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61)
- 2023(11423)
- 2022(10278)
- 2021(9721)
- 2020(8121)
- 2019(18564)
- 2018(18611)
- 2017(35413)
- 2016(19515)
- 2015(21727)
- 2014(21342)
- 2013(21008)
- 2012(18656)
- 2011(16775)
- 2010(16497)
- 2009(15310)
- 2008(14328)
- 2007(12196)
- 2006(10361)
- 2005(8769)
- 学科
- 济(69601)
- 经济(69525)
- 管理(55297)
- 业(52229)
- 企(44671)
- 企业(44671)
- 方法(34126)
- 数学(29236)
- 数学方法(28885)
- 农(19185)
- 中国(17572)
- 财(16895)
- 学(16814)
- 业经(16429)
- 地方(14143)
- 贸(13421)
- 贸易(13410)
- 易(13020)
- 理论(12948)
- 农业(12550)
- 和(12379)
- 制(11507)
- 环境(11492)
- 技术(11293)
- 务(11142)
- 财务(11070)
- 财务管理(11053)
- 企业财务(10382)
- 划(10289)
- 教育(10203)
- 机构
- 学院(265445)
- 大学(263499)
- 管理(106176)
- 济(95974)
- 经济(93729)
- 理学(92988)
- 理学院(91958)
- 管理学(90215)
- 管理学院(89780)
- 研究(87155)
- 中国(61488)
- 科学(59128)
- 京(55737)
- 农(48592)
- 业大(44873)
- 所(44815)
- 财(41904)
- 研究所(41543)
- 中心(38867)
- 农业(38770)
- 江(37009)
- 北京(34764)
- 范(34746)
- 财经(34420)
- 师范(34371)
- 院(31655)
- 经(31301)
- 州(30851)
- 技术(30282)
- 师范大学(27572)
- 基金
- 项目(191573)
- 科学(148152)
- 研究(136939)
- 基金(136136)
- 家(120788)
- 国家(119798)
- 科学基金(101338)
- 社会(82664)
- 社会科(78160)
- 社会科学(78139)
- 省(77226)
- 基金项目(73038)
- 自然(68554)
- 自然科(66944)
- 自然科学(66926)
- 自然科学基金(65671)
- 划(65086)
- 教育(62619)
- 编号(56899)
- 资助(55958)
- 成果(44911)
- 重点(43079)
- 发(40782)
- 部(40564)
- 创(40360)
- 课题(38900)
- 创新(37543)
- 科研(37193)
- 计划(36838)
- 项目编号(35302)
共检索到367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褚清河 王成己 潘根兴 刘振钰 任志华
探讨土壤养分平衡因素是否影响玉米产量潜力的发挥,进而阐明不同养分供应下玉米品种生物学性状和产量潜力变异及其育种意义,为品种选育与区试中应用科学的施肥技术和手段提供依据。采用田间品种对比试验,在山西汾阳碳酸盐褐土上研究不同养分供应对15个全国区试玉米品种产量潜力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常规施肥相比,调控施肥改变了玉米的生物学性状,显著增加了单穗粒重和产量;不同养分供应及平衡状况下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有较大差异,平衡施肥使高养分潜力型品种的产量潜力得到明显提高。土壤养分与作物施肥的养分供应状况显著影响玉米产量潜力的发挥。因此,在玉米高产育种中,应该根据土壤-养分平衡原理来筛选生态适应性品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管俊娇 肖植文 杨晓洪 张建华 张惠 王江民 刘艳芳 黄清梅
采用均匀设计方法,研究了在云南不同生态条件下氮肥施用方式和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新品种(云瑞8号、云瑞6号、云瑞88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水平和经济性状不同。高密度不影响品种特有的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茎粗、叶宽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减小。3个品种的穗长、行粒数和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大显著减少,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增高。高密度对穗部性状造成了不利影响,而高密度的增产效应补偿了密度对穗部性状的不利影响。控制施肥时间和施肥空间(时空)的施肥方式,施用较少的氮肥即可有效的增加产量。云瑞88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耐密植性,为3个品种中最具潜力的高产品种,应大力推广种植。
关键词:
玉米 生态条件 种植密度 氮肥水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钟昌松 吕巨智 石达金 范继征 闫飞燕 卢生乔 弓雪 陈坤 刘亚利 张述宽
