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93)
- 2023(2177)
- 2022(1983)
- 2021(1847)
- 2020(1572)
- 2019(3698)
- 2018(3690)
- 2017(6404)
- 2016(4032)
- 2015(4516)
- 2014(4573)
- 2013(4682)
- 2012(4316)
- 2011(4007)
- 2010(4037)
- 2009(3826)
- 2008(3870)
- 2007(3381)
- 2006(3010)
- 2005(2538)
- 学科
- 济(13641)
- 经济(13633)
- 管理(11434)
- 业(8377)
- 企(7375)
- 企业(7375)
- 方法(6808)
- 数学(5979)
- 数学方法(5852)
- 学(5617)
- 资源(5223)
- 和(4225)
- 环境(3703)
- 地方(3425)
- 农(3205)
- 中国(3086)
- 生态(2985)
- 业经(2677)
- 发(2669)
- 人事(2641)
- 人事管理(2641)
- 财(2478)
- 理论(2410)
- 农业(2399)
- 划(2317)
- 技术(2070)
- 策(1946)
- 经营(1888)
- 制(1822)
- 组织(1794)
- 机构
- 大学(59667)
- 学院(59173)
- 研究(24771)
- 管理(21192)
- 科学(20600)
- 理学(17904)
- 理学院(17680)
- 农(17582)
- 管理学(17215)
- 济(17183)
- 管理学院(17129)
- 中国(16912)
- 经济(16615)
- 所(15353)
- 研究所(14568)
- 业大(14328)
- 京(14247)
- 农业(14182)
- 省(10575)
- 中心(10357)
- 江(9761)
- 院(9543)
- 室(9324)
- 北京(9104)
- 科学院(8980)
- 农业大学(8871)
- 实验(8850)
- 实验室(8472)
- 资源(8280)
- 技术(8162)
- 基金
- 项目(45972)
- 科学(33349)
- 基金(30526)
- 家(30367)
- 国家(30160)
- 研究(27471)
- 科学基金(23209)
- 省(19751)
- 自然(17560)
- 自然科(16947)
- 划(16938)
- 自然科学(16935)
- 自然科学基金(16590)
- 基金项目(16321)
- 社会(14774)
- 社会科(13957)
- 社会科学(13946)
- 资助(13192)
- 科技(12228)
- 计划(11816)
- 教育(11755)
- 重点(11039)
- 编号(10522)
- 发(10205)
- 科研(9272)
- 部(8862)
- 专项(8779)
- 创(8743)
- 创新(8305)
- 成果(8164)
共检索到85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苗禹博 朱晓梅 李志娟 贾凤岭 李伟
当前樟子松遗传改良正处于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但是不同地区育种资源调拨与交换频繁,导致了育种资源信息模糊、亲缘关系混乱,增加了樟子松遗传改良工作中近交衰退的风险,因此开展育种资源评价研究是樟子松优良单株利用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樟子松1、1.5、2代种子园224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SSR的遗传多样性和单株亲缘关系分析以及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按育种资源的来源分析,良种基地、头道桥、榆林1.5和泰来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宝根园和榆林群体相对较低;按育种资源的世代分析,不同世代樟子松育种资源维持
关键词:
樟子松 育种资源 遗传评价 亲缘关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苗禹博 方攀 杨志恒 朱晓梅 高琼 刘洋 李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樟子松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性问题,了解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在群体遗传结构层面揭示樟子松林分衰退现象。【方法】本文以红花尔基(HHEJ)种源天然林和章古台(ZGT)、围场(WC)、榆林(YL)3个人工引种林,共计4个樟子松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樟子松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平衡、遗传结构稳定性、遗传距离以及影响遗传变异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大小由低到高依次为HHEJ、ZGT、WC、YL;只有YL群体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ZGT群体的连锁不平衡位点达到128对,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的程度最大;HHEJ和ZGT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为接近,WC群体相距较远,YL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4个樟子松群体的遗传分化相对稳定,不易产生遗传分化;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樟子松期望杂合度(He)与地理纬度(La)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57),线性关系在α=0.05的水平上显著(P=0.012)。【结论】本研究发现樟子松的遗传多样性可能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阐明了不同地区樟子松群体的遗传差异情况,及其林分衰退的可能因素,为樟子松科学的遗传资源保护、引种造林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志强 郝雨 刘彤 姜静
该文利用ISSR技术分析了大兴安岭北段4个不同海拔梯度、3个不同群落及3个纬度梯度的樟子松天然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16个筛选出的随机引物在3组共240株个体中,分别检测出162、156和169个多态位点,总多态位点的百分率分别达到85.26%、82.11%和88.95%,樟子松天然林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海拔、群落和纬度等不同的尺度上,樟子松天然林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较低,遗传变异多来自群体内部.海拔及纬度因子显著影响樟子松天然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不同群落类型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影响不大.
