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77)
- 2023(9300)
- 2022(7846)
- 2021(7088)
- 2020(5951)
- 2019(13263)
- 2018(12614)
- 2017(23177)
- 2016(12755)
- 2015(13932)
- 2014(13554)
- 2013(13083)
- 2012(11969)
- 2011(10949)
- 2010(10600)
- 2009(9848)
- 2008(9623)
- 2007(8220)
- 2006(7324)
- 2005(6497)
- 学科
- 济(49703)
- 经济(49620)
- 管理(37921)
- 业(34615)
- 企(26883)
- 企业(26883)
- 方法(21457)
- 数学(18884)
- 数学方法(18653)
- 农(14957)
- 学(13350)
- 环境(13281)
- 财(12688)
- 中国(12300)
- 业经(11498)
- 地方(11013)
- 贸(10491)
- 贸易(10486)
- 制(10321)
- 易(10209)
- 农业(10136)
- 划(9255)
- 技术(7930)
- 务(7617)
- 财务(7592)
- 财务管理(7580)
- 企业财务(7240)
- 体(7206)
- 融(7193)
- 金融(7189)
- 机构
- 大学(185804)
- 学院(184697)
- 济(73606)
- 经济(72242)
- 研究(68015)
- 管理(67940)
- 理学(60023)
- 理学院(59280)
- 管理学(58117)
- 管理学院(57805)
- 中国(48616)
- 科学(46808)
- 农(45179)
- 京(39065)
- 业大(36716)
- 所(36531)
- 农业(36313)
- 研究所(34050)
- 财(31750)
- 中心(30253)
- 江(26764)
- 财经(25800)
- 院(24547)
- 农业大学(24254)
- 北京(23748)
- 经(23544)
- 范(22732)
- 经济学(22604)
- 省(22523)
- 师范(22287)
- 基金
- 项目(136770)
- 科学(106014)
- 基金(100547)
- 家(93702)
- 国家(92997)
- 研究(88731)
- 科学基金(77136)
- 社会(58017)
- 社会科(55018)
- 社会科学(55001)
- 基金项目(53902)
- 省(53432)
- 自然(53309)
- 自然科(51984)
- 自然科学(51964)
- 自然科学基金(51044)
- 划(46374)
- 资助(39777)
- 教育(38962)
- 编号(32351)
- 重点(31776)
- 发(29568)
- 计划(29055)
- 部(29020)
- 创(28736)
- 科研(27345)
- 创新(27102)
- 科技(26017)
- 业(25453)
- 国家社会(25318)
共检索到2587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金雨 赵志刚 罗亮 王世会 张瑞 郭坤 白庆利 李海涛 李明帅
为探明寒区稻蟹综合种养过程中扣蟹的适宜放养密度,本实验以水稻单作为对照,采用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放养密度(200、350、500、650和800只/667m~2)对寒区稻蟹综合种养过程中河蟹和水稻的生长性能及稻田水质和底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中华绒螯蟹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整体均出现显著下降的趋势。350只/667m~2处理组水稻的结实率和产量均显著高于水稻单作组和其他处理组。随着中华绒螯蟹放养密度的增加,各处理组土壤的总磷含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800只/667m~2处理组土壤总氮和总磷含量均显著高于350只/667m~2和500只/667m~2处理组,与其它组差异均不显著。整个实验过程中,稻田水体的平均温度(T)、溶解氧(DO)、pH、总氮(TN)、总无机氮(TIN)、总氨氮(TAN)、非离子氨(NH_3-N)、亚硝酸态氮(NO_2-N)、硝酸态氮(NO_3-N)、总磷(TP)及化学需氧量(COD)在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寒区稻蟹综合种养过程中扣蟹的最佳放养密度为350只/667m~2,该密度条件下,稻田水质环境较好,中华绒螯蟹及水稻的生长性能均能达到较高水平。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彭涛 张冬冬 张光宝 周捷 陈文彬 蒋仁奎 姜晓东 吴旭干
为研究池塘养殖条件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六月黄”(通常指在农历六月上市的亚成体雄蟹)适宜的蟹种放养密度,本研究采用雄体蟹种(20.43 ± 0.11 g)作为研究对象,设置1.5只/m~(2)(低密度组)、2.25只/m~(2)(中密度组)、3只/m~(2)(高密度组)3个养殖密度组,通过140 d的养殖实验比较分析中华绒螯蟹“六月黄”生长性能、组织系数、最终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 自4月15日起,低密度组平均体质量始终最高,中密度次之,高密度组最低,其中6月15日和7月5日时,3个实验组间均差异显著;低密度组总增重率(WGR)略高于中密度组,且两者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低密度组和中密度组出肉率(MY)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低密度组总可食率(TEY)显著高于高密度组;(2) 低密度组最终平均体质量和成活率(SR)均显著高于中密度和高密度组,而高密度组产量显著高于中密度和低密度组。高密度组饲料系数(FCR)和残肢率(LLR)显著高于低密度组,而与中密度组无显著差异;育成规格分布方面,低密度组“六月黄”大规格(≥110 g)比例显著最高,小规格(<100 g)比例最低;(3) 高密度组总成本和总收入均最高,中密度组次之,低密度组最低,三者均差异显著;高密度组净利润(NP)显著高于低密度组,且略高于中密度组,投资回报率(ROI)则恰好相反。“六月黄”养殖模式具有养殖周期短、生产操作简单、投资成本低、收益高等特点。综合考虑,中华绒螯蟹“六月黄”养殖模式下蟹种放养密度以3只/m~(2)为宜。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凤璐 朱筛成 李嘉尧 成永旭
