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72)
2023(9148)
2022(8072)
2021(7429)
2020(6470)
2019(14865)
2018(14680)
2017(28045)
2016(15666)
2015(17761)
2014(17555)
2013(17393)
2012(16272)
2011(14860)
2010(15273)
2009(14401)
2008(14406)
2007(13096)
2006(11272)
2005(10002)
作者
(47104)
(39828)
(39404)
(37502)
(25256)
(19163)
(18047)
(15289)
(15033)
(14363)
(13576)
(13567)
(12555)
(12466)
(12426)
(12417)
(12407)
(11893)
(11618)
(11557)
(10074)
(9887)
(9736)
(9217)
(9046)
(8973)
(8954)
(8829)
(8092)
(8031)
学科
(64089)
经济(64028)
管理(39611)
(38487)
(30161)
企业(30161)
方法(29379)
数学(25583)
数学方法(25295)
(19265)
中国(15985)
(15587)
地方(15233)
(15157)
(13350)
贸易(13347)
业经(13207)
(12883)
农业(12648)
(11334)
(10290)
理论(9993)
环境(9748)
(9513)
(9512)
金融(9507)
银行(9472)
(9076)
财务(9051)
财务管理(9024)
机构
学院(227999)
大学(226731)
(88884)
经济(86941)
管理(82210)
研究(80350)
理学(70637)
理学院(69697)
管理学(68212)
管理学院(67777)
中国(58610)
科学(52800)
(48741)
(45191)
(43058)
(40769)
(40139)
研究所(39493)
业大(37520)
中心(36787)
农业(36039)
(32081)
财经(32057)
师范(31724)
北京(29373)
(28749)
(28527)
(28526)
经济学(27080)
(25402)
基金
项目(151377)
科学(117187)
研究(108291)
基金(107454)
(94814)
国家(94052)
科学基金(78636)
社会(66243)
社会科(62539)
社会科学(62516)
(61711)
基金项目(57214)
自然(51829)
(51558)
自然科(50567)
自然科学(50546)
教育(50500)
自然科学基金(49620)
编号(45192)
资助(44076)
成果(37217)
重点(35314)
(33616)
(33059)
课题(31891)
(31175)
科研(29627)
创新(29233)
计划(28932)
大学(27789)
期刊
(100400)
经济(100400)
研究(62733)
中国(42357)
(41167)
学报(40629)
科学(35804)
(31149)
大学(29090)
农业(27982)
管理(27693)
学学(27469)
教育(24680)
(19080)
金融(19080)
技术(18744)
业经(17796)
经济研究(15895)
财经(15285)
(15063)
问题(13306)
(13112)
(12626)
资源(11331)
(11313)
商业(11254)
图书(11179)
技术经济(10925)
统计(10459)
理论(10340)
共检索到333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蔡晓斌  燕然然  王学雷  
下荆江河道周围密集分布着多条故道,其中包含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两个国家级亲鱼原种基地,具有非常重要生态意义和保护价值。结合空间信息技术,系统分析了各故道的分布特征及通江特性。下荆江故道的形成过程与荆江河道的演变密不可分,从下荆江各故道形成的时间间隔来看,下荆江故道周边河道将再次进入河势变化的潜在不稳定期。从其形成机制来看,水沙形势变化引起的河道冲淤格局是其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在1950~2008年荆江河道水沙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三峡工程实施前后故道附近河道冲淤监测结果以及下荆江堤防的控制性影响,研究了未来下荆江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通江故道产生的潜在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燕然然  蔡晓斌  王学雷  朱龙腾  
下荆江作为长江最不稳定的江段之一,三峡工程的运行必然会对该江段的水文过程产生深远影响。以监利水文站日均流量数据为基础,研究分析了1983~2012年近30a来下荆江年径流量、各月月均流量的变化趋势。结合三峡工程的阶段性蓄水,以蓄水前流量的自然波动幅度为基础,定量分析了三峡工程对下荆江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趋势性分析结果显示,近30a来下荆江年径流量呈波动性变化,无显著趋势。1~3月月均流量有极显著的增加趋势,10月份有极显著的下降趋势。从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各月份月均流量的绝对变化量来看,10、7和8月的变化量最大,但结合三峡工程蓄水前各月月均流量的自然波动幅度,相对变化率最大的月份为1、2和10月...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永宏  李峰  陈心胜  侯志勇  
以荆江枝城和三口入洞庭湖的代表性控制站1956-2008年长系列水文数据为基础,运用Man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三口水沙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枝城年径流量2003年后有所偏低,可能与长江上游降水量偏低有关,但无显著性变化。枝城年径流量、三口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发生突变的时间分别为2003年,1979年和1989年。三口年径流量只有1973年一个转折点,但年输沙量有1973年和2003年两个转折点。197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荆江裁弯导致径流量下降引起的,而2003年的转折点主要是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导致悬浮泥沙浓度下降引起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小光   柴朝晖   朱孔贤  