关键词:
樟子松 遗传多样性 海拔 纬度 群落类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教君 康宏樟 李智辉
沙地樟子松引种栽培的成功已使该树种成为中国北方沙区人工造林的首选树种,但由于早期引种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出现了衰退现象,使得人们对在干旱、半干旱沙地进行大面积樟子松造林产生疑问.为进一步研究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问题,该文以2年生沙地樟子松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和聚乙二醇(PEG)处理法对苗木进行水分胁迫试验,比较两种胁迫处理苗木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胁迫与PEG模拟水分胁迫(处理1 h)对2年生樟子松幼苗光合生理特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基本一致;当土壤含水量为40%田间持水量时,沙地樟子松已表现出干旱胁迫,土壤含水量为20%田间持水量时胁迫达到最大.10%PEG处理对2年生樟子松幼苗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靳晓东 姜立春
【目的】立木材积方程在森林生产力、生物量和碳储量等林业问题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提高立木材积的预测精度一直是林业模型研究者的重要任务。本研究以大兴安岭樟子松为研究对象,构建含有不同形率的二元和三元材积方程,并对比检验其预测效果,旨在把传统立木材积的预测精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方法】利用15个树干不同形率,基于传统的一元和二元立木材积方程分别建立二元和三元立木材积方程,并与传统的一元和二元材积方程比较。通过对各模型进行拟合选出最优形率模型,具体选用统计软件S-PLUS中的广义非线性模块(GNLS)进行拟合。并利用幂函数、指数函数以及常数加幂函数校正在拟合过程中各立木材积模型表现的异方差现象。选择确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误差绝对值(MAB)和相对误差绝对值(MPB)4个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价。最终采用分径阶比较法比较不同径阶范围内4种方程的预测精度。【结果】基于相对树高70%处形率的二元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基于相对树高50%处形率的三元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基于传统的一元模型,加入形率后模型的RMSE、MAB、MPB分别降低了33.7%、30.7%、29.9%;基于传统的二元模型,加入形率后的模型RMSE、MAB、MPB分别降低了70.5%、70.9%、71.2%。不同径阶的检验表明:对于小径阶和中等径阶的树木,模型的检验精度顺序为模型(13)>模型(2)>模型(12)>模型(1);对于大径阶的树木,模型的检验精度顺序为模型(13)>模型(12)>模型(2)>模型(1)。【结论】形率因子是干形的重要指标。在传统立木材积模型中引入形率因子可以提高材积的预测精度,因此,对于樟子松立木材积的估算,尤其是中大径阶林分,推荐使用带有形率的三元立木材积模型。
关键词:
樟子松 形率 异方差 材积 预测精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毛磊 王冬梅 杨晓晖 喻泓
林分结构是影响天然樟子松林更新的重要因素,而樟子松幼树的空间分布又将决定未来的林分结构。该文以内蒙古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Ripley的单变量K函数和Hamill&Wright的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林分下樟子松幼树空间分布格局及更新情况。结果表明:①不同林分内,樟子松大树随尺度增加呈现随机分布,而樟子松幼树呈现较明显的聚集分布。②针阔混交林下,樟子松幼树多分布在阔叶树周围4 m范围内,且数量较多、发育较好,呈现出良好的更新趋势;樟子松纯林内,幼树则多分布在樟子松大树周围且数量极少,平均树高明显低于混交林内幼树,更新情况远不如针阔混交林理想。掌握樟子松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学利 杨树军 张百习 白雪峰
对章古台不同感病等级樟子松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感病后,根际土壤的 pH值随感病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CEC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根际土壤中盐分的富集程度明显下降,全N、速效N、速效K的富集程度和速效P的亏缺程度明显下降;樟子松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和酶的活性随感病等级的加重呈下降趋势,说明樟子松感病后,其根系的生物活性下降。
关键词:
樟子松 感病等级 根际土壤 非根际土壤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徐静 郭滨德 孙洪志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种源的樟子松在帽儿山地区的生长差异,研究该地区气候因子对樟子松径向生长的影响,本文建立了来自于阿尔山、高峰、红花尔基、卡伦山、图强罕达盖和金山等7个种源樟子松树轮年表。[方法]通过年轮-气候响应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探讨了不同种源樟子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7个种源地樟子松树轮年表整体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局部也有不同之处,除图强种源外,其余6个种源地樟子松在生长初期年轮宽度呈增加趋势。阿尔山、高峰、红花尔基和卡伦山种源地樟子松径向生长与当年2月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罕达盖种源地樟子松径向生长与前一年4月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高峰、图强、卡伦山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会堂 张启翔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世界花卉种质资源与花卉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 .作为花卉业发展的基础 ,花卉种质资源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科研人员的注意 .传统育种方法仍是花卉育种工作的主要方法 ,同时花卉分子育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培育花卉新品种开辟了新途径 ,并获得丰硕的成果 .
