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28)
2023(3369)
2022(2909)
2021(2769)
2020(2097)
2019(5168)
2018(5157)
2017(9154)
2016(5309)
2015(6337)
2014(6640)
2013(6339)
2012(5971)
2011(5430)
2010(5557)
2009(4943)
2008(5054)
2007(4803)
2006(4266)
2005(3933)
作者
(15782)
(12975)
(12887)
(12269)
(8297)
(6376)
(5952)
(5001)
(4961)
(4902)
(4445)
(4427)
(4300)
(4284)
(4088)
(4060)
(4002)
(3817)
(3801)
(3757)
(3331)
(3157)
(3135)
(3129)
(3115)
(2953)
(2933)
(2914)
(2690)
(2689)
学科
(21655)
经济(21638)
(14656)
管理(14596)
(10677)
企业(10677)
(8153)
方法(8059)
地方(7081)
数学(6517)
数学方法(6436)
(5736)
贸易(5726)
中国(5699)
业经(5587)
(5529)
农业(5230)
(4726)
理论(4647)
(4238)
(3828)
教育(3637)
教学(3634)
(3483)
环境(3260)
地方经济(3242)
(2998)
金融(2997)
(2958)
银行(2952)
机构
学院(77047)
大学(73665)
(30454)
经济(29603)
管理(27055)
研究(25644)
理学(22405)
理学院(22134)
管理学(21737)
管理学院(21587)
中国(20394)
科学(15792)
(15753)
(15050)
(14100)
(13709)
(13397)
中心(11993)
研究所(11969)
农业(11581)
业大(11392)
(11119)
师范(11011)
(10989)
财经(10768)
北京(9905)
技术(9699)
(9626)
(9232)
上海(9101)
基金
项目(45314)
研究(35733)
科学(34317)
基金(30219)
(26469)
国家(26199)
科学基金(21530)
社会(20673)
社会科(19466)
社会科学(19461)
(18345)
教育(16768)
编号(16464)
基金项目(15542)
(15088)
成果(13326)
自然(13168)
自然科(12808)
自然科学(12807)
资助(12728)
自然科学基金(12577)
课题(11808)
(10617)
重点(10523)
(9548)
(9499)
(9409)
(9404)
项目编号(9006)
创新(8710)
期刊
(38551)
经济(38551)
研究(24642)
中国(19587)
(14290)
教育(13318)
(11949)
学报(10881)
管理(10792)
科学(10229)
农业(9820)
技术(8736)
大学(8361)
学学(7662)
业经(7228)
(7015)
金融(7015)
(5867)
经济研究(5854)
问题(5261)
图书(5051)
财经(5004)
(4626)
(4508)
职业(4342)
技术经济(4256)
(4099)
现代(3968)
资源(3963)
商业(3948)
共检索到127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华熙成  郭柏林  
一、巩固上海西部商品粮产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城市郊区的农业生产肩负着十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向城市提供部分商品粮和绝大部分蔬菜、瓜类、肉、禽、蛋、奶、鱼及部分鲜果等副食品,而且要为菜区提供商品粮,要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粮。因此,郊区农业必须抓紧抓好粮食生产。上海是我国消费商品粮最多的大城市之一,粮食大部分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禾军  
本文依据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划分了我国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大的区域;并以县域为基础计算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程度,有约44%的县域技术进步低于全国水平。最后提出了科技兴粮的重点区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海平  邹楠  王圣云  
粮食主产区是关系我国粮食安全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域,研究气候变化下粮食主产区粮食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异与演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341个气象台的日测气象数据,应用逐级订正的机制法模型对1981~2015年间粮食气候生产潜力及其时空演化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我国粮食主产区年平均粮食气候生产潜力为9 171.17 kg/hm~2,时间维度上的演化路径总体平稳,而我国粮食主产区光合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光温生产潜力呈上升趋势,光、温、水气候因子变动对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较小;(2)光照影响下光合生产潜力呈"西北高东南低"特征,光、温、水气候因子层层叠加下粮食气候生产潜力出现空间重组,粮食主产区粮食气候生产潜力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地理分异特征显著,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成都平原为高值区,气候条件优越,平原地形利于耕种;(3)粮食主产区粮食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演化呈现高值区范围缩小、低值区范围保持、中间值地区空间差异弱化的特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荣青  郑度  戴尔阜  吴绍洪  赵明华  
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且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本文对逐级递减的机制法模型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修正计算太阳辐射的系数a和b,并划分不同土壤有效系数指标区来构建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1995年和2005年的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等4个逐级递减层次的生产潜力,并分析1995-2005气候变化对光合、光温、气候和土地四个层次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区域的作物有效生育期增加,并且有效生育期初日时间逐渐提前,而终日时间相应推迟;同时生育期时段内的日照时数增加;而作物有效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总体减少,且大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仁元  
我国按照农业区划原则确定的九大农区是:东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改革开放以来,各大农区的粮食生产格局和潜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我国九大农区资源情况、粮食生产的现状分析入手,研究各大农区粮食生产潜力,从中寻找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有效途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梁铄  陈琦  韩立民  
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蓝色粮仓"建设,可充分挖掘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供给潜力,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近海捕捞、远洋捕捞、海水养殖等不同产业的生产特性,分别利用最大可持续生物产出分析、分海区捕捞量预测及捕捞份额分析、生产效率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动物性海洋水产品生产潜力进行了量化评估,并对离岸海水养殖、远洋磷虾捕捞等海产品潜在增长空间进行了探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海平  邹楠  胡学英  王圣云  
