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93)
- 2023(16245)
- 2022(13520)
- 2021(12630)
- 2020(10436)
- 2019(23659)
- 2018(23255)
- 2017(43513)
- 2016(23038)
- 2015(25861)
- 2014(25156)
- 2013(24515)
- 2012(22051)
- 2011(19642)
- 2010(19322)
- 2009(18053)
- 2008(17023)
- 2007(14540)
- 2006(12822)
- 2005(11524)
- 学科
- 济(108709)
- 经济(108609)
- 管理(71520)
- 业(62001)
- 企(51604)
- 企业(51604)
- 方法(44283)
- 数学(39283)
- 数学方法(38843)
- 中国(28087)
- 财(26156)
- 农(25025)
- 地方(22032)
- 业经(21544)
- 贸(18980)
- 贸易(18965)
- 易(18490)
- 制(18300)
- 学(17504)
- 农业(16824)
- 务(16385)
- 财务(16329)
- 财务管理(16291)
- 银(15487)
- 银行(15478)
- 企业财务(15391)
- 环境(15315)
- 理论(14869)
- 融(14769)
- 金融(14767)
- 机构
- 学院(312343)
- 大学(311328)
- 济(143445)
- 经济(140882)
- 管理(124171)
- 理学(105802)
- 理学院(104734)
- 研究(104712)
- 管理学(103206)
- 管理学院(102576)
- 中国(83762)
- 财(65072)
- 京(64277)
- 科学(57538)
- 财经(51356)
- 所(49465)
- 中心(49087)
- 经(47020)
- 经济学(45807)
- 江(45154)
- 研究所(44551)
- 农(41633)
- 经济学院(41044)
- 北京(40348)
- 业大(39368)
- 范(38868)
- 师范(38514)
- 财经大学(38377)
- 院(38091)
- 州(35811)
- 基金
- 项目(208194)
- 科学(166457)
- 研究(156957)
- 基金(154243)
- 家(132669)
- 国家(131610)
- 科学基金(114969)
- 社会(103618)
- 社会科(98437)
- 社会科学(98416)
- 基金项目(80244)
- 省(78542)
- 教育(73187)
- 自然(71260)
- 自然科(69660)
- 自然科学(69646)
- 自然科学基金(68436)
- 划(65858)
- 资助(63105)
- 编号(62540)
- 成果(49735)
- 部(47629)
- 重点(46769)
- 发(45334)
- 国家社会(44539)
- 创(43860)
- 课题(42850)
- 教育部(42198)
- 创新(41112)
- 人文(40910)
- 期刊
- 济(159321)
- 经济(159321)
- 研究(95887)
- 中国(62002)
- 财(52678)
- 管理(50572)
- 科学(40207)
- 学报(39111)
- 农(37459)
- 教育(32539)
- 大学(31915)
- 技术(31138)
- 融(30160)
- 金融(30160)
- 学学(29981)
- 经济研究(27281)
- 财经(26389)
- 农业(25998)
- 业经(23302)
- 经(22922)
- 问题(19959)
- 贸(17868)
- 世界(17048)
- 技术经济(16800)
- 业(16213)
- 国际(16175)
- 统计(15582)
- 现代(13903)
- 策(13833)
- 理论(13563)
共检索到475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书娟 陈邱惠 徐现祥
中国经济遭遇不利冲击后总能够较快恢复增长。本文尝试基于目标对冲效应给出一个可能的解释:中国施行目标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当遭遇不利冲击时,经济向下偏离当年增长目标,政府迅速实施目标导向政策,对冲不利冲击的负面影响,从而经济较快恢复增长。本文贡献了一个识别目标对冲效应的方法,采用洪水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发现:在2001—2016年间洪水对当年经济的负面冲击约为1.07个百分点,目标对冲效应约为1.11个百分点,对冲了洪水冲击的负面影响,经济快速恢复增长。本文还发现,遭受洪水的城市当年增加财政支出约1个百分点、减免税负规模约15个百分点、提高信贷规模约5个百分点。这些发现是稳健的,揭示了目标对冲效应在经济平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不利冲击 目标对冲效应 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卢现祥 王素素
文章在“不利冲击—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经济韧性”的框架下分析中国经济遭遇不利冲击时保持强劲韧性的制度根源。当经济遭遇不利冲击时,政府凸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并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作用,将有限资源进行再配置,支持和扶持受冲击地区或者城市,对冲不利冲击的负面影响,使得经济快速恢复增长,从而保持经济韧性。文章采用地震这一不利冲击,运用CRITIC-熵权TOPSIS模型测算出1997—2020年经济韧性和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检验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实证分析发现:(1)地震对经济韧性的负面冲击为5.830个百分点,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6.452个百分点;(2)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存在地区差异,南方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12.423个百分点,北方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5.500个百分点;(3)政府部门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2.381个百分点,银行部门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3.746个百分点,企业部门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2.218个百分点;(4)南方地区三个部门的对冲效应均高于北方地区,而且南北地区银行部门的对冲效应均最高,其次是政府部门的对冲效应,企业部门的对冲效应最低。上述发现是稳健的,从而揭示了制度适应性效率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韧性的关键作用。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是经济韧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不利冲击 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 经济韧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欧阳志刚 史焕平
