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26)
- 2023(8898)
- 2022(7297)
- 2021(6582)
- 2020(5645)
- 2019(12613)
- 2018(12110)
- 2017(22176)
- 2016(12651)
- 2015(13794)
- 2014(13346)
- 2013(13116)
- 2012(11919)
- 2011(10636)
- 2010(10360)
- 2009(9289)
- 2008(9141)
- 2007(7658)
- 2006(6536)
- 2005(5383)
- 学科
- 济(47802)
- 经济(47743)
- 管理(32843)
- 业(31914)
- 方法(27113)
- 企(25450)
- 企业(25450)
- 数学(25017)
- 数学方法(24618)
- 学(15232)
- 财(13066)
- 农(12197)
- 中国(10768)
- 贸(9526)
- 贸易(9520)
- 业经(9482)
- 易(9276)
- 农业(8518)
- 环境(8022)
- 务(7719)
- 财务(7699)
- 财务管理(7689)
- 技术(7589)
- 企业财务(7341)
- 地方(7178)
- 制(6934)
- 划(6402)
- 和(6309)
- 理论(6129)
- 银(6014)
- 机构
- 大学(180318)
- 学院(179905)
- 济(66602)
- 研究(66174)
- 经济(65407)
- 管理(65224)
- 理学(58437)
- 理学院(57685)
- 管理学(55963)
- 管理学院(55701)
- 科学(50092)
- 农(49478)
- 中国(46614)
- 农业(40047)
- 业大(40002)
- 京(37863)
- 所(37097)
- 研究所(35049)
- 中心(29433)
- 财(27938)
- 农业大学(26773)
- 江(25642)
- 室(24185)
- 院(23890)
- 省(23565)
- 财经(23269)
- 北京(23027)
- 实验(22929)
- 实验室(22040)
- 科学院(21877)
- 基金
- 项目(139310)
- 科学(107639)
- 基金(103091)
- 家(97481)
- 国家(96811)
- 研究(83675)
- 科学基金(80178)
- 自然(58925)
- 自然科(57624)
- 自然科学(57601)
- 自然科学基金(56573)
- 省(55293)
- 基金项目(54797)
- 社会(52801)
- 社会科(50170)
- 社会科学(50157)
- 划(48240)
- 资助(42480)
- 教育(38137)
- 重点(32937)
- 计划(32501)
- 科技(29886)
- 编号(29096)
- 科研(29003)
- 创(28914)
- 发(28864)
- 部(28771)
- 创新(27226)
- 业(25553)
- 专项(24672)
共检索到2410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海韵 田迅 吕广超 韦世杰 黄亮 龙安刚 张琦 陈宇杰 马文静
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养分有效性对入侵植物的生长和入侵性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不同养分水平对少花蒺藜草的影响有助于解析少花蒺藜草的入侵机制,为少花蒺藜草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5种养分处理(标准Hoagland营养液的25%、50%、75%、100%和200%)对少花蒺藜草的表型特征、生物量积累、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少花蒺藜草的株高、有效分蘖数、有效小穗数和总小穗数随着养分的增加而增加,总分蘖数随着养分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5%处理下的叶片数最少,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且其他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少花蒺藜草的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果实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随着养分的增加而增加。所有处理下少花蒺藜草生物量分配均表现为果实生物量分配 > 茎生物量分配 > 叶生物量分配,且200%处理下果实生物量分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少花蒺藜草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和果实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分别呈等速生长、小于1的异速生长和大于1的异速生长关系。综上结果表明养分丰富的环境将促进少花蒺藜草的生长和入侵;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结构的调整可能是其在入侵扩展过程中适应多种养分生境的重要生态策略。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淑琴 孙忠林 马崇勇 姚靖波 华明阳 高凯 周立业 田迅
