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90)
- 2023(9761)
- 2022(8544)
- 2021(7876)
- 2020(6860)
- 2019(15772)
- 2018(15597)
- 2017(29376)
- 2016(16605)
- 2015(18718)
- 2014(18966)
- 2013(18542)
- 2012(17548)
- 2011(15808)
- 2010(16038)
- 2009(14801)
- 2008(14794)
- 2007(13527)
- 2006(11609)
- 2005(10370)
- 学科
- 济(64422)
- 经济(64341)
- 管理(42851)
- 业(39707)
- 企(31258)
- 企业(31258)
- 方法(30765)
- 数学(27264)
- 数学方法(27023)
- 农(18708)
- 财(18224)
- 贸(16993)
- 贸易(16991)
- 学(16948)
- 中国(16935)
- 易(16568)
- 制(13777)
- 地方(13370)
- 出(12431)
- 业经(12279)
- 农业(11899)
- 银(10452)
- 银行(10407)
- 理论(10259)
- 务(10061)
- 体(10055)
- 财务(10029)
- 财务管理(9996)
- 和(9981)
- 行(9979)
- 机构
- 大学(238905)
- 学院(237388)
- 济(93601)
- 经济(91411)
- 管理(86227)
- 研究(84381)
- 理学(74038)
- 理学院(73099)
- 管理学(71606)
- 管理学院(71198)
- 中国(62926)
- 科学(55267)
- 京(51472)
- 农(49040)
- 所(44663)
- 财(44170)
- 研究所(40947)
- 业大(39991)
- 中心(39169)
- 农业(39114)
- 江(37466)
- 财经(34919)
- 范(32181)
- 北京(31953)
- 师范(31747)
- 经(31706)
- 院(30484)
- 经济学(29169)
- 州(29089)
- 省(27311)
- 基金
- 项目(161204)
- 科学(125187)
- 基金(116505)
- 研究(112345)
- 家(104516)
- 国家(103718)
- 科学基金(86468)
- 社会(69543)
- 社会科(65814)
- 社会科学(65792)
- 省(63133)
- 基金项目(62413)
- 自然(57934)
- 自然科(56624)
- 自然科学(56602)
- 自然科学基金(55589)
- 划(54274)
- 教育(52171)
- 资助(47587)
- 编号(45520)
- 成果(37481)
- 重点(37106)
- 部(35699)
- 发(34234)
- 创(32673)
- 课题(31945)
- 科研(31591)
- 计划(31401)
- 创新(30680)
- 教育部(29613)
- 期刊
- 济(100629)
- 经济(100629)
- 研究(66830)
- 中国(47382)
- 学报(45405)
- 农(43625)
- 科学(38532)
- 财(35057)
- 大学(32612)
- 学学(30907)
- 农业(28932)
- 管理(28772)
- 教育(24910)
- 融(19719)
- 金融(19719)
- 技术(19404)
- 财经(17217)
- 经济研究(16391)
- 业(16372)
- 业经(16350)
- 经(14737)
- 问题(14279)
- 版(13149)
- 贸(13051)
- 图书(11625)
- 统计(11388)
- 业大(11263)
- 技术经济(11202)
- 科技(11114)
- 资源(11070)
共检索到3513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侯超 陈鹏 曾昭龙 石少冲 原鹏辉 沈兵
犯罪人的空间出行行为对描述和理解犯罪人的犯罪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犯罪人空间出行距离的一般性统计分析,缺少从犯罪人不同主体特征下的空间出行行为的精细化与个性化研究。论文以北京市盗窃电动自行车案件为例,对不同主体特征要素下的犯罪人空间出行距离分布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性别、年龄、籍贯和犯罪经验属性的犯罪人空间出行距离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男性犯罪人的犯罪出行距离略高于女性犯罪人,但其空间缓冲距离却较女性犯罪人略小;中年犯罪人较青少年和老年犯罪人具有更大的犯罪出行距离和空间缓冲半径;外来犯罪人群体较本地犯罪人群体的犯罪出行距离和空间缓冲区更远;多次作案的犯罪人在出行距离和空间缓冲距离上要高于作案次数较少的犯罪人。随后,基于最小努力原则和理性抉择理论,从犯罪人主体的出行成本、邻里监护风险感知、犯罪收益等角度构建了犯罪人空间出行的决策模型,并对不同主体特征要素作用下的犯罪人空间出行行为的差异性进行了解释。研究结论可为犯罪预测及警务实践提供有效支撑。
关键词:
犯罪出行 犯罪人 个体特征 理性选择理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耿莎莎 张旺锋 刘勇 李甜甜 马彦强
