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63)
2023(5469)
2022(4582)
2021(3938)
2020(3403)
2019(7883)
2018(7491)
2017(15083)
2016(7334)
2015(8303)
2014(8488)
2013(8784)
2012(8626)
2011(8215)
2010(8836)
2009(8764)
2008(7707)
2007(6904)
2006(6688)
2005(6418)
作者
(22336)
(18595)
(18479)
(17961)
(12065)
(8716)
(8492)
(7295)
(6969)
(6820)
(6725)
(6173)
(6156)
(6140)
(5918)
(5892)
(5488)
(5357)
(5356)
(4994)
(4794)
(4581)
(4388)
(4369)
(4295)
(4271)
(4048)
(3827)
(3771)
(3588)
学科
(59302)
经济(59268)
管理(18664)
(17484)
银行(17339)
方法(17082)
(16144)
地方(15679)
数学(15330)
数学方法(15223)
(14743)
(14129)
地方经济(12053)
中国(11962)
(11940)
金融(11940)
(11705)
企业(11705)
(9165)
制度(9162)
业务(9108)
(8911)
业经(8904)
银行制(7902)
(7325)
(6871)
(6853)
经济学(6687)
环境(6174)
关系(6084)
机构
大学(116115)
学院(113871)
(63746)
经济(62662)
研究(44575)
中国(41837)
管理(40729)
理学(33242)
理学院(32867)
管理学(32422)
管理学院(32181)
(28672)
(24648)
(22308)
财经(22222)
经济学(22162)
科学(21904)
(20706)
(20110)
中心(19985)
银行(19860)
研究所(19681)
经济学院(19615)
(18456)
(18415)
财经大学(16487)
北京(16258)
(15335)
(15109)
(14759)
基金
项目(64450)
科学(51026)
基金(48288)
研究(48200)
(40649)
国家(40371)
科学基金(34809)
社会(33939)
社会科(32410)
社会科学(32401)
基金项目(24195)
(23313)
教育(21316)
资助(20963)
自然(19736)
自然科(19290)
自然科学(19285)
(19048)
自然科学基金(18925)
编号(17539)
(15137)
国家社会(15041)
成果(15027)
(14887)
重点(14580)
(14565)
经济(14442)
教育部(13495)
发展(13167)
(13013)
期刊
(78534)
经济(78534)
研究(46066)
(28650)
金融(28650)
中国(25146)
(21731)
管理(18232)
经济研究(14257)
学报(13759)
科学(13748)
(13718)
财经(12937)
大学(11470)
(11288)
学学(10819)
技术(10577)
问题(9667)
业经(8726)
国际(8600)
(8319)
教育(7884)
技术经济(7829)
世界(7479)
农业(7419)
统计(7320)
理论(6183)
(6172)
经济问题(6137)
经济管理(6080)
共检索到204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纽新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亚洲、正经历经济改革的拉丁美洲以及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东欧,脆弱的银行和松懈的政府监管已逐渐威胁到繁荣与稳定。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孙应帅  
肇始于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直接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使全球社会再次处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渊薮,至今仍徘徊在复苏边缘。面对危机,各类学者从金融投机、市场供求、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制度等不同立场和角度对其爆发的根源、本质等进行了解读,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路径。如果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进行解读,就会发现,在市场和现代社会依据资本的逻辑和逐利的本性出发,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就不仅具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是由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生矛盾所决定的,因而不改变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就不但不会避免危机,而且危机将会连续地周期性出现。那么,下一次危机在何时,能否预测和应对?马克思曾经对1825年以来的...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殷剑峰  
对于上次亚洲金融危机的认识似乎还未触及其中的基本机制:储备货币的膨胀和收缩,这将在非储备货币国,尤其是资本项目开放度较高的非储备货币国造成资产价格暴涨、暴跌以及宏观经济扩张、紧缩的效应。上次危机源自日元的膨胀和收缩,而危机的迅速扩大主要是因为亚洲本土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存在着严重的双重错配。如果发生下次危机,其根源几乎肯定是美元的膨胀和收缩,而国际活跃银行在资产和负债方面的双重错配将成为危机扩大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向国成  曾祥炎  
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至今,经济危机理论林立,但并没有形成对不同表现形式的经济危机都能进行合理解释的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文章主张"回到马克思",在其建立的"分工—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运动—生产与消费失衡"的逻辑链条上,结合财产权、财政权、货币权的宏观影响,对各种经济危机给出逻辑一致性的理论诠释。马克思认为,分工产生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运动,使生产与消费在时间、空间、主体上的脱节与失衡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他着重分析了对抗性的分配制度(财产权)如何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从而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文认为在分工高度发展,进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运动演化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存的经济形态下...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沈洪溥  史晨昱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体系的影响路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透过中国实体经济渠道对银行体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二是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放缓,使银行体系面临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周期中下行阶段带来的严峻考验。而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是否会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唐国储  
