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92)
- 2023(2702)
- 2022(2326)
- 2021(2177)
- 2020(1937)
- 2019(4222)
- 2018(4247)
- 2017(7725)
- 2016(4328)
- 2015(4626)
- 2014(4381)
- 2013(4349)
- 2012(4007)
- 2011(3516)
- 2010(3505)
- 2009(2923)
- 2008(2987)
- 2007(2542)
- 2006(2228)
- 2005(1990)
- 学科
- 济(13711)
- 经济(13698)
- 管理(9019)
- 业(8618)
- 企(6731)
- 企业(6731)
- 方法(6295)
- 数学(5678)
- 数学方法(5587)
- 学(5479)
- 财(4245)
- 中国(4100)
- 农(3845)
- 制(3200)
- 税(3078)
- 税收(2881)
- 收(2840)
- 地方(2797)
- 业经(2523)
- 农业(2502)
- 银(2483)
- 银行(2462)
- 行(2348)
- 贸(2338)
- 贸易(2330)
- 易(2247)
- 务(2198)
- 财务(2197)
- 财务管理(2190)
- 企业财务(2106)
- 机构
- 大学(55865)
- 学院(54674)
- 研究(23621)
- 济(19008)
- 经济(18501)
- 管理(17764)
- 中国(17703)
- 科学(17475)
- 理学(15290)
- 理学院(15028)
- 农(14804)
- 管理学(14570)
- 管理学院(14467)
- 所(13281)
- 研究所(12541)
- 京(12362)
- 农业(11877)
- 业大(11432)
- 中心(11131)
- 财(9405)
- 江(9063)
- 省(8954)
- 院(8931)
- 室(8497)
- 实验(7955)
- 科学院(7671)
- 北京(7645)
- 实验室(7633)
- 范(7613)
- 农业大学(7493)
- 基金
- 项目(42741)
- 科学(32643)
- 基金(31109)
- 家(30424)
- 国家(30235)
- 研究(26226)
- 科学基金(24065)
- 自然(17539)
- 自然科(17158)
- 自然科学(17152)
- 自然科学基金(16842)
- 基金项目(16811)
- 省(16287)
- 社会(15747)
- 划(14971)
- 社会科(14895)
- 社会科学(14888)
- 资助(12354)
- 教育(11608)
- 重点(10710)
- 计划(10259)
- 科技(9632)
- 编号(9461)
- 发(9386)
- 部(9034)
- 科研(9019)
- 创(8701)
- 创新(8275)
- 专项(8072)
- 业(7496)
共检索到831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鹏 田景奎
我国风能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和"三北"地区,本文基于这些地区13个风电场全年共668572个测风样本得出了平原、山地和沿海三种地形不同地表状况下近地层风随高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虽然近地层风廓线形态多变,但风速随高度单调增加占绝大多数,可以用幂函数较好的拟合逐时风廓线;幂函数的指数即切变系数不仅受地表粗糙度影响,还受地形、风速大小以及热力层结影响,切变系数山区小,平原大,沿海比平原稍小;在我国北方地区,年平均切变系数有如下统计规律:山区草地为0.1以下,草原为0.15,同类地形随地表粗糙度增大而明显增大,大风段山区灌木比草地大30%。该结果可用于北方相似下垫面下的风能评估和风电场预可研调查...
关键词:
幂函数 近地层 切变系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连喜 闵庆文 李凤霞 张晓煜 闫蓉 张学艺 袁海燕
在不同季节通过对宁夏南部山区几种不同类型下垫面进行的小气候观测与考察,分析了该区不同下垫面的主要小气候特征(温湿度)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宁南山区不同下垫面气候特征均具有与大气候相似的变化趋势;封山禁牧后,下垫面随之变化,会产生干旱生态景观下的“绿岛效应”、“湿岛效应”和“热岛效应”,说明封山禁牧措施对脆弱生态的恢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退耕还林还草、进行植被恢复生态建设,对于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气候特征 下垫面 退耕还林 宁南山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逸涵 何晓凤 周荣卫
模式初始场的优劣对风预报结果影响较大,中国常用的全球环流背景场为美国NCEP发布的GFS资料、欧洲中心的ECMWF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的T639资料。本文收集、整理了2010年6月~2011年5月的上述3套资料,将其分别与中国境内677个基本站、基准站和400座专业测风塔同期测风数据进行对比检验,综合分析GFS、EC、T639在中国区域内的近地层风速预报效果,并给出3套数据预报性能的平面分布图,结合气象站和测风塔处的地形特征和测风数据的代表性,初步判断3套背景场的近地层风速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可预报性,为中尺度模式选择初始场开展风速预报服务时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①风速介于(0~3)m/s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芳 郝玉光 辛智鸣 徐军 黄雅茹 赵英铭 孙非
