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18)
2023(10326)
2022(9434)
2021(9121)
2020(7584)
2019(17956)
2018(17690)
2017(32900)
2016(18331)
2015(20724)
2014(20900)
2013(20799)
2012(19142)
2011(17362)
2010(16906)
2009(15394)
2008(14873)
2007(12364)
2006(10573)
2005(9190)
作者
(55628)
(46354)
(45999)
(43627)
(29423)
(22545)
(20905)
(18464)
(17622)
(16494)
(15995)
(15531)
(14714)
(14659)
(14304)
(14299)
(14216)
(13800)
(13183)
(13170)
(11763)
(11247)
(11230)
(10433)
(10348)
(10338)
(10271)
(10140)
(9439)
(9262)
学科
(68245)
经济(68177)
管理(48964)
(45824)
(38444)
企业(38444)
方法(34338)
数学(29926)
数学方法(29540)
(19079)
(17598)
中国(17425)
(16181)
业经(14399)
地方(13785)
(12649)
贸易(12644)
(12279)
(11834)
农业(11734)
理论(11559)
环境(11069)
技术(10705)
(10663)
(10352)
财务(10293)
财务管理(10272)
企业财务(9738)
(9590)
教育(9377)
机构
大学(257139)
学院(254270)
管理(100319)
(93942)
经济(91808)
研究(91029)
理学(87727)
理学院(86689)
管理学(84901)
管理学院(84471)
中国(64883)
科学(62359)
(56071)
(50077)
(48105)
业大(45591)
研究所(44732)
(40785)
中心(40304)
农业(39807)
(35612)
北京(35520)
(33595)
(33581)
财经(33236)
师范(33203)
(30387)
(29304)
技术(28588)
科学院(27345)
基金
项目(186110)
科学(143252)
基金(133594)
研究(128336)
(120228)
国家(119313)
科学基金(99954)
社会(76931)
(73057)
社会科(72687)
社会科学(72666)
基金项目(72031)
自然(69420)
自然科(67757)
自然科学(67740)
自然科学基金(66481)
(62754)
教育(58170)
资助(55891)
编号(51484)
重点(42342)
成果(40958)
(39731)
(38972)
(38135)
计划(37150)
科研(36833)
课题(35798)
创新(35678)
科技(33669)
期刊
(98078)
经济(98078)
研究(71315)
学报(51795)
中国(46037)
科学(44896)
(44593)
大学(37244)
管理(35362)
学学(35273)
农业(31508)
(29230)
教育(26783)
技术(20882)
(17505)
金融(17505)
(16814)
经济研究(15666)
业经(15633)
财经(15056)
图书(14836)
业大(14486)
科技(14452)
林业(14268)
理论(13416)
(13206)
资源(12687)
(12682)
实践(12609)
(12609)
共检索到363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卫娟  李加茹  李华威  梁玉琴  孙鹏  傅建敏  
为了解不同(品)种柿叶总酚与总黄酮含量差异及其年动态变化规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15份柿叶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份柿叶资源总酚含量在13.84~107.42mg/g波动,变异系数较大;总黄酮含量在12.06~58.20mg/g波动,变异系数较小。柿近缘种、野生柿、涩柿、甜柿总酚年均含量及变异系数分别为36.83、43.82、46.05、38.86mg/g和32.46%、30.58%、35.31%、30.78%;总黄酮年均含量及其变异系数分别为33.92、29.43、27.13、26.19mg/g和21.01%、19.75%、18.59%、17.33%。不同(品)种柿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傅建敏  张嘉嘉  李芳东  
为比较柿种质资源间黄酮类化合物和多酚含量的多样性,对111份柿资源叶片中槲皮素、山奈酚、粗黄酮和多酚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柿种质资源间槲皮素、山奈酚、粗黄酮和多酚含量存在丰富的多样性;除槲皮素外,不同柿地域来源间山奈酚、粗黄酮和多酚均表现出显著(P<0.05)差异性,而不同柿类型间只有山奈酚显示出显著(P<0.05)差异性;聚类结果显示柿种质资源可分为四大类群,其中类群Ⅳ为黄酮类化合物和多酚高含量的柿种质资源类群,共有21份资源,其为柿资源的选育提供了宝贵的育种材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梁玉琴  韩卫娟  张嘉嘉  梁晋军  孙鹏  傅建敏  