【目的】分析不同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的高产潜力及生长特性,为热区玉米品种合理布局和提高玉米生产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我国北方和广西生态区域玉米品种(分别为XY335、DH11和DK008、GD688)为材料,在广西南宁市参考北方高产玉米增密栽培措施,从各品种玉米叶面积指数(I_(LA))变化规律、干物质积累特性、产量形成和计算机模拟技术(Hybrid-Maize模型)产量潜力等角度分析两个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结果】利用多项式模拟两个生态类型玉米品种I_(LA)曲线的拟合效果较好,其I_(LA),max和I_(LA)衰减速度不一致,其中灌浆期的I_(LA)表现为广西生态类型品种(GD688和DK008)优于北方生态类型品种(XY335和DH11);密度和品种互作(D×V)对干物质积累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品种间干物质积累量主要在开花—成熟期阶段表现差异显著(P<0.05,下同);GD688和DK008的干物质生产能力明显优于XY335和DH11;增加种植密度对参试品种的穗长、穗粗和穗粒数负面影响显著,对提高产量效果不显著,其中产量与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广西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较北方生态类型高20.60%~24.20%;增加种植密度后,两个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增幅为14.30%~22.65%,产量潜力实现效率下降6.20%~15.90%,但北方生态类型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实现效率较高。【结论】在玉米生产上合理布局品种应充分考虑品种的生长特性和生态适应性。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生产潜力的重要举措,广西生态区域玉米新品种的产量水平、耐密特性仍需进一步改良和提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崇桃 李少昆 韩伯棠
按现实产量、理想条件产量和光温理论产量估算,我国玉米主产区每亩依次有290.45、966.06和2127.79公斤增产潜力,经专家参与式研讨评估,当前限制潜力实现的主要因素是耕作栽培管理粗放,技术到位率低等种植技术问题;其次是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因素和玉米品种多乱杂。加强栽培技术研究和推进科技入户是近期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时应考虑的重要领域。
关键词:
玉米 生产能力 限制因素 评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白金顺 尤飞
[目的]准确评估玉米高产措施的增产潜力,量化设计高产玉米技术模式,为合理应用玉米高产措施挖掘玉米产量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选取北京、泰安和榆林为研究地点,以当前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利用Hybrid-Maize模型,对"直播"、"晚收"和"增密"3种主要玉米高产措施下的玉米产量潜力动态响应规律进行模拟分析,进而设计构建适宜不同地点的玉米高产技术模式并评价其较当前生产模式下的增产潜力。[结果]在北京和泰安,播期推迟至5月20日后有利于玉米产量潜力增加,直播较套种措施下的玉米产量潜力在北京和泰安分别提高18%和20%;适时晚收可有效增加玉米产量潜力,在中产年份,每推迟收获1d,产量潜力在北京和泰安分别能够增加214kg/hm~2和204kg/hm~2;增密措施是提高产量潜力的重要措施,不同地点均表现为在密度高于7万株/hm~2后,增产效应降低。不同生态区的玉米合理密度不同,北京和泰安的合理密度在7. 5万~8万株/hm~2,榆林的合理密度在8. 5万~9万株/hm~2;当前的管理措施下,不同地点玉米长期平均产量潜力为12~15t/hm~2。通过措施优化组合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潜力,不同地点措施优化途径不同。总体上,设计构建的高产技术模式较当前生产模式下的玉米长期平均产量潜力提高15%~41%。[结论]当前玉米生产主推技术(直播、晚收、增密)能有效提升玉米产量潜力,但其适用范围在不同地点有所不同,Hybrid-Maize模型是实现玉米定量设计栽培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玉米 直播 晚收 增密 产量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空军 张吉旺 刘鹏 胡昌浩 董树亭 蒋高明
采用大田试验,对中国北方1990s以来种植面积较大的50个玉米品种粗蛋白质含量(CPC)进行了研究。通过探测分析和正态分布测试检测表明,秸秆CPC、籽粒CPC和整株粗蛋白产量(CPY)分别符合正态分布N(5.48,0.532)、N(9.42,0.792)和N(530.67,64.632),三者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38%~7.09%、7.03%~11.00%和417.43~726.72g/plant。籽粒CPC与秸秆CPC相关性不显著(P>0.05)。对籽粒和秸秆的CPC进行分层聚类,将北方玉米品种划分为籽粒高秸秆低型(HGLS)、籽粒与秸秆双低型(LGLS)和籽粒与秸秆双高型(HGHS)。目前...
