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37)
2023(3487)
2022(2856)
2021(2356)
2020(1894)
2019(4149)
2018(4190)
2017(7361)
2016(4410)
2015(4719)
2014(4682)
2013(4786)
2012(4659)
2011(4220)
2010(3939)
2009(3003)
2008(2943)
2007(2472)
2006(2142)
2005(1777)
作者
(15799)
(13539)
(13441)
(12592)
(8385)
(6760)
(5847)
(5557)
(5193)
(4786)
(4746)
(4638)
(4463)
(4406)
(4349)
(4301)
(4206)
(4042)
(3980)
(3843)
(3687)
(3431)
(3368)
(3150)
(3082)
(3034)
(2976)
(2935)
(2869)
(2853)
学科
(15026)
经济(15016)
管理(11957)
环境(9545)
(9206)
(7949)
方法(6965)
(6408)
企业(6408)
数学(6338)
数学方法(6262)
资源(4378)
(4334)
生态(4188)
(4185)
规划(3527)
环境规划(3479)
(3439)
(3379)
中国(3283)
经济学(3191)
(2959)
税收(2737)
(2708)
地方(2649)
(2591)
业经(2523)
农业(2242)
(2186)
财务(2185)
机构
大学(61778)
学院(61723)
研究(26938)
科学(21896)
(20708)
经济(20231)
(19870)
管理(19523)
中国(18556)
理学(17034)
理学院(16767)
管理学(16216)
农业(16197)
管理学院(16141)
(15827)
业大(15397)
研究所(15132)
(13471)
中心(11924)
(11288)
实验(11061)
(10637)
实验室(10596)
农业大学(10445)
(10171)
重点(10043)
科学院(9470)
(9447)
(9197)
(8951)
基金
项目(50571)
科学(38244)
基金(36809)
(36730)
国家(36530)
科学基金(28881)
研究(28742)
自然(22211)
自然科(21645)
自然科学(21638)
自然科学基金(21202)
(20306)
基金项目(20090)
(18550)
社会(16840)
社会科(16015)
社会科学(16011)
资助(14720)
计划(13566)
科技(13026)
重点(13007)
教育(12209)
(11472)
科研(10964)
专项(10444)
(10166)
(10150)
创新(9742)
编号(9381)
(9160)
期刊
学报(19808)
(18632)
经济(18632)
(16598)
科学(15999)
研究(13402)
大学(12972)
学学(12783)
农业(11418)
中国(10743)
(7474)
(6190)
管理(6076)
业大(5988)
林业(5623)
资源(5396)
农业大学(4657)
(4422)
科技(4326)
自然(4201)
中国农业(3679)
技术(3624)
(3130)
金融(3130)
经济研究(3076)
自然科(3018)
自然科学(3018)
财经(2966)
科技大(2942)
科技大学(2942)
共检索到84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崔现亮  王桔红  罗娅婷  赵利坤  郭洁  
对云南省普洱市郊区5年废弃耕地内入侵植物白花鬼针草(Bidens alba),在轻度入侵(盖度 60%)两种入侵程度下,测定各器官(根、茎、叶)和根际土壤中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在干、湿两季的含量,探查不同入侵程度、不同季节的白花鬼针草各器官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剖析其资源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白花鬼针草种群轻度和重度入侵地根际土壤C、N、P含量在干季时均不同程度高于湿季;白花鬼针草重度入侵地根际土壤C、N含量较轻度入侵地高,湿季表现明显,干季差异变小。2)干湿季节对白花鬼针草根、茎和叶的C含量、根和茎的P含量、叶N含量均有显著影响,植株中的N元素在干、湿季均更多分配给叶;P元素分配存在季节变化,湿季更多分配给叶,而干季则分配给茎和叶;重度入侵白花鬼针草茎N含量为干季显著高于湿季;入侵程度显著影响在湿季生长的白花鬼针草叶P、茎N含量。3)白花鬼针草不同器官间的N:P具有显著差异(叶>根>茎);在湿季时不同器官的C:N (茎>根>叶)、C:P (根>茎>叶)有显著差异,而到了干季这种差异变得不明显。在湿季,茎C:N表现为重度入侵>轻度入侵,叶C:P、N:P表现为轻度入侵显著大于重度入侵。4)白花鬼针草植株元素与根际土壤元素间的相关性受到季节的影响,在湿季,叶C含量、茎N含量与根际土壤中的N含量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茎C含量、茎N含量与根际土壤C含量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白花鬼针草茎P含量与根际土壤P含量间、叶P含量与根际土壤N含量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白花鬼针草植株C、N、P含量、C:N、N:P可受到不同季节和入侵程度综合影响,干、湿季节差异明显,这主要是其对外部环境适应的结果,这些适应策略保证了白花鬼针草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而存活下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慧  郭月峰  姚云峰  祁伟  秦富仓  王佳坤  
【目的】本研究以达拉特旗南部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揭示同一环境条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影响与反馈能力,以期为研究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测量方法测定林地、草地、耕地、撂荒地不同深度土层的碳氮磷含量。【结果】①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8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SOC和TN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表现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农地>撂荒地。②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N变异系数最小属弱变异,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较小;C/P、N/P属中等变异,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较大,研究区植被的生长主要受氮素的营养限制。③研究区土壤C/N、C/P比值主要受SOC含量的影响,N/P主要受SOC和TN含量的影响。【结论】不同利用方式下各元素含量在土壤表层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土壤SOC、TN较TP受到利用方式的影响更为明显。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原雅楠  李正才  王斌  张雨洁  黄盛怡  