本文针对我国的实际经济背景,基于相关的经济理论,应用数据分解方法,从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中分解出随机冲击效应,在此基础上,度量随机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短期与长期效应。本文的结果表明:(1)样本期平均而言,我国遭遇的需求冲击为负,供给冲击为正;(2)需求冲击对产出具有短期正向"驼峰"效应,对通胀具有正向长期持久效应;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持久效应,对通胀具有负向持久效应;(3)美国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增长的快速下滑是负向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联合作用的结果,价格水平的下跌则是负向需求冲击的结果,2009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复苏主要是需求冲击的贡献。当前经济增长率中长期趋势成分还相对较低,复苏过程还...
关键词:
需求冲击 供给冲击 金融危机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詹宇波 夏兵玉 张逸辰
与其他外生冲击不同,疫情对经济中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造成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前期冲击导致的结果会持续引发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出现错配,引发就业质量下降,进而收入增长滞后和消费不振,而区域间结构性差异则会导致不同地区恢复性增长模式的差异。本文使用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数据,计算了各自分部门和分产业的增长贡献度,对上述理论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发现,冲击发生初期,消费和第三产业贡献度较大的上海受影响最大,且恢复较缓;其余三省则表现出较强的韧性,保持了较好的恢复性增长。未来上海应增强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江苏和浙江应强化内需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安徽则应进一步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并优化产业结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守东 吴业强 孙彦林
美国加息、缩表与税改政策的相继实施是否会如市场普遍担忧的那样负向冲击中国经济尚缺乏实证支持。本文通过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检验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分位数下美国经济政策组合对中国经济产出的冲击影响。研究发现,美国经济的政策导向是"紧货币"与"宽财政"的结合,资本外流与短期人民币贬值问题是美国经济政策实施冲击中国经济的关键环节;低分位数下经济产出的风险敏感性更高,经济减速背景下,美国的货币政策常规化行为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但税改的溢出效应为正。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应当重点防范与应对加息与缩表可能带来的负向冲击影响,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向"新时代"过渡,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经济系统自身的外来风险应对能力。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潘明清 张俊英
本文通过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实证比较分析消费、投资及出口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冲击效应后,发现:消费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最大、出口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较大、投资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最小,因而,中国过去经济增长的"低消费、高投资、高出口"的方式很不合理,调整内需中消费与投资需求结构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调整内外需求结构有助于减少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与潜在风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张平 刘霞辉 袁富华 王宏淼 陆明涛 张磊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放缓。原因来自"三重冲击"因素的叠加:资本积累速度下降、人口红利消失和"干中学"技术进步效应消减。而现阶段制度结构对于技术创新的阻碍和人力资本配置的扭曲,又使得三重冲击带来的经济增长减速无法得到生产效率提高的补偿和缓中。为保证经济增长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必须直面并高度关注"减速治理"这一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只有加快推进存量调整,推动传统赶超模式中的"纵向"干预体制向"横向"竞争机制转换,引入"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才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励技术创新,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的转换。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戴翔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对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贸易冲击效应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发中国经济增长波动,但这种影响十分有限,解释力不足10%。本文认为,将危机冲击下贸易出现的暂时性"崩溃"视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脆弱性,将贸易波动可能引发经济波动的风险过分夸大,并由此主张转变中国外向型发展模式为内需主导型,是片面的、错误的。危机后继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中国经济乃至区域协调发展,应是我们坚持的基本战略取向。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樊海潮 丁关祖 张丽娜
