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97)
- 2023(15874)
- 2022(12988)
- 2021(11902)
- 2020(9434)
- 2019(21796)
- 2018(21521)
- 2017(40628)
- 2016(21319)
- 2015(23740)
- 2014(23709)
- 2013(23230)
- 2012(21627)
- 2011(19878)
- 2010(20400)
- 2009(18967)
- 2008(18534)
- 2007(16833)
- 2006(15011)
- 2005(13276)
- 学科
- 济(98444)
- 经济(98358)
- 业(66504)
- 管理(63358)
- 企(52490)
- 企业(52490)
- 方法(36801)
- 农(35184)
- 数学(30851)
- 数学方法(30287)
- 中国(29418)
- 业经(26779)
- 地方(26196)
- 农业(23525)
- 技术(21409)
- 财(19453)
- 学(18343)
- 制(17834)
- 理论(17223)
- 发(16284)
- 银(15598)
- 银行(15578)
- 融(15392)
- 金融(15391)
- 产业(15239)
- 行(15135)
- 和(14949)
- 贸(14869)
- 贸易(14852)
- 环境(14716)
- 机构
- 学院(313491)
- 大学(307742)
- 济(130316)
- 经济(127532)
- 管理(122572)
- 研究(105663)
- 理学(105395)
- 理学院(104300)
- 管理学(102477)
- 管理学院(101889)
- 中国(79840)
- 京(65080)
- 科学(63629)
- 财(57664)
- 农(52322)
- 所(52146)
- 江(48469)
- 中心(48273)
- 研究所(47224)
- 财经(45343)
- 业大(44715)
- 范(42950)
- 师范(42562)
- 北京(41049)
- 经(40961)
- 经济学(39846)
- 农业(39512)
- 州(39385)
- 院(38153)
- 经济学院(35678)
- 基金
- 项目(208915)
- 科学(166399)
- 研究(156748)
- 基金(149591)
- 家(129738)
- 国家(128575)
- 科学基金(111398)
- 社会(101721)
- 社会科(96391)
- 社会科学(96370)
- 省(85502)
- 基金项目(78399)
- 教育(71302)
- 划(69889)
- 自然(69032)
- 自然科(67391)
- 自然科学(67378)
- 自然科学基金(66160)
- 编号(63798)
- 资助(59530)
- 成果(51360)
- 发(50872)
- 创(48235)
- 重点(47314)
- 课题(45263)
- 部(44832)
- 创新(44256)
- 国家社会(42161)
- 发展(41049)
- 展(40378)
- 期刊
- 济(154172)
- 经济(154172)
- 研究(92055)
- 中国(69716)
- 农(52978)
- 管理(48430)
- 学报(44991)
- 科学(44639)
- 财(42762)
- 教育(39488)
- 农业(35526)
- 大学(34872)
- 学学(32645)
- 技术(29910)
- 业经(29740)
- 融(29289)
- 金融(29289)
- 经济研究(23806)
- 财经(22213)
- 问题(19773)
- 经(19393)
- 业(18103)
- 科技(17113)
- 技术经济(17101)
- 商业(15607)
- 策(15239)
- 图书(15194)
- 统计(15171)
- 版(14615)
- 现代(14342)
共检索到475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燕 潘亚楠
乡村产业的发展能有效盘活乡村资源、激发乡村内在发展动力。采用多案例分析方法,以资源编排理论作为基础,构建“资源编排—利益联结—创造价值”模型,探究“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和“政府+企业+农户”发展模式下的乡村产业发展的价值实现过程。研究结果表示,三种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源编排行为的差异,特别是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结合方式。资源编排与利益联结的交互配置凸显了乡村资源与组织主体之间关系的迭代升级特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陆叶 于水
乡村治理的传统模式——"乡政村治"在二十多年的运行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理论界与实践操作者均已在创新乡村治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但是,乡村治理水平始终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升。本文选取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乡村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全面分析和重新认识乡村治理中的"人"对于把握我国乡村治理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并于理论与实际操作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村民 委托人 自然状态 公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董凤丽 曲瑞 马发旺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在此背景下,论文首先从资源共享、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三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基础及动力机制;其次,以产业链为切入点,归纳了农村一三产业融合、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两种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解析了三次产业融合过程中人力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与基础设施的融合及运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三次产业 产业融合 发展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董凤丽 曲瑞 马发旺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在此背景下,论文首先从资源共享、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三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基础及动力机制;其次,以产业链为切入点,归纳了农村一三产业融合、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两种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解析了三次产业融合过程中人力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与基础设施的融合及运行机理;最后,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提出了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措施,具体包括以农业立足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政府政策支撑及人才培养等。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三次产业 产业融合 发展模式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刘奇超 曹明星 王笑笑 王和美
数字化、商业模式与价值创造,是当前经济数字化税收规则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从历史发展考察,OECD对该问题的研究历经"电子商务时代的初步探索期—数字经济时代的阶段认识期—经济数字化时代的融合集成期"过程,认识呈螺旋式上升,并形成了"数字技术发展乃至经济数字化发展本身都是‘革命性’的,而国际税收政策发展则是‘演进性’的"基本论断。研究同时表明:OECD开始重视对数字化商业模式的方法论研究,提出了价值链、价值网络与价值商店的价值创造过程分析思路,并试图在BEPS包容性框架下对"数据"与"用户参与"等典型经济数字化问题的认识分歧加以调和。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金海
村民自治虽然是近30年来乡村治理的制度性框架,但乡村实际的治理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除了存在"1+N"的治理体系与"横向"的权力分割外,新的社会力量也在发展,主要体现为村民小组的作用凸显、宗族复兴及各种民间组织兴起,这促使着乡村治理模式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原来的村级治理单元被突破或重构,村民小组自治、片区治理等一些新乡村治理模式出现,使得乡村治理模式更加多样化。这使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权利及主体地位凸显,促进了乡村治理的深化。
关键词:
村民自治 乡村治理 模式 多样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卓婧