本文利用中原某县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道路图、社区人口统计资料,以及10年的城区犯罪案例数据等,对该县城区不同犯罪类型和不同年份的犯罪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对该县城区犯罪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格局研究表件明在:城①区该的县空城间区分的布核看心,区犯案罪件密数度量空最间多分,布其具次明为显东的关分和区西特关征较,多其,中而水边口缘路区、案十件字数街量和相袁对山较市少场;是②犯就罪所密有度犯最罪高案的区域;东关、西关以及城北新区是犯罪密度较高的区域;城市边缘区的犯罪密度最低。研究表明城市犯罪与城市建成区的发展有关系;城市犯罪案件数与城市出行人数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通过建立城市犯罪空间分布模型,可以模拟与预测城市犯罪未来空间分布,从而使公安部门及时准确地作出防范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石天戈 张小雷 杜宏茹 张文彪 时卉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从微观机制探讨城市空间结构、居民出行行为和碳排放的关系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2011年乌鲁木齐居民出行日志调查数据,在分析居民基本出行特征和通勤空间特征的基础之上,探讨了不同城市空间的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市居民出行以通勤类出行为主,居民出行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内城中心区和郊区卫星城人均出行次数高于其他区域。城市南、北发展不平衡对郊区居民出行产生影响。②乌鲁木齐市居民通勤的实际平均出行距离为4.9 km,相比于东部大城市具有通勤距离短而通勤时间长的特征。通勤距离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由内向外递增趋势。③2011年乌鲁木齐市居民日常出行人均直接碳排放量为682.95 g,居民日常出行碳排放表现为中心区和卫星城的低碳化、近郊区居民中碳化和远郊区居民的高碳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宝义,宋严
农民工犯罪人口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其来源地省份随城市化进程表现为一定的“梯次性”,犯罪人口的性别严重失衡,犯罪年龄与文化程度低于城市居民犯罪人口。农民工犯罪人口中的初犯和偶犯居较高水平,谋生方式由以往的分散式就业向“打工”方向集中。农民工犯罪人口的经济生活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
关键词:
农民工 犯罪人口 社会结构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马世理 李凌志
多起性侵儿童以及性奴案件引发社会对性侵害犯罪的关注,很多性侵害犯罪人具有与一般犯罪人不同的特质,这些特质由诸多因素导致。因此和一般犯罪不同的是,性侵害犯罪人不能单靠刑罚处罚,还需要运用强制治疗的保安处分来矫正。我国目前对于性侵害犯罪人的强制治疗的研究还是空白,然而劳动教养可能被保安处分所取代,在保安处分类型设置中,将经过鉴定具有再犯危险性的性侵害犯罪人纳入刑后强制治疗的措施中,或许是可行之道。
关键词:
性侵害犯罪 保安处分 刑后强制治疗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全世文 曾寅初
本文在171例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判决材料基础上,从时空趋势、犯罪主体、食品对象和犯罪危害4个维度分析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特征。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案率与侦破率快速上升;食品安全犯罪具有地区分布不平衡特征,表现为中部高、西部低;犯罪主体主要是中小规模的个体工商户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肉禽类犯罪约占食品安全犯罪总数的60%,绝大多数食品安全犯罪都产生了违法收益。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犯罪 刑事案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董仁 李琳 韩汶 韩刚
老龄化社会的交通需求变化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大城市需要面对的新问题,对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的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基础。针对当前对老年人出行行为认识的不足,以昆明城市老年人为对象,在深入访谈和预备调查基础上设计问卷,获取了407份有效样本的个人、家庭、居住地等多项属性以及日常活动与出行的原始数据,同时获得了107份有效的一周出行日志数据。经统计分析和交叉印证,得到了异质个体老年人日常出行行为特征参数。研究表明,城市老年人的出行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都与目前对通勤交通的认知有显著的不同。研究结果为满足老年人出行需求的城市系统基本功能完善、服务水平提升和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鹏忠