【目的】分析河南省柿种质资源叶片中总酚、总黄酮和单宁含量的差异性,并根据成分含量对资源进行评价及分类,初步筛选出高含量优良柿种质。【方法】对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区的122份柿种质资源进行叶片总酚、总黄酮和单宁含量测定,分析各成分含量的差异性、分布规律和相关性及其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并根据各成分含量高低进行资源分类与筛选。【结果】 河南省柿资源叶片中总酚、总黄酮和单宁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22.75,81.09和52.15 mg/g,变异系数分别为30.56%,46.85%和27.58%。总酚含量集中分布在103.87~144.25 mg/g,黄酮含量集中分布在54.39~96.93 mg/g,单宁含...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嘉嘉  梁玉琴  梁晋军  傅建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87份柿种质资源叶中的维生素C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柿种质资源叶维生素C含量的多样性,并对其中15份材料的叶维生素C含量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15份野生和栽培资源叶中维生素C含量随生长时间呈多样性变化;柿近缘种、野柿、甜柿、涩柿品种叶中维生素C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3.21%、18.61%、30.89%、25.30%,含量均值为13.58、10.13、9.98和9.21 mg/g;野生资源叶中的维生素C含量从展叶期到落叶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②87份柿种质资源叶中的维生素C含量为1.93~23.91 mg/g,变异系数为44.17%,多样性指数为1.96;野生资源类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楚秀丽  杨万霞  方升佐  尚旭岚  佘诚棋  
通过对5个种源青钱柳叶片黄酮类物质生长期动态规律的分析,寻求最适宜的利用时期,并初步筛选优良种源。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数据,对其功能叶黄酮类物质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月份黄酮类物质含量差异显著,湖南江华和江西庐山种源的最佳采收期为7月,其他种源为10月;不同种源间黄酮类物质含量变异极显著,初步筛选出江华和庐山为优良药用种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程爱青  尉万聪  扎巴土多  穆再排尔江  薛照辉  
以洋葱、芹菜、韭菜、菠菜、卷心菜和番茄为材料,采用福林酚试剂法和铝离子显色法分别测定经爆炒、焯、煮、微波4种方式处理后不同蔬菜中的总多酚及总黄酮含量,并以转移率、保存率和损失率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考察。结果显示:煮处理后,蔬菜中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明显下降,番茄中总多酚损失率高达42.14%,韭菜和菠菜的总黄酮损失率均超过40%;微波和焯处理后,蔬菜中多酚和黄酮向汤中的转移量较多,其中,微波处理后黄酮的转移率均超过35%;爆炒后蔬菜中的总多酚保存率相对较高,洋葱、韭菜、菠菜中总多酚损失率均低于10%。热烹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尉芹  王冬梅  马希汉  张康健  
为了解决硝酸铝比色法在测定杜仲总黄酮时含量偏高的问题 ,用外标法和纸层析法对干扰测定的因素和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绿原酸是硝酸铝比色法测定杜仲黄酮的主要干扰因素 ,干扰程度大于5 0 % ;将纸色谱与硝酸铝比色法结合进行测定 ,可消除干扰 ,准确度提高 ,标准差为 10 .6 mg/ g,测定回收率为99.75 %。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苏建荣  罗香  杨文云  邓疆  
通过对不同月份元宝枫叶产量和叶内黄酮、绿原酸含量的动态研究表明:元宝枫叶内黄酮的含量以8月份最高,含量达5 73%;绿原酸含量以6月份较高,含量最高达4 13%。元宝枫单株叶产量以8月最高,产量达131g。7月份和8月份单株叶内黄酮和绿原酸较高,其中黄酮含量8月份最高,平均每株含7 50g;绿原酸含量7月份最高,平均每株含4 39g。不考虑其它因素情况下,7月份和8月份是采摘元宝枫叶的最佳时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夏宏义  杨勇  杨婷婷  夏乐晗  王仁梓  
自1981年以来,Haslam等学者认为植物单宁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即存在于柿(Diospyros kaki)果实使其呈涩味的酚类物质称为柿单宁(张宝善等,2008),并将植物单宁改称为植物总酚。植物总酚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工业、日化工业、制革工业、冶金工业、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张宝善等,2008;石闪闪等,2012)。缩合单宁又称原花青素(Akagi et al.,2009),是羟基黄烷类单体组成的缩合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勇胜  蔺永和  杨琴  刘权  