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频发,粮食生产安全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意义重大。粮食主产区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本文应用逐级订正的机制法模型测算了1980—201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应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186个地级市现实作物生产水平与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属性,在市域尺度上评估了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得出:(1)1980—2019年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倾向率分别为-156.80、68.82、121.92kg/(hm~2·10 a);(2)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和低值区范围均缩小,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范围扩大;(3)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重心迁移距离均小于现实迁移距离,并呈同向化特征;(4)黄淮海农业区、东北农业区、西南农业区等地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应调整粮食生产重心,缓解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的粮食生产压力,挖掘气候资源丰富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庞英  李树超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商品粮产区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以2800个粮农成本数据为基础,选择商品粮产区山东省作为研究的样本,构建了包括三层指标的评价体系,具体分析了商品粮产区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包括资源规模、要素生产力、粮食安全和耕地环境)及其区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商品粮产区的农户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反而较低,这就直接影响着粮食商品率进而制约着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的政策指向是:新时期中央政府在加大补贴力度的同时将有限的粮补资金全部投向商品粮产区,这将有利于在粮食收益相对下降的情况下进一步激励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肖红  
一、提高粮食生产潜力的途径1、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增产潜力。根据我省的土地资源特点与水资源潜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粮食作物结构调整应稳定和适当增加高油大豆种植面积,扩大高产作物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专用玉米种植面积,优质小麦种植面积。今后农产品精深加工要选择专用性品种。比如玉米就有高油玉米、优质蛋白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情  刘雪华  岳天祥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经济发展任务重,生态压力持续增大,为确保流域可持续的粮食增产,亟须根据流域内粮食生产潜力和现状生产等,进行流域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工具,通过作物产量限制因子逐级修正模型计算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潜力,并将潜力与现状产量进行对比计算,得出粮食生产潜力转化率,结合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淮河流域未来粮食生产的优化空间布局。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粮食生产总潜力为1.95×108 t,约占全国粮食生产总潜力的16.5%,在保障未来在全国粮食安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2005年为例,淮河流域粮食实际产量为8195.54×104 t,总体潜力转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卢布  吴凯  陈印军  肖碧林  陈学渊  王小平  王勇  万富世  
初次制定了我国粮食生态的七区区划方案;利用"农业综合预测法"分析预测了2020年各粮食生态区域的增产潜力,判断到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可能迈上6亿吨台阶;在综合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了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发展的思路,点明了各区域粮食增长的主要途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宫连英  罗其友  陶陶  薛志士  
本文测算了黄河流域不同类型区粮食增产潜力:半干旱偏旱区201.7万吨,半干旱区941.38万吨,半湿润偏旱区1061.8万吨,半湿润区897.08万吨,黄河流域旱地合计可增产粮食3000万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富余  王大为  陈晓云  孙大为  吕立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立足于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辽宁省是国家粮食主产省份之一,文章分析了辽宁省粮食生产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提升粮食生产潜力的主要途径与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荣生  
大渤海地区行政上包括辽、冀、鲁三省和京、津二市。土地面积51.88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41%。人口1.9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9%。人口密度达375人/km~2,是我国人口负荷最大的地区之一。耕地面积为26687万亩(1988年统计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6%,垦殖指数达34.3%,是我国高垦殖率地区之一。东临渤海,大陆岸线长达5635.01km,占全国大陆岸线总长的34.2%。临海的地理位置和漫长的海岸线,为发展海上交通、对外联系和外向型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以上,重工业所占比重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君德  
一 所谓商品粮基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以生产粮食为主、能稳定地提供数量较多的商品粮、在地区上连片分布的农业地域单元,一般由若干县所组成,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农业自然条件相类似;(2)具有共同的开发历史;(3)粮食是农业的主导部门,粮食作物种类大致相同;(4)能较稳定地提供较多数量的商品粮,商品率比较高;(5)老商品粮基地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运输条件,基地范围内大多分布有一定规模的城镇或工业中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