次贷危机发生后,参与次贷生产流程各环节的相关机构都受到责难,认为他们没有履行尽职责任和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如评级机构低估了CDO低违约概率;商业银行发放、打包出售了太多的次级贷款,但没有履行尽职调查责任;监管部门没有履行监管责任。对金融业而言,无论是尽职责任还是风险责任,本质是信息责任。本文从风险特性的角度谈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并揭示了其对我国银行业转型和流程银行建设的启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范德成  王韶华  张伟  
低碳经济实现的重点在于能源结构的优化。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提炼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路径分析测算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结构的总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明确了影响机理。其中,能耗量约束和GDP增长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起直接推动作用;但在碳强度和能耗强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碳排放约束和能耗量约束总影响上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起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岭回归方法消除各因素的多重共线性,构建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预测模型,并据此得出,为实现2020年低碳经济目标,煤炭消费比重应降至65.99%~66.72%,在增加GDP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边卫红  
次贷危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改写着美国银行业的格局。美国银行业将经历一轮市场结构的整合,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程度将进一步上升。随着传统银行经营模式的复兴,影子银行将继续萎缩,银行的杠杆率进一步降低,盲目做大表外业务和顺周期的经营方式将有所改变。以金融控股公司为主的全能银行仍将是美国银行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全能银行通过分拆之路从追求范围经济向归核化转变。全球金融危机造就金融监管改革的契机,监管机构将从资本管理、信息披露和流动性管理等方面对银行业实施更加全面严格的监管。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胡海峰  孙飞  
本文通过比较美国储贷危机和次贷危机引发的两次银行业危机成本的异同,寻求经济成本最低化和公共成本最优化的处理方案。研究发现,此次银行业危机的经济成本和公共成本都明显高于储贷危机,这一方面说明此次危机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也对我国银行业敲响警钟,在危机处理时应注意把握救助界限,谨防救助成本的不合理激增。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志辉  王飞飞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暴发以来,国际银行业经历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动荡,其经营状况在2008年发生了巨大变化,欧美银行业在这场危机中损失惨重,成为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本文从分析次贷危机后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现状入手,对比其经营业绩,总结出国际银行业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主要经营特征,展望国际银行业的发展。因此,通过本文对我们认清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指导我国银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潘成夫  
近期,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已演变为全面的全球金融危机,国际银行业损失惨重。随着美国主要投资银行或倒闭或向银行控股公司转型,独立投行模式的脆弱性已被证明,混业经营的全能型银行已重夺金融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国际银行业将呈现更为多元化的格局,在重归稳健经营的同时,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将加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生存环境将因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此,我国银行业应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力争在国际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郭田勇  陆洋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我国银行业的冲击虽然有限,但却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我国银行业必须深入分析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余永定  马骏  哈继铭  邓海清  张斌  王宇  徐以升  
短期(2014-2015年)内,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非常小。但许多问题已经浮出水面,不排除发生黑天鹅事件的可能性。因此,绝不应当放松警惕。触发危机可能性最大的产品包括债务、信托等各类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房地产是最有可能触发危机的行业。应努力找到一个或多个最脆弱的危机触发点,并预想可能的危机传导路线。政府的政策可以避免一些较小的危机或延缓危机的发生,但如果未能解决其背后反映的问题,则可能导致风险进一步累积,直至造成不可逆的恶性后果。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陈文青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危机产生的原因陈文青在30年代大危机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人们一直习惯于将银行视为“可靠”的象征。其实,银行危机并非如人们普遍想象的那样极少发生,尤其是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银行危机已经相当普遍。从1980年到1996年期间,...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马恩涛  姜超  陈媛媛  
通过系统梳理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相关文献,建立一个包含三类金融危机的统一分析框架,探寻这三类金融危机的概念特征、产生原因、交互关系、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预警和防范。结果表明:三类金融危机的共同特征是危机爆发前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债务过度积累;应对金融危机的巨额成本迫使我们要明确每次金融危机发生的类型和程度,科学理解不同类型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不同类型金融危机之间的交互关系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这对于金融危机预警和防范及危机爆发后应急政策的制定非常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