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是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的重要豆科牧草,其异黄酮成分不仅具有多种药用功能,也是该植物环境适应和生态竞争的重要物质基础。鹰嘴豆素A(Biochanin A, B)、芒柄花素(Formononetin, F)、染料木素(Genistein, G)和大豆苷元(Daidzein, D)是红三叶异黄酮的主要成分,均分别被作为标准品应用在异黄酮含量检测中,但是不同标准品对测定结果是否会引起误差鲜见报道。本研究分别以这4种化合物为标准品,开展不同波长下红三叶异黄酮含量测定结果的比对研究。结果显示,标准品和波长的选择对含量测定有显著影响(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卢立华  蔡道雄  贾宏炎  何日明  
2006-05—2007-04对广西凭祥市7种主要林分凋落叶的N,P,K,Ca及Mg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凋落叶的N,P,K,Ca及Mg含量全年月份动态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在林木生长旺盛的高温雨季4—9月,林分凋落叶的N及P养分含量较高,而K的含量较低;在林木生长缓慢或休眠的干旱低温季10月至翌年3月,凋落叶N及P养分的含量较低,而K的含量较高,说明林分凋落叶的N与P含量与林木生长量成正相关,而K与生长量成负相关;Ca随月份的变化较小,但不同林分之间的差异较大;Mg随月份的变化较大;西南桦凋落叶N含量最高(14.44g·kg-1),火力楠最低(5.11g·kg-1);次生林凋落叶P含量最高...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魏艳秀  刘攀峰  杜庆鑫  杜红岩  
[目的]比较不同种质杜仲叶中多酚及黄酮含量的差异性,合理评价与利用杜仲种质资源。[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对105份杜仲种质叶中多酚、总黄酮、异槲皮苷及槲皮素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种质叶中槲皮素含量平均为0.33 mg·g-1,变异系数最大,为42.42%;总黄酮含量平均为15.92 mg·g-1,变异系数最小,为19.35%;异槲皮苷、多酚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37、42.74 mg·g-1,变异系数分别为34.42%、23.72%。杜仲雌株和雄株叶中的多酚、总黄酮、异槲皮苷及槲皮素含量差异不著性。多酚及黄酮类物质在不同来源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河北地...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传涵  李明鹤  何绍江  陈秀华  
用成对样本T检验法对相邻生长的杉木林和阔叶林以及若干不同世代的杉木林土壤酚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 杉木林和阔叶林土壤挥发性酚含量都很低 ,远低于可使植物产生中毒的浓度 ;2 挥发性酚含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且会自行消解 ,在常温下经过一个月后 ,其平均含量下降了 6 2 10 % ,含酚量越高的土壤降低的程度越大 ;3 阔叶林土壤水溶性酚和复合态酚的平均含量高于杉木林土壤 ,但未达显著水平 ,而两种林分的挥发性酚含量近乎相等 ;4 没有发现不同世代杉木林土壤水溶性酚和复合态酚含量有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 ,酚在土壤中积累而成为中毒因素的可能性很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臧小云  刘丽萍  蔡庆生  
以普通荞麦品种晋荞1号(Fagopyrum esculentumMoench,cv.Jinq iao 1)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苗期和开花前不同供氮水平(0(CK)、100、200 kg.hm-2)对不同生育期荞麦茎叶的干物质量、芦丁和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经100、200 kg.hm-2的氮肥处理,盛花期叶片中芦丁和黄酮含量分别下降了36%、46%和27%、47%,成熟期分别下降了20%、56%和22%、52%;经100、200 kg.hm-2的氮肥处理,盛花期茎中黄酮含量分别下降了13%和19%,成熟期分别下降了31%和28%。高氮处理对荞麦叶片黄酮含量的负效应比对茎的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严守雷  王清章  彭光华  
采用福林法测定了藕节中总酚的含量 ,确定了以没食子酸为标准品福林法测定藕节中总酚的适宜方法。结果表明 ,没食子酸在福林试剂与 10 %Na2 CO3 之比为 1∶1(v∶v) ,体积为 3ml,反应温度为 2 5℃ ,反应时间为 30min ,浓度为 2~ 10 μg/ml时与其吸光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方法的回收率为 89.5 %~ 96 .5 % ,变异系数为 2 .14 % ,有较好的精确度和准确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