【目的】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典型植被群落对近地层风沙活动的影响,揭示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风蚀特征。【方法】在乌兰布和沙区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内,选取油蒿半固定沙丘(盖度约20%)、白刺半固定沙丘(盖度约30%)、油蒿固定沙丘(盖度约40%)、白刺固定沙丘(盖度约40%)、流动沙丘(CK)5种典型下垫面,运用风蚀钎和风沙流采集系统,实时监测5种下垫面的风蚀动态,定量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土壤风蚀量、风蚀物的垂向分布及粒度组成的差异性。【结果】乌兰布和沙区不同下垫面同期土壤风蚀深度为:流动沙丘>油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斌 陈亚宁 郝兴明 李宝富 曹志超
凝结水是干旱区生态系统重要的水分来源。2010年6—7月采用底部连通和不连通的微渗计对塔里木河下游地区胡杨林、柽柳丛和裸地3种典型下垫面土壤凝结水的变化特征、形成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研究区裸地土壤凝结水总量最多,其次为柽柳丛的,而胡杨林的最小,其凝结水总量分别为2.60、2.49、1.26 mm,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下垫面类型土壤的日均凝结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②凝结过程一般从22:00持续到次日8:00,晴天日出后一定时间范围内凝结现象仍继续发生,3种下垫面土壤凝结水量的变化趋势均呈双峰曲线,2:00~4:00左右达到第1个峰值,第2个峰值出现在8...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龚强 汪宏宇 朱玲 蔺娜 顾正强 晁华 徐红
利用辽宁省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26座测风塔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10~70 m(100m)的逐时梯度风观测数据,研究了辽宁省近地层风切变特征,结果表明:近地层风速随高度变化基本遵循幂指数规律;各塔年风切变指数为0.024 4~0.405 0,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受局地地形、地貌环境影响,个体差异较大;有11座测风塔年平均风切变指数大于B类风切变指数,26座测风塔空间平均年风切变指数为0.155 1,也略大于B类风切变指数;风切变指数呈现明显的白天小、夜间大的日变化特征,与气温的日变化呈反位相;春季风切变指数明显偏小;大气中性条件下的风切变指数与年平均风切变指数基本相当,稳定状态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贺志明 聂秋生 刘熙明 吴琼
在鄱阳湖区4座测风塔历时1年逐10分钟梯度观测的资料基础上,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平均风特征和风能资源参数。.结果表明:鄱阳湖区风速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较为缓慢,风切变指数较平原地区明显偏小,在湖区北部的狭长地带,狭管效应对风速的增强作用较为明显;受地形的影响,鄱阳湖北部狭管内风廓线分布高度一致,狭管内外明显不同;鄱阳湖区地势低洼的地方湍流强度高于地势较高的地方的湍流强度,山脊处湍流强度随高度变化不明显,在狭管内,湍流强度较狭管外开阔湖面小;鄱阳湖区风场各高度层Weibull尺度因子值在4.92~7.49之间,各高度层Weibull形状参数值在1.49~1.84之间。观测塔位于山脊上的长岭的层形状参数...
关键词:
风能资源 特征 鄱阳湖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荣卫 何晓凤 孙逸涵
本文采用Bernaola-Galvan启发式分割算法对3种全球环流预报场预报风速序列以及气象站和测风塔的实测风速序列分别进行风速突变事件的挑选,并综合挑选结果对3种全球环流预报场对我国风速突变事件的预报能力进行检验和评估。结果显示:ECMWF全球环流预报场风速突变事件的预报效果最优,其次是GFS,然后为T639,但是在青藏高原和甘肃北部地区,GFS要优于ECMWF,在我国沿海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区,T639为最佳;ECMWF在新疆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中西部、河北和山西风速突变预报准确率较高,约为30%以上,其次为东北、山东、河南和江苏,约为10%~30%,其余地区预报准确率基本上在20%以下,尤...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一平 王进欣 马友鑫 刘玉洪 李佑荣
因林窗的发生而导致的环境异质性 ,对林窗内物种分布、种群动态及物种多样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森林演替和更新所起的重要作用乃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林窗 8个方位 (从林窗中央到林内 )不同季节的地表温度和 1 5m高度气温水平空间多点观测为基础 ,探讨了林窗温度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在西双版纳由于区域性天气现象 (雾 )、太阳高度和林窗边缘树木的共同影响 ,形成不同季节林窗区域温度效应在时空上的明显差异一高值区的时空位移及空间不对称性现象 :林窗温度最高区域并非出现在林窗中央 ,而是林窗某一侧 ,其位置、强度随时间和季节不同而存在差异 ;另外 ,林窗内不同介质间 ...