为了厘清长江中游通江故道水环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在汛前及汛后对长江中游通江故道进行了水环境及浮游植物调查,包括TP、TN、NH3-N、CODMn、BOD5等水质指标以及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通过构建优化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各故道水质状况及汛前汛后变化进行了量化评价,并对各故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估,利用RDA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探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的主要水质指标。结果表明:(1)各故道水质基本为III~IV,在汛前闸控通江故道水质要好于自然通江故道,在汛后则相反;(2)影响故道浮游植物密度的主要水质指标为TP与CODMn,影响故道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水质指标主要为TN、NH3-N与CODMn;(3)建议通过营养盐阻控、水位控制与水动力调控等措施修复故道水质、优化浮游植物多样性与丰富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国金  殷鸿福  李长安  陈松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其高堤防高洪水位(高出堤内地面大于13m)危险态势的形成,是由于一方面在地质构造控制下堤内地面沉降,另一方面大堤不断加高,荆江洲滩不断淤积抬高和洞庭湖出流顶托,造成同流量水位不断升高,结果是洪水位与堤内地面势差不断加大,形成恶性循环。三峡水库建成后,具有调蓄长江上游洪水的巨大空间和能力,但没有改变形成荆江高洪水位的地质作用及过程。在高堤防高洪水位形势下,加上大堤管涌、岸崩、地震等致灾地质因素的作用,荆江有向北溃决,自然分流的趋势,其中尤以沙市湾迎流顶冲的盐卡段更具有危险性。为避免发生区域性重大地质环境灾害,协调人、地、水关系,给水沙以出路和洪水资源化已迫切地摆在人们面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光伟  毛德华  李正最  曾毅  冯畅  
为了掌握荆江三口入洞庭湖径流泥沙演变规律,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小波分析以及均值差异t检验法等方法,对荆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和藕池口)入洞庭湖1951—2011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进行了分析,在总结三口水沙过程演变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荆江三口入洞庭湖径流泥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荆江三口径流量发生显著变化集中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而输沙量突变点发生在1950年代,此后三口水沙演变始终表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②太平口和藕池口的径流量和输沙量演变周期保持一致,均为31 a的周期变化,松滋口和宜昌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具有相同的周期性,分别为16 a和33 a...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曦  
在历史时期荆江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江湖关系的演变历程中,分流诸口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宋至清的志书为主要资料,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以今荆江南岸存在的4个分流穴口,即虎渡口、调弦口、藕池口和松滋口为主要对象,考察四口在宋元明清时期的分塞情况,并对今人存在的一些认识进行了辨析。其中,虎渡河的形成时间说法不一,南宋以后,虎渡口逐渐形成稳定分流。调弦口自元代大德年间开浚后时开时塞,直至清朝才基本保持分流,1958年调关设置后此口渐废。藕池口早在五代时即已存在,北宋以后湮塞,直至1852年藕池堤溃不筑,藕池河再次形成。松滋河则在1869年以前由于黄家埠堤溃决而形成。研究表明,宋代以降,四口的分塞情况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景保  吴文嘉  徐志  于丹丹  
以荆南三口五站1951~2015年实测径流数据,利用Mark-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法、累计距平、Morlet复小波等方法分析三口河系径流演变特征;选用ARIMA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预测荆南三口河系径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荆南三口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5~10月为丰水期,11月~次年4月为枯水期,呈现出明显季节差异;(2)三口径流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以1959~1980年径流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其趋势幅度p的绝对值达到了698.313,2003~2015年径流下降趋势较为缓慢,无明显趋势,但其p的绝对值仍达到了166.524;(3)运用Mark-Kendall突变检验及累计距平法共同检验,三口径流突变年份为1970年、1985年;(4)1951~2015年间三口径流变化过程主要存在48~58 a、20~28 a、10~18 a 3个尺度的周期变化,以55 a、24 a、14 a为周期中心,其小波方差显示三口径流序列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分别为55 a、24 a、14 a;(5)三口径流在2016~2030年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即2016~2018年为波动增减期,2019~2026年前后为枯水期,2026~2030年为丰水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建华  张泽民  陈昌湧  
