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12)
2023(15136)
2022(12665)
2021(11716)
2020(9414)
2019(21262)
2018(21005)
2017(39344)
2016(21256)
2015(23637)
2014(23169)
2013(22507)
2012(20949)
2011(19307)
2010(19824)
2009(18444)
2008(17778)
2007(15969)
2006(14348)
2005(12867)
作者
(61162)
(50976)
(50880)
(48188)
(32217)
(24465)
(22793)
(19706)
(19370)
(18365)
(17488)
(17127)
(16479)
(16206)
(15833)
(15650)
(14985)
(14865)
(14848)
(14568)
(12815)
(12684)
(12358)
(11907)
(11596)
(11463)
(11339)
(11304)
(10442)
(10173)
学科
(91146)
经济(91050)
(58028)
管理(54089)
(41801)
企业(41801)
(37556)
方法(34304)
数学(29851)
数学方法(29253)
中国(28128)
农业(25083)
地方(23922)
业经(23378)
(20803)
贸易(20790)
(20748)
(20248)
(17993)
(17837)
(15133)
(15119)
银行(15103)
(14996)
金融(14993)
(14710)
理论(14114)
环境(13570)
技术(13213)
(12957)
机构
学院(302225)
大学(296394)
(121888)
经济(119224)
管理(111218)
研究(105429)
理学(95222)
理学院(94111)
管理学(92099)
管理学院(91562)
中国(80136)
科学(64515)
(62842)
(57144)
(56392)
(53183)
中心(48226)
研究所(48131)
(47320)
业大(45511)
财经(43741)
农业(43457)
(42395)
师范(41979)
(39626)
北京(39364)
(38056)
(37951)
经济学(37662)
(33898)
基金
项目(200645)
科学(157902)
研究(148905)
基金(143386)
(125559)
国家(124448)
科学基金(105880)
社会(95338)
社会科(90108)
社会科学(90084)
(80848)
基金项目(74544)
教育(68816)
(67356)
自然(66222)
自然科(64728)
自然科学(64710)
自然科学基金(63496)
编号(61325)
资助(58408)
成果(50457)
(48371)
重点(45890)
课题(43697)
(43524)
(42087)
国家社会(39396)
创新(39261)
发展(38523)
(37873)
期刊
(145299)
经济(145299)
研究(89295)
中国(66379)
(58894)
学报(48091)
科学(45136)
(41630)
管理(41561)
农业(39355)
教育(37820)
大学(37096)
学学(35016)
(30783)
金融(30783)
业经(28238)
技术(26759)
经济研究(22749)
财经(20976)
问题(19156)
(18816)
(18125)
(16240)
(15575)
统计(14651)
科技(14282)
技术经济(14255)
商业(14140)
世界(13968)
图书(13665)
共检索到4633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陆叶  于水  
乡村治理的传统模式——"乡政村治"在二十多年的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理论界与实践操作者均已在创新乡村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但是,乡村治理水平始终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本文选取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乡村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全面分析和重新认识乡村治理中的"人"对于把握我国乡村治理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并于理论与实际操作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蔺雪春  
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实施村民自治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问题,学术界一是从肯定村民自治的方面,构设出总体上可称作“理想村民自治”的各种乡村治理模式,期望乡村社会治理实现“理想”的飞跃;二是从批判村民自治甚至否定乡镇政权机构的方面,提出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批判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初步分析来看,这些模式尚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容易使民众在自上而下的制度化过程中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另一方面可能不符合中国非均质性的社会历史环境。因此,关于乡村治理模式问题,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分析框架。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燕   潘亚楠  
乡村产业的发展能有效盘活乡村资源、激发乡村内在发展动力。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以资源编排理论作为基础,构建“资源编排—利益联结—创造价值”模型,探究“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和“政府+企业+农户”发展模式下的乡村产业发展的价值实现过程。研究结果表示,三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源编排行为的差异,特别是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结合方式。资源编排与利益联结的交互配置凸显了乡村资源与组织主体之间关系的迭代升级特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空间为手段,构建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数字治理,能够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能力,推动乡村治理转型。数字空间的乡村治理运作改变了乡村治理的内容和形式,突出体现为完善村民协商自治、促进治理权力多元化、构建村民集体身份认同。同时,数字乡村建设运用数字信息技术,重构传统乡村治理,促使乡村治理主体增能、治理方式创新和治理共同体再造。数字治理以治理信息化为基础,提高了乡村治理效能,但也会产生数字负担,增加治理成本。因此,数字治理要合理运用数字评价系统,以改善村民生产和生活为目标,提升村民"数字素养",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晟昱  李想  张心怡  
以工代赈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近年来,四川省率先探索以工代赈村民自建,建立健全政策体系、组织架构、项目管理、监督指导等全套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新的示范路径。未来,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引导更多农民加入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培刚  庞荣  
本文通过考察美国阿拉斯加州具有多元文化与充权色彩的乡村治理方案、加拿大纽布朗斯维克省充满实验性质的"新乡村地区治理模式"以及欧盟研究中心对欧洲乡村治理经验的比较,归纳出中国当前乡村治理所要强调的落实地方分权、尊重多元文化、增加地方居民参与基层政策决策机制以及凝聚力与动员乡村社区资本等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赵黎  
