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97)
- 2023(9863)
- 2022(8934)
- 2021(8560)
- 2020(7241)
- 2019(16782)
- 2018(16873)
- 2017(32207)
- 2016(17912)
- 2015(20112)
- 2014(20140)
- 2013(19940)
- 2012(18241)
- 2011(16252)
- 2010(16013)
- 2009(14551)
- 2008(14008)
- 2007(12012)
- 2006(10373)
- 2005(8936)
- 学科
- 济(64256)
- 经济(64186)
- 管理(50667)
- 业(47910)
- 企(41068)
- 企业(41068)
- 方法(32566)
- 数学(27855)
- 数学方法(27450)
- 学(18521)
- 财(16976)
- 农(16475)
- 中国(15357)
- 业经(15028)
- 地方(12705)
- 理论(12409)
- 务(11863)
- 财务(11802)
- 财务管理(11782)
- 和(11702)
- 企业财务(11229)
- 农业(11110)
- 技术(10951)
- 贸(10706)
- 贸易(10702)
- 环境(10487)
- 易(10368)
- 制(10265)
- 教育(9358)
- 划(9342)
- 机构
- 大学(253113)
- 学院(249542)
- 管理(100644)
- 济(87734)
- 理学(87707)
- 理学院(86727)
- 经济(85577)
- 管理学(84997)
- 管理学院(84569)
- 研究(84289)
- 中国(59312)
- 科学(58573)
- 京(54988)
- 农(47562)
- 业大(44898)
- 所(44251)
- 研究所(41124)
- 财(39312)
- 中心(37748)
- 农业(37657)
- 江(35434)
- 北京(34629)
- 范(32568)
- 财经(32412)
- 师范(32161)
- 院(31193)
- 州(29459)
- 经(29459)
- 技术(28647)
- 省(26387)
- 基金
- 项目(181833)
- 科学(139720)
- 基金(129920)
- 研究(126526)
- 家(116565)
- 国家(115652)
- 科学基金(97191)
- 社会(75242)
- 省(71979)
- 社会科(71056)
- 社会科学(71035)
- 基金项目(70288)
- 自然(67398)
- 自然科(65812)
- 自然科学(65790)
- 自然科学基金(64606)
- 划(61031)
- 教育(57365)
- 资助(54100)
- 编号(51746)
- 成果(41927)
- 重点(40591)
- 部(38305)
- 发(37566)
- 创(37278)
- 科研(35883)
- 计划(35726)
- 课题(35337)
- 创新(34792)
- 大学(33025)
共检索到3490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守慧 原忠林 王中钰 刘筱彧 高长启 宋丽文 葛芳 李从心
为了对小蠹虫进行野外监测和防治,采用人工合成的缓释性信息化合物诱芯和国产漏斗式诱捕器,研究了α-蒎烯(Alpha-pinene,AP)、壬醛(nonanal,NL)、反式马鞭草烯醇(Trans-verbernol,TV)和桃金娘烯醇(myrtenol,MT)信息化学物质对黄色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4种松树小蠹虫的林间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信息化学物质处理对4种小蠹虫的诱集效果显著,2AP诱芯对黄色梢小蠹的诱集量(17.5头)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诱集效果最好,是CK的25倍;信息化学物质处理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的诱集量显著高于CK,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高如承 刘文彪
采用添加不同化学诱导物的方法,研究了肾上腺素(EPI)、氨基丁酸(GABA)、L-多巴(L-DOPA)、Ca2+对西施舌眼点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作用,确定了化学诱导物最佳诱导浓度。结果表明,EPI对西施舌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果最为显著,当EPI浓度为10-4mol.L-1时,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8.3%及92.8%,同时成活率也高达98.14%;GABA亦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当GABA浓度为10-5mol.L-1,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6.9%及87.6%;L-DOPA能诱导西施舌眼点幼虫变态,当L-DOPA浓度为10-6mol.L-1时,变态率达73.3%,附着率达84.9%.Ca2+最适宜浓...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学琳 孔祥波 张苏芳 王鸿斌 张真 杨茂发