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内要素在行业与地区层面的流动。据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外部经贸冲击与国内产品和要素流动的多国多部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以中美关税上升为例,定量评估了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研究发现:(1)尽管中国实际GDP受到了负面冲击,但整体影响基本在可控范围内;(2)若不考虑行业间投入产出联系与劳动要素跨地区流动,将显著低估中国经济增长受到的负面影响;(3)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实际GDP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与区域传导效应:在劳动力净流出越大的地区以及对美贸易依存度越大、越位于产业链下游的行业和地区,受到的负面冲击越大。本文还模拟了中国当前可供采取的各项应对措施的政策效果,发现降低国内贸易成本畅通产品要素流通和鼓励创新提升国内技术水平是抵御外部经贸负面冲击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有助于增进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解,同时也为解决外部经贸冲击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现祥 刘毓芸
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是一个全球性现象,现有文献忽略这个现象。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理论上,本文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增长目标可倒逼资源配置,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但这并非最优的政策选择。在实证上,本文采用手工收集的除非洲和南美洲以外的全球各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回归分析发现,在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期间,增长目标变动一个百分点,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也将变动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目标对资本积累有显著影响,对技术进步有微弱影响,对就业和人力资本没有显著影响。这些发现是稳健的,进一步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目标 目标倒逼资源配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现祥 刘毓芸
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是一个全球性现象,现有文献忽略这个现象。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考察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理论上,本文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增长目标可倒逼资源配置,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但这并非最优的政策选择。在实证上,本文采用手工收集的除非洲和南美洲以外的全球各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回归分析发现,在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期间,增长目标变动一个百分点,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也将变动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目标对资本积累有显著影响,对技术进步有微弱影响,对就业和人力资本没有显著影响。这些发现是稳健的,进一步控制了可能存在的数据测量误差、地理、文化、制度、基因以及市场进入程序、成本和时间等变量后,依然成立,验证模型的部分结论。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目标 目标倒逼资源配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翁非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 苏剑
近年来,特别是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虽然明显低于历史平均水平(9%以上),但仍属较高增长(近3年分别为7.7%、7.7%、7.4%),同时保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近3年CPI分别为2.2%、2.3%、2%),更为重要的是顺利实现了就业目标(2014年提前3个月实现全年就业目标),可以说出现了较高增长和较低通胀的组合状态,形成了与"滞胀"相对应的"长缩"。从理论上来说,低通胀、高增长、低失业的组合状态下出现的"通缩"是良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这种"通缩"是由于供给扩张所导致。由于供给方面的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所形成的扩张效应导致的"通缩",对应的是经济增长率上升和失业率下降;如果是由于需求萎缩导致...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炼石
本文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等为依据,认为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以技术冲击和创新为基础的4个10年左右中周期,两个建筑周期。正是技术冲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中国持续高速增长的主导因素。但是领先部门更替脱节导致经济波动,以及外在因素扩大波动幅度。只要加强宏观政策调节,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存在巨大空间。
关键词:
技术冲击 周期 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沈可挺 郑易生
本文根据中国经济自1998年以来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一个基于“政策冲击”的新型供给冲击假说——“资源供给冲击假说”,并尝试从资源供给冲击的角度重新理解中国经济在近年来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本文指出,正是由于资源供给的正向冲击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负向或正向)需求冲击的综合作用,才构成了1998年以后中国经济的整个演变过程。1998年以后出现的所谓“缩长”现象,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资源供给冲击加以解释。正向资源供给冲击也是解释本轮投资扩张的重要原因。但是,由于正向资源供给冲击是以资源和要素所有者(或原使用者)的收入损失为代价,由此导致的负向需求冲击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