移民村的公共事务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治理中的难点。本文研究将网络化治理理论引入到乡村治理探究中,通过深度访谈、案例采集及参与观察的方法,对河南省南水北调移民村庄进行田野调查,探讨移民村庄村治模式的变迁以及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对转型中乡村治理的意义。研究发现:移民村社会治理模式呈现出与已有文献描述的基层村治"行政化"所不同的治理形态。通过嵌套式的组织形式与制度设计,移民村以"非科层化"的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地促成村庄内部各行动主体之间以及移民村庄与外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协作,保证了基层民主参与权、议事权、决策权与监督权的实现和村庄公共物品的供给,体现出以参与性、协作性、平衡性、灵活性和包容性为特征的网络化治理框架。这种适应性治理之道,推动了社会治理模式从政治国家对乡村社会的"线型治理模式"向政治国家与乡村社会双向互动的"立体型治理模式"转型,为推动中国乡村基层社会治理转型提供了新的视野与路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民坤   宋韵   邓小桂   任莉莉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探讨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让村民有序参与治理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乡村旅游可以打破乡村封闭性,重构乡村社会,而村民的观念和行为受到其社会网络的深刻塑造,因此,社会网络重构视角下旅游如何驱动村民参与治理值得深入研究。论文基于社会嵌入理论,通过两个递进的研究探讨“发展乡村旅游—重构乡村社会网络—促进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是否成立,以及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发展旅游能够提升乡村亲缘—地缘—业缘网络的规模、异质性及村民的网络位置,增强网络中村民的交流频率、信任强度,促进信息共享,从结构和关系两个维度重构乡村社会网络,进而,社会网络从信息获取、集体监督、榜样引导、共同体意识4个渠道影响村民的乡村治理参与水平;(2)参与旅游经营村民的乡村治理参与水平受业缘网络和地缘网络的促进效应较强,未参与旅游经营村民的乡村治理参与水平受地缘网络和亲缘网络的影响较强;(3)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活动的类型呈现出“文化建设参与>环境保护参与>政治建设参与>经济建设参与>社会服务参与”的特点。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博  刘祖云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旨在实现村庄社会的民主自治。但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村庄治理呈现为乡村精英治理。本文对历史上乡村精英治理的几个典型阶段进行了回溯,并对精英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乡村精英治理具有向更高一级村级民主自治形式过渡的必然,并就乡村精英治理的变革逻辑进行了展望。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沈费伟  刘祖云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导农村土地利用的直接调控手段,也是实现和推动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步骤。在实地调研浙北D村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基础上,研究发现浙北D村的村民参与型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注重提升村民参与的层次、增加参与的人员以及拓展参与的方式,通过组织支持、制度建设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保障来实现参与规划编制的绩效。尽管如此,村民参与型土地利用规划也面临着村民规划知识理解程度不高、村民参与方式不够完善、村民自利性威胁村庄公共利益、规划编制程序繁琐低效等问题。未来需要从提高村民对于规划知识的理解、健全村民参与规划的方式、规划的制定秉承公共利益的理念和缩减并优化规划编制流程四方面来完善村民参与型土地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乐平  韦广雄  
"党领民办,群众自治"模式是广西河池市对于改善乡村治理机制作出的一种有益探索,该模式所创造的"引、放、议、评"四步工作法抓住了当前乡村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创新了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该模式表明:在充分肯定和坚持村民自治制度的前提下,保障和实现村民自治权是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的关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孔德斌  刘祖云  
乡村治理实际上是在调整社区与村民、社区与国家以及村民与国家三对关系,在现代化转型时期,这三对关系分别对应社区民主、社区自治以及国家民主三个问题。在国家强力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背景下,"社区—村民"比之传统的"国家—社会"理论框架更具有现实解释力。农村社区与村民之间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奉献"关系,这种关系模式适应了社区民主化、生活伦理化的时代潮流,对现阶段农村社区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具有较强的现实解释力,较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控制—监督"关系更适合指导当前乡村治理实践。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海  
20世纪初以来,国家政权逐渐开始扩张,历代政权都竭尽全力企图将国家权力延伸到乡村社会,以此来汲取政权建设和社会发展资源。在总结20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尝试失败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后逐渐确立起村民自治,真正开启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在新的历史时期,村民自治又陷入一种"设计原则相悖"及治理性困境的"十字路口",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本文认为,村民自治的走向应不断强化村治的实体性与"草根性"、自主性与多样性。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庆捷  牛乙钦  
贫困治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基层工作的核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是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全国乡村出现了形式多样的产业扶贫模式。依据产业经营主体的所有制性质和土地利用方式两项标准,可以划分出"村营市场主体""、企业承包制"和"企业示范经营制"三类产业扶贫模式。考察扶贫模式绩效,应考虑三个评价标准,即收入增加、对政府扶贫资金依赖性和贫困户参与生产程度。案例研究显示,"村营市场主体模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公益性,但对村干部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企业承包制"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企业示范经营模式"形式灵活,有利于激发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但二者都面临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基于案例分析提炼出产业模式和扶贫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定量绩效评估提供了理论准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沈新艺  
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经济、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及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转变乡村治理模式已成为乡村发展繁荣的当务之急。本文对转变乡村治理模式的必要性作了阐述,分析了现有乡村治理模式不适应新形势的表现,并对如何转变乡村治理模式作了自己的探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