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45)
- 2023(7729)
- 2022(6550)
- 2021(6171)
- 2020(5270)
- 2019(11749)
- 2018(11934)
- 2017(21851)
- 2016(12128)
- 2015(13544)
- 2014(13685)
- 2013(13254)
- 2012(12260)
- 2011(11285)
- 2010(11650)
- 2009(10608)
- 2008(10556)
- 2007(9982)
- 2006(9013)
- 2005(8255)
- 学科
- 农(45248)
- 济(45243)
- 经济(45176)
- 业(37027)
- 农业(30018)
- 管理(26955)
- 企(16923)
- 企业(16923)
- 业经(15334)
- 中国(13858)
- 制(12703)
- 方法(11649)
- 体(10345)
- 地方(10277)
- 学(10222)
- 农业经济(10169)
- 财(10127)
- 数学(9346)
- 村(9177)
- 农村(9164)
- 数学方法(9163)
- 发(9132)
- 理论(8861)
- 策(8550)
- 教育(8313)
- 银(8175)
- 银行(8157)
- 行(7867)
- 土地(7828)
- 贸(7735)
- 机构
- 学院(166671)
- 大学(159693)
- 济(63858)
- 经济(62248)
- 管理(59403)
- 研究(58458)
- 农(51642)
- 理学(49990)
- 理学院(49458)
- 管理学(48427)
- 管理学院(48138)
- 中国(47073)
- 农业(39379)
- 科学(35947)
- 京(34762)
- 业大(32550)
- 所(30645)
- 财(29441)
- 江(29283)
- 中心(28353)
- 研究所(27232)
- 农业大学(24161)
- 范(23500)
- 师范(23238)
- 州(22782)
- 省(22745)
- 财经(21740)
- 北京(21509)
- 技术(20561)
- 院(20138)
- 基金
- 项目(104163)
- 研究(82103)
- 科学(80110)
- 基金(71188)
- 家(61927)
- 国家(61200)
- 科学基金(51100)
- 社会(49149)
- 社会科(45719)
- 社会科学(45710)
- 省(44140)
- 编号(37990)
- 基金项目(37315)
- 教育(37310)
- 划(35044)
- 成果(31405)
- 自然(30815)
- 自然科(30046)
- 自然科学(30037)
- 农(29530)
- 自然科学基金(29469)
- 资助(28071)
- 课题(26074)
- 发(23972)
- 重点(23253)
- 部(22448)
- 性(21767)
- 年(21676)
- 创(21362)
- 制(20458)
共检索到2729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传江 赵颖智 董延芳
近年来,农民工因权利受到侵害,各种形式的抗争频繁发生,尤以群体性事件引人注目。文章利用2010年湖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合社会挫折理论、资源动员理论,构建Logistic模型研究了农民工参与群体性事件意愿的影响因素,发现男性、受教育程度高、流动范围大对农民工参加群体性事件意愿有正向影响。同时发现,农民工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意愿和行动存在不一致性,参与意愿能否转化为行动受外部环境的约束,其中政府行为选择的影响较明显。因此引导农民工就业、保障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工融合、推进其市民化尤为重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柴玲 尉建文
政治认同和政府信任是影响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作为流动人口聚集城市的北京市,外来流动人口规模大,结构复杂,聚集程度高,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以及行动取向。以流向北京市的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政府信任对其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感越高,其参与群体性事件的风险越小;政府信任在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认同与群体性事件参与风险中具有中介效应。新生代农民工政治认同越高,其政府信任程度越高,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意愿越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雪芹 王宏波
运用演化博弈论对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1)构建了农民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博弈模型;(2)对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动态演化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农民群体性事件演化发展的控制因素;(3)得出相关结论,即农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来自于农民群体和基层政府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完全以及自身收益最大化的追求。
关键词:
农民群体性事件 复制动态 演化博弈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冬梅 高岚
解读林地市场上农户意愿与契约行为的不一致,厘清外部制度政策、公共服务体制、农户行为决策和林地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关系;产权制度安排下农户意愿与契约行为不一致的形成逻辑;林地经营制度安排下产权市场契约行为的困境;公共服务体制如信息、监管、评估和保障等等服务作用下农户行为的理性决策与行为结果的理性程度;以及探明微观市场上农户产权交易意愿与契约行为不一致的表现。制度与政策效率与适应、公共服务体制健全与到位、农户行为决策自主与理性以及林地市场运行机制有效与规范是农户行使林地产权权能意愿与行为一致的根本。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冬梅 高岚
解读林地市场上农户意愿与契约行为的不一致,厘清外部制度政策、公共服务体制、农户行为决策和林地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关系;产权制度安排下农户意愿与契约行为不一致的形成逻辑;林地经营制度安排下产权市场契约行为的困境;公共服务体制如信息、监管、评估和保障等等服务作用下农户行为的理性决策与行为结果的理性程度;以及探明微观市场上农户产权交易意愿与契约行为不一致的表现。制度与政策效率与适应、公共服务体制健全与到位、农户行为决策自主与理性以及林地市场运行机制有效与规范是农户行使林地产权权能意愿与行为一致的根本。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金晓彤 杨潇 王天新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自我概念一致性和参照群体影响的农民工购买意愿形成机理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真实自我概念一致性与理想自我概念一致性对农民工购买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同时,参照群体的信息影响、价值表达影响和功利影响也能够提高农民工的购买意愿;此外,感知风险对真实自我概念一致性、参照群体影响与农民工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企业营销措施及政府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梁枫 张东红 任荣明
