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35)
- 2023(8365)
- 2022(7242)
- 2021(6345)
- 2020(5611)
- 2019(13165)
- 2018(12845)
- 2017(25523)
- 2016(13898)
- 2015(16031)
- 2014(16473)
- 2013(16611)
- 2012(15972)
- 2011(14681)
- 2010(15108)
- 2009(14296)
- 2008(14001)
- 2007(13035)
- 2006(11535)
- 2005(10626)
- 学科
- 济(83963)
- 经济(83905)
- 管理(36094)
- 业(34935)
- 方法(32035)
- 数学(28509)
- 数学方法(28319)
- 企(26259)
- 企业(26259)
- 地方(20711)
- 中国(19213)
- 农(18060)
- 学(15682)
- 财(15423)
- 业经(14362)
- 地方经济(13598)
- 贸(12722)
- 贸易(12716)
- 农业(12550)
- 易(12220)
- 制(11886)
- 融(10600)
- 金融(10598)
- 和(10577)
- 环境(9961)
- 银(9868)
- 银行(9841)
- 行(9385)
- 务(8748)
- 财务(8730)
- 机构
- 大学(214529)
- 学院(213708)
- 济(102598)
- 经济(100570)
- 研究(79012)
- 管理(78160)
- 理学(66416)
- 理学院(65613)
- 管理学(64604)
- 管理学院(64170)
- 中国(58795)
- 科学(46465)
- 京(44816)
- 财(44216)
- 所(41759)
- 研究所(37627)
- 农(37392)
- 中心(35356)
- 财经(35120)
- 经济学(33268)
- 江(33073)
- 经(31621)
- 业大(30575)
- 经济学院(29826)
- 农业(29409)
- 北京(28572)
- 范(27581)
- 师范(27327)
- 院(27203)
- 财经大学(25662)
- 基金
- 项目(132834)
- 科学(103587)
- 研究(96520)
- 基金(96141)
- 家(83361)
- 国家(82705)
- 科学基金(69677)
- 社会(62452)
- 社会科(59142)
- 社会科学(59124)
- 省(51346)
- 基金项目(50511)
- 教育(43604)
- 自然(43199)
- 划(43079)
- 自然科(42139)
- 自然科学(42123)
- 自然科学基金(41387)
- 资助(40184)
- 编号(38694)
- 成果(32351)
- 发(30578)
- 重点(30431)
- 部(29982)
- 课题(27055)
- 创(26776)
- 国家社会(26133)
- 教育部(25569)
- 科研(25293)
- 创新(25128)
- 期刊
- 济(119838)
- 经济(119838)
- 研究(68283)
- 中国(41237)
- 财(35220)
- 农(33663)
- 学报(32630)
- 科学(29757)
- 管理(28211)
- 大学(24259)
- 学学(23041)
- 农业(22295)
- 经济研究(20809)
- 融(20216)
- 金融(20216)
- 技术(18773)
- 财经(18594)
- 教育(18043)
- 业经(16745)
- 经(16213)
- 问题(15966)
- 技术经济(13159)
- 贸(12910)
- 统计(12241)
- 业(12041)
- 世界(11542)
- 国际(11256)
- 商业(10626)
- 策(10441)
- 理论(10210)
共检索到3318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忆粟
随着技术的进步,经济增长中每单位GDP所能带动的就业人数在不断下降。如果这种下降的速率大于经济增长的幅度,就会造成就业规模的缩小。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第三产业并不比第二产业具有更强的带动就业能力。本文根据上海的统计数据检验和分析了这种关系,并对未来的就业趋势进行了预测。所得出的结论是,要维持和扩大就业规模,必须控制就业相关系数的下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燕 冯连勇 齐超 王宏伟 William X Wei
随着开采难度的增加,化石能源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不断增长,可供于经济社会能够真正使用的净能源量也随之变动,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净能源"角度提出化石能源供应净量的概念,并预测至2025年我国化石能源产量、净进口量、生产过程中的消耗量;进而,将取得的重要参数和预测数据应用到能源型生产函数中,通过Lingo软件模拟出化石能源供应净量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计算得出:在基准情景下,我国GDP增速呈逐步放缓的趋势,2011-2015年间为9.26%,2016-2020年间为
关键词:
能源回报 EROI 经济增长 能源经济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冯子标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至少有五类要素具备参与分配的可能性,它们分别是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以及社会资本,个人所拥有的这五类要素报酬的总和构成个人收入。由于经济增长对个人拥有的各要素数量及其单位价格变化的影响不确定,所以经济增长与个人收入的变动,从而收入分配的变动的关系也不能确定。由此决定,收入分配变动既有独立于经济增长的一面,也有与经济增长相关的一面;而后者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正相关的一面与负相关的一面。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 社会分工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建
一、我国经济增长下行趋势的表现目前,一些人坚持认为,未来几年内,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不会下降,但从2011年的数据分析看,似乎不能轻易下结论。首先,看投资。人们往往只关心投资完成额,但如果从需求角度看,投资完成额只能作为一个需求的"滞后"指标。因为投资的特点是,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它是需求,一旦项目完工,就转变成了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子云
研究目标:揭示经济增长质量内涵,探究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动趋势与提升动能的路径。研究方法:基于中国2000~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均方差赋权法与专家咨询法组合赋权,并与达优指数法相结合构造综合指数算法模型;采用结构分析法构造经济增长质量变动的因素贡献分解模型。研究发现: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比2000年提升了23.2%,但比2010年有所下滑,比2012年明显下降;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结构呈现内在结构构造的强缺口性、质量因子优化的非齐次性和内在结构运行的不平稳性等三大特征。驱动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第一因素是经济性质量,第二是负面性质量,第三是协调性质量,第四是创新性质量,第五是有效性质量。然而,在"十二五"规划时期,经济性质量却变成了抑制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首要因素,有效性质量的下滑也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微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创新性质量、协调性质量、负面性质量则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增长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有望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更好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研究创新:在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界定中引入了本源性质量;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包括经济增长的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协调性和负面性;采用均方差赋权法与专家咨询法组合赋权,并与达优指数法相结合构造综合指数算法模型,采用结构分析法构造经济增长质量变动的因素贡献分解模型。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变迁的动能结构以及最新转换趋势,为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更有效提升的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决策参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海鸣 蔡旭初 姜国麟
