571)
(13522)
(13109)
环境(12229)
中国(11974)
(10620)
业经(10477)
(9268)
贸易(9266)
(9047)
农业(8991)
理论(8719)
(8104)
(7884)
财务(7874)
财务管理(7855)
地方(7671)
企业财务(7556)
技术(7545)
(7439)
(7419)
机构
大学(182902)
学院(181688)
研究(68544)
(68225)
经济(66835)
管理(63710)
理学(56001)
理学院(55286)
管理学(53956)
管理学院(53680)
中国(48805)
科学(47740)
(44953)
(39186)
(37301)
业大(36358)
农业(36026)
研究所(34711)
(30659)
中心(29732)
(27398)
(25635)
财经(24666)
北京(24448)
农业大学(23867)
(23161)
(22837)
师范(22660)
(22550)
技术(21220)
基金
项目(132929)
科学(102282)
基金(95929)
(89760)
国家(89044)
研究(87026)
科学基金(73321)
社会(54322)
(52948)
自然(51510)
社会科(51310)
社会科学(51295)
基金项目(51154)
自然科(50223)
自然科学(50201)
自然科学基金(49338)
(46141)
教育(40234)
资助(38835)
编号(32288)
重点(31645)
计划(28729)
(28255)
(28069)
(28046)
科研(26785)
创新(26344)
科技(25847)
成果(24554)
(24379)
期刊
(71552)
经济(71552)
研究(47596)
学报(42971)
(38968)
中国(37721)
科学(35283)
大学(30734)
学学(29566)
农业(26358)
(23088)
管理(21666)
教育(19646)
(14765)
(13637)
金融(13637)
技术(12530)
业大(12409)
财经(12150)
业经(12027)
经济研究(11715)
(11177)
(10375)
农业大学(10209)
科技(10184)
林业(10155)
问题(9573)
资源(9412)
(7287)
中国农业(7253)
共检索到2603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白凯强  韩军军  林庆莹  吴月  王艺  霍元子  何培民  
通过混养生态系统模拟试验研究了紫贻贝(Grateloupia lanceolata)和披针形蜈蚣藻(Mytilus edulis)不同养殖密度组合下的生态混养状况。选取壳长(45.14±3.85)mm的紫贻贝和长度(62.48±7.38)mm的披针形蜈蚣藻,采用5种湿重配比进行混养实验,分别为G1(1∶0)、G2(1∶0.25)、G3(1∶0.5)、G4(1∶1)和G5(1∶2)。每种组合中紫贻贝密度均为0.63 ind·L(-1),而披针形蜈蚣藻密度分别为0 g·L(-1)、1.25 g·L(-1)、2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马占飞  薛素燕  李加琦  于文涵  张媛  张昌盛  王英朴  刘鲁雷  毛玉泽  
为探究海州湾不同养殖区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收获期营养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于2021年1~3月测定了海州湾不同养殖区(H1:离岸1 n mile,H2:离岸3 n mile,H3:离岸7 n mile、H4:离岸13 n mile,H5:离岸21 n mile)水环境理化因子、紫贻贝的条件指数及蛋白质、脂肪、糖原、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分析了水体理化因子与条件指数和营养成分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水温和Chl-a浓度等关键理化因子均有升高趋势,1~3月H1站位紫贻贝的条件指数逐渐增加,H2~H5站位的条件指数均在2月份达到峰值;各站位的紫贻贝总糖含量呈正态分布,于2月达到峰值,其中H4和H5站位总糖含量在3月显著下降(P<0.05),比2月份别降低了62.7%和61.6%;H5站位紫贻贝的氨基酸含量在1月显著高于其他站位(P<0.05),而后在3月显著降为各站位中最低(P<0.05);1~3月各站位紫贻贝外套膜的糖原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而3月份H5站位紫贻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站位。本研究结果表明,紫贻贝的营养物质储备的差异主要与水温和饵料密度有关,离岸养殖更有助于紫贻贝积累营养物质及生长,离岸养殖区紫贻贝性腺成熟早,营养物质积累快,H5站位紫贻贝比近岸站位可提早1个月上市。本研究将为拓展紫贻贝养殖空间、优化养殖布局提供数据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林军  邓明星  章守宇  闫庆  