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入侵物种之一,内蒙古西辽河平原的科尔沁沙地是其入侵的重灾区,近年来呈逐步扩散趋势,对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沙丘、草地、林地和农田4种生境中的少花蒺藜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少花蒺藜草表型性状分析比较,探讨了其表型特征和生物量分配对生境的响应,有助于全面认识少花蒺藜草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征,对揭示科尔沁沙地少花蒺藜草的入侵机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亦能为其相关生态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生境对少花蒺藜草表型性状有显著影响,其表型可塑性较高,4种生境所有表型从大到小依次为农田>沙丘>林地>草地。2)同一表型的变异系数在不同生境中无显著差异(P> 0.05),但相同生境不同表型间差异显著(P 0.05),但对茎叶比和刺苞比有显著影响(P <0.05)。少花蒺藜草通过调整表型和生物量分配策略适应不同的生境条件,其营养性状、克隆性状、生殖性状和生物量分配都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胁迫、干扰和繁殖体质量的差异很可能是不同生境少花蒺藜草表型差异和变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伍雄辉 李威威 游巍斌 王韧 蔡金标 何东进
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与植物生存策略密切相关,对研究植物应对周边环境变化的能力,揭示植物的入侵能力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以闽东滨海地区禾本科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设置CK(互花米草∶秋茄=1∶0)、M1(互花米草∶秋茄=1∶3)、M2(互花米草∶秋茄=1∶1)、M3(互花米草∶秋茄=3∶1)4种入侵面积比例组,研究其营养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性。结果表明:M1组互花米草叶片生物量与CK组间的差异显著;随着入侵比例的增大,互花米草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差异逐渐加大(P<0.05),竞争效应凸显;根冠比和根叶比随着入侵比例增大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表明在优势环境下,互花米草将更多的资源转移到地上部分,地上生物量占比随着入侵比例的增大而加大;互花米草根、茎、叶生物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上述结果表明了互花米草通过调整根、茎、叶之间的相关生长关系验证了最优分配理论,体现了资源分配策略的变化,这可能是其入侵能力较强的内在原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世航 龚莉 戈玉莹 洪志 江浩然 刘纪元 陶冶
以入侵植物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挖掘法获取不同种群密度(30、100和220株·m-2)下的完整植株,系统分析了根、叶和繁殖器官的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性和权衡特征。结果表明,3种密度梯度下北美车前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均差异显著(P <0.05);密度升高北美车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合器官的生物量分配速率并降低繁殖生物量分配速率。可见,北美车前通过调整地上与地下、光合器官与繁殖器官之间的资源分配速率和比例来提高应对种内竞争压力增大的适应能力,并体现出较强的资源分配可塑性,这可能也是其高入侵能力的重要体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北美车前繁殖策略及入侵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雷隆举 赵锦梅 张雪 徐长林 刘垠霖
为明晰不同植物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分配结构,以祁连山东段高山灌丛及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法对6种不同植物群落进行野外调查以及室内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计有草本植物22科55属91种,灌丛植物3科4属6种;不同灌丛植物群落密度、盖度、物种数等特征有显著差异(P 0.05)。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间无显著差异(P> 0.05),地下生物量表现为阳坡柳(Salix)灌丛草地阴坡杜鹃灌丛,地下生物量阳坡柳灌丛<0.05)。不同植物群落灌丛地上生物量均随着灌丛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线性关系。可见,研究区不同植物群落受气候、环境的以及物种分布的共同影响,从而形成差异显著的植物群落特征及生物量分配结构。该结果为祁连山东段高寒灌丛草地群落生产力估测以及植被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坤芳 纪明山 姚凤军 陈溪 彭爽