基于2010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0)和2011中国监察年鉴的数据,对教育程度与地区腐败如何影响个体参与群体性事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教育程度对个体参与群体性事件具有抑制作用,地区腐败对个体参与群体性事件具有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随着腐败程度的提升而减小;地区腐败对个体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是异质的,其对教育程度高的个体影响较小,对教育程度低的个体影响巨大。因此,对于腐败程度较高的地区,消除腐败需要恒心和耐心,同时,应充分发挥教育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稳定器作用。
关键词:
教育 腐败 群体性事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峰
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深刻历史背景下,准确把握其特有的内涵和性质,坚持正确的原则,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主动预防,妥善处理,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处理 原则 预警 方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于涛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层级分裂已相当明显,他们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日渐显现。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利益表达方式,逐渐增多。对于国家管理者来说,妥当处置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严峻挑战。针对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对域内外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整理概括,力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论、发展观去理性认识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生成机理 利益冲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皇平平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新时代社会治安治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种公共危机事件。区别于现实社会的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一个普通人就可能做到"一呼百万应",短时间内便可造成严重的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虽然来源于传统社会冲突,但表现为瞬间爆发性,参与者也具有匿名性和自发性的特点,加上现实社会的弱控制力及其他种种触发因素,致使网络群体性事件恶性发展和蔓延。因此,如何妥善、公正地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成为新时代社会治安治理创新化和法治化研究必须认真对待的命题。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应理性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并通过搭建在线纠纷解决机制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合理有效地疏导、规制和监管,进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社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网络社会治理法治的思想。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阎俊 潘晶晶 张梦婷
基于自我表达理论,探究直播中主播和观众对产品象征价值的不一致评论对其他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以及产品自我表达能力的中介作用和产品类型、消费者感知与主播的社会距离的调节作用。通过3个实验,本文发现:直播环境中产品象征价值评价不一致(反而)能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感知到的产品自我表达能力起到中介作用;产品类型和社会距离发挥调节作用,当产品为利基产品时,不一致评价对购买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明星产品则无上述效应;当消费者感知与主播的社会距离较远时,不一致评价的积极效应被强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海梅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因失去土地、土地相关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引发了大量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并且规模和表现形式不断升级,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引起失地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主要有:部分政策性障碍导致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受损、参与主体认知不足导致行为失范、危机处理机制不健全和网络舆情等媒体的推波助澜等。应建立健全有效应对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防控机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参与主体法律意识,畅通失地农民利益诉求渠道;深化利益补偿制度改革,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网络舆情控制与引导机制,有效整合利用大众传媒的作用;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构建城乡新型基层自治机制。
关键词:
城镇化 失地农民 群体性事件 防控机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梅芳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变化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情境和互惠文化背景,其特有的社会情境通过影响群体情绪存量推动着群体行动的发生和变化。基于湖南某县三起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表明,在情绪存量递增的过程中,个体情绪不断被激化,逐步实现群体行动的情绪动员。在情绪被充分动员的基础上,乡村社会固有的互惠文化通过解决群体性事件中的组织者积极性、防止群体成员"搭便车"以及动员内外部资源参与群体行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从而有效地调动和整合了资源,促使群体行动产生和发展。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琼瑛
目前,劳动保障监察中遇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劳动者的诉求方向扩大,非理性维权事件增多,超出法律基准的利益诉求也日益增加。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建立健全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和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同时,引导企业不断探索、提高人性化管理程度,建立三方协调机制,是减少群体性突发事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当务之急。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于建嵘
农村群体性事件作为转型期社会冲突和农村治理性危机的重要表现形式 ,客观地反映了农村社会利益整合以及社会秩序和民众政治意识状况 ,有着很复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根源。
关键词:
利益冲突 政权软化 社会不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