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55)
- 2023(5569)
- 2022(4640)
- 2021(4137)
- 2020(3422)
- 2019(7603)
- 2018(7170)
- 2017(13020)
- 2016(7366)
- 2015(7655)
- 2014(7296)
- 2013(7052)
- 2012(6365)
- 2011(5740)
- 2010(5334)
- 2009(4939)
- 2008(4724)
- 2007(3883)
- 2006(3305)
- 2005(2716)
- 学科
- 济(25902)
- 经济(25871)
- 业(20062)
- 管理(19991)
- 企(15475)
- 企业(15475)
- 方法(13241)
- 数学(12134)
- 数学方法(12047)
- 学(8287)
- 农(7652)
- 财(7472)
- 贸(6797)
- 贸易(6797)
- 易(6642)
- 中国(6532)
- 业经(5767)
- 农业(5388)
- 技术(4915)
- 务(4862)
- 财务(4856)
- 财务管理(4850)
- 企业财务(4633)
- 环境(4625)
- 制(4199)
- 产业(4076)
- 银(3855)
- 划(3835)
- 银行(3804)
- 地方(3704)
- 机构
- 大学(103735)
- 学院(102684)
- 济(40385)
- 经济(39755)
- 研究(39112)
- 管理(37933)
- 理学(34263)
- 理学院(33871)
- 管理学(33200)
- 管理学院(33053)
- 农(30849)
- 科学(29116)
- 中国(27485)
- 农业(25346)
- 业大(24021)
- 所(22168)
- 研究所(21161)
- 京(20731)
- 农业大学(16832)
- 中心(16754)
- 财(15893)
- 院(14776)
- 江(14528)
- 室(14461)
- 实验(13941)
- 省(13697)
- 财经(13612)
- 业(13577)
- 实验室(13342)
- 重点(12680)
- 基金
- 项目(81588)
- 科学(62496)
- 基金(60380)
- 家(58437)
- 国家(57993)
- 研究(48405)
- 科学基金(47250)
- 自然(34384)
- 自然科(33644)
- 自然科学(33628)
- 自然科学基金(33074)
- 基金项目(32693)
- 省(32049)
- 社会(31622)
- 社会科(30063)
- 社会科学(30054)
- 划(28546)
- 资助(24152)
- 教育(21019)
- 计划(19796)
- 重点(19281)
- 科技(18208)
- 创(17368)
- 科研(17266)
- 发(17235)
- 部(17146)
- 业(17017)
- 创新(16361)
- 编号(16053)
- 农(15470)
共检索到134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志新 陈孝煊 刘小玲 梅晓华 陈喜群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蒋琦辰 张文逸 谭红月 张悦恬 杨家新 李枫
在不同光周期下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幼虾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红螯螯虾具有明显的日摄食节律,24 L(持续光照)、12 L∶12 D(12 h光照:12 h黑暗)和24 D(持续黑暗)光周期下,其摄食率、摄食量和摄食发生率均在19∶00-21∶00和5∶00-7∶00出现峰值,分别为:13.01%和15.58%、20.82%和14.75%、12.77%和16.89%,属晨昏型摄食。光周期和不同时段对红鳌幼虾摄食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罗文 赵云龙 王群 顾志敏 徐谷星 刘启文
报道了不同光照时间长度对红螯螯虾繁殖性能及其受精卵中主要生化成分积累的影响。实验共分5组,Ⅰ组为自然光照;Ⅱ组为光照L∶D=12∶12(即每天光照时间为12h),Ⅲ组为L∶D=14∶10,Ⅳ组为L∶D=16∶8,Ⅴ组为L∶D=18∶6。结果显示,红螯螯虾雌虾1个月及2个月的抱卵率、增重率、性腺指数、孵化率从Ⅰ组至Ⅴ组均呈抛物线的变化趋势,其中实验Ⅳ组最高,以上指标分别为(61.54±2.09)%、(92.31±3.87)%、(29.48±0.51)%、(5.38±0.25)%和(46.99±3.15)%。与其它光照组相比,每只雌虾所抱卵卵重、平均抱卵量和平均单个卵卵重也以实验Ⅳ组为最高。在实验...