少花蒺藜草属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植物,在彰武县全县草原区扩散蔓延,给草原生态生产带来极大影响,科学、有效、安全地采用化学防治手段迅速抑制其进一步蔓延,对于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精喹禾灵和烟嘧磺隆除草剂,分别采用单用100%剂量和降低20%、40%剂量并添加助剂处理,比较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精喹禾灵、烟嘧磺隆单用和降低剂量添加助剂处理防除少花蒺藜草效果均理想,防效都在70%以上,且防治效果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精喹禾灵防效较烟嘧磺隆高。可见,在添加助剂的情况下,可降低40%除草剂精喹禾灵和烟嘧磺隆的使用剂量进行少花蒺藜草的防除。
关键词:
少花蒺藜草 除草剂 助剂 化学防治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静 左李娜 程军回 刘耘华 盛建东 赵红梅
地理分布范围反映物种在一定空间中所占的分布面积,体现着物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以2011-2013年对新疆草地397个样地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集合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收录的优势种植物分布点位数据,以及《新疆植物志》对其的记录信息,在ArcGIS软件上以县域为基本单位,用生物区划法计算新疆草地优势种地理分布范围并分析其在物种、功能群和分类水平上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本研究所涉及的169种优势种植物,按地理分布范围可分为窄布种(0.15万~5.4万km~2)]、中等分布种(5.5万~13.9万km~2)、广布种(14.1万~30.8万km~2)]和极广布种(31.5万~96万km~2)] 4类。其中,窄布种、广布种和极广布种各包括42个优势种,而中等分布种有43个优势种。2)在科水平上,窄布种和中等分布种主要由菊科植物组成,而广布种和极广布种则由禾本科植物组成。3)在光合途径和生活型方面,窄布种、中等分布种、广布种和极广布种均由C4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主导。在生态型方面,窄布种主要由中生植物组成,而中等分布种、广布种和极广布种则由旱生植物组成。本研究为深入理解新疆草地优势种植物地理分布范围,提供了可视化的资料和数据支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慧 马瑞君
采用全挖法,对粤东地区的皱果苋、刺苋、空心莲子草等3种苋科入侵植物在两种不同生境下的种群构件生物量结构特征进行测量和比较,且以本地苋科植物尾穗苋为对照,旨在分析粤东地区苋科入侵植物的不同功能构件生物量特征的一般规律及生物学适应性。结果表明:4种苋科植物在构件生物量分配比率方面表现出基本一致的规律,即茎>叶>根>花,其中空心莲子草的茎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百分比达到75%左右;与本地植物尾穗苋相比,在异质性生境中,3种苋科入侵植物构件生物量的分配具有明显的表型可塑性,其中空心莲子草的可塑性最强,在干旱、贫瘠的生境中,根冠比显著提高;通过多种数学模型拟合4种苋科植物的地上部分生物量(Y)与地下部分生...
关键词:
苋科 入侵植物 构件 生物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蒋宏宇 李长慧 孙熠 梁德飞
分别在高寒矿区渣山阳坡、山顶平地和阴坡,以常见恢复植物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小花碱茅(Puccinellia tenuiflora)和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物繁殖体、叶片和茎秆的生物量及氮磷含量,分析渣山坡向变化对恢复植物生物量繁殖分配和养分繁殖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渣山阳坡、平地到阴坡,恢复植物生物量繁殖分配和氮、磷繁殖分配均逐渐降低,且不同物种的下降幅度不一致,表现为在阳坡和平地上老芒麦和冷地早熟禾的生物量和氮繁殖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小花碱茅,而在阴坡上小花碱茅更高;随着繁殖体氮含量以及地上生物量的增加,生物量和氮繁殖分配显著升高;磷繁殖分配随繁殖体磷含量的增加而升高;植物个体大小与生物量和养分繁殖分配显著正相关。未来高寒矿区渣山恢复中,需根据渣山坡向差异以及恢复植物繁殖分配权衡选择适宜恢复物种,以提升恢复效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殷萍萍 李建东 殷红 孙备 孙佳楠 王国骄 燕雪飞
【目的】了解三裂叶豚草的生长群落,分析三裂叶豚草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08-05-28-06-28,利用样方法,调查沈阳东陵公园附近公园(5个样点)、农田(3个样点)、高速公路附近(4个样点)、桑园(4个样点)和路边(4个样点)5个生境中,三裂叶豚草分布样点杂草的种类和分布情况。【结果】所调查生境分布样点中,共有杂草28科71种,其中以菊科、藜科、蓼科居多。从发生频率>10%的34种杂草在前2个主成分上的负荷量可以看出,影响三裂叶豚草的主成分因素是人为干扰程度和土壤水分条件,可知三裂叶豚草是喜干扰且适宜生活在土壤水分含量较大的生境内,据此将分布样点分为3个聚类群。随着人为干扰程...
