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92)
2023(2631)
2022(2084)
2021(2279)
2020(1692)
2019(4051)
2018(4171)
2017(5956)
2016(4415)
2015(4967)
2014(5161)
2013(4242)
2012(3974)
2011(3807)
2010(4110)
2009(3275)
2008(3188)
2007(3014)
2006(2854)
2005(2516)
作者
(9327)
(7660)
(7517)
(7503)
(4804)
(3679)
(3656)
(3210)
(2968)
(2888)
(2639)
(2564)
(2539)
(2536)
(2471)
(2392)
(2374)
(2286)
(2281)
(2215)
(2209)
(1999)
(1939)
(1834)
(1806)
(1773)
(1756)
(1674)
(1624)
(1563)
学科
教育(18634)
中国(9274)
理论(6223)
教学(5734)
(5697)
经济(5691)
(4755)
管理(4672)
(3571)
政治(3497)
(3496)
思想(3478)
发展(3434)
(3413)
(3311)
研究(3249)
改革(3147)
思想政治(3040)
政治教育(3040)
治教(3040)
高等(3037)
德育(3017)
教育改革(2767)
学法(2614)
教学法(2614)
(2585)
企业(2585)
学校(2576)
技术(2351)
(2332)
机构
大学(54052)
学院(48539)
教育(25978)
研究(21268)
(18717)
师范(18672)
师范大学(15729)
(13337)
科学(12054)
职业(10725)
(10628)
(10412)
管理(10177)
教育学(10087)
经济(10083)
技术(10002)
北京(9493)
研究所(9484)
(9130)
中国(8687)
理学(8424)
理学院(8173)
中心(8007)
管理学(7780)
管理学院(7653)
(7573)
教育学院(7420)
职业技术(7294)
(6901)
技术学院(6390)
基金
研究(28232)
项目(27886)
科学(23168)
教育(22523)
基金(16067)
成果(15195)
社会(14895)
编号(14462)
课题(13904)
社会科(13583)
社会科学(13581)
(13130)
国家(12847)
(12796)
(12333)
(12289)
科学基金(9942)
规划(9781)
(8922)
项目编号(8534)
(8294)
研究成果(8254)
重点(8085)
(8049)
年度(8026)
教育部(7665)
(7612)
(7576)
阶段(7562)
(7331)
期刊
教育(44869)
研究(26475)
中国(20913)
(12868)
经济(12868)
职业(10668)
技术(8341)
技术教育(6942)
职业技术(6942)
职业技术教育(6942)
学报(6392)
大学(6218)
科学(5274)
高等(5195)
成人(4753)
成人教育(4753)
(4631)
论坛(4631)
高等教育(4611)
(4496)
(4337)
学学(3992)
(3947)
管理(3766)
职教(3629)
发展(3598)
(3598)
比较(3478)
农业(3101)
教研(2868)
共检索到870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郝德永  
为教育寻求确定性、永恒性知识体系的本质主义追求,一直是教育研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发展无不遵循本质主义的逻辑、立场与方法,呈现出明显的本质主义品质与发展轨迹,造成种种错位诠释现象与发展困境。消解本质主义思维,关键在于对教育的各种规定性品质、逻辑与机制的解构,阐明当代教育的不可"定义性"逻辑与品质。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魏宏聚  
当前我国教育学界正进行着一场崭新的思维方式讨论: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论争。本文梳理了双方争论的现状及核心观点,并为教育学反本质主义思维进行辩护。研究认为,反本质主义思维是基于我国反本质主义教育学实践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本质主义现”。它的提出是教育研究追求学术自由与反对学术霸权的良好开端。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显章  
蒋南翔是一位善于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杰出教育家。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他主张教学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和中心任务;注重教育对国家建设的社会作用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本体功能之间的统一;在领导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蒋南翔的教育思想和哲学思维对促进清华大学的建设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伟   黄艺   陈若昉  
教育实践的终结性问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本纳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教育实践具有终结性,认为教育实践与其他人类实践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实践以预设自己的终结为基础。教育实践三个行动维度中的终结具有不同的尺度:作为对未成熟者的自我否定的强制关系的教育行动,终结尺度是教育主体间关系从“管理性强迫”转向“可逆”;作为教育性—教养性教学的教育实践,终结尺度是学习者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判断;作为向社会行动领域过渡的教育实践,终结尺度是学习者参与人类总体实践的自我负责与代际互动。教育实践终结性的主要特征是“有确定的界限而无明确的边线”,“有确定的界限”意味着教育实践终结时既不能“教育不足”也不能“教育过度”,“无明确的边线”意味着教育实践的终结没有明确的时间边界且随时可能获得新的教育实践起点。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斌贤  
通过梳理克雷明《学校的变革》关于进步主义教育性质的界定,分析其对于进步主义教育研究所作出的贡献,指出克雷明界定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强调避免绝对化、扩大化和静态化的思想方式,认为对作为思潮和作为运动的进步主义教育进行明确区分,是深入认识进步主义教育特质的合理途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燕南  赵中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大数据开始蔓延至各个行业和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在大数据时代,能否激发和利用隐藏于数据内部未被发掘的价值,实现在教育、经济、交通、医疗等领域的革新,取决于人们对于数据及其潜在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和态度。本文主要阐述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的结构及特性,并总结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为教育带来的启发。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健  