[目的]了解不同林龄榧树Torreya grandis林地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为榧树的经营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浙江省诸暨市香榧T. grandis 'Merrilli'国家森林公园4个不同林龄(0~100、100~300、300~500和>500 a)的榧树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榧树林地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样品,分析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1)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分别为10.90~24.22、1.22~2.22 g·kg~(-1),各土层碳、氮质量分数随林龄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磷质量分数为0.24~0.80 g·kg~(-1),各土层土壤磷质量分数随林龄变化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氮比、氮磷比均值分别为8.59~10.89、3.06~6.16,各土层土壤碳氮比、氮磷比随林龄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林龄榧树林地土壤碳磷比为31.54~63.72,各土层土壤碳磷比随年龄变化也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部分林龄碳磷比差异显著(P<0.05)。(3)榧树各林龄林地土壤碳、氮、磷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碳和氮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各林龄土壤磷与碳磷比和氮磷比均存在负相关,碳磷比和氮磷比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榧树生长主要受到土壤磷的限制,因此对榧树林经营时,可考虑合理添加磷肥来改善土壤肥力,促进土壤与植物之间养分的良性循环。表4参34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兵  李睿玉  罗曼元  魏豪梅  张红  马丹炜  
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苗期和果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三叶鬼针草苗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果期根际土壤与对照和苗期差异显著,有机质含量增加,全P含量显著降低,全K含量明显下降;与苗期相比,果期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显著增加,但放线菌的数量无显著差异;整体来看,三叶鬼针草果期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大于苗期。与苗期相比,果期根际土壤的脲酶活性、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而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降低。由此可见,三叶鬼针草通过改变土壤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组成和土壤酶活性,提高自身对土壤养分的利用能力,以保证其种群顺利繁殖,维持其竞争优势。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丹蕾  呼唤  刘云根  王玉莹  王妍  
为阐明湖滨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与湿地淹水之间的差异响应,进行了不同水位(0、7、15 cm)及窄叶香蒲不同生长时期(生长初期、生长旺盛期和枯落期)的盆栽模拟试验,结合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对高原湖滨湿地底泥有机碳(SOC)、全氮(TN)、总磷(TP)以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底泥中SOC、TN、T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随不同水位梯度均呈显著差异(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尚春琼  朱珣之  
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是一种菊科入侵植物,严重危害农林业和畜牧业生产。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生物学特性、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入侵的生态效应、生物防治、植物修复作用和药用价值等多个方面分析其入侵扩张机制、防治策略和应用前景。主要研究进展:1)三叶鬼针草强大的繁殖力、散布力,以及对环境因子变化表现出的较大表型可塑性是其入侵后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2)其水浸提液、叶片挥发物和根系分泌物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引起植株细胞破裂、结构变异。3)三叶鬼针草通过改变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土壤氮、磷含量以及土壤酶活性,创造有利于自身生长的土壤微环境,形成一个自我促进的入侵机制。其中,丛枝菌根真菌还能改善三叶鬼针草的气孔导度和根系分枝状况,提高抗旱性。4)寄生植物和藤蔓植物可控制三叶鬼针草的蔓延,喷施甲磺隆、草甘膦等农药可对其进行灭生性防除。利用其他植物的化感物质开发植物源生物除草剂将来有望应用于三叶鬼针草的防除。5)三叶鬼针草在药物开发和修复镉、铅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红琴  毛绍娟  祝景彬  杨永胜  贺慧丹  李英年  
植被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但其对放牧管理的响应仍不清楚。为此,以2011年在青海海北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建立的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地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植物生长季的5月-9月,通过测定禁牧(对照,CK)、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中度放牧(moderate grazing,MG)和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样地的地上植被生产力和植被群落结构及群落叶片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s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高志勤  傅懋毅  