关键词:
三裂叶豚草 生物入侵 生物多样性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吴昊
纬度和季节是影响生物入侵的重要环境因子。以往对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研究多集中于秋季入侵旺盛期,较少关注其春季的入侵表现(入侵态势、生物入侵-物种多样性关系等)。在中国22°30°N范围内(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共设置15个入侵样地与15个对照样地,探讨了春季陆生空心莲子草入侵群落沿纬度的变化特征及入侵对群落多样性(α物种多样性指数)、稳定性(Godron坐标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春季空心莲子草入侵态势随纬度上升而加剧;入侵群落的Simpson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黄丽菊 杨磊 李文超 张玲卫 李文军
入侵性物种常通过竞争排斥群落中其他物种,改变入侵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快速蔓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威胁,是典型的入侵性植物。本研究以入侵性植物甘肃马先蒿群落为研究对象,调查4个入侵程度(未入侵、低度入侵、中度入侵、高度入侵)的甘肃马先蒿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特征,分析不同入侵程度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1)甘肃马先蒿3种入侵群落中均记录了30种维管植物,未入侵群落共记录27种维管植物,3种入侵群落与未入侵群落相比均多3种植物,但多的3种植物在入侵群落中并不相同。2)甘肃马先蒿入侵降低了群落中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拉普兰棘豆(Oxytropis lapponica)、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洽草(Koeleria litvinowii)、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的重要值;禾本科的密度在群落中的比例随入侵程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豆科与禾本科密度和盖度在中度和高度入侵群落中的比例显著降低(P <0.05)。3)随入侵程度增加,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本研究可为巴音布鲁克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阿的鲁骥 何兵 王长庭 胡雷 字洪标
为了评估土荆芥入侵可能对川西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生态风险,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量土荆芥残渣(1.25、2.50、5.00、10.00 g/kg)对在退化高寒草甸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常用的3种培育禾本科牧草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早熟禾(Poa annua)根际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土荆芥残渣含量增加,老芒麦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高土荆芥比例处理显著抑制了老芒麦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垂穗披碱草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随着土荆芥残渣含量增加呈现"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俞静 张世文 芮婷婷 李唯佳 蔡慧珍
植被地上生物量可作为评价矿山生态修复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为实现对修复地地上植被生物量快速、准确的预测,以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矿区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为研究对象,将无人机高分辨率多光谱影像作为数据源,提取了单波段光谱反射率、植被指数两种光谱特征以及各波段纹理特征变量,并利用高精度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生成地形特征,再先后使用灰色关联法和熵权法对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分别进行筛选,进而将筛选出的特征变量和地形特征变量分为光谱特征组和多特征组。采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以及Elman神经网络3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构建基于光谱特征组和多特征组的生物量预测模型,比选精度较高的矿区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在光谱特征基础上引入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后3种反演模型精度都有相应程度提高,其中,基于多特征组构建的BPNN模型表现出最优性能,其决定系数(R2)为0.841,均方根误差为11.813 g·m-2,并同时对3种模型进行交叉验证,进一步证明了基于多特征组的BPNN模型更加稳定,反演精度最优。然后,采用最优反演模型对研究区域内植被生物量进行分级评估,结果显示区内生物量集中于20~40 g·m-2,研究区域内植被生物量整体偏低。研究结果可为矿区草本植物生物量反演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文吉 贾囯夫 陈太星 何刚 高其 李兴 何正军
【目的】掌握驯化栽培条件下青藏高原特有药用植物山莨菪的生长特性及规律,为人工栽培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不同生长年限及育苗环境的山莨菪生物量积累和分配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研究年限内山莨菪幼苗的生物量积累随着生长年限增加呈显著性线性增长,但并未达到生长的最高峰。生物量与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P <0.001),与根直径、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幂函数增长关系(P叶>茎,地下根生物量为植株主要生物量分配部位,温室育苗有利于提高种苗成苗率及生物量,应进一步开展种苗移栽等相关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