为了探索盐碱地稻蟹种养中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适宜的放养密度,在黄河口盐碱地进行为期180 d的稻蟹共作试验(雌蟹∶雄蟹=1∶1),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1.50、0.75和0.38只/m~2,分别记为D150、D075和D038组)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养殖性能、可食组织系数、生化组成、生理代谢、饵料贡献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养殖密度的降低,中华绒螯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显著升高,而产量和饵料系数显著降低。(2)各密度组的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系数和总可食率无显著差异。(3)随着养殖密度降低,雌、雄蟹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而雌蟹的肝胰腺总脂肪含量显著增加。(4)就生理指标而言,雌蟹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随养殖密度降低而显著升高,而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类似地,雄蟹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活力在D038组最高,而肝胰腺中丙二醛含量和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在D038组最低。(5)不同放养密度下中华绒螯蟹的第一食物来源均为饲料(39.39%~52.33%),且随养殖密度的降低,食源中饲料占比呈上升趋势,而食源中本底蟹占比呈下降趋势。(6)各组的部分总收入和部分总利润无显著差异,D038组的投资回报率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综上所述,虽高密度组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收入,但低放养密度组的中华绒螯蟹取得最佳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且利润和投资回报率最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黄河口盐碱地的稻蟹模式中中华绒螯蟹适宜的放养密度为0.38只/m~2。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孙文通 张庆阳 马旭洲 王武 王昂
为研究稻蟹共作对水环境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在水稻本田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分别采集不同河蟹放养密度的稻蟹共作稻田(低密度,仔蟹放养密度18 ind/m2;高密度,仔蟹放养密度54 ind/m2)和不养蟹稻田(CK)水体的水样,分析不同稻田的水质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周期,不养蟹稻田溶解氧含量高于养蟹稻田,其中扬花期,不养蟹稻田显著高于养蟹稻田(P0.05)。分蘖期,高密度养蟹稻田氨氮含量最高,不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呈显著差异(P<0.05)。灌浆期时,不养蟹稻田总磷含量最高,不养蟹稻田和养蟹稻田呈显著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凤璐 朱筛成 李嘉尧 成永旭
为了探索盐碱地稻蟹种养中河蟹适宜的放养密度,在黄河口盐碱地进行为期180天的稻蟹共作试验(雌蟹:雄蟹=1:1),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1.5 inds/m~(2)、0.75 inds/m~(2)和0.38 inds/m~(2),分别记为D150,D075,D038组)对河蟹生长和养殖性能、可食组织系数、生化组成、生理代谢、饵料贡献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养殖密度的降低,河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显著升高,而产量和饵料系数显著降低。(2)各密度组的河蟹可食组织系数和总可食率无显著差异。(3)随着养殖密度降低,雌、雄蟹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而雌蟹的肝胰腺总脂肪含量显著增加。(4)就生理指标而言,雌蟹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活力随养殖密度降低而显著升高,而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类似地,雄蟹肝胰腺中ALP活力在D038组最高,而肝胰腺中MDA含量和血清中T-AOC显著降低,在D038组最低。(5)不同放养密度下河蟹的第一食物来源均为饲料(39.39% ~ 52.33%),且随养殖密度的降低,食源中饲料占比呈上升趋势,而食源中本底蟹占比呈下降趋势。(6)各组的部分总收入和部分总利润无显著差异,D038组的投资回报率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综上所述,虽高密度组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收入,但低放养密度组的河蟹取得最佳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且利润和投资回报率最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黄河口盐碱地的稻蟹模式中河蟹适宜的放养密度为0.38 inds/m~(2)。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崔超越 耿智 冯广朋 张涛 赵峰 杨刚 庄平 黄晓荣