为获知贻贝浮筏养殖海域表层(3 m)水温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对紫贻贝生长的影响,实测多年枸杞岛贻贝养殖场表层水温,并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分7航次采集紫贻贝样获取体质量、壳长等数据。结果显示,观测期内最高、最低表层水温分别为29.2℃和4.6℃。夏季表层水温日变幅可超过4℃,而春季与秋季低于2℃。紫贻贝体质量与月龄的多项式回归方程为:W=0.000 6m4+0.006 4m3-0.132 6m2+0.859 9m+0.6568(R2=0.999 1)。紫贻贝壳长与月龄的多项式回归方程为:L=0.000 8m4+0.057 7m3-1.099 7m2+7.536 6m+20.044(R2=0.998 9...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陈素文  张文文  郭永坚  朱长波  李俊伟  颉晓勇  陈利雄  
在不同水流和不同光照条件下,分别对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Harv)Yamad果孢子萌发情况展开研究,以期为其苗种生产奠定基础。舌状蜈蚣藻果孢子在附着1 d、15 d后,置于不同水流速度(0、1、1.5、4、7、10、14 cm/s;1.5 cm/s流速由充气控制,其他流速由流水装置控制)培养20 d;舌状蜈蚣藻果孢子附着1 d后,在不同光照周期(6L∶18D、8L∶16D、10L∶14D、12L∶12D、14L∶10D、16L∶8D)和不同光照强度(35、85、135μmol 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书荣  周曦杰  崔潇  章守宇  王凯  
本研究于枸杞岛西北部贻贝筏式养殖区海藻生长繁盛时期采集11种大型海藻,并对每种海藻及其藻栖钩虾、麦秆虫生物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海藻上钩虾种群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且不同海藻上麦秆虫种群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钩虾最高种群密度和最大个体均出现在厚网藻上;麦秆虫最高种群密度出现在殖丝藻上,最大个体则出现在缢基蜈蚣藻上。同时,对于生物量较小的海藻,其藻栖钩虾、麦秆虫种群密度均更高,钩虾体型无显著变化,但麦秆虫体型更小;另外,比表面积值更高的海藻,其钩虾种群密度更高,个体也更大,但麦秆虫种群密度和个体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贻贝筏式养殖生境中不同种类的海藻在藻栖端足目种群特征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的功能角色存在一定差异,而海藻自身多样化的生物特征则可能是该差异形成的内在影响因素。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丁峦  
一群虫子聚餐联谊,很快就口渴难耐,而卖水的地方离得很远,小虫们认为一定要找一位跑得特别快的代表,才能胜任这个任务。大伙儿一致推选蜈蚣为代表,因为它们认为蜈蚣的脚特别多,跑起路来,一定快得像旋风一般。蜈蚣起身出发为大家买汽水,过了好久都没回来。情急之下,螳螂自告奋勇跑去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它一出门,就发现蜈蚣还蹲在门口辛苦地穿着鞋子呢!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们常常会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的能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李锋  葛长字  方建光  毛玉泽  于守团  
在自然变温和水浴恒温的条件下。用3种接种密度培养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 formis,以研究其增殖形式。结果表明,较高接种密度时,扁藻密度始终较高且较早进入平稳期;接种密度相同,恒温下较早进入平稳期。但就所能达到的最大密度而言,变温培养时更高;低密度接种的比生长速率最大,而中等接种密度下的比生长速率最稳定;培养时的比生长速率较高,且比较稳定;增殖模型所反映的和观测结果一致。随着接种密度增加,依赖于初始种群密度的参数a减少,环境容量增加而瞬时增殖速度下降。模型也反映出在相同接种密度条件下,变温培养的环境容量大于恒温培养;恒温时的微藻瞬时增长速度要大于变温时。就(N_t...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吉桥  靳翠丽  张欣  刘革利  
在 10个水族箱 ( 5 3cm× 2 4cm× 2 3cm)中各放养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 4尾 ,混养孔石莼 (Ulvapertusavar) 0、4g、6g、8g和 10g ,采用投饲精养。结果表明 ,孔石莼能有效吸收N、P营养盐 ,提高对虾对饲料中氮的利用率 ( 42 .7%~ 2 12 .9% ) ,水质状况也优于单养对虾。混养的综合养殖指数高于单养对虾。对虾密度为32 0~ 480g·m-3 ,石莼密度为 40 0~ 6 0 0g·m-3 时 ,可以进行免充气养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中盛   贺楚晗   林倩   梁箫   杨金龙  