农村贫困群体的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中国国内犯罪预防和控制理论学者和实践人士的关注。本文采用案卷查阅和访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的农村贫困群体犯罪的原因和特征,初步探讨了预防农村贫困群体犯罪的对策。研究结果指出,在社会转型期,农村贫困群体中的部分成员成为了社会代价支付主体错位(失衡)的牺牲品。农村贫困群体中的部分成员的犯罪是具体的人与一定的事件(情况)和条件(境况)互动的过程与结果;农村贫困群体中的部分成员在谋求生存或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采取了不法抗争手段;农村贫困群体的犯罪行为几乎都属于自然犯罪,其中又以财产型犯罪居多;流入城市的农村贫困群体日益凝聚为城市中的"游民群体",其中的部分成员成为危及城市...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骆家林 陈积敏
野生动物资源犯罪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影响。文章系统分析野生动物资源犯罪具有行为链条化,作案团伙化,手段专业化,犯罪跨区域化和非法贸易网络化等特征。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基于共治理念,提出治理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野生动物资源 犯罪 特征 治理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王然富 师祝英
敲诈勒索罪是一种常见的财产犯罪,不管是刑法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敲诈勒索罪客观要件的争议很多,主要集中在敲诈勒索罪客观要件中的两个问题:一是财产性利益能否成为敲诈勒索罪的对象;二是敲诈勒索罪的手段问题。财产性利益可以成为敲诈勒索罪的犯罪对象;敲诈勒索罪的犯罪手段主要是威胁或要挟,不包含当场实施暴力。
关键词:
敲诈勒索 对象 手段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雁 李俊锋
一、走私资金交易途径(一)通过地下钱庄等非法跨境汇兑机构转移资金走私分子为逃避正规汇兑渠道外汇管理的监控,选择地下钱庄等非法汇兑机构汇兑走私资金。通过地下钱庄收付、汇兑走私资金,适用金额大,快捷方便。例如,W市走私铁合金案中,走私犯罪分子利用出口服装的集装箱夹藏钼铁、铬铁、硅铁合金出口到韩国,在韩国收取走私款后,将近亿元资金通过跨境地下钱庄等非法途径汇兑回国。(二)利用境内外关联公司贸易资金对冲非法收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忠良 翁文国
拐卖妇女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该文按照受害人特征将拐卖妇女案件划分为3类,并分别选取一个典型案件构建拐卖妇女犯罪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其整体特征、成员特征和共同犯罪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拐卖妇女犯罪网络呈现出星型结构的特征,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共同的国籍或地域来源以及亲属、熟人等关系对共同犯罪具有正向影响。研究可以为警方预防、控制和打击拐卖妇女犯罪提供参考。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黄倩 黑静洁 曹芬芳
[目的/意义]以犯罪主体为新视角,以同主体类型犯罪为研究对象,提出"情报源-主体-案件-犯罪问题"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思路,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特点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犯罪主体的影响因素,揭示未成年人犯罪规律,从而为实践中防控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提供更多战略情报分析思路。[方法/过程]采用文本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设定同主体类型犯罪问题而并非单个案例为情报研究对象,通过提取该类案例样本中与犯罪主体相关联的信息,构建犯罪主体社会网络,进行相应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分析适用于一定范围内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研究。基于犯罪主体社会网络的未成年人犯罪战略情报分析有利于客观地揭示此类特殊主体犯罪规律和犯罪特点,发掘犯罪主体影响因素,能够为未成年人犯罪战略情报分析的实施提供有效的辅助和决策支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印伟
作为一种犯罪现象,旅游犯罪指发生在旅游过程中与旅游者、旅游活动或旅游环境有关所有犯罪现象的总和,而旅游犯罪场是犯罪场的一种具体形态,指存在于具有旅游犯罪心理的潜在犯罪人的内心体验中,促成旅游犯罪原因实现为旅游犯罪行为的特定背景。鉴于旅游犯罪场是旅游犯罪原因与旅游犯罪行为之间的衔接点,所以相比旅游犯罪原因,旅游犯罪场离旅游犯罪行为更近,也更容易控制,这就在形式上弥补了旅游犯罪原因与旅游犯罪控制之间的结构缺损,并且为旅游犯罪的控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因而,控制旅游犯罪场是控制旅游犯罪的一个有效途径,而控制旅游犯
关键词:
旅游犯罪 犯罪场 分析 控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