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47)
- 2023(6721)
- 2022(5491)
- 2021(5096)
- 2020(4005)
- 2019(9135)
- 2018(8717)
- 2017(16892)
- 2016(9123)
- 2015(9639)
- 2014(9424)
- 2013(9629)
- 2012(8933)
- 2011(8198)
- 2010(8245)
- 2009(7583)
- 2008(7377)
- 2007(6846)
- 2006(6100)
- 2005(5369)
- 学科
- 农(48358)
- 济(46632)
- 经济(46589)
- 业(32959)
- 农业(32274)
- 管理(17436)
- 业经(16298)
- 方法(16100)
- 数学(15092)
- 数学方法(15009)
- 农业经济(12309)
- 中国(12018)
- 企(11825)
- 企业(11825)
- 地方(10538)
- 发(9899)
- 制(9734)
- 财(9731)
- 村(9371)
- 农村(9351)
- 收入(8872)
- 发展(8659)
- 展(8653)
- 体(7772)
- 结构(7641)
- 贸(7282)
- 贸易(7280)
- 土地(7223)
- 劳(7151)
- 劳动(7150)
- 机构
- 学院(134345)
- 大学(127649)
- 济(63689)
- 经济(62719)
- 管理(51500)
- 理学(45807)
- 农(45518)
- 研究(45441)
- 理学院(45377)
- 管理学(44645)
- 管理学院(44412)
- 中国(35921)
- 农业(34204)
- 业大(27277)
- 科学(26509)
- 财(25258)
- 京(24951)
- 所(22527)
- 中心(21955)
- 农业大学(20923)
- 财经(20478)
- 研究所(20472)
- 经济学(19988)
- 江(19846)
- 经(18903)
- 经济学院(18396)
- 经济管理(18204)
- 范(17082)
- 师范(16936)
- 业(16371)
- 基金
- 项目(93177)
- 科学(74786)
- 研究(70119)
- 基金(69440)
- 家(60100)
- 国家(59446)
- 科学基金(51499)
- 社会(48584)
- 社会科(45749)
- 社会科学(45740)
- 省(37512)
- 基金项目(37163)
- 自然(30674)
- 教育(30218)
- 自然科(29965)
- 自然科学(29960)
- 划(29693)
- 自然科学基金(29468)
- 编号(28679)
- 农(28402)
- 资助(27220)
- 发(21905)
- 部(21684)
- 成果(21310)
- 国家社会(21046)
- 重点(20429)
- 创(19135)
- 制(18828)
- 课题(18530)
- 人文(18489)
共检索到1948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魏下海 董志强 温伟华
本文尝试在统一的框架下分解出不可观测技能回报、结构分布对中国农村居民工资残差不平等的效应。利用CHNS数据得到的经验证据表明,不可观测技能回报上升引致的价格效应是工资残差不平等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的影响则相对较小。同时发现,1991-2009年间收入不平等扩大主要源于较贫穷群体收入不平等增加,而2000-2009年间收入不平等扩大主要源于较富有群体收入不平等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1991-2009年间不可观测技能回报上升以及由此导致的工资残差不平等加剧,而城镇化和外资有缩小残差不平等的作用。
关键词:
工资残差不平等 价格效应 结构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艳丽 谭乐祥 闫菊娥 高建民
文章利用陕西省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以自评健康作为健康结果变量,从定量的角度对农村居民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进行了分析。基于有序Probit模型分析计算集中指数并对其进行分解,探索健康结果不平等的来源和健康结果水平不公平的程度。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健康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经济水平、性别、年龄和家庭规模是影响健康结果的不平等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健康结果不平等 集中指数 集中指数分解法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梦冰
刺激农村家庭消费和缩小消费分布差距,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2002年和2013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村家庭消费不平等的现状及演变趋势,并探讨了导致农村地区消费差异扩大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一时期,农村家庭的收入和消费不平等都经历了一个较快的上升期,但农村家庭间消费不平等的程度和增幅要低于收入不平等。分析导致农村居民消费不平等扩大的结构性原因后发现,除食品支出外,其他各类分项消费的增加都会扩大总消费分布的差距。回归分解的结果表明,收入和财产是影响农村地区消费分布差距的重要因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昭 孙欣
基于“环境-努力”框架,结合对数偏差均值指数(MLD)以及不公平对数偏差均值指数(AMLD),使用CFPS2020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民收入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农民收入差距MLD指数为0.488,机会不平等所致的份额在51.0%和58.4%之间。分样本看,低年龄组、女性以及中西部农民收入分配中机会不平等成分更高。基于不同口径的测算结果表明,城镇迁移可为农民提供更公平的增收机会。另外,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表明,时代红利、性别歧视和区域分割都会影响个人努力的增收效应。为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需要持续提高生产效率,深入推进区域以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引导农民流动以及持续规范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
农村居民 收入差距 机会不平等 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舒 朱南苗
残差收入是Mincer收入回归方程的残差,反映了相同个体特征的劳动者间的收入差异,对劳动者实际收入不平等的贡献在60%以上。本文在一个统一的模型框架下分解出了劳动者不可观测的异质性能力、随机收入冲击及其相对应的价格效应对我国劳动者残差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探明了残差收入不平等随时间不断上升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我国劳动者残差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暂时性收入冲击,其大小能解释60%以上的残差收入不平等。但是,与劳动者潜在异质性能力相关的价格效应的不断上升,是引起残差收入不平等随时间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此外,对不同受教育程度劳动者子样本的估计结果还表明,高学历劳动者潜在能力价格相对于低学历劳动者更...