为探究温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繁殖性能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温度(6 ℃、9 ℃、12 ℃、15 ℃、18 ℃、21 ℃)下亲蟹的繁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温度下雌蟹的交配率、产卵率、产卵量和生殖力等繁殖性能以及所产胚胎卵径、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等胚胎质量。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亲蟹的交配率逐渐增加,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和生殖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温度15 ℃时,雌蟹的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以及生殖指数均最高,且与其他各温度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温度18 ℃时,所产胚胎卵径最大,平均为(431.17±13.69) μm,15 ℃时,单个胚胎干重最重,平均为(31.28±4.61) μg,但与18 ℃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温度的升高,胚胎中灰分和磷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脂肪则逐渐下降,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粗蛋白和水分的变化不明显。其中18 ℃时,胚胎中粗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最高。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温度12 ℃下总量最高,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6 ℃下胚胎所含C20:5n3(EPA)、C22:6n3(DHA)、C20:4n6(AR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总量均最高。研究表明,温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质量有一定影响,15 ℃时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最佳。结果为开展中华绒螯蟹繁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渔业资源养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崔超越 耿智 冯广朋 张涛 赵峰 杨刚 庄平 黄晓荣
为探究温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蟹繁殖性能及所产胚胎质量的影响,开展了不同温度(6 ℃、9 ℃、12 ℃、15 ℃、18 ℃、21 ℃)下亲蟹的繁殖产卵实验,分析了各温度下雌蟹的交配率、产卵率、产卵量和生殖力等繁殖性能以及所产胚胎卵径、生化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等胚胎质量。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亲蟹的交配率逐渐增加,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和生殖指数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温度15 ℃时,雌蟹的产卵率、产卵量、生殖力以及生殖指数均最高,且与其他各温度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温度18 ℃时,所产胚胎卵径最大,平均为(431.17±13.69) μm,15 ℃时,单个胚胎干重最重,平均为(31.28±4.61) μg,但与18 ℃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温度的升高,胚胎中灰分和磷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总脂肪则逐渐下降,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粗蛋白和水分的变化不明显。其中18 ℃时,胚胎中粗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均最高。中华绒螯蟹胚胎中共检测出21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温度12 ℃下总量最高,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6 ℃下胚胎所含C20:5n3(EPA)、C22:6n3(DHA)、C20:4n6(AR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总量均最高。研究表明,温度对中华绒螯蟹所产胚胎质量有一定影响,15 ℃时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最佳。结果为开展中华绒螯蟹繁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也为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渔业资源养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世会 罗亮 张瑞 郭坤 白淑艳 覃东立 徐伟 赵志刚
为开发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新种质并阐述其品质特征,本研究以北方寒区2龄雄性成熟中华绒螯蟹(简称2龄蟹)为对照,探究3龄雄性成熟中华绒螯蟹(简称3龄蟹)的可食率、色泽、常规营养品质、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和矿物质元素差异,为3龄蟹新种质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判断依据。结果表明;9月15日2龄蟹肝胰腺指数(HSI)极显著高于3龄蟹(P<0.01),而出肉率(MY)则显著低于3龄蟹(P<0.05)。2龄蟹与3龄蟹相比,头胸甲和肝胰腺湿样L*,头胸甲和肝胰腺干样a*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龄蟹肝胰腺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3龄蟹(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学军 杨家新 陆建明 高锡伦
本文用直链藻液作为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Ⅰ期 (Z1)到状幼体Ⅱ期 (Z2 )的开口饵料 ,研究不同密度食物条件下Z1到Z2 的成活率和蜕皮时间。结果表明 :藻类密度在 1 0× 10 5 ~ 3 0× 10 5 cells/mL时 ,直链藻密度的增加能明显地缩短蚤状幼体的蜕皮时间和提高蚤状幼体的存活率 ,但是密度增加到一定的限度后就不能体现出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直链藻 蚤状幼体 蜕皮时间 存活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富余 田春晖 孙文涛 于凤泉 于永清