关键词:
红螯螯虾 光照 繁殖性能 受精卵 卵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冬冬 叶金云 王友慧 陈建明 潘茜 沈斌乾 郭建林 张凌燕
以秘鲁鱼粉、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通过调节饲料中不同磷酸二氢钙水平形成7种不同磷水平(0.72%、0.85%、1.00%、1.16%、1.32%、1.47%和1.74%)的等氮等能饲料,并以此饲料投喂红螯螯虾幼虾(2.25±0.12)g8周。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不同磷水平对红螯螯虾幼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成活率都有一定的影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随着磷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当总磷含量为1.34%时获得最佳特定生长率,而过高(1.74%)或过低(0.72%)的磷水平会显著影响幼虾的生长;饲料系数随磷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1.00%~1.74%的磷水平之间成活率均为100%;...
关键词:
红螯螯虾 幼虾 生长性能 磷 营养组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占林 李嘉尧 甘信辉 吕晓燕 王群 赵云龙
通过在人工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5%的花生油、猪油、鱼油和豆油作为主要脂肪源,以商业饲料为对照,进行8周饲喂实验,研究不同脂肪源对红螯光壳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幼虾生长、消化酶活性及其肌肉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脂肪源对红螯光壳螯虾幼虾的体长增长率和特定增长率影响不显著(P0.05);但增重率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豆油组最高,达到2332.93%,花生油组最低,为1839.50%;豆油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为0.75%。幼虾存活率以豆油组最高(P0.05),达到83.3%,鱼油组较低,仅为56.7%。不同脂肪源饲喂组的肝胰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增洪 周鑫 水燕 赵朝阳
针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初次性成熟、生殖季节、交配体制、交配行为、掘洞行为、护幼抚育行为等独特的生殖对策和行为特性展开研究。在克氏原螯虾主要繁殖季节进行野外自然采集成虾样本进行交配产卵等实验观察统计,每批次采集成虾样本为30尾以上,体质量在15~40 g。结果表明:1)克氏原鳌虾生长快速且性成熟早,当年个体经6~12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2)该虾属秋冬季产卵类型,但交配季节宽泛,繁殖期长,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均有交配现象。7月份(1龄、2龄,体质量22.4 g±2.56 g)交配率为20%,产卵率为0;8月份(1龄、2龄,体质量26.7 g±2.98 g)交配率为45...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龚世园 吕建林 孙瑞杰 李浪平 何绪刚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性成熟年龄为1年左右;雌虾最小体长为6.4 cm,最小体重为10 g;雄虾最小体长为7.1 cm,最小体重为20 g。5~9月为交配期,其中以6~8月为交配高峰期。克氏原螯虾交配后大约为30 d左右产卵。繁殖期为7~10月,高峰期为8~9月。10月底以后抱卵的虾由于水温逐步降低,一直延续到第2年春季才孵化。克氏原螯虾的繁殖行为与掘洞行为密切相关,繁殖期的掘洞数量较非繁殖期明显增多。7~10月,亲虾均栖息在洞内繁殖,洞穴深度为50~80 cm。卵巢为一次产卵类型。雌雄比例为1∶1。克氏原螯虾的个体绝...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彭迪 陈效儒 文华 吴凡 陆星 田娟 刘伟 蒋明 喻丽娟 张璐 李淑云
为研究克氏原螯虾亲虾对脂肪的需要量,本实验采用初始体质量为(15.46±0.20)g的克氏原螯虾亲虾324尾,分为6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雌雄比例为2:1),投喂粗蛋白质水平为30%,脂肪水平分别为1.98%(对照组)、4.12%、5.84%、7.89%、10.48%和11.89%的6组半精制饲料,饲养8周后,测定并分析亲虾的生长性能、肌肉成分、繁殖性能、肝胰腺消化酶活性以及血淋巴部分生化指标。结果发现:①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上升,在饲料脂肪水平达到7.89%后呈下降趋势;饲料系数和肝体比呈上升趋势,11.89%组最高。②饲料脂肪水平对亲虾肌肉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肌肉粗脂肪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在饲料脂肪水平为5.84%时最高。③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性腺指数、抱卵率、抱卵量均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7.89%时达到最大。④血淋巴中总蛋白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均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而升高,均在11.89%组最高;血淋巴中葡萄糖含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⑤饲料脂肪水平对实验虾肝胰腺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对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利用增重率与饲料脂肪水平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克氏原螯虾亲虾获得最佳增重率时对饲料的脂肪需要量为7.60%。对实验虾生长性能、肌肉成分、繁殖性能、肝胰腺消化酶活性、血淋巴生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显示本实验条件下克氏原螯虾亲虾对脂肪需要量为7.60%~7.89%。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文银