关键词:
玉米 粗蛋白质含量 分层聚类分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树青 翟虎渠 钮中一 朱新华 张红生 张荣铣 楠谷彰人 崔晶
以粳稻品种武育粳 3号以及具有高产潜力的 95 16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产量潜力的两个水稻品种剑叶的光合特性差异。结果表明 ,在剑叶一生中 ,两者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RuBPCase总活性和初始活性、光合全链 (z链 )电子传递活性的变化趋势一致。 95 16的衰退速度慢于武育粳 3号 ,且具有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叶绿素含量相对稳定期和较高的叶源量 ,其绝对值分别较武育粳 3号高 2 5d ,4 5d和 12 36 %。 95 16在光合功能衰退过程中光合电子传递与RuBPCase活性衰退平衡状态较好 ,这可能是其持续高光效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潜力 光合特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赵明正 朱思柱
本研究利用FAO的GAEZ数据库资料测算了世界潜在耕地数量及分布,探讨玉米主要出口国潜在耕地开发限制因素,确定了具有较大玉米出口潜力的国家,在各国土地开发法律政策限制、土地复种等条件下测算了玉米潜在出口国玉米生产的外延式潜力和内涵式潜力,并根据FAO的研究对未来增产模式进行了预测,计算了综合潜力。研究发现世界主要的潜在玉米出口国为阿根廷、巴西、美国、乌克兰等17个国家,其中9个国家属于"一带一路"战略国家。这些国家拥有的潜在耕地可用于玉米生产的面积有1.78亿hm2,这些土地的外延式玉米生产潜力为8.44亿t。如果根据FAO预测认为非洲和南美洲依靠外延式增长而世界其他地区依靠内涵式增长,玉米潜...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玉米生产潜力 “一带一路”战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玉柱 李龙 周琴 郭娜 邢邯 江海东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 cm、玉米/大豆距离60 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玉米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光合作用 产量 效益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玉柱 李龙 周琴 郭娜 邢邯 江海东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豆间作模式,为玉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cm、玉米大豆距离60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和玉米行距50cm、玉米大豆距离50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作对照,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玉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宽窄行单作(M1)略...
关键词:
玉豆间作 光合作用 产量 效益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玉秋 董树亭 王空军 郑洪建 胡昌浩 张吉旺
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我国 80年代以来的 5 0个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划分 ,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不同穗型玉米品种的源库关系 ,并对有关高产潜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穗型不同 ,产量随密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在 15 0 0 0~ 10 5 0 0 0株 /hm2 密度范围内 ,大穗型品种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 ,小穗型品种一直呈上升趋势。不同穗型品种获得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各不相同 ,此时 ,其产量组成各因素间的关系都协调的较好 ,表现在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空秆率较低、经济系数适宜 ,各穗型品种获高产的适宜经济系数均为 0 5左右。密度对不同穗型品种源库关系的调节作用各不相同 ,但各穗型品...
关键词:
玉米 穗型 源—库 密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静 杨晓光 吕硕 刘志娟 李克南 荀欣 刘园 王恩利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春玉米不同水平产量潜力及各级产量潜力之间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区域制约春玉米生产的限制因素。【方法】以黑龙江省春玉米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利用当地气候资料、作物生育期、栽培管理措施和土壤资料,使用区域尺度验证后的农业生产系统模型(APSIM),分析研究区域春玉米1981—2010年不同水平产量潜力,明确春玉米产量潜力及各级产量差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研究区域内春玉米产量潜力与玉米生长季内日照时数分布趋势一致,西部高于东部,产量潜力年际变化趋势有增有减;春玉米雨养产量分布特征与生长季降水量分布特征相似,表现为中部高于东西部的趋势,降水量愈少的地区,雨养产量低且稳产性愈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臧贺藏 王言景 张杰 冯晓 胡峰 赵晴 李国强 郑国清
为给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选用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每个品种下设置2个种植密度(6.75,8.25万株/hm2)和4个施氮水平(0,180,240,300 kg/hm2),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下2个高产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降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美君 李飞 邵佳琪 杨海娟
玉米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探究其生产潜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中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结合全球农业生态区模型、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和集对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玉米生产潜力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了其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60—2010年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由1960年代的9.10亿t增至2000年代的9.45亿t左右。在年际尺度上,中国玉米生产潜力主要以准3 a和准5 a的周期进行波动;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准10 a和准20 a的波动周期。其中,准3 a的周期波动是中国玉米生产潜力长时间变化的最主要特征,这主要是受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从空间格局来看,中国玉米生长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加格达奇—锡林浩特—临河—西宁—天水—中甸沿线以东;1960—2000年间,玉米生产潜力界线在中国东北部和临河—西宁沿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移动。华北平原、辽河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关中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过程与上述地区恰好相反。在这2类地区,玉米单产潜力的变化均较显著,但变化方向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交替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旭 刘晓萍 谢虹 刘惠娈 魏春 王占森 杨培珠
为了解决玉米育种中产量试验的精确性低、一致性差等问题,并找到一个较好的组合筛选方法,本研究分析了玉米杂交种在不同环境下的产量表现能力,尝试将生产力、竞争力和补偿力进行分别估计,并研究了三者与其他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竞争力与生产力呈负相关,同时竞争力与株高、雄穗分枝数、叶面积等性状正相关。这些结果将为玉米育种的组合选择和鉴定工作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
玉米 产量表现 不同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