关键词:
花卉 种质资源 遗传育种 分子育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钟伟华 石斌 陈炳铨 黄章平 周宏 张民兴
研究了由津巴布韦引入的以家系为代表的火炬松遗传资源 50个号的苗期与幼林生长表现。结果表明 ,5年生的单株材积差异显著 ,有 14个系 (含 3个对照 )与最劣系有显著差异 ,可列为优系。在 30 %的家系入选率下 ,配合选择的材积遗传增益为 3.1% ,入选优株 148株 ;1、3年生树高与材积的早期相关为较显著或极显著 ,故早期试验林可测定树高为主 ,以减少工作量 ;还比较了 3种统计分析方法应用效果和选留前 1/ 3和淘汰后 1/ 3,5年生时优系的保持率和丢失率 ,并主张早期选择以淘汰劣系 ,以指导育种与生产工作为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悦 张春晓
利用15个同工酶位点48个有效等位基因,在对一油松种子园34个无性系育种值的估测基础上,分析了34个育种值递增无性系数递减的选择群体和34个无性系数递减的随机抽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以及参数随育种值和群体规模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选择群体中,①平均等位基因数量(A)和多态位点百分率(P0.05)随群体中无性系数的减少而降低;②基因多样性(D)和实际杂合度(Ho)在群体中随育种值增加而增加,不因群体的无性系数量的减少而降低;③D和Ho随育种值增加的变化符合指数模型规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悦 张春晓
保持林木育种群体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是对林木进一步选择和改良的前提 ,而评价育种系统中遗传多样性变化的工作则很少 .该文以一油松育种系统中 6个群体为研究对象 ,借助水平淀粉凝胶电泳的同工酶分析方法 ,用筛选出的ACP ,ADH ,GOT ,CAT ,MDH ,PGM ,SKD ,MNR ,LAP共 9种酶系统 15个位点 ,分析了各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 :①各群体内均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②种子园无性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天然林 ;③种子园不同时期产生的两个自由授粉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天然林子代群体相似 ;④遗传多样性参数在P0 到F2 三个世代间表现出递增趋...
关键词:
油松 育种系统 同工酶 遗传多样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胜男 闫德仁 黄海广 胡小龙 高海燕
【目的】探究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和多样性差异,对维持土壤微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8、15、30、36、42、49和56 a林龄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林龄条件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1)研究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共获得细菌32门80纲154目308科531属。其中,放线菌门(32.71%±3.74%)、变形菌门(23.14%±2.13%)、酸杆菌门(16.22%±2.75%)和绿弯菌门(9.00%±1.23%)为主要优势门。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49 a和56 a林龄土壤中分别升高至7.16%和7.47%。沙地营造樟子松后,土壤中细菌的相对丰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并在林地土壤中出现了Crossiella spp.。2)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获得真菌6门25纲88目184科369属。其中,子囊菌门(70.12%±11.17%)是主要的优势门。接合菌门的丰度在49 a和56 a林龄中逐渐升高至15.20%和23.42%。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真菌进化速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加快,其中,42~56 a林龄最快,其次是8~36 a林龄,流动沙丘的真菌进化速度最慢。同时,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中的有益真菌数量也逐渐增多,但形成菌根的真菌逐渐减少。8 a林龄土壤中的独有OTU数目最多,比其他林龄提高1.46~2.54倍。36~49 a林龄土壤中独有OTU数目在67~71之间,而在56 a林龄中为41。【结论】随着林龄的增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逐渐得到改善。但是,56 a林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因此56 a林龄可能成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衰退的时间拐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曾德慧 陈广生 陈伏生 赵琼 冀小燕
树木叶片的养分再吸收效率能够反映树木对养分保存、利用以及对养分贫瘠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1、20、29、45年生树木叶片的基本特征、养分含量及其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叶片衰老后其质量和面积明显减少;叶片凋落前的平均养分含量没有表现出随樟子松年龄增加而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凋落叶片中的N、P、K、Mg含量表现出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Ca的趋势与之相反;11年生和20年生的樟子松叶片N、P、K的再吸收效率相似,都显著高于29年生和45年生樟子松(P<0.05),而樟子松叶片对Mg的再吸收效率表现出随年龄增大而显著降低,Ca随叶片的衰老而不断累积...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程昊天 孔涛 吕刚 王东丽 张莉莉
[目的]探究辽西北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关系,为该地区的樟子松林培育、经营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在辽西北章古台地区选取6个林龄(10、20、30、40、50和60 a)的樟子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林龄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辽西北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贫瘠,根际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系对养分的富集与平衡维持作用明显。林龄、根际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碳、氮、磷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影响显著。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主要受到土壤全氮的影响,土壤C:P主要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土壤N:P受土壤全氮的影响大于全磷。各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C:N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为氮限制,其中60a过熟林氮限制更为强烈。樟子松人工林根际土壤氮、磷限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协同性。[结论]各林龄樟子松生长均受到氮限制,相较于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氮更为缺乏。在森林经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差异性,建议对辽西北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施用氮肥、引入固氮植物以解除氮限制,并注意根系磷肥的补充。图1表5参28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