为了探究生物活性肽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和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实验首先通过紫贻贝肽直接刺激厚壳贻贝稚贝,观察其对稚贝附着的诱导能力;随后选用具有不同诱导能力的海洋细菌海假交替单胞菌和南海雷辛格氏菌,在形成生物被膜过程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紫贻贝肽,分析其对生物被膜形成及膜成分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生物被膜的变化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结果显示,紫贻贝肽可显著诱导稚贝附着,1.0 g/L的紫贻贝肽诱导效果最高,且显著提高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和被膜胞外蛋白含量;10.0 g/L的紫贻贝肽诱导效果最低,且显著降低生物被膜细菌密度和被膜胞外蛋白含量。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紫贻贝肽对细菌生物被膜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生物被膜诱导稚贝附着能力受到影响。综上,紫贻贝肽可以直接诱导厚壳贻贝稚贝附着,也能通过影响海洋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和被膜胞外蛋白含量间接影响厚壳贻贝稚贝附着。本研究可为探究生物活性肽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贻贝稚贝附着阶段的调控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鑫  尹泽慧  刘晓军  李家乐  
为了研究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混养模式净化养殖尾水水体的效果,本实验共设计4个处理组,藻蚌组、蚌组、藻组、空白对照,每组处理重复三次,取鱼类养殖尾水净化。结果显示:藻蚌组、蚌组和藻组对总氮(TN)去除率分别为90.03%、91.96%和89.58%;对总磷(TP)去除率分别为50.89%、26.36%和45.79%,对氨氮(NH~+_4-N)去除率分别为53.77%、34.96%和42.64%;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分别为74.84%、57.75%和80.56%。实验结果表明,单用小球藻和单用蚌对尾水处理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都有局限性。单用小球藻前期对TN、TP和NH~+_4-N去除效果较好,但是随着天数增加,TN、TP和NH~+_4-N浓度也随之增加,小球藻的生长受到了抑制,去除效果变差。单用蚌不论是TN、TP还是NH~+_4-N和COD,都比藻蚌组效果差。所以藻蚌混养模式更能有效处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肖炜  李大宇  邹芝英  祝璟琳  李芳远  佟延南  王德强  杨弘  
为优化鱼虾混养模式,设置不同的罗非鱼(Oreochromis)养殖密度(6 000、8 000和10 000尾/667 m~2),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轮捕轮放,每次每口5 000尾,通过150 d的养殖比较分析罗非鱼生长、血清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结果显示:3个密度下罗非鱼增重率分别为71 194%、69 285%和49 977%,特定生长率分别为4.37%/d、4.36%/d和4.14%/d;10 000尾/667 m~2密度下罗非鱼血清中葡萄糖、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浓度均低于6 000尾/667 m~2和8 000尾/667 m~2密度组,而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含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肝脏免疫基因C-LZM表达量随着养殖密度的上升显著下调,而IL-1β、TNF-α则与之相反,6 000尾/667 m~2密度下罗非鱼肝脏表达水平显著低于10 000尾/667 m~2组。结果表明,高密度养殖下养殖密度对罗非鱼生长、血清代谢、肝脏免疫基因表达影响显著,建议罗非鱼密度不高于8 000尾/667 m~2。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祖祥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水产科技推广站于1985年开始进行对虾塘立体混养贝类(毛蚶)试验,1988~1990年又接受了农业部下达的“虾贝鱼”混养技术研究项目,在6042.8亩虾塘中实施,增盈利617.87万元,成果荣获“七五”全国星火博览会“银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温英  林军  杨冠林  杨伟  唐建江  