关键词:
潜在异质性 随机冲击 残差收入不平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祎 魏后凯
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2020年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老年人的收入结构与收入不平等,并从经济层面探讨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态。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人均总收入略低于农村人口平均水平,但幅度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转移净收入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劳动收入的下降。然而,农村老年人的总收入中依然有接近70%是通过劳动获得的,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没能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农村老年人并没有真正进入“养老”状态。过于依赖劳动收入,使农村老年人面临比农村整体更高的收入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随年龄增长而扩大,进一步降低了老年人的福利。70岁前后是农村老年人收入和生活状态的分界线,70岁前老年人尚能依靠劳动维持收入,70岁后随着劳动能力不均衡的下降,老年人群体进入一个收入既低、分配又极不平等的困境,这是当前中国农村居民养老面临的“古稀陷阱”。据此,应强化农村养老的社会责任,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城乡养老保障体系优化,分层次、有步骤地提高农村老年人非劳动收入水平,提升农村居民养老质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祎 魏后凯
基于“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2020年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老年人的收入结构与收入不平等,并从经济层面探讨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态。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人均总收入略低于农村人口平均水平,但幅度并不大,这主要是因为转移净收入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劳动收入的下降。然而,农村老年人的总收入中依然有接近70%是通过劳动获得的,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没能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农村老年人并没有真正进入“养老”状态。过于依赖劳动收入,使农村老年人面临比农村整体更高的收入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随年龄增长而扩大,进一步降低了老年人的福利。70岁前后是农村老年人收入和生活状态的分界线,70岁前老年人尚能依靠劳动维持收入,70岁后随着劳动能力不均衡的下降,老年人群体进入一个收入既低、分配又极不平等的困境,这是当前中国农村居民养老面临的“古稀陷阱”。据此,应强化农村养老的社会责任,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城乡养老保障体系优化,分层次、有步骤地提高农村老年人非劳动收入水平,提升农村居民养老质量。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平
中国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张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00836)一、引言中国农村经济从1979年推行家庭经营联产承包制的改革以来,各个经济区域依据各自不同的资源秉赋在发展中不断分化,农村区域间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并直接决定了农...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亚青 蔡丽沣
文章基于CHARLS2015年和2018年的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研究了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发现新农保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总消费不平等程度。基于消费结构的分析发现,新农保显著缓解了农村居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不平等,但对生存型消费不平等的影响不显著;显著缓解了烟酒日用品和医疗支出的不平等,但扩大了食品消费的不平等。机制分析发现,新农保对消费不平等的缓解效应同时体现在参保环节和领取环节,且在领取环节更为突出。这表明新农保既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对未来的安全预期,也有利于直接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释放其消费需求。新农保更大程度地促进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释放,使低收入参保人的消费支出相较高收入者提升更多,是新农保降低消费不平等的主要机制。相关结论表明新农保促进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升级,这为评估新农保的政策效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对于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也有着重要的政策价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在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健康及医疗筹资不平等问题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利用1993年至2009年间的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CHNS)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医疗筹资的公平性并进行了统计推断。结果发现,我国农村居民医疗筹资具有极大的垂直不平等性,并继1997年开始呈持续恶化趋势,这表明我国农民医疗筹资累退性显著;从农民医疗需求角度考察,研究发现农民医疗资源利用水平不平等指标相对较小,农民医疗筹资主要依赖于农民自身的疾病风险,低收入农民医疗负担较重。从统计推断来看,本文采用ADF方法发现,各年的垂直不平等指标KPI指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能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医疗保障...