长江天鹅洲通江故道水生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刘建华,张泽民,陈昌湧(湖北省石首市水产局)天鹅洲故道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境内,长约21公里,宽1500米,呈新月形。故道平均水深4.5米,上口在高水位(36.0m)时与长江相通,下口全年与长江通流。其周围有芦苇...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淑贤  曲亮  
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所有制经济结构是伴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而变化的。一方面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吸纳劳动力、扩大出口、促进投资、增加税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另一方面 ,我们还要看到国有、集体经济以及国有控股和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引导浙江经济发展和提高浙江整体经济竞争实力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本文正是基于对相关统计和调研数据的分析 ,概括了浙江国有经济的现状 ,并对当前浙江省国有经济格局的成因进行分析 ,明确国有经济的职能定位和战略作用 ,为浙江省的国有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理论支撑 ,也为其他地区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曹亚  
随着劳动力供求市场的深刻变化,劳动者根据内外因素调整就业流向的动力将持续增大,这将对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产生深层影响。本文以江苏省城市务工农村劳动力为例,从城市务工农村劳动力区域分布特征、就业调整动因及演变趋势等角度展开分析,对城市外来劳动力就业行为变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间的互动机制展开研究,从中寻求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调整与劳动力间有机匹配的可能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英武  郑江淮  
空间经济学的经典模型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市场因素会自发形成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的模式,而当运输成本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又会有所弱化。以江苏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为例,将这一研究拓展到转型背景下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在计划体制下,由于价格剪刀差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体也会出现中心外围的特征。进入转型体制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中心外围的特征还将得到维持甚至强化,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服务业中心。当要素成本上升到一定阶段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后,这种特征可能会演变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心——普通制造业、农业外围的新模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琦  熊曦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路径与方向。本文分析2001-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指数演化趋势后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自2001年以来经历集中化和均衡化阶段性调整,但总体呈现均衡化演变趋势。为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步伐,应注重各城市职能定位的分工协调、优势互补以及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尽可能消除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端正  王九丽  谢磊  
通过数量聚类和演化趋势分析的方法,讨论了以前的分类学处理和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黄荆种以下分类群组成2个类型:花序展开型,包括变型laxipaniculata和变型alba,和花序狭窄型,包括其他5个变种。在黄荆中,花序类型表现出一定的分类学重要性,将变型laxipaniculata和变型alba归并为黄荆异名的分类处理在本研究中没有被支持。本文还通过原始性状与衍生性状的比较,确定了黄荆种以下分类群是以黄荆为原始分类群,形态特征向着4个方向演化,形成目前种以下分类群的格局。本文还报道了原变种黄荆在河北省东部的地理分布与荆条小叶羽状分裂这一形态特征的新资料。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越  丁艳荣  范北林  
三峡工程蓄水以来,进入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沙过程发生明显改变,从而导致中下游河道尤其是荆江河段冲刷、崩塌,局部河段河势调整较为剧烈,并导致主流顶冲部位发生变化,可能会引起新的崩岸发生。分析了荆江河段河势变化特点,列举了各种传统护岸方法,分析了传统护岸的特点和适用性,针对传统护岸工程的不足,提出生态护岸理念,在满足整体性、稳定性、适应变形等要求下,采取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共同护岸,并为河道与河岸之间水分交换提供条件,建立了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河流原本完整的结构和作为生态廊道的功能,进而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土保持,实现生态理念,满足生态需要,达到人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