思维方式是人们思考问题时,所选择的一种思想的加工方式和内隐的思维程式。整合思维方式是以思维目标为引领,以整合为运作的内在机制,进行的思维整合和加工过程。作为职业教育应然的思维方式,它是由职业教育整合的本质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但当下职业教育领域依然是二元论思维的天下,需要我们走出二元论的"思维陷阱",确立整合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实现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和创新建构。其转换路径为:实现二元论思维向整合性思维转换,实现离散性思维向系统性思维转换,实现预成性思维向生成性思维转换,实现常规性思维向创新性思维转换,实现单向性思维向关系性思维转换。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建朝、曹红丽在《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第1期撰文认为,20世纪以来,许多教育研究者都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标准,追求所谓普遍客观的教育规律,采用实验、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斌贤  钱晓菲  
约翰逊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历史贡献从未得到应有的评价,这成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个未解之谜。传统的男性中心教育史学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约翰逊本人长期专注于推广有机教育学校实验、为学校募集更多经费而无暇参与进步主义教育协会的工作,她始终坚持激进的儿童中心论而难以适应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意识形态的转变,同样是其被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快速湮没的关键因素。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桂香  
20世纪70年代女性史兴起后,进步主义教育成为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的重要研究主题。基于对男性主导的进步主义教育研究的批判,女性主义者对杜威的生活经历与教育思想进行性别分析,同时在进步主义教育研究中添加被忽视女性的贡献,掀起重寻女性计划。20世纪90年代后,研究者关注到女性群体内部种族与阶级等差异,黑人女性的教育活动被纳入研究视野;在历史书写上不再满足于事实的陈述,将性别纳入社会权力系统中寻求话语分析。从简单添加到关注内部差异、从还原女性贡献到追寻历史解释,研究路径的转变体现美国史学与女性史学发展变迁的影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宇文  
社本主义教育片面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使教育越来越偏离了培养"人"的方向。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教育试图实现对社本主义的超越,但往往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因此,有必要提倡一种和谐的教育观来达到人与科学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真正使教育实现育"人"的目标。SHS教育正是这样一种以人文引领的生态和谐教育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伟  
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为人的利益服务。教育是由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就不能不带有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人类中心主义教育观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是人性高于神性、人权高于神权的教育观,是走向进步的教育观,是合目的的、走向文明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晓清  
卡尔·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并创造性地将其人本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目的观、学生观、教学观以及教师观。实践表明,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和"非指导性"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20世纪对美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卡尔·罗杰斯(Carl Ramson)1902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若斯的奥克派克,父母都是成功的土木工程师。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农业专业,后转修宗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斌贤  
进步主义是美国最为重要的教育思潮,对20世纪美国教育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及其变迁轨迹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关于进步主义教育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是歧见颇多。尽管进步主义教育作为一种思潮、一个运动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梳理百余年进步主义教育概念史,对各个时期出现的各种界定进行划分和辨析可以发现,进步主义教育的本质在于强调教育应该以儿童作为出发点,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目的。进步主义教育是一种"儿童在中心"而非"儿童是中心"的教育观念,由此改变了教育思考和实践的方向,深刻影响了20世纪美国教育演变的轨迹,成为20世纪世界教育的重要遗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檀传宝  
<正>爱国主义教育在经验上看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业。但爱国主义教育在政治学、教育学意义上都是不容易完成的任务。从政治学意义上说,在民族国家存在还有其历史合理性的前提下,无论是国家虚无主义或是对国家特定形态的非批判性崇拜显然都是不可取的。但是,要处理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与社区、族群的关系,以及本国与世界的关系,又绝非政治生活中的易事。以国家认同为焦点,公民既要理性认识国家及其与世界的关系,也要辩证理解国家与族群、社区的关系。换言之,只有在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