在16L∶8D和自然光照(Amb)两种光周期条件下养殖黄金鲈鱼,观察其体重增长及饲料转化情况。养殖试验结果发现经过5个月的饲养,黄金鲈鱼在16L∶8D的光周期下鱼体总重量的净增量是自然光周期下的2.90倍,饵料系数比自然光照条件下低54.8%。结果表明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以促进黄金鲈鱼的生长,降低饵料系数。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崔超越 耿智 冯广朋 张涛 赵峰 杨刚 庄平 黄晓荣
为探究温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繁殖性能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温度(6 ℃、9 ℃、12 ℃、15 ℃、18 ℃、21 ℃)下亲蟹的繁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温度下雌蟹的交配率、产卵率、产卵量和生殖力等繁殖性能以及所产胚胎卵径、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等胚胎质量。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亲蟹的交配率逐渐增加,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和生殖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温度15 ℃时,雌蟹的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以及生殖指数均最高,且与其他各温度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温度18 ℃时,所产胚胎卵径最大,平均为(431.17±13.69) μm,15 ℃时,单个胚胎干重最重,平均为(31.28±4.61) μg,但与18 ℃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温度的升高,胚胎中灰分和磷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脂肪则逐渐下降,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粗蛋白和水分的变化不明显。其中18 ℃时,胚胎中粗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最高。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温度12 ℃下总量最高,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6 ℃下胚胎所含C20:5n3(EPA)、C22:6n3(DHA)、C20:4n6(AR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总量均最高。研究表明,温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质量有一定影响,15 ℃时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最佳。结果为开展中华绒螯蟹繁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渔业资源养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黄晓荣 贺露露 冯广朋 耿智 赵峰 张涛 谈如 杜楠 庄平
为探究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亲体繁殖特性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盐度(3、6、9、12、15、18、21)下亲体的生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盐度下亲体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等繁殖特性及所产胚胎的卵径、重量、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1)中华绒螯蟹产卵的最低盐度为6,在盐度6~21的范围内,中华绒螯蟹亲本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盐度18时,亲本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均最高,且与其他各组都有显著差异。(2)盐度6时胚胎直径最大,平均为(391.13±12.27)μm,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盐度12时单个胚胎湿重和干重均最高,分别为(50.64±2.80)μg和(14.85±0.31)μg,且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3)随盐度的增加,中华绒螯蟹胚胎的粗蛋白、总脂肪和水分含量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盐度15时,胚胎中粗蛋白、总脂肪和灰分含量均达到最高,平均分别为(20.64%±3.42%)、(8.65%±1.44%)和(1.30%±0.22%)。各盐度下胚胎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胚胎中胆固醇和磷脂含量均随盐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甘油三酯的含量变化则不明显。(4)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1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8种。盐度6时,胚胎中C20:4n6 (ARA)、C20:5n3 (EPA)和C22:6n3 (DHA)的含量均最高,平均分别为(0.009 8%±0.001 1%)、(0.430 0%±0.004 4%)和(0.065 2%±0.000 8%),且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盐度21时,饱和脂肪酸(S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均最高,且与其他各组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盐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质量有一定影响,盐度18时中华绒螯蟹的繁殖特性最好。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盐度 繁殖性能 胚胎质量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崔超越 耿智 冯广朋 张涛 赵峰 杨刚 庄平 黄晓荣