【目的】研究目前常用的4种缓释载体对信息化学物质的释放速率,为研发对昆虫信息素和寄主挥发物释放速率稳定、持效期长的仿生诱芯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4~26℃,相对湿度50%~80%,气体流速300 m L·min-1),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吸附剂PoraPak Q)在不同时间收集小蠹虫4种聚集信息素成分、松毛虫2种性信息素成分和寄主挥发物2种萜烯成分在4种缓释载体上的释放量,用正己烷洗脱采样管后进行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在分析测试时间内,聚氯乙烯塑料膜缓释载体(BuBBLe caP)对小蠹烯醇(iPsenoL)的释放速率高于小蠹二烯醇(iPsdienoL),其4种异构体成分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辉
评述了小蠹科昆虫化学信息通讯的复杂性和种间多样性 ,小蠹虫利它素、利己素和信息素在寄主树木选择、入侵、定居和繁殖中的行为调控机制。并讨论了化学信息素合成与分泌对小蠹虫种群密度和生态位宽度 ,以及天敌昆虫种类和数量动态的影响。
关键词:
小蠹虫 化学信息素 调控机制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涛 阙华勇 杨红生 何义朝 张福绥
自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受精后第10天起,定期取一定量海湾扇贝幼虫,分别置于不同浓度梯度的KCl、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L-DOPA、5-羟色胺、GABA、茶碱和咖啡因等8种诱导物中,处理时间为8h。实验后第14天取出幼虫观察显示,这8种诱导物对不同发育天数海湾扇贝幼虫的变态有着不同的诱导作用。13.42×10-3和20.13×10-3mol/L的KCl对第12天幼虫的变态有抑制作用,变态提高率为负值;当幼虫发育至第13和14天时,上述两浓度的KCl能够明显诱导幼虫变态,变态率均提高20%以上,而对于第16天的幼虫诱导作用有所减弱,变态提高率有所降低;26.85×...
关键词:
化学物质 海湾扇贝 变态 诱导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勇 梁小松 戴华国 史晓芳 庄永林 陈旭东
Trapping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import timber to evaluate the trapping effect of seven kinds of bark beetle's attractant. The attractants contain the components of host volatile, bark beetle's feces and the synthetic components of the host pathogen.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ttractant...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严正凛 关瑞章 胡家财 陈晓凤 刘兴
九孔鲍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鲍养殖品种,研究它的精卵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通过使用过氧化氢、利血平、绒促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孕酮等5种药物,分别配制不同浓度梯度,对壳长6.0~8.0cm,体重约17.0~25.0g的九孔鲍亲鲍个体注射0.02ml溶液,以研究其催产效果。结果表明,过氧化氢的效果最好,利血平次之,绒促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和孕酮3种药物在这次的试验浓度中都没有明显效果。设定的4个过氧化氢浓度:4.98×10-6ml/只、3.73×10-6ml/只、2.49×10-6ml/只和1.24×10-6ml/只,均可使雌、雄亲鲍较快地排放出精卵;尤其以4.98×10-6ml/只的浓度催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辉 袁锋
小蠹虫对寄主树木的入侵危害不仅受到树木原生性抗性的直接影响 ,而且小蠹虫在寄主树木组织内的定居繁衍也受到寄主树木诱导性抗性的制约。寄主树木抗性的强弱决定小蠹虫入侵寄主树木的数量 ,也促使小蠹虫与特定的真菌共生 ,真菌通过对寄主树木生理生化代谢的影响 ,以削弱寄主树木抗虫性 ,从而为小蠹虫在寄主树木组织内的定居创造必备的生存条件。同时小蠹虫为适应真菌的共生和寄主树木的抗虫性 ,促使小蠹虫生存繁衍策略高度进化 ,从而形成小蠹虫—共生真菌—寄主树木三者协同进化共生的关系
关键词:
小蠹虫 共生真菌 生存策略 抗生 进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梁军生 陈晓鸣 王健敏 刘娟 杨子祥 陈航
分析了15年生云南松在横坑切梢小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在蛀梢和蛀干为害期的针叶光合生理反应。Dun-can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在小蠹虫蛀梢和蛀干期显著影响了针叶同化CO2的能力,针叶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了31%和65%,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也出现极显著下降(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针叶净光合速率与各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以及主要生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小蠹虫不同的蛀害期而不同。小蠹虫蛀梢和蛀干为害显著降低了针叶叶绿素含量(P