上海经济:长期增长的趋势与1998年预测□《上海经济增长趋势与预测分析》课题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所寻求的最为重要的政策目标。经过80年代中期后的中低速增长徘徊,上海终于在1992年及以后进入持续高速增长阶段。其国内生产总值...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瀑 王培三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化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就业问题的挑战。劳动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阶段性,并与资本雇佣劳动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从根本上说,劳动就业如同资源配置一样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现象,并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不仅表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表现在需要创造更多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的就业岗位,促使就业不仅仅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从而有效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对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中国,如何更好地处理劳动就业问题无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劳动就业 市场经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白永秀 吴航
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在经济成长期,经济总体呈现出超高速或相对高速增长的特点;在经济成熟期,经济总体呈现出正常增长或低速增长的特点。在人类经济从成长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是个客观的演化规律。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结合国外经济发展的经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可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概括为四种类型:一是超高速增长(9%及以上的增长率);二是相对高速增长(6%~9%之间的增长率);三是正常增长(3%~6%之间的增长率);四是低速增长(1%~3%之间的增长)。中国当前已进入相对高速增长时期。中国经济能保持相对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关键词:
中国 经济增长 类型 演化规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郑友敬 方汉中
一、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研究经济增长趋势首先应弄清什么叫做经济增长。关于经济增长概念,各家之说很不相同,有的强调这一方面,有的强调那一方面,其概念不是“大同小异”,而是相差甚远。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我们认为一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容易混淆,并经常交替使用;二是经济增长的内容繁多,难以高度概括;三是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研究本体时容易掺进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许宪春
本文一是从GDP生产和需求两个角度对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形势进行分析,基本结论是: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二季度增速放缓;二是对影响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若干因素进行分析,基本结论是:下半年我国经济有可能继续保持平稳回落的趋势;三是对经济增速回落的认识,基本观点是:经济增速适当回落是合理的,但要避免经济增长下降过大。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生产 需求 变化趋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冯宗宪 陈志伟
文章在测算中国各地区2001-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结合脱钩理论和聚类分析方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实证分析了这期间我国区域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空间脱钩趋势。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多数省份的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弱脱钩的关系。在递进进行的脱钩关系的恒等式因果链分解后,可知中国工业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显著提高和能源消费过程中电气化水平的稳步推进是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增长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而在此期间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对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严重依赖是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江源
我国经济增长正处于周期性下行阶段,工业经济增长放缓逐步由短期向中期演变,工业经济继续在高增长基础上解决结构失衡和资源环境等约束问题已变得越来越困难。政策取向既要应对2012年的经济增长放缓,更要着眼于未来5年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大局。力争在主动可控的经济减速期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增长放缓 结构调整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嘉 张屹山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活跃的金融因素影响着经济增长问题的每一个方面。利用统计趋势分解法估算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当前状况,针对金融因素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在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为7%左右的情况下,应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调整经济需求结构,降低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性,以减少金融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