为探究温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繁殖性能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温度(6 ℃、9 ℃、12 ℃、15 ℃、18 ℃、21 ℃)下亲蟹的繁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温度下雌蟹的交配率、产卵率、产卵量和生殖力等繁殖性能以及所产胚胎卵径、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等胚胎质量。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亲蟹的交配率逐渐增加,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和生殖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温度15 ℃时,雌蟹的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以及生殖指数均最高,且与其他各温度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温度18 ℃时,所产胚胎卵径最大,平均为(431.17±13.69) μm,15 ℃时,单个胚胎干重最重,平均为(31.28±4.61) μg,但与18 ℃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温度的升高,胚胎中灰分和磷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脂肪则逐渐下降,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粗蛋白和水分的变化不明显。其中18 ℃时,胚胎中粗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最高。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温度12 ℃下总量最高,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6 ℃下胚胎所含C20:5n3(EPA)、C22:6n3(DHA)、C20:4n6(AR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总量均最高。研究表明,温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质量有一定影响,15 ℃时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最佳。结果为开展中华绒螯蟹繁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渔业资源养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朱志煌 吴建绍 周宸 林琪
为了深入了解光照对红条鞭腕虾(Lysmata vittata)亲虾抱卵情况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将正常光照组(12L∶12D)亲虾的抱卵率与全暗(黑)组进行对比,发现正常光照组红条鞭腕虾亲虾抱卵率为(95.8±3.6)%,而全暗(黑)组的抱卵率为0,正常光照组亲虾的抱卵率显著高于全暗(黑)组(P<0.05),且其幼体的生长周期也明显短于单一组,表明投喂丰年虫和蒙古裸腹溞混合饵料比只投喂丰年虫饵料更有利于幼体的存活和发育。此外,本研究还观察和详细描述了红条鞭腕幼体发育过程的形态和结构变化特征,并将它分为溞状幼体1~9期等9个不同时期,幼苗经过9期溞状幼体期后通过蜕皮最终变态为红条鞭腕虾仔虾。本研究对丰富鞭腕虾属虾类的生殖生物学理论和开展其人工繁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红条鞭腕虾 光照 生物饵料 溞状幼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欢喜 蒋琦辰 杨江华 黄文婷 王庆 杨家新
在等蛋白质、等能量基础上,研究碳水化合物与脂类比例(CHO∶L)为10.75∶1、4.81∶1、2.66∶1、1.52∶1和0.87∶1的5组试验饲料对红螯光壳螯虾[初始体质量(1.72±0.01)g]相关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8周试验结果表明,CHO∶L比例为2.66∶1时,红螯光壳螯虾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达到最高。高比例的CHO∶L(10.75∶1)和低比例的CHO∶L(0.87∶1)都会显著地抑制(P<0.05),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力则呈显著降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尹宝重 张月辰 陶佩君 尹淑丽 邓小鹏 郭程瑾
通过光周期诱导的方法,对中晚熟红小豆品种冀红4号红小豆不同叶龄叶片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叶龄(LF)处理下硝酸还原酶(NR)活性基本高于自然光(CK)处理而低于连续短日照(SD)处理;随着叶龄增大,各处理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光周期诱导可提高游离氨基酸含量,不同叶龄表现有所差异,与SD处理交替上升;诱导可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并连续诱导出现累积效应;2LF是光周期诱导可溶性蛋白变化最敏感的时期,从这个时期起单个叶龄诱导可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但连续诱导却可提高;LF处理下类胡萝素总体含量高于另2个处理,而LF处理下叶绿素含量仅在3叶龄前高于CK,随后出现下降趋势。
关键词:
红小豆 叶龄 叶片 光周期 生理生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