关键词:
小蠹虫 云南松 光合生理 叶绿素荧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崔丽贤 张真 黄大庄
针叶树小蠹虫不仅能通过信息化学物质识别和回避非寄主生境,而且能识别非寄主树种和不适寄主树。非寄主挥发物,尤其是6碳乙醇等绿叶气体和一些8碳醇等树皮挥发物是代表着非寄主的重要气味信号,在针叶树小蠹虫寻找寄主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绿叶气体和非寄主树皮挥发物等的研究基础、小蠹虫对非寄主的回避、影响挥发物释放的因素、非寄主挥发物的采集分析、生物测定方法和非寄主挥发物作用的生态学及进化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小蠹虫能在混交林中找到寄主不是单因素决定的,是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非寄主挥发物在针叶树小蠹虫的管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兴平 陈春平 王国红 李镇宇 戈峰
从 4个方面综述了我国松树诱导抗虫性研究进展 ,重点阐述了受害松针体内化学物质的变化 ,受害松针对松毛虫种群特征的影响以及松树诱导抗虫性的特性和影响因子等。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 ,受害后松针内化学物质有较大变化 :一些营养物质 (糖、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等 )的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而体内的某些次生代谢物质 (挥发性的和非挥发性的次生代谢物质 )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这一抗性机制将使松毛虫的发育期延长、死亡率增加、生殖力减弱 ,从而进一步导致整个种群数量的下降。由此进一步分析了松毛虫周期性暴发的机理 ,旨在为松毛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松树 化学物质 诱导抗性 种群动态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敏 杨虹 尹海富
选用鱼腥素、排草、大茴香、苏叶、植物肽、木香、复合氨基酸、动物肽、公丁9种诱食物质,通过摄食行为学法确定其对黄金鲫(Carassius auratus)诱食效果。结果显示:9种诱食物质明显的最适浓度分别为0.25%、0.05%、0.05%、0.75%、1.25%、0.05%、0.35%、0.20%、0.15%。摄食量法试验显示:饲料中添加0.05%大茴香、1.25%植物肽、0.35%的复合氨基酸和0.05%的木香4组对黄金鲫诱食效果较好,而添加0.35%的复合氨基酸和0.05%的木香对黄金鲫诱食效果最好,经过SPSS软件分析,0.35%的复合氨基酸组和0.05%的木香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伟 周娇 刘鑫海 骆有庆 李月华 宗世祥
为了明确沙蒿木蠹蛾性信息素的诱捕距离和效果,在受害的黑沙蒿林外,主要风向的上风向、下风向及侧风向区域分别等距离设置7个诱捕器。诱捕结果表明:上风向的诱捕效果最好,诱捕量占到诱捕总量的60%,侧风向的效果好于下风向;在上风向设置的不同距离的诱捕器中,距林缘30~210m处均能诱捕到成虫,但以60m处诱捕到的数量最多;该性信息素的持效期为25~34d;3种不同类型诱捕器的野外诱捕效果显示,船形和三角形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好于实用新型诱捕器。除了沙蒿木蠹蛾,该性信息素还对草地螟、冬麦异夜蛾和蜂虻等有较明显的诱捕效果。
关键词:
沙蒿木蠹蛾 性信息素 时空动态变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高玉国 嵇保中 刘曙雯 高江勇 王国兴 况美华
采用CEPA、GA3、PP333、B9等植物生长物质,以不同浓度处理马尾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枝梢,比较药剂种类和处理浓度对枝梢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GA3(2 500 mg.L-1)对各供试树种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试验3中对湿地松除外);试验1中,5 000 mg.L-1PP333显著抑制马尾松枝和黑松枝的伸长生长,具有最佳调节效果;试验2中,5 000 mg.L-1PP333显著抑制湿地松和马尾松枝的伸长生长,具有最佳调节效果;试验3中,5 000 mg.L-1PP333+5 000 mg.L-1B9复合制剂显著抑制湿地松和火炬松枝梢的伸长生长,具有最佳调节效果。用"Y"型嗅觉仪测定微红梢...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曹越 韩正敏 李传道
本研究用我国自然感染松材线虫病的 15年生以上黑松和马尾松以及人工感染松材线虫病的 3年生黑松的木质组织进行萃取和粗提纯 ,方法为高压蒸煮法和氯仿碱法。生物测定结果显示 ,有致萎活性的毒性物质仅存在于自然感病未死的黑松和马尾松以及人工感病未死的黑松木质组织中。自然感病死后 1年的黑松和马尾松以及健康松树中不含有这些毒性物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 MSSystem)对上述木质组织萃取物作定性分析发现 ,自然感病未死的黑松、马尾松和人工感病未死的黑松有致萎活性的萃取物中均含苯乙酸和 2 甲氧基肉桂酸 ,自然感病死后 1年的松树和健康松树中则无。而在健康松树和感病松树中都发现有苯甲醛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