应用定位研究法探明位于浙江省富阳市春建乡不同结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土壤0~10,10~30和30~50 cm等3个层次有机碳和全氮质量分数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垦复毛竹纯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季节变化(12.9~38.9 g.kg-1)秋冬高于春夏,而未垦复毛竹纯林却与之相反,即春夏高于秋冬季节,变幅为7.5~31.2 g.kg-1;毛竹与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7.5~40.2 g.kg-1)冬季最高春季最低,表现出与毛竹纯林不同的变化特征。垦复毛竹纯林土壤全氮质量分数(0.8~2.4 g.kg-1)夏季最高春季最低,未...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余华  钟全林  程栋梁  张中瑞  徐朝斌  郑文婷  裴盼  
【目的】探明不同种源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探讨刨花楠天然林人促更新技术、开展其人工造林的适宜栽培环境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方法】以9个种源地天然刨花楠林下幼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各种源地间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利用Pearson法分析其相关性,结合熵权法和冗余分析法选取代表性的环境因子,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的拟合模型,并按赤池信息准则选取最佳模型,据此分析环境因子对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源间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P含量、C∶P和N∶P均差异极显著(P C∶P> N∶P> N含量> C∶N> C含量;叶片N含量均与C,P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N和C∶P则极显著负相关(P<0.05),与C∶N、C∶P和N∶P则极显著负相关(P<0.01);影响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经度、年均气温和1月气温;叶片C,N含量分别与经度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与1月气温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月气温极显著正相关(P<0.05),受经度影响程度大于年均气温。【结论】不同种源间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其主要受经度和年均气温影响。在刨花楠天然林人促更新及人工造林的适宜栽培环境选择过程中,考虑不同种源的适应性及种源地环境异质性显得十分关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汪梦寒  闫雨欣  李富翠  董利利  张亚楠  韩烈保  
由无机氮和有机氮沉降共同构成的大气氮沉降已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现象之一,影响着草原土壤磷循环过程。以内蒙古额尔古纳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5年不同形式氮添加试验,设置的无机氮和有机氮比例分别为10:0 (N_1)、7:3 (N_2)、5:5 (N_3)、3:7 (N_4)、0:10 (N_5)和对照处理0:0 (CK)。通过测定土壤有效磷含量、全磷含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结合生态化学计量学来探究不同形式氮添加对草甸草原不同土层磷素含量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式氮添加对土壤全磷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 0.05);0-10 cm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在N_2处理下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氮添加处理(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晓龙   刘科学   王超   陈静   张池   赵理   杨倩楠  
【目的】探究微塑料对不同富铁程度红壤结构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指导红壤地区土壤质量提升和污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亚热带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添加0、0.1%、1.0%质量的低密度聚乙烯(M_0、M_1、M_2)和0、10、20 g/kg质量的铁(Fe_0、Fe_1、Fe_2)分别模拟微塑料的污染水平和红壤富铁程度,研究不同富铁条件下微塑料污染红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结果】在Fe_0条件下,与M_0相比,M_1的粒径>0.25 mm团聚体含量(WSA)、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降低,M_2的WSA、MWD、GMD均显著增高;在Fe_1条件下,M_0、M_1和M_2三者的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均显示彼此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在Fe_2条件下,M_1和M_2均可显著降低土壤团聚体的WSA、MWD和GMD。对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而言,Fe_0条件下M_1和M_2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SOC);Fe_1和Fe_2条件下微塑料处理对SOC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全氮含量(TN)则为Fe_0和Fe_1条件下M_1和M_2均显著降低,但Fe_2条件下微塑料处理对TN无显著性影响;土壤全磷含量(TP)均表现为M_0>M_1>M_2。土壤养分变化最终导致所有微塑料处理的C/N、C/P、N/P均显著升高(Fe_0M_1、Fe_2M_1和Fe_2M_2除外)。【结论】不同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效果不尽相同。在当前原状红壤条件下,低微塑料污染可以降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高微塑料污染则可以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在相对轻富铁红壤条件下,低、高微塑料污染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均无显著性影响。在相对高富铁的红壤条件下,低、高微塑料污染均可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变化致使土壤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也产生了较明显的差异,总体呈现为微塑料污染可显著提升红壤的C/N、C/P、N/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杜雨潭  陈金磊  李雷达  辜翔  刘兆丹  苏元博  方晰  