关键词:
次生林 林窗 温度效应 时空分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雁 梁海河 王曙东 周青 郭雪星 乔贺
以中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2009年5至10月10~120 m的梯度风观测数据分析了全国近地层风切变特征,结果表明:①风切变总体呈现规律性变化趋势,即:日出前和日落后切变指数较大,随着近地层温度升高,切变指数逐渐下降,近地层温度达到最高时,切变指数达到最低值,后随着日落、地面温度下降,切变指数逐渐上升,直到次日日出、日落周期;②因局地海(湖)陆分布的差异以及下垫面粗糙程度的不同,切变指数在各地的变化可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典型陆地型、海陆效应差异型、湖(河)陆效应差异型、特殊地形(峡谷)型、切变指数偏大型和特殊型;③从不同梯度间的风切变特征来看,低层(30 m附近)较为明显,而中高层(50 m和7...
关键词:
风能资源 观测网 近地层 风切变 α值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关德新 朱廷曜 金昌杰
该文利用风洞实验及野外实测资料,用逼近方法求出中性温度层结时不同郁闭度林分林冠以上风速廓线特征.结果表明,风速廓线参数(零平面位移d、林冠表面粗糙度Z0、动力速度U)随郁闭度C的变化而改变,d随C的增大而增大,二者关系可由对数函数表示:d=(H/a)ln(C/C0).Z0和U的变化特征比较相似,在C=02附近有最大值,C再增大或减小,Z0和U值均逐渐减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晟 汪志荣 张建丰 解建仓 汪雅梅
城市下垫面类型的多样化,使得径流系数在时空上的变化越来越复杂。采用自制模拟降雨系统,对SBS、不透水地砖、水泥地面、透水砖和草地等典型下垫面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弱透水性的下垫面径流系数容易达到较高的稳定值,透水砖的下渗能力接近草地。双曲线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径流系数与单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得了到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降雨历时(或雨强)与各下垫面径流系数的最优拟合公式,且除透水砖外其相关系数达92%~97%,可见降雨历时对径流系数的影响较大。相同降雨条件下,3种弱透水性下垫面按径流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不透水砖、SBS、水泥路面。降雨量较小时,下垫面的表面洼蓄及附着水层的比例不能忽略,此时径流...
关键词:
雨水利用 径流系数 降雨强度 下垫面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斌 李卫红 郝兴明 李宝富 曹志超
为了探讨极端干旱区植被生长季的土壤凝结水特征,采用微渗计和中子仪,于2010年6-7月对塔里木河下游地区胡杨林、柽柳丛和裸地3种典型下垫面密封和不密封处理的土壤凝结水的变化特征、形成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渗计和中子仪观测结果均显示观测期间裸地产生的土壤凝结水总量最大,其次为柽柳丛,而胡杨林形成的土壤凝结水总量最小。观测期间研究区凝结现象从21:00-22:00左右开始,02:00-03:00左右达到第一个峰值前,随着近地表气温和地温的降低,土壤凝结水量呈增加的趋势。不密封处理产生的土壤凝结水量显著大于密封处理的(t<0.01)。柽柳丛土壤日均凝结水量最大,其次为裸地,胡杨林最小。方差分析显示,不同下垫面类型土壤的日均凝结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种下垫面土壤凝结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双峰曲线。凝结过程一般从22:00左右持续到次日09:00左右。土壤凝结水量主要受气温、大气相对湿度、表层地温、风速以及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生态退化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干旱区 凝结水 微渗计 中子仪 塔里木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照国 吕世华 奥银焕 王少影
利用2010年夏季鄂陵湖湖滨地区试验观测资料,从中选取资料较好的5个连续晴天,分析了该地区高寒草甸夏季局地气候、辐射与能量平衡特征以及碳通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①夏季晴天湖滨地区近地层气象要素受到湖陆风的较大影响,风向昼夜交替变化,垂直风速和摩擦速度明显大于玛曲草原,全天盛行上升气流,昼夜温差较小;②湖滨地区日均太阳总辐射与净辐射高于玛曲草原和金塔绿洲,地表能量不平衡现象较显著,湍流输送以潜热为主,夜间近地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和逆湿现象;③夏季湖滨草甸碳吸收的日最大值出现在上午11时前后,碳吸收显著大于碳排放,其水分利用效率与海北草甸生态系统接近,总体偏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路明 秦树高 刘振 朱林峰 刘峰
水分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土壤凝结水数量虽小,但作为一种持续稳定的水源,对于维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了深入了解下垫面差异对地表凝结水形成过程的影响,于2014年7—8月采用称质量法,在毛乌素沙地使用微渗仪对裸沙地、油蒿林地、沙柳林地的地表凝结水形成进行观测,并对相关气象因子和土壤温度进行同步监测。结果表明:1)地表凝结水形成在日落后即刻开始,而在日出约1 h后停止,3种下垫面地表凝结水形成规律近似;油蒿和沙柳林地的地表凝结水结束时间晚于裸沙地,有助于延长林地隐花植物和微生物对凝结水的吸收时间。2)在观测期(17 d),裸沙地、油蒿林地、沙柳林地的地表凝结水总量...
关键词:
凝结水 微渗仪 气象因子 油蒿 沙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