本文主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表征、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痛点及文创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和阐述,提出将文化创意产业赋能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策略,旨在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的实现。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文化创意产业 农村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乡村旅游产业也随之兴起。山东省作为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在乡村的旅游资源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模式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文章对乡村旅游的理论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山东省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着乡村地区旅游环境差、村民受教育水平不高导致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不充分、开发效率较低、产业发展模式较为落后、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分析了以政府主导、企业主导和个人主导的3种发展模式对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优缺点,并据此提出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通过创新...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葛振林 缪卓然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外流,造成农村土地闲置、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业生产形式单一、乡村文明失落等一系列"农村空心化"问题。本文选取宁海县南岭村、双林村、峡山村等3个典型村作为调研对象,对村集体、村民、企业、政府部门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总结提出了"政府全力支持,引进企业社会资本,鼓励村民主体参与,村集体协调"的"PPVC"发展模式。并基于村民满意度和幸福感等评价指标,实证分析了该模式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强力支持、村集体发挥积极作用、致富带头人的带动、外来企业投资促进、农民具备职业技能。
关键词:
乡村经济 空心化 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董光龙 许尔琪 张红旗
[目的]通过比较华北平原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第三产业主导型和均衡发展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形态和演变特征,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借助eCognition developer 8.9软件,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解译获取1990年和2015年两期农村居民点空间数据;根据县域中各产业发展水平来划分乡村发展类型;比较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农村居民点的数量、规模、密度、形状等的变化特征。[结果](1)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在数量、平均斑块面积、密度和面积占比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性。农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具有数量多、密度高、单个斑块规模小、总规模大、面积占比大等特征;工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则呈现出数量少、密度低、单个斑块规模大、形状不规则和总规模较小等特点;第三产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的平均斑块面积最小,面积占比最低。(2)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演变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数量和总面积等方面。农业主导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演变的主要特征为数量和面积的双高增长;工业主导型县域则呈现出数量增加较少、面积增加较多,并伴随形状更复杂的特征。第三产业主导型农村居民点的变化在各乡村发展类型中最小,并且农村居民点数量和平均斑块面积均略有减少趋势;均衡发展型县域内农村居民点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数量增加,在各乡村发展类型中数量增加最多。[结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和变化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的管控应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加强制度创新,使不具备区位优势和特殊资源禀赋的地区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分类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柳
随着旅游产业升级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逐渐面临经营单一困境,亟待突破完善。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现代气息浓厚的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如果能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对二者的双向进步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继而分析了实现二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探索出了促进二者融合发展的相关模式。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文化创意产业 融合发展 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柳
随着旅游产业升级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逐渐面临经营单一困境,亟待突破完善。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现代气息浓厚的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如果能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对二者的双向进步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继而分析了实现二者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探索出了促进二者融合发展的相关模式。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文化创意产业 融合发展 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景再方 杨肖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乡村旅居产业发展迅速。但中国目前发展乡村旅居产业仍然受到地区发展不均衡,消费水平消费习惯难以短期内转变,城市居民没有足够的休闲时间以及乡村建设水平偏低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中国乡村旅居产业应采取差别化发展战略,实行分层渐进式消费模式,并重点建设特色旅居项目,同时,政府及相关管理部分要在政策上对特色优势旅居项目给予扶持优惠,规范监督管理。
关键词:
乡村旅居 制约因素 发展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富强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管是社会经济还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投入到乡村旅游的时间与金钱也相应增多,这一消费需求的变化恰恰体现了由产品经济以及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的转变。乡村旅游所具备的天然属性大大促进了旅游体验经济的发展,也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关键基础。基于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开辟一条创新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成为我国乡村旅游升级与转型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消费需求 乡村旅游 产业发展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苏苏
在解析既有乡村旅游资源和市场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探索乡村旅游的多产联动实施模式,有助于乡村旅游经营者优化整合区域范围内的乡村旅游相关资源,增大乡村旅游产业价值链拓展空间,为我国乡村旅游经济向旅游产业链高端方向发展提供动力。研究阐述乡村旅游多产联动发展模式的内涵及意义;从产业链整合度弱、利益分配机制和旅游产品短链问题等方面揭示制约乡村旅游多产联动的主要障碍;给出优化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度,健全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机制和拓展乡村旅游产品链条等促进乡村旅游多产联动发展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
多产联动 乡村旅游 价值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