[目的]探究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的差异,为亚热带地区退化林地的植被恢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的湖南省长沙县选取地域相邻、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4种处于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林地:檵木-南烛-杜鹃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柯(又名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柯-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作为一个恢复序列,设置固定样地,按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采集凋落物层分析样品,测定凋落物层现存量以及不同分解层凋落物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1)凋落物层及其各分解层凋落物的现存量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加,同一林地不同分解层表现为:已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不同分解层之间的差异随着植被恢复而增大。2)凋落物层C含量以PLL最高,LCQ最低,而N、P含量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而增高;C、N、P含量随着凋落物的分解而下降。3)无论是整个凋落物层C储量还是各分解层凋落物C储量,均以PLL最高,其次是LAG,LVR最低,而N、P储量随着植被恢复而增高。4)整个凋落物层以及各分解层凋落物的C/N比值均表现为:PLL>LVR>LCQ>LAG,而C/P、N/P比值总体上随着植被恢复呈下降趋势;C/N、C/P、N/P比值基本上随着凋落物的分解而下降。[结论]随着植被恢复,凋落物层现存量及其N、P含量增加,C/N、C/P、N/P比值下降,体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随着植被恢复逐渐优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宇星  王志超  竹万宽  杜阿朋  
【目的】了解雷州半岛不同品种桉树(Eucalyptus spp.)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氮、磷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为其科学经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雷州半岛赤桉(E.camaldulensis)、粗皮桉(E.pellida)、托里桉(E.torelliana)、尾叶桉(E.urophyll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湿加松(P.elliottii×P.oaribaea)人工林为对照,对各桉树人工林生活叶、凋落物及土壤(020cm)的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各桉树林分有机碳和全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许宇星  王志超  张丽丽  竹万宽  杜阿朋  
[目的]为了解雷州半岛尾巨桉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方法]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选取雷州半岛4种不同林龄(1、3、5、7 a)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尾巨桉叶片、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C、N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表现为叶片>土壤>凋落物,且3个库间差异显著;土壤的C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N、P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C∶N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逐渐下降;凋落物的C∶N为54. 07 92. 18 (> 25),表明尾巨桉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N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凋落物分解的元素,凋落物的C∶N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凋落物分解速度先降低后升高;叶片的N∶P为10. 80 12. 98,说明中幼林龄尾巨桉受N限制较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受叶片限制,土壤养分含量受凋落物限制,表明生态系统内部C、N、P元素在植物、凋落物与土壤之间实现了运输和转换。[结论]雷州半岛尾巨桉中、幼林龄时期土壤有机质及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N元素成为其主要分解限制性元素,林分生长受N限制明显。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璇   崔东   刘文新   赵阳   依里帆·艾克拜尔江   吕丽琴   武玉鑫   江智诚   闫江超   李金哥  
为探讨意大利苍耳(Xanthium italicum)在不同入侵程度下的养分动态变化规律,本研究以意大利苍耳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入侵程度其根茎叶碳(C)、氮(N)、磷(P)、钾(K)的含量及其比值的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不同入侵程度下意大利苍耳的C、N、P、K及化学计量比之间存在差异,入侵强度越高时,意大利苍耳植株的生长速率越高。2)通过对3种入侵程度下意大利苍耳不同器官中化学计量变化特征的研究,发现意大利苍耳在入侵过程中通过化学元素的分配与利用,使其加快吸收养分且提高了生长速率,进而增加了与当地植物的竞争力,促进意大利苍耳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入侵。3) N和P在意大利苍耳生长发育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根茎叶在对营养养分分配利用和贮存的协同性。C、N、P、K是植物各器官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缺一不可的元素,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同时也受相同元素的限制。本研究从化学计量角度反映了意大利苍耳的入侵机制、入侵强度及危害,为治理意大利苍耳的入侵提供防控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