关键词:
农村居民医疗筹资 不平等 统计推断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立冬 李岳云 史青
利用1989-2004年间CHNS的五轮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数据,本文对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和长期收入不平等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农村居民具有较高程度的收入流动性,同时在2000-2004年间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较1989-1993年间显著提高。以1997年为界,收入流动性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特征,且这种趋势特征具有全局性;②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中间收入阶层具有更高的收入流动性;③中国农村居民长期内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低于单独年度,同时,农村居民的长期收入不平等主要来自于工资性收入的差异。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长期收入不平等,必须从改善...
关键词:
收入流动性 收入差距 长期不平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赵广川 马超 郭俊峰
在CHNS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中国农村居民医疗消费支出不平等问题,估算了各因素对医疗支出不平等及其变动的贡献率,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平等演变的内在机制。为了修正样本选择偏误和大量零医疗支出的影响,文章分别对医疗消费总支出和净支出建立了Heckman选择模型和两部模型。结果表明,1991—2006年农村居民医疗消费支出的基尼系数保持在0.8以上的较高水平,其中健康、医院类型、收入、到达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地区等因素是造成医疗消费支出不平等及其演变的主要原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瞿忠琼 陈日胜 冯淑怡
本文从具有经济意义的城市群切入,以单个农户家庭为基本计算单元,考察1986—2014年间中国农村地区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动态演变趋势,并进行空间分解探讨组内及组间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地区和非城市群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均呈现缩小—拉大—缩小的周期性变化趋势,而在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要高于其他城市群地区,并出现进一步拉大趋势。城市群地区收入不平等增速高于非城市群地区,同时非城市群与城市群农村地区对收入不平等影响是显著的,并且两者的收入不平等对总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有显著变化,地区内部收入不平等进一步集中在城市群地区,区域就业类型是重要影响因素。未来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控制中国农村地区的收入不平等,政策制定应该兼顾城市群地区与非城市群农村地区,同时要避免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过度集中到城市群核心区域,引导资本向城市群边缘村庄流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辛怡
文章根据1997年、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利用随机截距逻辑回归模型分析当前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农村居民健康不平等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需方可及性变量中收入和医疗保险对健康影响显著,供方只有医疗服务价格显著,需方影响程度大于供方。1997—2006年组内相关系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家庭对健康的影响在削弱。四周患病模型中看病等待时间由原来的显著变为不显著,主观自评模型提供所需药品、去卫生机构时间由原来的显著变为不显著,这说明供方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但需方存在个人障碍,降低了卫生服务利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实 沈扬扬
消除机会不平等,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是构建体现公平与效率分配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CHIP2013年和2018年数据对农村机会不平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研究期内的农村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程度出现小幅下降,从2013年的24.4%下降到2018年的22.2%。第二,异质性分析显示,女性相对于男性,青壮年劳动力相对于老年劳动力,贫困县相对于非贫困县,机会不平等更为严重。第三,性别歧视对机会不平等贡献度最高,其次是年龄和区域(贫困县)因素,家庭环境影响最低。第四,农村机会不平等的间接渠道效应有所提高。女性主要面临与教育不公平相关的间接效应,男性主要受非竞争市场环境影响。第五,贫困县就业间接渠道效应跨期下降,据此推测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有助于缓解由非竞争市场带来的就业机会不公问题。
关键词:
中国农村 收入分配 机会不平等 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