简述了水稻生产中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及其危害,综述了水稻-河蟹综合种养生产模式发展概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依据生态学理论、平衡施肥原理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原理,枚举了稻蟹生态种养中化肥农药减施的主要途径方法或措施,提出了化肥农药生态减施技术的概念,明确了稻蟹综合种养应以化肥农药生态减施技术为基础,协同优化化肥农药减施的各单项技术,因地制宜地建立实用的化肥农药减施技术体系,并对其生态学效应进行了评价。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芳林
"三农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而农业全产业链以农业发展为动力实现农民增收。盘锦稻蟹综合种养的成功探索为当前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帅帅 朱筛成 张冬冬 潘祯祥 李嘉尧 吴旭干 郑善玉
为了优化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饵料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豆粕、麸皮、玉米和小麦)投喂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152 d,每种投喂组各3个重复,比较2种饵料模式对幼蟹养殖性能、蛋白质代谢、消化酶、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雌蟹和雄蟹体质量均高于传统饵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就养殖性能而言,2种饵料模式下配合饲料组正常幼蟹的平均体质量及产量、1龄早熟蟹平均体质量及其产量、总产量和成活率均略高于,饵料系数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就蛋白质代谢而言,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血淋巴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传统饵料组雄蟹血淋巴中的尿素氮含量和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酶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雄蟹的α-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雌蟹血淋巴中总抗氧化能力、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和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稻田扣蟹的养殖性能、促进蛋白质沉积和脂类吸收,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提高蟹种质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庄平 贾小燕 冯广朋 章龙珍 王瑞芳
测定了不同盐度(0,6,12,18,24)条件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性亲蟹的耗氧率、CO2排出率及NH3 N排泄率,并研究了其呼吸熵、氧氮比、代谢率及能源物质供能比随盐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体质量为(55.59±6.24)g的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在水温(16±1)℃条件下,盐度对其耗氧率及NH3 N排泄率影响显著(P0.05),在盐度12~24范围内,亲蟹C...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盐度 代谢 耗氧率 排氨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黄孝锋 赵峰 王妤 宋超 张涛 庄平
对均重(0.12±0.01)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在6个盐度(0、4、8、12、16、20)梯度下的标准代谢进行研究。各梯度的水温为(24±0.5)℃、溶解氧为(8.12±0.23)g/m L、p h为7.5±0.18。在不同时间段测量各盐度梯度代谢瓶内溶氧量、co_2含量及nh_3-n含量,将时间与耗氧率、co_2排出率及nh_3-n排泄率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仔蟹行为及代谢瓶内氧气含量与时间(h)的回归分析将仔蟹行为可分3个阶段:自由运动阶段[Do>2.33 mg/L]、生存阶段[0.33 mg/L<Do<...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梁梓龙 解志龙 葛家春 马行空 姜晓东 吴旭干
为探究不同水草种植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池塘养殖性能的影响,本实验于2022年比较了[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单一种植、水花生和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1∶1种植、黄花水龙单一种植]三种水草种植模式下扣蟹的栖息选择性、生长性能、最终养殖效果和规格分布差异情况。结果显示:(1)黄花水龙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水花生且黄花水龙中栖息扣蟹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水花生中栖息的扣蟹,但黄花水龙中栖息扣蟹的数量明显较低;(2)在整个养殖阶段,黄花水龙组扣蟹的生长速度最快,其次为1∶1种植组,水花生组扣蟹生长速度最慢;(3)水花生组扣蟹具有成活率高、一龄性早熟率低以及残蟹率低等特点,但1∶1种植组产量最高;(4)规格分布方面,各组扣蟹体质量主要集中于6.00~8.99 g和9.00~11.99 g这两个规格区间内,黄花水龙组扣蟹在9.00~11.99 g、12.00~14.99 g和≥15 g这三个区间内的比例均高于另外两组。综上所述,在中华绒螯蟹扣蟹养殖阶段,池塘种植黄花水龙较水花生能使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得到提高,但是其产量以及成活率会降低,二者搭配使用可取得更高的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