基于三维海洋数值模式(Estuarine Coastal Ocean Model, semi-implicit, Ecom-si)对枸杞岛邻近贻贝养殖海域的水动力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在模型动量方程中添加动量损耗项,实现了对贻贝浮筏养殖设施阻流效应的模拟,采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潮位及流速的验证。利用验证良好的数值模型模拟了潮流驱动下养殖设施附生海藻碎屑漂移及沉降。结果表明,贻贝养殖设施及养殖贝串在海表的阻流效应使表层流速降低了约80%,中、下层流速分别降低了约50%和30%,在养殖海域外围因过流面的减小使得养殖场外围的流速有所增大。应用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模块模拟的结果表明,当碎屑质点处于悬浮状态即质点沉降速率(w)为0m/s质点需要约600个小时才能达到36.79%(e~(-1))的沉底率;且无阻流效应时,沉底质点的分布在距养殖区中心9.0~10.5km的区域内,有阻流效应时,质点的沉底范围分布在距养殖区中心7.5~8.5km的区域内。当w大于0m/s时,3种碎屑沉降速度的结果差异不大,大约在80个小时内质点的沉底率达到99%,无阻流效应时质点沉降区域为距养殖区中心10~13.5km的范围内,有阻流效应时质点的沉降范围为距养殖区6.8~12km的区域,大潮期间释放质点沉底范围所示的碎屑生态辐射范围较小潮释放质点广。在不考虑风应力等驱动的条件下,潮致余流是决定碎屑输运路径和沉底位置的主要动力学因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海艳  祝云  徐成东  谢美华  
采用正交实验法对蜈蚣蕨孢子在人工培养基上无污染萌发的条件进行探索,研究不同部位不同浓度的肿柄菊提取液对蜈蚣蕨孢子萌发和假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孢子进行4%次氯酸钠、0.1%升汞消毒8 min,50 mg/L赤霉素1 mL处理2 min,接种于pH值为6的1/2Ms培养基上,效果最好。随着水浸液浓度的升高,肿柄菊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浓度为3%时,不同部位的提取液均使孢子不能萌发。对蜈蚣蕨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的是根水浸液,而对假根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是叶提取液。结论:不同植物、同种植物不同部位的生长对同种化感作用的敏感度不同,同种植物的不同部位对植物不同生长时期的化感作用也不尽相同。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志辉  马杭柯  张培  徐莞媛  孙金秋  阎斌伦  张庆起  高焕  
为探讨不同养殖密度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长、存活以及水体氨氮含量变化规律的影响,设置4个密度梯度(600尾·m~(-3)、900尾·m~(-3)、1 200尾·m~(-3)、1 500尾·m~(-3))对脊尾白虾进行养殖实验,测定脊尾白虾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及水体氨氮含量等指标。结果显示,4个养殖密度(600尾·m~(-3)、900尾·m~(-3)、1 200尾·m~(-3)、1 500尾·m~(-3))条件下水体氨氮含量均值分别为0.61 mg·L~(-1)、0.85 mg·L~(-1)、1.15 mg·L~(-1)、1.49 mg·L~(-1),即随养殖密度升高氨氮含量逐渐增加,且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水体氨氮含量随养殖周期的延长呈现升高的趋势。4个养殖密度(600尾·m~(-3)、900尾·m~(-3)、1 200尾·m~(-3)、1 500尾·m~(-3))条件下脊尾白虾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5.40%、4.55%、4.01%及3.63%,存活率分别为86.11%、86.67%、81.82%及72.22%,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与养殖密度成负相关关系,且两个指标各组之间大部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可为探索脊尾白虾的最适工厂化养殖条件提供理论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